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shō Tripiṭaka, Electronic version, No. 1606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大正新脩大藏經數位版, No. 1606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No. 1606 [cf. No. 1605]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一

〔安慧…譯〕十六字-【聖】(安慧…譯)十六字【大】,〔-〕【聖】

安慧菩薩糅

〔大〕-【明】*大【大】*,〔-〕【明】*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1 本事分1 三法品1

A1 以一頌總標「分」、「品」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本事分【聖】本事分【大】,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本事分【聖】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一〕-【宋】【元】【宮】【聖】之一【大】,〔-〕【宋】【元】【宮】【聖】之一

諸會真淨究竟理,超聖行海昇=升【聖】昇【大】,升【聖】昇彼岸,
證得一切法自在,善權=歡【聖】權【大】,歡【聖】權化導不思議,
無量希有勝功德,自他並利所依止,
敬禮如是大覺尊,無等妙法諸聖眾。
敬禮開演本論師,親承聖旨分別者,
由悟契經及解釋,爰發正勤乃參綜。

今此頌中無倒稱讚最勝功德敬申頂禮,以供養三寶及造此論經釋二師隨其所應。所以者何?此論所依及能起故。佛薄伽梵是契經等一切教法平等所依,無師自悟諸法實性,一分教起所依處故。從此無間聖弟子眾依法隨學法為依者,法界所流故。經釋二師亦契如來所說正法,一分無倒聞思修行,為依止故隨而造論。初二頌顯示如來、應、正等覺勝德六義,所謂自性、因、果、業、相應、差別義。諸會真淨究竟理者,顯自性義,謂諸佛法身以一切種轉依真如為體性故。超聖行海昇彼岸=升【聖】岸【大】,升【聖】岸者,顯因義,謂佛菩提從一切種極喜等十地聖行無量無數大劫,圓滿修習因所生故。證得一切法自在者,顯果義,謂永斷一切煩惱障所知障及彼餘習,證得無邊希有功德無上三菩提果,於一切法自在轉故。善權化導不思議者,顯業義,謂以超非一切智境,神通記說教誡變現等無量調伏方便,導引可化有情令心界清淨故。無量希有勝功德者,顯相應義,謂超尋思數量無邊種種難行苦行,所生無上大悲、力、無畏等功德法寶相應故。自他並利所依止者,顯差別義,謂如來受用、變化、自性身,如=知【宮】如【大】,知【宮】如其次第自他並利所依(止)+故【聖】故【大】,止故【聖】故。所依者,身義、體義,無差別也。自他並利所依者,就勝而說。謂受用身自利最勝,處大會中能受第一廣大甚深法聖財故。變化身者,他利最勝,遍於十方一切世界能起無間,猶工巧業等諸變化事,建立有情所應作故。自性身者,謂諸善逝共有法身,最極微細一切障,轉依真如為體故,於自他利並為最勝,由證此身得餘身故。此三佛身是差別義。當知此中亦讚法、僧功德。法寶者,自性=體【宮】性【大】,體【宮】性因果等義所攝故。僧寶者,隨此修學所生故。庶令學者無諸怖畏,方造論端建茲體性。

本事與決=快【聖】*決【大】*,快【聖】*決擇,是各有四種,
三法攝應成,諦法得論議。

A2 次第別釋「分」、「品」(分二)B1 本事分(分四)C1 三法品(分四)D1 以九義辨釋三科(分二)E1 以頌標(分二)F1 列九名別

幾何因取相,建立與次第,
義喻廣分別,

F2 標集勸知

集總頌應知

E2 長行依九門別釋(分九)F1 釋頌「幾」字舉數列名門(分二)G1 總問

問:何故論端先辯蘊等?答:欲令學者於幾何因等諸思擇處得善巧故。所以者何?由此善巧能得二種稱讚利益,所謂作意稱讚利益、論議決擇稱讚利益。作意稱讚利益者,謂善順增長奢摩他、毘鉢舍那故。善順增長奢摩他者,謂於如是諸思擇處已作善巧,得無疑故。隨其所樂於一境界正觀現前,心易定故。善順增長毘鉢舍那者,以無量門觀察一切所知境界,速令正慧究竟滿故。論議決擇稱讚利益者,由於如是諸思擇處善通達故,成就一切問答自在,於諸異論得無所畏。

問:蘊界處各有幾種?

G2 別答(分三)H1 蘊

答:蘊有五種,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H2 界

界有十八,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H3 處

處有十二,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F2 釋頌「何因」字問答廣立門(分三)G1 廣立蘊(分二)H1 問

問:何因蘊唯有五?

H2 答

答:為顯五種我事故,謂為顯身=身別【聖】顯身【大】,身別【聖】顯身具我事、受用我事、言說我事、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彼所依止我自體事。於此五中前四是我所事,第五即我相事。言=受【聖】言【大】,受【聖】言身具者,謂內外色蘊所攝、受等諸蘊受用等義,相中當說。彼所依止我自體事者,謂識蘊是身具等所依我相事義。所以者何?世間有情多於識蘊計執為我,於餘蘊計執我所。

G2 廣立界(分二)H1 問

問:何因界唯十八?

H2 答

答:由身具等能持過現六行受用性故。身者,謂眼等六根=根六【聖】六根【大】,根六【聖】六根。具者,謂色等六境。過現六行受用者,謂六識。能持者,謂六根六境能持六識,所依所緣故。過現六識能持受用者,不捨自相故。當知十八以能持義故說名界。

G3 廣立處(分二)H1 問

問:何因處唯十二?

H2 答

答:唯身及具能與未來六+(持)【聖】六【大】,六持【聖】六行受用為生長門故。謂如過現六行受用相為眼等所持,未來六行受用相以根及義為生長門亦爾。所言唯者,謂唯依根境立十二處,不依六種受用相識。

F3 釋頌「何取」字問答別名門(分二)G1 辨取蘊(分三)H1 辨名因

問:云何名取蘊?答:以取合故名為取蘊。

H2 辨取體

取者,謂諸蘊中所有欲貪。

H3 辨取相

何故欲貪說名為取?謂於未來現在諸蘊能引不捨故,希求未來染著現在欲貪名取。欲者希求相、貪〔者〕-【聖】者【大】,〔-〕【聖】者染著相,由欲希求未來自體為方便故,引取當蘊令起現前。由貪染著=者【元】著【大】,者【元】著現在自體為方便故,執取現蘊令不捨離。是故此二說名為取。

G2 辨界處有取法(分二)H1 問

問:何〔故〕-【聖】故【大】,〔-〕【聖】故界處(不)+說【聖】說【大】,不說【聖】說有取法?

H2 辨界處名取所以

答:應如蘊說。當知界處與取合故,名有取法。

F4 釋頌「何相」字問答體相門(分三)G1 辨蘊相(分五)H1 解色蘊相(分二)I1 問

問:色蘊何相?

I2 答(分二)J1 總以變、現二義標色相

答:變現相是色相。

J2 廣前標變、現之義(分二)K1 別配變、現二相

此有二種:一觸對變壞、二方所示現。

K2 別解二相差別(分二)L1 釋觸對變壞

觸對變壞者,謂由手足乃至蚊蛇所觸對時即便變壞。

L2 釋方所示現(分二)M1 總釋

方所示現者,謂由方所可相示現如此=是【聖】*此【大】*,是【聖】*此如此色、如是如是色,

M2 隨釋

或由定心或由不定尋思相應種種搆畫。方所者,謂現前處所。如此如此色者,謂骨鎖等所知事同類影像。如是如是色者,謂形顯差別。種種搆畫者,謂如相而想。

H2 解受蘊相(分二)I1 問

問:受蘊何相?

I2 答

答:領納相是受相。謂由(此)+受【三】【宮】受【大】,此受【宋】【元】【明】【宮】受故領納種種淨不淨業所得異熟,若清淨業受樂異熟、不清淨業受苦異熟、淨不淨業受不苦不樂異熟。所以者何?由淨不淨業感得異熟阿賴耶識恒與捨受相應。唯此捨受是實異熟體,苦樂兩受從異熟生故,假說名異熟。

H3 解想蘊相(分二)I1 問

問:想蘊何相?

I2 答

答:搆了相是想相。由此想故搆畫=書【聖】畫【大】,書【聖】畫種種諸法像類,隨所見聞覺知之義起諸言說。見聞覺知義者,眼所受是見義、耳所受是聞義。自然思搆應如是如是是覺義。自內所受是知義。諸言說者,謂詮=詅【聖】詮【大】,詅【聖】詮辯義。

H4 解行蘊相(分二)I1 問

問=間【宮】問【大】,間【宮】問:行蘊何相?

I2 答

答:造作相是行相。由此行故令心造作,謂於善、惡、無記品中+(是行相由)【聖】中【大】,中是行相由【聖】中驅役心故。又〔於〕-【聖】於【大】,〔-〕【聖】於種種苦樂等位驅役心故。

H5 解識蘊相(分二)I1 問

問:識蘊何相?

I2 答

答:了別相是識相。由此識故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等種種境界。

G2 辨界相(分三)H1 辨根(分二)I1 眼界相

問:眼界何相?答:謂眼曾、現見色,及此種子積集異熟阿賴耶識是眼界相。眼曾見色者,謂能持過去識受用義以顯界性。現見色者,謂能持現在識受用義以顯界性。及此種子積集異熟阿賴耶識者,謂眼種子。或唯積集,為引當來眼〔根〕-【聖】根【大】,〔-〕【聖】根故。或已成熟,為生現在眼根故。此二種名眼界者,眼生因故。

I2 例餘耳鼻舌身意界相

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爾。

H2 辨境相(分二)I1 色界相

問:色界何相?答:諸=謂【明】諸【大】,謂【明】諸色眼曾、現見,及眼界於此增上,是色界相。眼界於此增上者,謂依=於【宮】,依+(有)【聖】依【大】,於【宮】,依有【聖】依色根增上力外境生故。

I2 例餘聲香味觸法界相

如色界相,聲香味觸法界相亦爾。

H3 辨識相(分二)I1 眼識界相

問:眼識界何相?答:謂依眼緣色似色了別,及此種子積集異熟阿賴耶識,是眼識界相。

I2 例餘耳鼻舌身意識界相

如眼識界,耳鼻舌身意識界相亦爾。

G3 辨處相(分二)H1 問

問:處何相?

