瑜伽花絮

目次:

大正藏《瑜伽師地論》卷 79 有一錯字(何等無四)

惠敏法師慈鑒:

我發現大正藏《瑜伽師地論》卷 79 與您的《瑜伽師地論》網站有一錯字,請更正。

《瑜伽師地論》卷 79:「復次菩薩略 有四上品障 。若不淨除。終不堪能入菩薩地及地漸次。 何等 四。 一者於諸菩薩毘奈耶中起染污犯。二者毀謗大乘相應妙法。三者未積集善根。四者有染愛心。為欲對治如是四障。復有四種淨除障法。何等為四。一者遍於十方諸如來所。深心懇責發露悔過。二者遍為利益一切十方諸有情類。勸請一切如來說法。三者遍於十方一切有情所作功德。皆生隨喜。四者凡所生起一切善根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T30, no. 1579, p. 737, b13-23)

我查了『高麗藏』15冊,p .1199c 20(案:同磧砂藏第15冊,p.0599a23/CBETA:maha查),應該是「 何等 」才對。正好《勸發菩提心集》也有引用此文,引出為證如下:

《勸發菩提心集》:「瑜伽七十九云。菩薩略有四上品障。若不淨除。終不堪能入菩薩地及地漸次。 何等 。一者於諸菩薩毘奈耶中。起染污犯。二者毀謗大乘相應妙法。三者未積集善根。四者有染愛心。為治此四。一者遍於十方諸佛如來所。深心懇責發露悔過。二者遍為利益一切十方諸有情類。勸請一切如來說法。三者遍於十方一切有情所有功德。皆生隨喜。四者凡所生起一切善根。皆悉迴向阿耨菩提」(CBETA, T45, no. 1862, p. 393, a7-15)

以上提供您參考。

祝 輕安法喜

厚觀合十2004/08/04

關於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三)頁1539-1545的經文

郭麗娟 2004/09/09 撰

於第一年的研究案中,筆者在進行參照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的標點時,進行到《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三)時,即發現《瑜伽師地論》卷46在印刷版面的編排上, 有幾頁調動的地方,列舉如下,供十方大德參照:

(1)〔Î〕在頁1539(以下皆以[原H.p1539] 表示)的「次第」接[原H.p1540]「調伏界。一、具縛,二、不具縛。」
這是錯誤的。

〔✓〕實際上[原H.p1539]「次第」應接[原H.p1544]「結集,次第安置,次第制立。是名為法施設建立。」

〔完整句〕「次第結集,次第安置,次第制立。是名為法施設建立。」

[原H.p1544]應改為[原H.p1540]。

〔✓〕實際上[原H.p1540]「調伏界。一、具縛,二、不具縛。」應接[原H.p1543.17] 「或有二種所」之後。

〔完整句〕「或有二種所調伏界。一、具縛,二、不具縛。」

[原H.p1543]還是維持原頁碼。

(2)〔Î〕[原H.p1540]「一、如來所化;二、」接[原H.p1541] 「或立八諦。」 這是錯誤的。

〔✓〕實際上[原H.p1540]「一、如來所化;二、」應接[原H.p1545]「聲聞獨覺所化;三、菩薩化」之後。

〔完整句〕「一、如來所化;二、聲聞獨覺所化;三、菩薩化,」

〔✓〕[原H.p1541] 「或立八諦。」 應上接[原H.p1542]「七、非聖諦」之後。

〔完整句〕「七、非聖諦。或立八諦。」

[原H.p1541]還是維持原頁碼。

(3)〔✓〕實際上[原H.p1543] 「又諸菩薩為得四種如實遍知、於一切法起四尋思。」應接[原H.p1544]「除此、無有若過若增」之後。

〔完整句〕「除此、無有若過若增。又諸菩薩為得四種如實遍知、於一切法起四尋思。」

正確頁碼之訂正
Î
H.p1539 = H.p1539
H.p1542 H.p1540
H.p1541 = H.p1541
H.p1544 H.p1542
H.p1543 = H.p1543
H.p1540 H.p1544
H.p1545 = H.p1545

參考本:(民)韓清淨科句《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三)(1983[民72])。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經文之比對
1579 瑜伽論 卷46 (1) 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三)