H2 答

答:如界應知,隨其所應。謂眼當見色,及此種子等隨義應說。

F5 釋頌「何建立」問答差別門(分二)G1 辨三科(分二)H1 別立三科(分三)I1 建立蘊(分五)J1 建立色蘊(分二)K1 總問答顯大造體

云何建立色蘊?謂諸所有色,若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所造者,謂以四大種為生、依、立、持、養因義,即依五因說名為造。生因者,即是起因,謂離大種色不起故。依因者,即是轉因,謂捨大種諸所造色無有功能,據別處故。立因者,即隨轉因,〔由〕-【聖】由【大】,〔-〕【聖】由大+(種)【聖】大【大】,大種【聖】大變異能依造色隨變異故。持因者,即是住因,謂由大種諸所造色相似相續生,持令不絕故。養因者,即是長因,謂由大種養彼造色令增長故。

K2 廣別釋(分二)L1 辨大種(分二)M1 總

四大種者,謂地、水、火、風界。

M2 別

地界者,堅勁性。水界者,流濕性。火界者,溫〔熱〕-【聖】熱【大】,〔-〕【聖】熱性。風界者,輕動性。

L2 辨造色(分二)M1 總釋所造

所造色者,謂眼等五根,色聲香味所觸一分,及法處所攝色。

M2 別釋所造(分三)N1 釋五根(分五)O1 眼根

眼根者,謂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清淨色為體。

O2 耳根

耳根者,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清淨色為體。

O3 鼻根

鼻〔根〕-【聖】根【大】,〔-〕【聖】根者,謂四大種所造、鼻識所依,清淨色為體。

O4 舌根

舌根者,謂四大種所造、舌識所依,清淨色為體。

O5 身根

身根者,謂四大〔種〕-【聖】種【大】,〔-〕【聖】種所造、身識所依,清淨色為體。

N2 釋五境(分五)O1 辨色(分四)P1 舉色因

色者,(謂)+四【三】【宮】四【大】,謂四【宋】【元】【明】【宮】四大〔種〕-【聖】種【大】,〔-〕【聖】種所造

P2 舉能取

眼根所行義,

P3 列差別

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麁、細、高、下、若正不=若亦【聖】不【大】,若亦【聖】不正、光、影、明、闇、雲、煙、塵、霧、逈色、表色、空一顯=明【聖】*顯【大】*,明【聖】*顯色。

P4 顯共相

此復=後【聖】復【大】,後【聖】復三種,謂妙、不妙、俱相違色。此青等二十五色建立,由六種因,謂相故、安立故、損益故、作所依故、作相故、莊嚴故。如其=至【聖】*其【大】*,至【聖】*其次第四、十、八、一、一一=二【宮】一一【大】,二【宮】一、一。逈色者,謂離=願【聖】離【大】,願【聖】離餘礙觸方所可得。空一顯色者,謂上所見青等顯色。

O2 辨聲(分四)P1 舉聲因

聲者,四大種所造

P2 舉能取

耳根所取義,

P3 顯共相

若可意、若不可意、若俱相違、

P4 列差別

若因受大種、若因不受大種、若因俱大種、若世所共成、若成所引、若遍計所執、若聖言所攝、若非聖言所攝。如是十一種聲,由五種因所建立,謂相故、損益故、因差別故、〔說〕-【聖】說【大】,〔-〕【聖】說差別故、言差別故。相者,謂耳根所取=耳【聖】取【大】,耳【聖】取義。說差別者,謂世所共成等三。餘如其所應。因受大種者,謂語等聲。因不受大種者,謂樹等聲。因俱者,謂手鼓等聲。世所共成者,謂世俗語所攝。成所引者,謂諸聖所說。遍計所執者,謂外道所說。聖+(言)【聖】聖【大】,聖言【聖】聖非聖言所攝者,謂依見等八種言說。

O3 辨香(分三)P1 舉香因

香者,四大種所造

P2 舉能取

鼻根所取義,

P3 顯共相

謂好香、惡〔香〕-【聖】香【大】,〔-〕【聖】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變異香。當知此香三因建立,謂相故、損益故、差別故。俱生香者,旃彈=檀【三】【宮】彈【大】,檀【宋】【元】【明】【宮】彈那等。和合香者,謂和+(合)【聖】和【大】,和合【聖】和香等。變異香者,謂熟果等。

O4 辨味(分四)P1 舉味因

味者,四大種所造

P2 舉能取

舌根〔所〕-【聖】所【大】,〔-〕【聖】所取義,

P3 列差別

謂苦、酢、甘、辛、醎、淡,

P4 顯共相

若可意、若不可意、若俱相違,若俱生、若和合、若變異。建立此味,應如香說。

O5 辨觸(分三)P1 舉觸因

所觸一分者,四大種所造

P2 舉能取

身根所取義,

P3 列差別

謂滑、澁、輕、重、軟、緩、急、冷、飢、渴、飽、力、劣、悶、癢、黏、病、老、死、疲、息、勇。此所觸一分,由八因建立,謂相故、摩故、稱=雜【聖】稱【大】,雜【聖】稱故、觸故、執故、雜故、界不平等故、界平等故。水風雜故冷,地水雜故黏。界平等故息、力、勇,勇者無畏。飽由二種。界不平等故,有飢等餘觸。

N3 解法處色(分二)O1 總標

法處所攝色者,略有五種,

O2 別釋

謂極略色、極逈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自在所生色。極略色者,謂極微色。極逈色者,謂即此離餘礙觸色。受所引色者,謂無表色。遍計所起色者,謂影像色。自在所生色〔者〕-【聖】者【大】,〔-〕【聖】者,謂解脫靜慮所行境色。

J2 建立受蘊(分二)K1 舉五位列七類受(分五)L1 第一位第一類(約所依別)

云何建立受蘊?謂六受身,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

L2 第二位第二類(約行相別)

若樂、若苦、若不苦不樂。

L3 第三位第三類(約依總行別)

復有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又有)+樂【聖】*樂【大】*,又有樂【聖】*樂心受、苦心〔受〕-【聖】*受【大】*,〔-〕【聖】*受、不苦不樂心受。

L4 第四位第四五類(約內身染淨別)

復有樂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樂有味受。樂無味受、苦無味受、不苦不樂無味受。

L5 第五位第六七類(約外境染淨別)

復有樂依耽嗜受、苦依耽嗜受、不苦不樂依耽嗜受。樂依出離受、苦依出離受、不苦不樂依出離受。

K2 逐難釋

身受者,謂五識相應受。心受者,謂意識相應受。有味受者,謂自體愛相應受。無味受=受味【聖】味受【大】,受味【聖】味受者,謂此愛不相應受。依耽嗜受者,謂妙五欲愛相應受。依出離受者,謂此愛不相應受。如是建立由四種因,謂所依故、自體故、集所依故、雜染清淨故。集色所依建立身受,集無色所依建立心受。由雜染故建立有味等,由清淨故建立無味等。此愛不相應者,謂離繫及隨順離繫。

J3 建立想蘊(分二)K1 標三位列七種想(分三)L1 第一位第一種(約所依別)

云何建立想蘊?謂六想身,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

L2 第二位第二三種(約作意別)

由此想故,或了有相、或了無相、

L3 第三位第四五六七種(約境界別)

或了小大無量、或了無少所有無所有處。

K2 逐難釋(分二)L1 釋前第二位作意差別

有〔相〕-【聖】相【大】,〔-〕【聖】相想者,謂除不善言說、無相界定及有頂定想所餘想。無相想者,謂前所除想。

L2 釋前第三位境界差別

小想者,謂能了欲界想。大想者,謂能了色界想。無量想者,謂能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想。無所有處想者,謂能了無所有處想。不善言說想者,謂未學語言故,雖於色起想而不能了此名為色故,名無相想。無相界定想者,謂離色等一切相無相,涅槃想故,名無相想。有頂定=定頂【聖】頂定【大】,定頂【聖】頂定想者,謂彼想不明利,不能於境圖種種相故,名無相想。小者,謂欲界下劣故。大者,謂色界增上故。無量者,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邊際故。是故緣彼諸想,亦名小大無量。

J4 建立行蘊(分二)K1 總略標行蘊之體(分二)L1 標蘊主

云何建立行蘊?謂六思身,眼觸所生思乃至意觸所生思。由此思故,思作諸善、思作雜=離【聖】雜【大】,離【聖】雜染、思作分位差別。

L2 顯餘法

又即此思,除受及想,與餘心所有法并心不相應行,總名行蘊。雖除受想,一切心所有法及心不相應行皆行蘊相,然思最勝,與一切行為導首,是故偏=遍【聖】偏【大】,遍【聖】偏說。為顯此義故,說由思造善法等。善者,謂當說信等。雜染者,謂當說貪等根本煩惱,及貪等煩惱分少分煩惱。分位差別者,謂於思所發種種行位,假設心不相應行。

K2 隨別解釋前所標法(分二)L1 初辨與心相應行蘊(分三)M1 列五十三心所別名

問:何等名餘心所有法?答:所謂作意、觸、欲、勝解、念、三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勤、安、不放逸、捨、不害、貪、瞋、慢、無明、疑、薩迦耶=邪【宋】【元】耶【大】,邪【宋】【元】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邪見、忿、恨、覆、惱+(蠆)【宮】惱【大】,惱蠆【宮】惱、嫉、慳、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𠃥【聖】舉【大】,𠃥【聖】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不正知、散亂、睡眠、惡作、尋、伺。如是思等五十五法,若遍行、若別境、若善、若煩惱、若隨煩惱、若不定,如其次第,五、五、十一、十二、十四應知。又此諸心所有法,若相若業當廣分別。

M2 隨別解釋五十三諸心所法(分六)N1 徧行位(分三)O1 思

思=电【聖】思【大】,电【聖】思者,於心造作意業為體,於善、不善、無記品中役心為業。於心造作意業為體者,此辯其相。於善等品中役心為業者,此辯其業。以於=相【聖】*於【大】*,相【聖】*於所作善等法中發起心故。

O2 作意

作意者,發動心為體,於所緣境持心為業。於所緣境持心者,謂即於此境數數引心,是故心得定者,名得作意。

O3 觸

觸者,依三和合諸根變異分別為體,受所依為業。謂識生時,所依諸根隨順生起苦樂等受變異行相,隨此行相分別觸生。

N2 別境位(分五)O1 欲

欲者,於所樂事彼彼引發所作希望為體,正勤所依為業。彼彼引發所作希望者,謂欲引攝見聞等一切作用故。

O2 勝解

勝解者,於決定事隨所決定印持為體,不可引轉為業。隨所決定印持者,謂是事必爾,非餘決了勝解。由勝解故,所有勝緣不能引轉。

O3 念

念者,於串習事令心明記不忘為體,不散亂為業。串習事者,謂先所受。不散亂業者,由念=爾【聖】念【大】,爾【聖】念於境明記憶故,令心不散。

O4 三摩地

三摩地者,於所觀事令心專一為體,智所依止為業。令心專一者,於一境界令心不散故。智所依者,心處=受【聖】處【大】,受【聖】處靜(禪)+定【聖】定【大】,禪定【聖】定知如實故。

O5 慧

慧者,於所觀事擇法為體,斷疑為業。斷=師【聖】斷【大】,師【聖】斷疑者,謂由慧擇法得決定故。

N3 善位(分十一)O1 信

信者,於有體有德有能忍可清淨希望為體,樂欲所依為業。謂於實有體起忍可行信,於實有德起清淨行信,於實有能起希望行信,謂我有力能得能成。

O2 慚

慚者,於諸過惡自羞=著【聖】*羞【大】*,著【聖】*羞為體,惡行止息所依為業。

O3 愧

愧者,於諸過〔惡〕-【聖】惡【大】,〔-〕【聖】惡羞他為體,業如慚說。

O4 無貪

無貪者,於有有具無著為體,惡行不轉所依為業。

O5 無瞋

無瞋者,於諸有情苦及苦具無恚為體,惡行不轉所依為業。

O6 無癡

無癡者,由報教證智決擇為體,惡行不轉所依為業。慚等易了,故不再釋=擇【聖】釋【大】,擇【聖】釋。報教證智者,謂生得聞思修所生慧,如次+(第)【聖】次【大】,次第【聖】次應知。決擇者,謂慧勇勤=對【聖】勤【大】,對【聖】勤俱。

O7 勤

勤者,被甲方便無下無退〔無〕-【聖】無【大】,〔-〕【聖】無足心勇為體,成滿善品為業。謂如經說: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善軛。如其次第應配釋被甲心勇等諸句。滿善品者,謂能圓滿隨初所入根本靜慮=應【明】慮【大】,應【明】慮。成善品者,謂即於此極善修治。

O8 安

安者,止息身心麁重、身心調暢為體,除遣一切障礙為業。除遣一切障礙者,謂由此勢力依止轉故。

O9 不放逸

不放逸者,依止正勤、無貪瞋癡修諸善法,於心防護諸有漏=緣【聖】漏【大】,緣【聖】漏法為體,成滿一切世出世福為業。謂由正勤等為先,能修一切善法及防有漏,是故依此四法假立不放逸(為)+體【聖】體【大】,為體【聖】體。有漏法者,謂諸漏及漏處所境界。

O10 捨

捨者,依止正勤、無貪瞋癡,與雜染住相違,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住性為體,不容雜染所依為業。心平等性等者,謂以初中後位辯捨差別。所以者何?由捨與心相應,離沈沒=決【聖】沒【大】,決【聖】沒等不平等性故,最初證得心平等性;由心平等遠離加行,自然相續故,次復證得=復【聖】得【大】,復【聖】得心正直性;由心正直,於諸雜染無怯慮故,最後證得心無功用住〔性〕-【聖】性【大】,〔-〕【聖】性。

O11 不害

不害者,無瞋善根一分心悲愍為體,不損惱為業。當知不害不離無瞋,故亦是假。

N4 煩惱位(分二)O1 初明鈍五(分五)P1 貪

貪者,三界愛為體,生眾苦為業。生眾苦者,謂由愛力五取=欲【宮】取【大】,欲【宮】取蘊生故。

P2 瞋

瞋者,於諸有情苦及苦具心憎恚為體,不安隱住惡行所依為業。不安隱住者,謂心懷憎恚多住苦故。

P3 慢

慢者,依止薩迦耶見心高舉為體,不敬苦生所依為業。不敬者,謂於師長及有德所而=而所【聖】所而【大】,而所【聖】所而生憍傲=徹【聖】傲【大】,徹【聖】傲。苦生者,謂生後有故。

P4 無明

無明者,謂三界無智為體,於諸法中邪決定疑雜染生起所依為業。邪決定者,謂顛倒智。疑者,猶豫。雜染生起者,謂貪等煩惱現行。彼所依者,謂由愚癡起諸煩惱。

P5 疑

疑者,於諦猶豫為體,善品不生依止為業。於諦猶豫者,亦攝於實=寶【宮】實【大】,寶【宮】實猶豫,如其所應滅道諦攝故。善品不生者,謂由不決不造修故。

O2 後明利五(分二)P1 別釋五(分五)Q1 薩迦耶見

薩迦耶見者,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我及我所,諸忍欲覺觀見為體,一切見趣=起【聖】趣【大】,起【聖】趣所依為業。

Q2 邊執見

邊執見者,於五取蘊等隨觀執若常若斷,諸忍欲覺觀見為體,障處中行出離為業。處中行者,謂離斷常緣起正智。

Q3 見取

見取者,謂於諸見及〔見〕-【聖】見【大】,〔-〕【聖】見所依五取蘊等,隨觀執為最為勝、為上為妙,諸忍欲覺觀見為體,執不正見所依為業。

Q4 戒禁取

戒禁取者,於諸戒禁及戒禁所依五取蘊等,隨觀執為清淨、為解脫、為出離,諸忍欲覺觀見為體,勞而無果所依為業。戒禁者,謂惡見為先。勞無果者,由此不能得出離故。

Q5 邪見

邪見者,謗=

gaiji-word: CB13591 未建立
【聖】*謗【大】*,
gaiji-word: CB13591 未建立
【聖】*謗因謗果,或謗=諦【聖】謗【大】,諦【聖】謗作用、或壞實事、或邪分別,諸忍欲覺觀見為體,斷善根為業,及不善根堅固所依為業、不善生起為業、善不生起為業。謗因者,謂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等。謗果者,謂無妙行及惡行業所招異熟等。謗作用者,謂無此世間無彼世間、無母無父、無化生有情等,誹謗異世往來作用故、誹謗任持種子作用故、誹謗相續作用故。壞實事者,謂無世間阿羅漢等。邪分別者,謂餘一切分別倒見。斷善根者,謂由增上邪見,非一切種。

P2 別問答見(分五)Q1 問答增減(分二)R1 問

問:如是五見,幾增益見?幾損減〔見〕-【聖】見【大】,〔-〕【聖】見?

R2 答(分二)S1 答增益

答:四是增益見,於所知境增益自性及差別故、於諸見中增益第一及清淨故。謂於五取+(及)【聖】取【大】,取及【聖】取蘊所知無我境,增益我我所自性,是薩迦=逐【聖】迦【大】,逐【聖】迦耶見。增益我+(我所)【聖】我【大】,我我所【聖】我常無常差別,是邊執=報【聖】執【大】,報【聖】執見。於諸惡見=是【聖】見【大】,是【聖】見增益第一,是見取=臨【宮】取【大】,臨【宮】取。即於此見增益+(為)【聖】益【大】,益為【聖】益清淨,是戒禁取。

S2 答損減

一多分是損減見。一多分者,由邪分別=有【聖】別【大】,有【聖】別不必損減故。

Q2 問答相攝(分二)R1 問答計前後際所有諸見

問:計前後際所有諸見,彼於此五幾見所攝?答=益【聖】*答【大】*,益【聖】*答:或二或一切。

R2 問答十四不可記事

問:於不可記事所有諸見,彼於此五幾見所攝?答:或二或一切。二者,謂邊執見及邪見自相故。一切〔者〕-【聖】者【大】,〔-〕【聖】者,謂五見眷屬故。

Q3 釋經毀我(分二)R1 問

問:薄伽梵觀何過失故,於蘊界處以五種相誹毀計我?

R2 答(分二)S1 總略答

答:觀彼攝受薩迦耶見者有五種過失故,

S2 列五失名

謂異相過失、無常過失、不自在過失、無身過失、不由功用解脫過失。異相過失者,謂色蘊等非我體性,異我相故。無常過失者,謂非我處色蘊等中我應無常故。所以者何?非所依無、能依有故。不自在過失者,謂不應觀我有色等,我應不=分【聖】不【大】,分【聖】不自在故。〔所〕-【聖】所【大】,〔-〕【聖】所以者何?我於=相【聖】於【大】,相【聖】於色等不能=升【聖】能【大】,升【聖】能自在轉故。無身過失者,謂非離色等異處有我,我應無身故。所以者何?離身計我不可得故。不由功用解脫過失者,(謂)+設【聖】設【大】,謂設【聖】設有如是分別我相亦不應理,無色等我不由功用應解脫故。所以者何?身縛若無,我應任運解脫。

Q4 我我所別(分二)R1 總問答我我所數(分二)S1 問

問:於五取蘊有二十句薩迦耶見,謂計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如是計受想行識是我、我有識等,〔識等〕-【聖】識等【大】,〔-〕【聖】識等屬我、我在識等中。於此諸見,幾是我見?幾我所見?

S2 答

答:五是我見,十五是我所見。謂計色是我、計受想行識是我,(所)+此【聖】此【大】,所此【聖】此五是我見;餘十五是我=我是【聖】是我【大】,我是【聖】是我所見。

R2 別問答我所數因(分二)S1 問

何因十五是我所見?

S2 答

相應我所故、隨轉我所故、不離我所故。相應我所者,謂我有色乃至我有識。〔所〕-【聖】所【大】,〔-〕【聖】所以者何?由我與彼相應,說有彼故。隨轉我所者,謂色屬我乃至識屬我。(所)+所【聖】所【大】,所所【聖】所以者何?若彼由此自在力轉,或捨或役=沒【元】【明】役【大】,沒【元】【明】役,世間說彼是我所故。不離我所者,謂我在色中乃至我在識中。所以者何?彼計實我處在蘊中,遍體隨行故。

Q5 明我見緣(分二)R1 問

問:薩迦耶見,當言於事了不了耶=耶了【聖】了耶【大】,耶了【聖】了耶?

R2 答

答:當=常【聖】*當【大】*,常【聖】*當言於事不得決了,如於繩上妄起蛇解。於事不決了者,若能決了色等實相,必不應起虛妄我見。譬如有人欻=

gaiji-word: CB13597 未建立
【聖】欻【大】,
gaiji-word: CB13597 未建立
【聖】欻爾見繩遂執為蛇,不了繩相而起蛇執。

N5 隨煩惱位(分二)O1 明十種一分隨惑(分十)P1 忿

忿者,依止現前不饒益相=於【聖】相【大】,於【聖】相,瞋之一分,〔心〕-【聖】心【大】,〔-〕【聖】心怒為體,執仗憤=情【聖】憤【大】,情【聖】憤發所依為業。當知忿等是假建立,離瞋等外無別性故。

P2 恨

恨者,自此已後,即瞋一分,懷怨不捨為體,不忍所依為業。自此後者,謂從忿後。不忍者,謂不堪忍不饒益事。

P3 覆

覆者,於所作罪他正舉時,癡之一分,隱藏為體,悔不安住所依為業。法爾覆藏所作罪者心必憂悔,由此不得安隱而住。

P4 惱

惱者,忿恨居先,瞋之一分,心戾為體,高暴麁言所依為業、生起非福為業、不安隱住為業。高暴麁言者,謂語現凶踈切=故【聖】切【大】,故【聖】切人心腑=府【三】【宮】【聖】腑【大】,府【宋】【元】【明】【宮】【聖】腑。

P5 嫉

嫉者,耽著利養不耐他榮,瞋之〔一〕-【聖】一【大】,〔-〕【聖】一分,心妬為體,令〔心〕-【聖】心【大】,〔-〕【聖】心憂慼不安隱住為業。

P6 慳

慳者,耽著利養於資生具,貪之一分,心悋為體,不捨所依為業。不捨者,由慳悋故,非所用具亦恒聚積。

P7 誑

誑=誰【聖】誑【大】,誰【聖】誑者,耽著利養,貪癡一分,詐=誰【聖】詐【大】,誰【聖】詐現不實功德為體,邪命所依為業。

P8 諂

諂者,耽著利養,貪癡一分,矯=憍【聖】*矯【大】*,憍【聖】*矯設方便隱實過惡為體,障正教授為業。矯設方便隱實過惡者,謂託+(隱)【聖】託【大】,託隱【聖】託餘事以避餘事。障正教授者,由不如實發露所犯,不任教授故。

P9 憍

憍者,或依少年無病長壽之相、或得隨一有漏榮利之事,貪之一分,令心悅豫為體,一切煩惱及隨=墮【聖】隨【大】,墮【聖】隨煩惱所依為業。長壽相者,謂不死覺為先分別此相,由此能=然【聖】能【大】,然【聖】能生壽命憍逸。隨一有漏榮利事者,謂族姓、色力、聰叡=最【聖】叡【大】,最【聖】叡、財富、自在等事。悅豫者,謂染喜差別。