【4-5 第四至五頌】【1 頌列六名】

復次嗢拖南曰:

 諸施設建立、  一切法尋思、
 及如實遍智、  如是諸無量、
 說法果勝利、  大乘性、與攝、
 菩薩十、應知  建立諸名號。

【4-5 第四至五頌】【1 頌列六名】

復次嗢拖南曰:

 諸施設建立、  一切法尋思、
 及如實遍智、  如是諸無量、
 說法果勝利、  大乘性、與攝、
 菩薩十、應知  建立諸名號。 

【2 長行次第解釋】【1 第四頌有四門】【1 四種施設建立】【1 總釋】

謂諸菩薩略有四種施設建立。唯有如來及諸菩薩、能正施設;能正建立;非餘一切若天、若人、若諸沙門、若婆羅門。唯除聞已。何等為四?一者、法施設建立,二者、諦施設建立,三者、理施設建立,四者、乘施設建立。

【2 長行次第解釋】【1 第四頌有四門】【1 四種施設建立】【1 總釋】

謂諸菩薩略有四種施設建立。唯有如來及諸菩薩、能正施設;能正建立;非餘一切若天、若人、若諸沙門、若婆羅門。唯除聞已。何等為四?一者、法施設建立,二者、諦施設建立,三者、理施設建立,四者、乘施設建立。

【2 隨別釋】【1 法施設建立】

[T30.p0547b22/ H.p1539 ] 云何名法施設建立? 謂佛所說素呾纜等十二分教、
[(1)T30.p0547b23/ H.p1539 ] 次第
[(2)T30.p0547b24/ H.p1542(➔1540) ] 結集,次第安置,次第制立。是名為法施設建立。

【2 諦施設建立】 《地持》《顯揚》《Bo-SW》

[(3)T30.p0547c18/ H.p1542(➔1540) ] 云何名諦施設建立?謂無量種。或立一諦。謂不虛妄義、唯有一諦,無第二故。或立二諦。一、世俗諦,二、勝義諦。或立三諦。一、相諦,二、語諦,三、用諦。或立四諦。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或立五諦。一、因諦,二、果諦,三、智諦,四、境諦,五、勝諦。

或立六諦。一、諦諦,二、妄諦,三、應遍知諦,四、應永斷諦,五、應作證諦,六、應修習諦。

或立七諦。一、愛味諦,二、過患諦,三、出離諦,四、法性諦,五、勝解諦,六、聖諦,七、非聖諦。

[(4)T30.p0547c05/ H.p1541(➔1541) ] 或立八諦。一、行苦性諦,二、壞苦性諦,三、苦苦性諦,四、流轉諦,五、還滅諦,六、雜染諦,七、清淨諦,八、正加行諦。

【2 隨別釋】【1 法施設建立】

[T30.p0547b22/H.p1539]云何名法施設建立?謂佛所說素呾纜等十二分教、
[(1)T30.p0547b23/H.p1539]次第[(7)T30.p 0548a25/H.p1540]調伏界。一、具縛,二、不具縛。或有三種所調伏界。一、鈍根,二、中根,三、利根。

或有四種所調伏界。一、剎帝利,二、婆羅門,三、吠舍,四、戍達羅。

或有五種所調伏界。一、貪行,二、瞋行,三、癡行,四、慢行,五、尋思行。或有六種所調伏界。一、在家,二、出家,三、未成熟,四、已成熟,五、未解脫,六、已解脫。

或有七種所調伏界。一、輕毀,二、中庸,三、廣顯智,四、略開智,五、現所調伏,六、當所調伏,七、緣引調伏。謂遇如是如是緣,即如是如是轉變。

或有八種所調伏界。謂八部眾。從剎帝利、乃至梵眾。

或有九種所調伏界。一、如來所化;[(8)T30.p 0548a25/H.p1545]二、[(4)T30.p 0547c05/H.p1541]或立八諦。一、行苦性諦,二、壞苦性諦,三、苦苦性諦,四、流轉諦,五、還滅諦,六、雜染諦,七、清淨諦,八、正加行諦。

或立九諦。一、無常諦,二、苦諦,三、空諦,四、無我諦,五、有愛諦,六、無有愛諦,七、彼斷方便諦,八、有餘依涅槃諦,九、無餘依涅槃諦。 或立九諦。一、無常諦,二、苦諦,三、空諦,四、無我諦,五、有愛諦,六、無有愛諦,七、彼斷方便諦,八、有餘依涅槃諦,九、無餘依涅槃諦。
或立十諦。一、逼切苦諦,二、財位匱乏苦諦,三、界不平和苦諦,四、所愛變壞苦諦,五、麤重苦諦,六、業諦,七、煩惱諦,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諦,九、正見諦,十、正見果諦。如是等類、名菩薩諦施設建立。若廣分別、當知無量。 或立十諦。一、逼切苦諦,二、財位匱乏苦諦,三、界不平和苦諦,四、所愛變壞苦諦,五、麤重苦諦,六、業諦,七、煩惱諦,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諦,九、正見諦,十、正見果諦。如是等類、名菩薩諦施設建立。若廣分別、當知無量。

【3 理施設建立】

云何名理施設建立?謂四道理。此廣分別、如前應知。

【4 乘施設建立】

[(5)T30.p0547c18/ H.p1544(➔1542) ] 云何名乘施設建立?謂聲聞乘、及獨覺乘、無上大乘、如是三種、一一各由七種行相、施設建立。是名為乘施設建立。初聲聞乘七行相者:一、於四聖諦無顛倒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五、此慧作業;六、此慧資糧;七、此慧得果。當知由此七種行相施設建立、諸聲聞乘無不周備。

如聲聞乘七種行相施設建立,其獨覺乘、當知亦爾。無上大乘七行相者:一、緣離言說事一切法中所有真如無分別平等性出離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五、此慧作業;六、此慧資糧;七、此慧得果。當知由此七種行相施設建立、無上大乘無不周備。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及諸菩薩所有無倒施設建立、若曾所作、若當所作、若今所作、一切皆由如是四事。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3 理施設建立】

云何名理施設建立?謂四道理。此廣分別、如前應知。

[(2)T30.p0547b24/H.p1542]結集,次第安置,次第制立。是名為法施設建立。

[(3)T30.p0547c18/H.p1542]云何名諦施設建立?謂無量種。或立一諦。謂不虛妄義、唯有一諦,無第二故。或立二諦。一、世俗諦,二、勝義諦。或立三諦。一、相諦,二、語諦,三、用諦。或立四諦。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或立五諦。一、因諦,二、果諦,三、智諦,四、境諦,五、勝諦。

或立六諦。一、諦諦,二、妄諦,三、應遍知諦,四、應永斷諦,五、應作證諦,六、應修習諦。

或立七諦。一、愛味諦,二、過患諦,三、出離諦,四、法性諦,五、勝解諦,六、聖諦,七、非聖諦。

【2 四尋思】

[(6)T30.p0548a05 /H.p1543(➔1543) ] 又諸菩薩為得四種如實遍知、於一切法起四尋思。何等為四?一、名尋思,二、事尋思,三、自性假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如是四種若廣分別、應知如前真實義品。

【2 四尋思】

[(6)T30.p 0548a05/H.p1543]又諸菩薩為得四種如實遍知、於一切法起四尋思。何等為四?一、名尋思,二、事尋思,三、自性假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如是四種若廣分別、應知如前真實義品。

【3 四如實遍知】

又諸菩薩略有四種、於一切法如實遍知。一、名尋思所引如實遍知,二、事尋思所引如實遍知,三、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知,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知。如是四種若廣分別、應知如前真實義品。

【3 四如實遍知】

又諸菩薩略有四種、於一切法如實遍知。一、名尋思所引如實遍知,二、事尋思所引如實遍知,三、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知,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知。如是四種若廣分別、應知如前真實義品。

【4 五種無量】【1 辨相】

又諸菩薩於五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何等為五?一、有情界無量,二、世界無量,三、法界無量,四、所調伏界無量,五、調伏方便界無量。

【4 五種無量】【1 辨相】

又諸菩薩於五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何等為五?一、有情界無量,二、世界無量,三、法界無量,四、所調伏界無量,五、調伏方便界無量。