P10 害

害者,瞋之一分,無哀無悲=慧【聖】悲【大】,慧【聖】悲無愍為體,損惱有情為業。

O2 明十種諸分隨惑(分二)P1 解中(分二)Q1 無慚

無慚者,貪瞋癡分,於諸過惡不自恥為體,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伴為業。

Q2 無愧

無愧者,貪瞋癡分,於諸過惡不羞他為體,業如無慚說。

P2 解大八(分八)Q1 惛沈

惛沈者,謂愚癡分,〔心〕-【聖】心【大】,〔-〕【聖】心無堪任為體,障毘鉢舍那為業。

Q2 掉舉

掉舉者,謂貪欲分,隨念淨相=想【聖】相【大】,想【聖】相心不寂靜為體,障奢摩他為業。隨念+(情)【聖】念【大】,念情【聖】念淨相者,謂追憶往昔隨順貪欲戲笑等故,心不寂靜。

Q3 不信

不信者,謂愚癡分,於諸善法心不忍=思【聖】忍【大】,思【聖】忍可、心不清淨、心不悕望為體,懈怠所依為業。懈怠所依者,由不信故,無有方便加行樂欲。

Q4 懈怠

懈怠者,謂愚癡分,依著睡眠倚臥為樂,心不策勵為體,障修方便善品為業。

Q5 放逸

放逸者,依止懈怠及貪瞋癡,不修善法,於有漏法心不防〔護〕-【聖】護【大】,〔-〕【聖】護為體,增惡損善所依為業。

Q6 忘念

忘念者,煩惱相應念為體,散亂所依=依所【聖】所依【大】,依所【聖】所依為業。

Q7 不正知

不正知者,煩惱相應慧為體,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語心行,毀犯所依為業=業為【聖】為業【大】,業為【聖】為業。不正知身語心行者,謂於往來等事不正觀察,以不了知應作不應作故,多所毀犯。

Q8 散亂(分二)R1 出體(分二)S1 總出體

散亂者,謂貪瞋癡分,心流散為體。

S2 廣六種(分二)T1 列名

此復六種,謂自性散亂、外散亂、內散亂、相散亂、麁重〔散亂〕-【聖】散亂【大】,〔-〕【聖】散亂、作意散亂。

T2 別釋(分六)U1 自性散亂

自性散亂者,謂五識身由彼自性於內靜定無功能故。

U2 外散亂

外散亂者,正修善時於五妙欲其心馳散,謂方便修聞等善法,捨彼所緣,心外馳散處妙欲中。

U3 內散亂

內散亂者,正修善時沈掉味著,謂修定者發起沈掉及味著故退失靜定。

U4 相散亂

相散亂者,為+(令)【聖】為【大】,為令【聖】為他歸信矯示修善,謂欲令他信己有德故現此相,由此因緣所修善法漸更退失。

U5 麤重散亂

麁重散亂者,依我我所執及我慢品麁重力故,修善法時於已生起所有諸受起我我所,及與我慢執受間雜取相。謂由我執等麁重力故,於已生起樂等受中,或執為我、或執我所、或起我慢,由此所修善品永不清淨。執受者,謂初執著。間雜者,從此已後由此間雜諸心相續。取相者,謂即於此受數執異相。

U6 作意散亂

作意散亂者,謂於餘乘餘定若依若入所有流散。謂依餘乘或入餘定,捨先所習發起散亂,

R2 辨業

當知能障離欲為業,謂依隨煩惱性散亂說。

N6 不定位(分三)O1 睡眠

睡眠者,依睡因緣,是愚癡分,心略為體,或善、或不善、〔或〕-【聖】或【大】,〔-〕【聖】或無記,或時,或非時,或應爾、或不應爾。越失所作依止為業。睡因緣者,謂羸瘦=疫【聖】瘦【大】,疫【聖】瘦疲倦身分沈重,思惟闇相捨諸所作,曾數此時串習睡眠。或他呪術神力所引、或因動扇涼風吹=吹風【聖】風吹【大】,吹風【聖】風吹等。愚癡分言,為別於定。又善等言,為顯此睡非定癡分。時者,謂夜中分。非時者,謂所餘分。應爾者,謂所許時設復非時,或因病患或為調適。不應爾者,謂所餘分。越失所作依止為業者,謂依隨煩惱性睡〔眠〕-【宮】【聖】眠【大】,〔-〕【宮】【聖】眠說。

O2 惡作

惡作者,依樂作不樂作、應作不應作,是愚癡分,心追悔為體,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時或非時、或應爾或不應爾,能障心住為業。樂作者,樂欲為先,造善惡行。不樂=業【聖】樂【大】,業【聖】樂作者,由他勢力及諸煩惱之所驅逼,令有所作如其所應。愚癡分者,隨煩惱所攝。時者,乃至未出離。非時者,出離已後。應爾者,於是處。不應爾者,於非處。

O3 尋伺(分二)P1 別辨體(分二)Q1 尋

尋者,或依思或依慧尋求意言,令心麁為體。依思依慧者,於推度不推度位,如其依=次【三】【宮】【聖】次【CB】【麗-CB】【宋】【元】【明】【宮】【聖】,依【大】次K16n0576_p0236a14第追求行相=於應【聖】相【大】,於應【聖】相意言分別。

Q2 伺

伺者,或依思或依慧伺察意言,令心細為體。依思依慧者,於推度不推度位,如其次第伺察行相意言=受【聖】言【大】,受【聖】言分別。

P2 總辨業

如是二種,安+(住)【聖】安【大】,安住【聖】安不安住=住安【聖】安住【大】,住安【聖】安住所依為業。尋伺二種行相相類故,以麁細建立差別。

M3 通釋善染法治障作業

復次諸善心法=所【三】【宮】法【大】,所【宋】【元】【明】【宮】法斷自所治為業,煩惱隨煩惱障自能治為業。如信慚等能斷不信及無慚等,貪等煩惱能障無貪對治等法=治【聖】法【大】,治【聖】法,謂障礙彼令不生故。當知忿等諸隨煩惱能障慈等,各〔別〕-【聖】別【大】,〔-〕【聖】別對治亦爾。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一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二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2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二

L2 後辨心不相應行(分二)M1 問

何等名為心不相應行?

M2 答(分二)N1 標列二十三種不相應名

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異熟、命根、眾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等。如是心不相應行,應以五門建立差別,謂依處故、自體故、假立故、作意故、地故。二無心定具足五門,無想天異熟除作意,餘唯初三。

N2 別解釋(分二十三)O1 得

得者,謂於善不善無記法,若增若減,假立獲得成就。善不善無記法者,顯依處。若增若減者,顯自體。何以故?由有增故說名成就上品信等,由有減故說名成就下品信等。假立獲得成就者,顯假立。如是於餘,隨其所應建立當知。

O2 無想定

無想定者,謂已離遍淨欲、未離上欲,出離想作意為先故,於不恒行心心法=心所【三】*心法【大】*,心所【宋】*【元】*【明】*心法滅,假立無想定。已離遍淨欲者,已離第三靜慮貪。未離上欲者,未離第四靜慮已上貪。出離想作意為先者,解脫想作意為前方便。不恒行者,轉識所攝。滅者,謂定心所引,不恒現行諸心心法暫時間滅,所依位差別,以能滅故名滅。

O3 滅盡定

滅盡定者,謂已離無所有處欲、超過有頂,暫息想作意為先故,於不恒行諸心心法及恒行一分心心法滅,假立滅盡定。此中所以不言未離上欲者,為顯離有頂欲,阿羅漢等亦得此定故。一分恒行者,謂染污意所攝。

O4 無想異熟

無想異熟者,謂已生無想有情天,於不恒行心心法滅,假立無想異熟。

O5 命根

命根者,謂於眾同分,先業所感,住時決定,假立壽命。眾同分者,於一生中諸蘊相續。住時決定者,齊爾所時令眾同分常得安住,或經百年或千年等,由業所引功能差別。

O6 眾同分

眾同分者,謂如是如是有情,於種種類自體相似,假立眾同分。於種種類者,於人天等種類差別。於自體相似者,於一種類性。

O7 生

生者,謂於眾同分諸行本無今有性,假立為生。問:外諸色等亦有生相,何故唯舉眾同分耶?答:為於有情相續建立有為相故。所以者何?外諸色等有為相成壞所顯,內諸行有為相生老等所顯故。

O8 老

老者,謂於眾同分諸行相續變異性,假立為老。

O9 住

住者,謂於眾同分諸行相續不變壞性,假立為住。

O10 無常

無常者,謂於眾同分諸行相續變壞性,假立無常。相續變壞者,謂捨壽時。當知此中依相續位建立生等,不依剎那。

O11 名身

名身者,謂於諸法自性增言,假立名身。自性增言者,謂說天人眼耳等事。

O12 句身

句身者,謂於諸法差別增言,假立句身。差別增言者,謂說諸行無常、一切有情當死等義。

O13 文身

文身者,謂於彼二所依諸字,假立文身。彼二所依諸字者,謂自性差別增言所依諸字,如𧙃壹鄔=鄔壹【元】【明】壹鄔【大】,鄔壹【元】【明】壹鄔等。又自性差別及此二言,總攝一切。如是一切由此三種之所詮表,是故建立此三為名句文身。此言文者,能彰=障【三】【宮】彰【大】,障【宋】【元】【明】【宮】彰彼二故。此又名顯,能顯義故。此復名字,無異轉故。所以者何?如眼名眼異,此名外更有照了導等異名改轉,由彼同顯此想故。非𧙃壹等字離𧙃壹等差別外更有差別能顯此字,故無異轉說名為字。無異轉者,謂不流變。

O14 異生性

異生性者,謂於聖法不得,假立異生性。

O15 流轉

流轉者,謂於因果相續不斷,假立流轉。所以唯於相續不斷立流轉者,於一剎那或於間斷無此言故。

O16 定異

定異者,謂於因果種種差別,假立定異。因果種種差別者,謂可愛果妙行為因、不可愛果惡行為因,諸如是等種種因果展轉差別。

O17 相應

相應者,謂於因果相稱假立相應。因果相稱者,雖復異類,因果相順亦名相稱,由如布施感富財等。

O18 勢速

勢速者,謂於因果迅疾流轉,假立勢速。

O19 次第

次第者,謂於因果一一流轉,假立次第。因果一一流轉者,謂不俱轉。

O20 時

時者,謂於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為時。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續轉故。若此因果已生已滅,立過去時。此若未生,立未來時。已生未滅,立現在時。

O21 方

方者,謂即於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因果差別,假立為方。何以故?即於十方因果遍滿,假說方故。當知此中唯說色法所攝因果,無色之法遍布處所無功能故。

O22 數

數者,謂於諸行一一差別,假立為數。一一差別者,於一無別二三等數,不應理故。

O23 和合

和合者,謂於因果眾緣集會,假立和合。因果眾緣集會者,且如識法因果相續,必假眾緣和會,謂根不壞、境界現前,能生此識作意正起。如是於餘一切如理應知。

如是等心不相應行法,唯依分位差別而建立故,當知皆是假有。謂於善不善等增減分位差別建立一種,於心心法分位差別建立三種,於住分位差別建立一種,於相似分位差別建立一種,於相分位差別建立四種,於言說分位差別建立三種,於不得分位差別建立一種,於因果分位差別建立餘種。因果者,謂一切有為法能生餘故名因,從餘生故名果。

J5 建立識蘊(分二)K1 問

云何建立識蘊?

K2 答(分二)L1 略答

謂心、意、識差別。

L2 廣答(分三)M1 解心

心者,謂蘊界處習氣所熏一切種子阿賴耶識,亦名異熟識、亦名阿陀那識,以能積集諸習氣故。習氣者,謂由現行蘊等令彼種子皆得增益。一切種子識者,謂能生蘊等諸法種子所積集故。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諸法種子故,又諸有情取為我故。異熟識者,先業所生故。阿〔陀〕-【明】陀【大】,〔-〕【明】陀那識者,謂能數數令生相續,持諸根+(去)【明】根【大】,根去【明】根等令不壞故。又言心者,謂能積集一切法習氣故。

云何知有阿賴耶識?若無此識,執受、初、明了、種子、業、身受、無心定、命終無,皆不應理。釋此伽他,如攝決擇分說:由八種相,證阿賴耶識決定是有。謂若離阿賴耶識,依止執受不可得故、最初生起不可得故、明了生起不可得故、種子體性不可得故、業用體性不可得故、身受體性不可得故、處無心定不可得故、命終之識不可得故。云何依止執受不可得耶?由五因故,謂阿賴耶識先行因感眼等,轉識現緣因發,如說根境作意力故諸轉識生,乃至廣說,是名初因。又六識身善惡可得,是第二因。又六識身一類異熟無記性攝必不可得,是第三因。又六識身各別依轉,隨所依止彼識生時,即應彼識執所依止,餘無執受不應道理;設許執受亦不應理,以離識故,是第四因。又所依止應成數數執受過失。所以者何?由彼眼識於一時轉一時不轉,餘識亦爾,是第五因。

云何最初生起不可得耶?謂設有難言:若有阿賴耶識,應一有情二識俱起。應告彼曰:汝於非過妄生過想,容有二識俱時轉故。所以者何?猶如有一俱時欲見乃至欲識,隨有一識最初生起不應道理。何以故?爾時作意無有差別,根及境界不壞現前,何因緣故識不俱轉?

云何明了生起不可得耶?謂若有定執識不俱生,與眼等識俱行一境,明了意識應不可得。所以者何?若時隨憶曾所受境,爾時意識不明了生。非於現境所生意識,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應信諸識俱轉,或應許彼第六意識無明了性。

云何種子體性不可得耶?謂六轉識身各各異故。所以者何?此六轉識從善無間不善性生、不善無間善性復生、從二無間無記性生,下界無間中界生、中界無間妙界生、妙界無間乃至下界生,有漏無間無漏生,無漏無間有漏生,世間無間出世生、出世無間世間生,非如是相識為種子體應正道理。又心相續長時間斷,經久流轉不息,是故轉識能持種子不應道理。

云何業用不可得耶?謂若無諸識同時生起,業用俱轉不應道理。所以者何?略說識業有四種,謂了別外器、了別依止、能了別我、了別境界。如是四種識了別業,一一剎那俱現可得,非於一識一剎那中有如是等差別業用,是故必有諸識俱起。

云何身受體性不可得耶?謂如有一,或如理思、或不如理思、或不思惟、或復推尋,若心在定若不在定,身受生起非一眾多。若無阿賴耶識,如是身受應不可得;既現可得,是故定有阿賴耶識。

云何處無心定不可得耶?如世尊說:入無想定及滅盡定,當知爾時識不離身。若無阿賴耶識,爾時識應離身,識若離身便應捨命,非謂處定。

云何命終之識不可得耶?謂臨命終時識漸捨離所依身分,發起冷觸或上或下,非彼意識有時不轉。故知唯有阿賴耶識,能執持身隨於身分。若捨此識,冷觸可得身無覺受,意識不然。是故若無阿賴耶識,命終之識必不可得。

M2 解意(分二)N1 解第七意(分三)O1 出體

意者,謂一切時緣阿賴耶識,思度為性,

O2 釋相應

與四煩惱恒相應,謂我見、我愛、我慢、無明。

O3 明有無(分二)P1 明有

又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無記位,

P2 明無

唯除聖道現前、若處滅盡定及在無學地。

N2 解六識無間意

又復六識以無間滅識為意,當知此中由所緣故、釋義故、相應故、生起時故顯了於意。何故聖道現前無染污意耶?由勝義智與我見現行極相違故,出聖道後從阿賴耶識復更現起,以有學位未永斷故。又滅盡定望無想定極寂靜故,此染污意不得現行。無間滅意者,由隨覺故。無間覺義是意義,當知此中隨顯相說。

M3 解識(分二)N1 總標六識

識者,謂六識身,眼識乃至意識。

N2 別解六識

眼識者,謂依眼緣色了別為性。耳識者,謂依耳緣聲了別為性。鼻識者,謂依鼻緣香了別為性。舌識者,謂依舌緣味了別為性。身識者,謂依身緣觸了別為性。意識者,謂依意緣法了別為性。當知此中由所依故、所緣故、自性故,建立於識。

I2 建立界(分三)J1 略建立(分二)K1 問

云何建立界?

K2 答

謂色蘊即十界,眼等五根界、色等五境界及法界一分。受想行蘊即法界一分。識蘊即七識界,謂眼等六識界及意界。何故建立界處無別相耶?建立蘊中已說眼等各別相故,是故從諸蘊中出界建立,從諸界中出處建立。

J2 問答辨蘊不攝法(分二)K1 問

何等界法蘊不攝耶?

K2 答(分二)L1 略答列八無為名

法界中無為法,蘊所不攝。此無為法復有八種,謂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虛空、非擇滅、擇滅、不動及想受滅。

如是建立八無為中,當知所依差別故。分析真如假立三種,不由自性故。

L2 隨八無為分六科釋(分六)M1 解真如(分二)N1 釋善法真如(分二)O1 略列異名

善法真如者,謂無我性、空性、無相、實際、勝義法界。

O2 隨別釋(分七)P1 釋真如

何故真如說名真如?由彼自性無變異故。謂一切時無我實性無改轉故,說無變異。

P2 釋無我性

當知此則是無我性,離二我故。

P3 釋空性

何故復說此名空性?一切雜染所不行故。所以者何?由緣此故能令一切諸雜染事悉皆空寂。雖復有時說有雜染,當知但是客塵煩惱之所染污。何等名為客塵染污?謂由未拔所取能取種子故,令依他性心二行相轉;非法性心,以諸法法性自性清淨故。

P4 釋無相

何故復說此名無相?諸相寂靜故。諸相者,謂色受等乃至菩提。諸所戲論,真如性中彼相寂滅,故名無相。

P5 釋實際

何故復說此名實際?無倒所緣故。實者,謂無顛倒。此處究竟,故名為〔實〕-【三】【宮】實【大】,〔-〕【宋】【元】【明】【宮】實際,過無我性更無所求故。

P6 釋勝義

何故復說此名勝義?最勝聖智所行處故。

P7 釋法界

何故復說此名法界?一切聲聞獨覺諸佛妙法所依相故。

N2 別例不善無記

如善法真如,當知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亦爾。

M2 解虛空

虛空者,謂無色性,容受一切所作業故。無色性者,謂唯違於色,無性相法意識境界,是名虛空。意識境界者,謂法界攝故,唯違色言,為別受等共,有真如、擇滅、非擇滅、無常性等。雖兔角等亦是無性,然彼不與諸法相違,以彼唯是畢竟無故。又兔角等非唯違色,由與受等諸法共故,是故唯說與色相違無性相言,為別受等無色之法。何以故?受等自體是有性相非無性相故。

M3 解非擇滅

非擇滅者,謂是滅非離繫,不永害隨眠故。

M4 解擇滅

擇滅者,謂是滅是離繫,永害隨眠故。

M5 解不動

不動者,謂已離遍淨欲、未離上欲,苦樂滅無為。

M6 解想受滅

想受滅者,謂已離無所有處欲,止息想作意為先故,諸不恒行心心法及恒行一分心心法滅、無為。

當知此中有二種應斷法,謂諸煩惱及此所依受。受有二種,謂變異及不變異。如其次第苦、樂、非苦樂,當知煩惱斷故建立擇滅。二受斷故,如其次第建立不動及受想滅。煩惱斷者,謂除此品麁重所得轉依。受斷者,謂除此能治定障所得轉依。是故得第二靜慮時,雖證苦滅而不建立無為,以變異受未盡斷故。

J3 總明法界所攝

又若五種色,若受想行蘊,及此所說八無為法,如是十六總名法界。

I3 建立處(分二)J1 問

云何建立處?

J2 答

謂十色界即十色處,七識界即意處,法界即法處。

H2 總解攝法

由此道理諸蘊界處三法所攝,謂色蘊、法界及與意處。由色蘊攝十色界,法界即攝法界,意處攝七識界,是故三法攝一切法。

如是建立蘊界處已,今乘此義應更分別。問:眼耳與鼻各有二種,云何不立二十一界?答:彼雖有二,然界不別。所以者何?其相相似俱眼相故,所作相似俱於眼境,眼識一所作故。如是耳鼻隨理應知。為身端嚴各生二種。何以故?如是分布一界二所身得端嚴,不由餘故。問:為常依一一眼故眼識得生?為亦依二耶?答:亦得依二,明了取故。所以者何?若俱開二眼取色明了,非如開一,譬如一室俱然二燈,同發一光照極明了。如是一光依二燈轉,當知此中道理亦爾。問:於一一根門種種境界俱現在前,於此多境,為有多識次第而起?為俱起耶?答:唯有一識種種行相俱時而起。若諸段食與舌根合,當知身舌二識恒俱時起。又聲間=聞【三】間【大】,聞【宋】【元】【明】間斷故,不從異處展轉生起相續往趣餘方。然譬於燈置在自處,能於一時隨其勢力遍發光明,聲頓遍發理亦如是。問:何故於近障聲,聞不明了?答:聲有對故。於障細隙微少而生,故不明了。問:於六識中幾有分別?答:唯一意識,由三分別故有分別。三分別者,謂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自性分別者,謂於現在所受諸行自相行分別。隨念分別者,謂於昔曾所受諸行追念行分別。計度分別者,謂於去來今不現見事思搆行分別。復有七種分別,謂於所緣任運分別、有相分別、無相分別、尋求分別、伺察分別、染污分別、不染污分別。初分別者,謂五識身如所緣相無異分別,於自境界任運轉故。有相分別者,謂自性、隨念二種分別,取過現境種種相故。無相分別者,謂希求未來境行分別。所餘分別皆用計度分別以為自性。所以者何?以思度故,或時尋求、或時伺察、或時染污、或不染污種種分別。問:若了別色等故名為識,何故但名眼等識不名色等識耶?答:以依眼等五種解釋道理成就,非於色等。何以故?眼中之識故名眼識,依眼處所識得生故。又由有眼,識得有故。所以者何?若有眼根,眼識定生,不盲瞑者乃至闇中亦能見故。不由有色,眼識定生,以盲瞑者不能見故。又眼所發識,故名眼識。由眼變異識亦變異,色雖無變識有變故。如迦末羅病損壞眼根,於青等色皆見為黃。又屬眼之識故名眼識,由識種子隨逐於眼而得生故。又助眼之識故名眼識,作彼損益故。所以者何?由根合識有所領受令根損益,非境界故。又如眼之識故名眼識,俱有情數之所攝故。色則不爾,不決定故。眼識既然,餘識亦爾。問:為眼見色?為識等耶?答:非眼見色亦非識等,以一切法無作用故,由有和合假立為見。又由六相,眼於見色中最勝,非識等,是故說眼能見諸色。何等為六?一由生因,眼能生彼故。二由依處,見依眼故。三由無動轉,眼常一類故。四由自在轉,不待緣合念念生故。五由端嚴,轉由此莊嚴所依身故。六由聖教,如經中說:眼能見色故。如是所說六種相貌,於識等中皆不可得。識動轉者,當知多種差別生起,何故無為立在界處不在蘊耶?無蘊義故。所以者何?色等諸法有去來等種種差別總略積聚,說名為蘊。聚積義是蘊義,常住之法無有此義,是故無為非蘊所攝。何故即如是法以蘊界處門差別說耶?欲令所化有情於廣略門生善巧故。所以者何?於蘊門中略說色識,於界處門隨其所應廣說十七。又於蘊門廣說受等,於界處門略說為一法界法處。又蘊門中唯說建立有為法相,界門廣說建立能取所取及取體性,處門唯說建立能取所取,由此唯顯取生門故。已辯傍乘義,今當釋本文。

G2 對問答界(分二)H1 以內六根與界四句分別(分二)I1 明五根(分二)J1 明眼(分二)K1 問

問:如經中說眼及眼界。若眼亦眼界耶?設眼界亦眼耶?