【2 次第建立】【1 有情界無量】

云何有情界無量?謂六十四諸有情眾、名有情界。如前意地、已具條列、若依相續、差別無邊。

【2 次第建立】【1 有情界無量】

云何有情界無量?謂六十四諸有情眾、名有情界。如前意地、已具條列、若依相續、差別無邊。

【2 世界無量】

云何世界無量?謂於十方無量世界、無量名號、各各差別。如此世界、名曰索訶,此界梵王、名索訶主。如是一切、皆當了知。

【2 世界無量】

云何世界無量?謂於十方無量世界、無量名號、各各差別。如此世界、名曰索訶,此界梵王、名索訶主。如是一切、皆當了知。

【3 法界無量】

云何法界無量?謂善不善無記諸法、如是等類差別道理、應知無量。

【3 法界無量】

云何法界無量?謂善不善無記諸法、如是等類差別道理、應知無量。

【4 所調伏界無量】

云何所調伏界無量?謂或有一種所調伏界。一切有情可調伏者、同一類故。

或有二種所 (7)T30.p0548a25/ H.p1540(➔1544) 調伏界。一、具縛,二、不具縛 。或有三種所調伏界。一、鈍根,二、中根,三、利根。或有四種所調伏界。一、剎帝利,二、婆羅門,三、吠舍,四、戍達羅。或有五種所調伏界。一、貪行,二、瞋行,三、癡行,四、慢行,五、尋思行。或有六種所調伏界。一、在家,二、出家,三、未成熟,四、已成熟,五、未解脫,六、已解脫。或有七種所調伏界。一、輕毀,二、中庸,三、廣顯智,四、略開智,五、現所調伏,六、當所調伏,七、緣引調伏。謂遇如是如是緣,即如是如是轉變。或有八種所調伏界。謂八部眾。從剎帝利、乃至梵眾。或有九種所調伏界。 一、如來所化;二(8)T30.p0548a25/ H.p1545 ] 聲聞獨覺所化;三、菩薩化,四、難調伏,五、易調伏,六、軟語調伏,七、訶擯調伏,八、遠調伏,九、近調伏。或有十種所調伏界。一、那落迦,二、傍生,三、琰摩世界,四、欲界天人,五、中有,六、有色,七、無色,八、有想,九、無想,十、非想非非想。如是略說品類差別、有五十五。若依相續差別道理、當知無量。

【4 所調伏界無量】

云何所調伏界無量?謂或有一種所調伏界。一切有情可調伏者、同一類故。

或有二種所

【4 乘施設建立】

[(5)T30.p0547c18/H.p1544]云何名乘施設建立?謂聲聞乘、及獨覺乘、無上大乘、如是三種、一一各由七種行相、施設建立。是名為乘施設建立。初聲聞乘七行相者:一、於四聖諦無顛倒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五、此慧作業;六、此慧資糧;七、此慧得果。當知由此七種行相施設建立、諸聲聞乘無不周備。

如聲聞乘七種行相施設建立,其獨覺乘、當知亦爾。無上大乘七行相者:一、緣離言說事一切法中所有真如無分別平等性出離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五、此慧作業;六、此慧資糧;七、此慧得果。當知由此七種行相施設建立、無上大乘無不周備。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及諸菩薩所有無倒施設建立、若曾所作、若當所作、若今所作、一切皆由如是四事。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8)T30.p 0548a25/H.p1545]聲聞獨覺所化;三、菩薩化,四、難調伏,五、易調伏,六、軟語調伏,七、訶擯調伏,八、遠調伏,九、近調伏。或有十種所調伏界。一、那落迦,二、傍生,三、琰摩世界,四、欲界天人,五、中有,六、有色,七、無色,八、有想,九、無想,十、非想非非想。如是略說品類差別、有五十五。若依相續差別道理、當知無量。

問:有情界無量、所調伏界無量、有何差別?

問:有情界無量、所調伏界無量、有何差別?

答:一切有情、若住種性不住種性無有差別、總名有情界無量;唯住種性彼彼位轉、乃得名為所調伏界無量。

答:一切有情、若住種性不住種性無有差別、總名有情界無量;唯住種性彼彼位轉、乃得名為所調伏界無量。

〔瑜伽師地論與雜阿含經〕〔網路版〕 陳瓊璀《雜阿含與唯識學》 →〔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