K2 答

答:或有眼非眼界,謂阿羅漢最後眼。或有眼界非眼,謂處卵㲉、羯邏藍=羅【宮】藍【大】,羅【宮】藍時、頞部陀時、閉尸時,在母腹中若不得眼,設得已失。若生無色異生,所有眼因或有眼亦眼界,謂於餘位。或有無眼無眼界,謂已入無餘涅槃界。及諸聖者生無色界。

J2 例餘

如眼與眼界,如是耳鼻舌身與耳等界,隨其所應盡當知。阿羅漢最後眼者,謂入涅槃時最後剎那,爾時眼非眼界,非餘眼因故。無色界異生有眼因者,謂從彼退墮當生有色界,以阿賴耶識持眼種子定當生眼故。〔生〕-【三】【宮】生【大】,〔-〕【宋】【元】【明】【宮】生彼眾聖不退還故,無有眼界。有身界無身者,謂唯生無色界異生,彼唯有身因故。非處卵㲉等,彼必有身故,若身壞滅壽命亦無。

I2 明意根(分二)J1 問

問:若有意亦意界耶?設有意界亦意耶?

J2 答

答:或有意非意界,謂阿羅漢最後意。或有意界非意,謂處滅定者所有意因。或有意亦意界,謂於所餘位。或有無意無意界,謂已入無餘涅槃界。唯有意界非意中所以不取入無想定者,以彼有染污意故。

H2 以上下相緣分別(分三)I1 明眼耳境(分二)J1 生長欲界(分二)K1 明眼境(分二)L1 問

問:若生長彼地,即用彼地眼還見彼地色耶?

L2 答(分二)M1 總辨同地

答:或有即用彼地眼還見彼地色,

M2 別釋不同地(分二)N1 標

或復餘地。

N2 釋(分二)O1 界繫別

謂生長欲界用欲行眼還見欲行色,

O2 地繫別

或用色行眼見色行色,或用上地眼見下地色。

K2 例耳境

如以眼對色,如是以耳對聲。

J2 例生長色界

如生長欲界,如是生長色界。生者,謂初受生時。長者,謂後增長。

I2 明鼻舌身境(分二)J1 明欲界有三

若生長欲界,即以欲行鼻舌身還嗅嘗覺欲行香味觸。

J2 明色界唯觸(分二)K1 標觸有

若生長色界,即以色行身還覺自地觸,

K2 釋香味無

彼界自性定無香味,離段食貪故,由此道理亦無鼻舌兩識。

I3 明意境(分四)J1 欲界意

若生長欲界,即以欲行意了三界法及無漏法。

J2 色界意

如生長欲界,如是生長色界。

J3 無色界意

若生長無色界,以無色行意了無色行自地法及無漏法,

J4 無漏意

若以無漏意了三界法及無漏法。無色行意了無色行自地法及無漏法者,謂依聖弟子說,若外異生唯了自地法。若住此法者,或有由先聞熏習力,亦緣上地為起彼故。

F6 釋頌「何次第」問答前後門(分三)G1 蘊次第(分三)H1 問

問:何故諸蘊如是次第?

H2 答(分三)I1 由識住

答:由識住故,謂四識住及識。

I2 前為後依等

又前為後依故,如其色相而領受故,如所領受而了知故,如所了知而思作故,如所思作隨彼彼處而了別故。如其色相而領受者,謂由隨順樂受等根境二力故,樂受等生。如所領受而了知者,謂隨所受取諸相故。如所了知而思作者,謂隨所想造諸業故。如所思作隨彼彼處而了別者,謂隨所作業於諸境界及異趣中識轉變故。

I3 起染淨

又由染污清淨故,謂若依是處而起染淨。若由領受取相造作故。染污清淨,若所染污及所清淨。

H3 結

由此理故說蘊次第。若依是處起染淨者,謂依有根身。若由領受者,謂由有染無染等受。如其次第染污清淨。若由取相造作者,謂由如理不如理轉故,如其次第染污清淨。若所染污及所清淨者,謂心有麁重,無麁重生故。

G2 界次第(分二)H1 問

何故諸界如是次第?

H2 答(分三)I1 正明六外界(分三)J1 標

由隨世事差別轉故。

J2 徵

云何世事差別而轉?

J3 釋

謂諸世間最初相見,既相見已更相問訊,既問訊已即受沐浴塗香花鬘,次受種種上妙飲食,次受種種臥具侍女,然後意界處處分別。

I2 標依六內界

以內界次第故建立外界,

I3 隨明六識界

隨此次第建立識界。

G3 處次第

如界次第,處亦如是。

F7 釋頌「何義」問答釋名門(分三)G1 蘊義(分二)H1 問

問:蘊義云何?

H2 答(分三)I1 積聚義名蘊(分二)J1 明色蘊

答: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彼一切略說一色蘊,積聚義故,如財貨蘊。

J2 例餘蘊

如是乃至識蘊。當知依止十一種愛所依處故,於色等法建立過去等差別。十一種愛者,謂顧戀愛、希望愛、執著愛、內我愛、境界愛、欲愛、定愛、惡行苦愛、妙行樂愛、遠愛、近愛。由如是愛所緣境故,如其次第立過去等種種差別。又有差別,謂已生未生差別故、能取所取差別故、外門內門差別故、染不染差別故、近遠差別故,如其所應於色等諸法建立過去等差別。已生者,謂過去、現在。未生者,謂未來。外門者,謂不定地。內門者,謂諸定地。餘句易了,不復分別。

I2 苦相廣大名蘊

又苦相廣大,故名為蘊,如大材蘊。依止色等,發起生等廣大苦故。如經言:如是純大眾苦蘊集。

I3 荷雜染擔名蘊

又荷雜染擔故名為蘊,如肩荷擔。荷雜染擔者,謂煩惱等諸雜染法依色等故,譬如世間身之一分能荷於擔,即此一分名肩名蘊。色等亦爾,能荷雜染擔故,名之為蘊。

G2 界義(分二)H1 問

問:界義云何?

H2 答界四義

答:一切法種子義。謂依阿賴耶識中諸法種子說名為界,界是因義故。又能持自相義是界義。又能持因果性義是界義。能持因果性者,謂於十八界中根境諸界及六識界,如其次第。又攝持一切法差別義是界義。攝持一切法差別者,謂諸經說:地等諸界及所餘界,隨其所應皆十八界攝。

G3 處義(分二)H1 問

問:處義云何?

H2 答

答:識生長門義是處義。當知種子義攝一切法差別義亦是處義。

F8 釋頌「何喻」問答譬況門(分三)G1 舉經

復次如佛所說: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化。

G2 問義

問:以何義故色如聚沫乃至識如幻化?

G3 答釋

答:以無我故、離淨故、少味故、不堅實故。謂非有遠離虛妄不堅實義,是經所說諸句義。又為對治我淨樂常四顛倒故,如其次第說無我等諸句差別。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二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三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3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三

F9 釋頌「廣分別」問答諸義門(分三)G1 頌總舉

復次蘊界處廣分別云何?嗢=殟【宮】嗢【大】,殟【宮】嗢拕=柁【三】【宮】拕【大】,柁【宋】【元】【明】【宮】拕南曰:

實有性等所知等,色等漏等已生等,
過去世等諸緣等,云何幾種為何義。

G2 長行釋(分七)H1 實有性等(分四)I1 實有(分二)J1 問

問:蘊界處中云何實有?幾是實有?為何義故觀實有耶?

J2 答(分三)K1 釋實有義

答:謂不待名言此餘根境是實有義。

K2 釋幾是實有

一切皆是實有。

K3 釋為何義觀實有

為捨執著實有我故,觀察實有。所以建立此三問者,為斷相事二愚及增益執故。云何實有者,辯實有相,為斷相愚。一切實有者,為斷事愚。捨著實我者,為斷增益執。如是餘處如理應知。不待名言根境者,謂不分別色受等名言而取自所取義。不待此餘根境者,謂不待此所餘義而覺自所覺境,非如於瓶等事要待名言及色香等方起瓶等覺。

I2 假有(分二)J1 問

云何假有?幾是假有?為何義故觀假有耶?

J2 答(分三)K1 釋假有義

謂待〔於〕-【三】【宮】於【大】,〔-〕【宋】【元】【明】【宮】於名言此餘根境是假有義。

K2 釋幾是假有

一切皆是假有。

K3 釋為何義觀假有

為捨執著實有我故觀察假有。

I3 世俗有(分二)J1 問

云何世俗有?幾是世俗有?為何義故觀世俗有耶?

J2 答(分三)K1 釋世俗有義

謂雜染所緣是世俗有義。

K2 釋幾是世俗有

一切皆是世俗有。

K3 釋為何義觀世俗有

為捨執著雜染相我故觀察世俗。有雜染所緣者,能發一切雜染義故。雜染相我者,執我為雜染因故。

I4 勝義有(分二)J1 問

云何勝義有?幾是勝義有?為何義故觀勝義有耶?

J2 答(分三)K1 釋勝義有義

謂清淨所緣是勝義有義。

K2 釋幾是勝義有

一切皆是勝義有。

K3 釋為何義觀勝義有

為捨執著清淨我相故觀察勝義有。清淨所緣者,為得清淨緣此境界,是最勝智所行義故。一切皆是勝義有者,以一切法不離真如故。諸法無我性是名真如,彼無我性真實有故。

H2 所知等(分三)I1 所知(分二)J1 問

云何所知?幾是所知?為何義故觀所知耶。

J2 答(分三)K1 釋所知義(分二)L1 約五種是所知義(分二)M1 總標(分二)N1 出體

謂所知有五種:色、心、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無為。色謂色蘊,十色界、十色處及法界法處所攝諸色。心謂識蘊,七識界及意處。心所有法,謂受蘊、想蘊、相應行蘊及法界法處一分。心不相應行,謂不相應行蘊及法界法處一分。無為,謂法界法處一分。

N2 釋義

若依是處雜染清淨、若所雜染及所清淨、若能雜染及能清淨、若於此分位、若此清淨性,由依此故,一切皆是所知。處者,謂色法。所染淨者,謂心法。能染淨者,謂貪等信等心所有法,如其次第。分位者,謂於色心及心法=心所【三】【宮】*心法【大】*,心所【宋】【元】【明】【宮】*心法分位假立心不相應行法。清淨性者,謂清淨無為法。如其所應非一切。所以者何?唯法界及擇滅是清淨性故。

M2 別釋

L2 約智所行是所知義

又所知法者,謂信=勝【宮】*信【大】*,勝【宮】*信解智所行故、道理智所行故、不散智所行故、內證智所行故、他性智所行故、下智所行故、上智所行故、厭患智所行故、不起智所行故、無生智所行故、智智所行故、究竟智所行故、大義智所行故。當知此中以十三種智所緣境界顯示所知義。十三智者,謂聞所生智、思所生智、世間修所生智、勝義智、他心智、法智、種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無生智、大乘智。如是諸智隨其次第是信解等智。他心智名他性智者,謂緣他心為境故。法智名下智者,謂於諸諦最初生故。種類智名上智者,謂從法智後所生故,為厭患故名厭患智、為不起故名不起智、緣無生故名無生智、緣智故名智智、緣究竟故名究竟智、緣大義故名大義智。自利利他名為大義。

K2 釋幾是所知

K3 釋為何義觀所知

為捨執著知者見者我故觀察所知。

I2 所識(分二)J1 問

云何所識?幾是所識?為何義故觀所識耶?

J2 答(分三)K1 釋所識義

謂+(識)【三】,謂=識【宮】謂【大】,謂識【宋】【元】【明】,識【宮】謂無分別故、有分別故、因故、轉故、相故、相所生故、能治所治故、微細差別故,當知是所識義。無分別者,謂五識身。有分別者,謂意識身。因者,謂阿賴耶識。轉者,謂所餘識。相者,謂根及義。相所生者,謂根義所生諸識。能治所治者,謂有貪離貪、有瞋離瞋、有癡離癡如是等。微細差別者,謂七種難識了別差別故。七種難識了別者,一不可知了別器了別,謂一切時無分別行相故。二種種行相了別,謂一法一行有種種相,此難建立是故微細。三俱有了別,謂一時間諸識俱起,云何各別了自境界?此難建立是故微細。當知此微細言通一切處。四能治所治速疾迴轉了別,謂具縛者云何有貪等心,須臾轉變起離貪等心?五習氣了別,謂諸業現行熏習於心,云何非離心外別有習氣亦非即心,又與果時次第而轉?六相續了別,謂無量種感自身業熏習在識,云何於餘明了將命終位暫起覺悟,餘業熏習轉於異趣令生相續?七解脫了別,謂阿羅漢心證得第一無戲論法性,超過生死曾所積習一切種有漏行,云何此心行相流轉?此難建立是故微細。

K2 釋幾是所識

如是當知一切皆是所識。

K3 釋為何義觀所識

為捨執著能見者等我故觀察所識。見者等言,當知為顯見者、聞者、嗅者、嘗者、觸者、識者。

I3 所通達(分二)J1 問

云何所通達?幾是所通達?為何義故觀所通達耶?

J2 答(分三)K1 釋所通達義

謂轉變故、隨聞故、入行故、來故、往故、出離故,是所通達義。言所通達者,謂六神通所有境界,以如意通運轉差別所顯故,說此所通達境界名為轉變。以天耳通了達種種異趣音聲,故名隨聞。以他心通了有貪等種種心行,故名入行。以宿住通了過去生展轉來事,故名來。以天眼通了達未來所往生事,故名往。以漏盡通了知解脫三界方便,故名出離。

K2 釋幾是所通達

如是一切皆是所通達,後以三通遍緣一切境界故。

K3 釋為何義觀所通達

為捨執著自=有【三】【宮】自【大】,有【宋】【元】【明】【宮】自威德我故觀察所通達。

H3 色等(分六)I1 有色(分二)J1 問

云何有色?幾是有色?為何義故觀有色耶?

J2 答(分三)K1 釋有色義

謂色自性故、依大種故、憙集故、有方所故、處遍滿故、方所可說故、方處所行故、二同所行故、相屬故、隨逐故、顯了故、變壞故、顯示故、積集建立故、外門故、內門故、長遠故、分限故、暫時故、示現故,是有色義。色自性者,謂即用色法為自性,故名為有色。非與餘色合故名為有色,是故最初說色自性。依大種者,此顯與餘色合故名有色。諸所造色與大種色合故名有色,諸大種色展轉合故名有色。憙集者,即有色法,以憙為集,名為喜集。非如現在憙愛,以先觸受等為集名為憙集。有方所者,有分量故。處遍滿者,形量遍十方故。方所可說者,可說在此在彼方故。方處所行者,謂隨所住方所緣性故。二同所行者,謂二有情共所緣性故。非如無色法,如自所受他不能取故。相屬者,謂眼識等亦名有色繫,屬有色根故。隨逐者,謂生無色界異生,諸色種子所隨逐故。顯了者,謂諸尋思,由能顯了所緣境故。變壞者,謂五蘊,由手等所觸、受等所切,隨其所應即便變壞,以變壞是色義故。顯示者,謂諸言說顯示義故。積集建立者,謂極微已上色,有微細分可建立故。外門者,謂欲界色,妙欲愛所生故。內門者,謂色界色,定心愛所生故。由此道理,說彼諸色名意生身。長遠者,謂異生色不可建立,前後兩際有邊量故。分限者,謂有學色,已作生死分限故。暫時者,謂無學色,唯餘現在一有身故。示現者,謂如來等所現諸色,唯是示現非真實故。

K2 釋幾是有色

一切皆是有色,或隨所應。一切是有色者,謂變壞色等。隨所應者,謂餘色外門等六。色差別當知與受等共。

K3 釋為何義觀有色

為捨執著有色我故觀察有色。

I2 無色(分二)J1 問

云何無色?幾是無色?為何義故觀無色耶?

J2 答(分三)K1 釋無色義

謂有色相違是無色義。

K2 釋幾是無色

一切皆是無色,或隨所應。

K3 釋為何義觀無色

為捨執著無色我故觀察無色。一切是無色者,謂與無色相繫屬故。

I3 有見(分二)J1 問

云何有見?幾是有見?為何義故觀有見耶?

J2 答(分三)K1 釋有見義

謂眼所行境是有見義。餘差別如有色說,謂如前說色自性等乃至示現說名有色,如是有見自性等乃至示現說名有見。

K2 釋幾是有見

一切皆是有見,或隨所應。一切是有見者,謂相屬有見等。所以者何?諸無色法與有見色相屬故,亦名有見。

K3 釋為何義觀有見

為捨執著眼境我故觀察有見。

I4 無見(分二)J1 問

云何無見?幾是無見?為何義故觀無見耶?

J2 答(分三)K1 釋無見義

謂有見相違是無見義。

K2 釋幾是無見

一切皆是無見,或隨所應。

K3 釋為何義觀無見

為捨執著非眼境我故觀察無見。

I5 有對(分二)J1 問

云何有對?幾是有對?為何義故觀有對耶?

J2 答(分三)K1 釋有對義(分三)L1 第一義

謂諸有見者皆是有對。

L2 第二義

又三因故說名有對,謂種類故,積集故,不修治故。種類者,謂諸色法互為能礙、互為所礙,能礙往來是有對義。此唯應言互為能礙,所以復言互為所礙者,為建立光明等色是有對故,以彼唯是所礙非能礙性,性自爾故。種類,是自性義。積集者,謂極微已上,以一極微無對礙故。不修治者,謂非三摩地自在轉色,定自在力所轉諸色無對礙故,如平等心諸天=色【三】天【大】,色【宋】【元】【明】天。

L3 第三義

又=大【宮】又【大】,大【宮】又損害依處是有對義,謂若依若緣能生瞋恚名為有對。即以如是有對義故,

K2 釋幾是有對

一切皆是有對,或隨所應,謂所餘義。

K3 釋為何義觀有對

為捨執著不遍行我故觀察有對。

I6 無對(分二)J1 問

云何無對?幾是無對?為何義故觀無對耶?

J2 答(分三)K1 釋無對義

謂有對相違是無對義。

K2 釋幾是無對

一切皆是無對,或隨所應。

K3 釋為何義觀無對

為捨執著遍行我故觀察無對。

H4 有漏等(分十二)I1 有漏(分二)J1 問

云何有漏?幾是有漏?為何義故觀有漏耶?

J2 答(分三)K1 釋有漏義

謂漏自性故、漏相屬故、漏所縛故、漏所隨故、漏隨順故、漏種類故,是有漏義。漏自性者,謂諸漏自性漏性合故,名為有漏。〔漏〕-【三】【宮】漏【大】,〔-〕【宋】【元】【明】【宮】漏相屬者,謂漏共有心心法,及眼等漏相應故、漏所依故,如其次第名有漏。漏所縛者,謂有漏善法,由漏勢力招後有故。漏所隨者,謂餘地法,亦為=謂【明】為【大】,謂【明】為餘地諸漏麁重所隨逐故。漏隨順者,為順決擇分,雖為煩惱麁重所隨,然得建立為無漏性,以背一切有、順彼對治故。漏種類者,謂阿羅漢有漏諸蘊,前生煩惱所起故。

K2 釋幾是有漏

五取蘊十五界十處全及三界二處少分是有漏,謂除最後三界二處少分聖道眷屬及諸無為非有漏故。

K3 釋為何義觀有漏

為捨執著漏合我故觀察有漏。

I2 無漏(分二)J1 問

云何無漏?幾是無漏?為何義故觀無漏耶?

J2 答(分三)K1 釋無漏義

謂有漏相違是無漏義。

K2 釋幾是無漏

五無取蘊全及三界二處少分是無漏。

K3 釋為何義觀無漏

為捨執著離漏我故觀察無漏。

I3 有諍(分二)J1 問

云何有諍?幾是有諍?為何義故觀有諍耶?

J2 答(分三)K1 釋有諍義

謂以依如是貪瞋癡故,執持刀杖發起一切鬪訟違諍。執持刀杖等是諍因,貪等是諍自性。如是彼自性故、彼相屬故、彼所縛故、彼所隨故、彼隨順故、彼種類故,是有諍義。

K2 釋幾是有諍

乃至有漏有爾所量,有諍亦爾,彼所隨義故。

K3 釋為何義觀有諍

為捨執著諍合我故觀察有諍。

I4 無諍(分二)J1 問

云何無諍?幾是無諍?為何義故觀無諍耶?

J2 答(分三)K1 釋無諍義

謂有諍相違是無諍義。

K2 釋幾是無諍

乃至無漏有爾所量,無諍亦爾。

K3 釋為何義觀無諍

為捨執著離諍我故觀察無諍。

I5 有染(分二)J1 問

云何有染?幾是有染?為何義故觀有染耶?

J2 答(分三)K1 釋有染義

謂若依如是貪瞋癡故,染著後有自身。彼自性故、彼相屬故、彼所縛故、彼隨逐故、彼隨順故、彼種類故,是有染義。染著後有者,謂貪瞋癡是染著後有因,故名染。云何瞋恚是染著後有因?謂由憎嫉諸清淨法、染著後有故。

K2 釋幾是有染

如是乃至有諍有爾所量,有染亦爾。

K3 釋為何義觀有染

為捨執著染合我故觀察有染。

I6 無染(分二)J1 問

云何無染?幾是無染?為何義故觀無染耶?

J2 答(分三)K1 釋無染義

謂有染相違是無染義。

K2 釋幾是無染

乃至無諍有爾所量,無染亦爾。

K3 釋為何義觀無染

為捨執著離染我故觀察無染。

I7 依耽嗜(分二)J1 問

云何依耽嗜?幾是依耽嗜?為何義故觀依【CB】【麗-CB】,衣【大】依K16n0576_p0247b14耽嗜耶?

J2 答(分三)K1 釋依耽嗜義

謂若依如是貪瞋癡故,染著五欲。彼自性故、彼相屬故、彼所縛故、彼隨逐故、彼隨順故、彼種類故,是依耽嗜義。何等瞋恚能起染著?謂憎嫉出離。

K2 釋幾是依耽嗜

如是乃至有染有爾所量,依耽嗜亦爾。

K3 釋為何義觀依耽嗜

為捨執著耽嗜合我故觀察依耽嗜。

I8 依出離(分二)J1 問

云何依出離?幾是依出離?為何義故觀依出離耶?

J2 答(分三)K1 釋依出離義

謂依耽嗜相違是依出離義。

K2 釋幾是依出離

乃至無染有爾所量,出離亦爾。

K3 釋為何義觀依出離

為捨執著離耽嗜我故觀察出離。

I9 有為(分二)J1 問

云何有為?幾是有為?為何義故觀有為耶?

J2 答(分三)K1 釋有為義

謂若法有生滅住異可知,當知是有為義。

K2 釋幾是有為

一切皆是有為,唯除法界法處一分。

K3 釋為何義觀有為

為捨執著無常我故觀察有為。

I10 無為(分二)J1 問

云何無為?幾是無為?為何義故觀無為耶?

J2 答(分二)K1 正釋無為(分三)L1 釋無為義

謂有為相違是無為義。

L2 釋幾是無為

法界法處一分是無為。

L3 釋何義觀無為

為捨執著常住我故觀察無為。

K2 問答辨有、無為(分二)L1 辨無取五蘊是有無為(分二)M1 問

問:無取=為【宮】取【大】,為【宮】取五蘊當言有為?當言無為?

M2 答

答:彼不應言有為無為。何以故?諸業煩惱所不為故,不應言有為;隨欲限前不限前故,不應言無為。所以者何?無取諸蘊隨所欲樂,若現前若不現前;無為不爾,以常住故。

L2 依佛說重辨(分二)M1 問

問:如薄伽梵說,一切法有二種,謂有為、無為。云何今說此法非有為非無為耶?

M2 答

答:此亦不離二=一【宋】二【大】,一【宋】二種故。所以者何?若由此義說名有為,不以此義說名無為。若由此義說名無為,不以此義說名有為。依此道理唯說二種。何以故?隨欲現前不現前義故,說名有為;諸業煩惱所不為義故,說名無為。是故此亦不離二種。

I11 世間(分二)J1 問

云何世間?幾是世間?為何義故觀世間耶?

J2 答(分三)K1 釋世間義

謂三界所攝及出世智後所得似彼顯現,是世間義。似彼顯現者,謂似三界所攝相顯現。似真如等所現相貌,是出世間,未曾得故。

K2 釋幾是世間

如是諸蘊一分十五界十處全,及三界二處一分,是世間。一分者,謂除正智所攝及後所得似出世間相顯現并無為法。

K3 釋為何義觀世間

為捨執著世依我故觀察世間。

I12 出世(分二)J1 問

云何出世?幾是出世?為何義故觀出世耶?

J2 答(分三)K1 釋出世義(分二)L1 根本智

謂能對治三界,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故,是無分別出世間義。能對治三界者,謂諸聖道。此復二種:一聲聞獨覺所得,對治常等顛倒,無顛倒分別故名無分別。二菩薩等所得,對治一切色等法戲論,無戲論分別故名無分別。諸無為法非一切分別所依處故,名無分別。

L2 後得智

又出世後所得亦名出世,依止出世故。

K2 釋幾是出世

如是諸蘊一分,及三界二處一分,是出世。

K3 釋為何義觀出世

為捨執著獨存我故觀察出世。

H5 已生等(分八)I1 已生(分二)J1 問

云何已生?幾是已生?為何義故觀已生耶?

J2 答(分二)K1 正解三問(分三)L1 釋已生義

謂過去現在是已生義。

L2 釋幾是已生

一切一分是已生。

L3 釋為何義觀已生

為捨執著非常我故觀察已生。

K2 附解二十四種已生

又有二十四種已生,謂最初已生、相續已生、長養已生、依止已生、轉變已生、成熟已生、退墮已生、勝進已生、清淨已生、不清淨已生、運轉已生、有種已生、無種已生、影像自在示現已生、展轉已生、剎那壞已生、離會已生、異位已生、生死已生、成壞已生、先時已生、死時已生、中時已生、續時已生。最初已生者,謂初續生時。相續已生者,謂續生已後。長養已生者,謂由眠夢飲食梵行定為因,四種長養。依止已生者,謂內諸根。轉變已生者,謂能隨順生樂受等諸根變異。成熟已生者,謂於衰老位。退墮已生者,謂捨善趣生惡趣中。勝進已生者,謂與彼相違。清淨已生者,謂遊戲忘=妄【三】【宮】忘【大】,妄【宋】【元】【明】【宮】忘念意相憤怨。樂變化天、他化自在、色無色界諸天多放逸故,隨其所應,於〔所〕-【三】【宮】所【大】,〔-〕【宋】【元】【明】【宮】所受用境及所住定自在而轉。不清淨已生者,謂彼所餘。運轉已生者,謂往來位。有種已生者,謂除阿羅漢最後蘊。無種已生者,謂最後蘊。影像自在示現已生者,謂所知事同分色、解脫所生色及如來等色,如其次第。展轉已生者,謂前後生相續。剎那壞已生者,謂一一剎那諸行相。離會已生者,謂愛不愛於會離位,及心於有貪離貪等位。異位已生者,謂於羯邏藍等位。生死已生者,謂有情世間。成壞已生者,謂器世間。先時已生者,謂先時=本【三】【宮】先時【大】,本【宋】【元】【明】【宮】先時有。死時已生者,謂死有。中時已生者,謂中有。續時已生者,謂生有。

I2 非已生(分二)J1 問

云何非已生?幾是非已生?為何義故觀非已生耶?

J2 答(分三)K1 釋非已生義

謂未來及無為法,是非已生義。

K2 釋幾是非已生

一切一分是非已生。

K3 釋為何義觀非已生

為捨執著常住我故觀察非已生。又已生相違,是非已生義。

I3 能取(分二)J1 問

云何能取?幾是能取?為何義故觀能取耶?

J2 答(分三)K1 正釋三問(分三)L1 釋能取義

謂諸色根及心心法,是能取義。

L2 釋幾是能取

三蘊全、色行蘊一分、根相及相應相,如其次第,十二界六處全及法界法處一分相應自體是能取。

L3 釋為何義觀能取

為捨執著能受用我故觀察能取。受用我者,計我能得愛不愛境。

K2 明四種能取

又能取有四種,謂不至能取、至能取、自相現在各別境界能取、自相共相一切時一切境界能取。不至能取者,謂眼耳意根。至能取者,謂餘根。自相現在各別境界能取者,謂五根所生。自相共相一切時一切境界能取者,謂第六根所生。

K3 明能取建立

又由和合識等生故,假立能取性。所以者何?以依眾緣和合所生識等假說能取,不由真實義,諸法無作用故。

I4 所取(分二)J1 問

云何所取?幾是所取?為何義故觀所取耶?

J2 答(分三)K1 釋所取義

謂諸能取亦是所取,以眼根等意識所取故。或有所取非能取,謂唯是取所行義。唯者決定義,此言為簡心所有法

K2 釋幾是所取

一切皆是所取。

K3 釋為何義觀所取

為捨執著境界我故觀察所取。

I5 外門(分二)J1 問

云何外門?幾是外門?為何義故觀外門耶?

J2 答(分三)K1 釋外門義

謂欲界所繫法是外門義,除依佛教所生聞思慧,及彼隨法行所攝心心法等。問:何故聞思所生慧及彼隨法行所攝心心法等非外門耶?答:等流法為因故,由此勢力緣涅槃等。等流法者,謂諸佛真證種類教法。

K2 釋幾是外門

鼻識舌識香味四界,香味兩處全及餘一分欲界所攝,是外門。

K3 釋為何義觀外門

為捨執著不離欲我故觀察外門。

I6 內門(分二)J1 問

云何內門?幾是內門?為何義故觀內門耶?

J2 答(分三)K1 釋內門義

謂外門相違是內門義。

K2 釋幾是內門

除四界二處全及所餘一分,是內門。

K3 釋為何義觀內門

為捨執著離欲我故觀察內門。

I7 染污(分二)J1 問

云何染污?幾是染污?為何義故觀染污耶?

J2 答(分三)K1 釋染污義

謂不善及有覆無記法,是染污義。有覆無記者,謂遍行意相應煩惱等,及色無=等【三】無【大】,等【宋】【元】【明】無色界繫諸煩惱等。

K2 釋幾是染污

諸蘊十界四處一分是染污。十界者,謂七識、色、聲、法界。四處者,謂色、聲、意、法處。

K3 釋為何義觀染污

為捨執著煩惱合我故觀察染污。

I8 不染污(分二)J1 問

云何不染污?幾是不染污?為何義故觀不染污耶?

J2 答(分三)K1 釋不染污義

謂善及無覆無記法,是不染污義。

K2 釋幾是不染污

八界八處全,諸蘊及餘界處一分,是不染污。

K3 釋為何義觀不染污

為捨執著離煩惱我故觀察不染污。

H6 過去世等(分十五)I1 過去(分二)J1 問

云何過去?幾是過去?為何義故觀過去耶?

J2 答(分三)K1 釋過去義

謂自相已生故=已【三】【宮】故【大】,已【宋】【元】【明】【宮】故滅故、因果已受用故、染淨功用已謝故、攝因已壞故、果及自相有非有故、憶念分別相故、戀為雜染相故、捨為清淨相故,是過去義。因果已受用者,謂已生故已滅故,如其次第。染淨功用已謝者,謂如現在貪等信等令心染淨功能無故。攝因已壞者,置習氣已方滅故。果及自相有非有者,謂於今時所引習氣有故,能引實事無故。憶念分別相者,謂唯有彼所緣境相故。

K2 釋幾是過去

一切一分是過去,除未來現在及無為故。

K3 釋為何義觀過去

為捨執著流轉我故觀察過去。

I2 未來(分二)J1 問

云何未來?幾是未來?為何義故觀未來耶?

J2 答(分三)K1 釋未來義

謂有因非已生故、未得自相故、因果未受用故、雜染清淨性未現前故、因果自相有非有故、希為雜染相故、不希為清淨相故,是未=不【元】未【大】,不【元】未來義。有因非已生者,為簡無為,彼雖非已生而無因故。未得自相者,自體未生故。因果未受用者,謂彼種子未作所作故、彼性未生故。

K2 釋幾是未來

一切一分是未來。

K3 釋為何義觀未來

為捨執著流轉我故觀察未來。

I3 現在(分二)J1 問

云何現在?幾是現在?為何義故觀現在耶?

J2 答(分二)K1 正釋三問(分三)L1 釋現在義

謂自相已生未滅故、因果受用未受用故、染淨現前故、能顯過去未來相故、作用現前故,是現在義。因果受用未受用者,謂因已滅故、果猶有故。能顯過去未來相者,謂現在世是能施設去來世相。所以者何?依止現在假立去來故。約當得位假立未來,約曾得位假立過去。作用現前者,謂眼等法正為識等所依等事故。

L2 釋幾是現在

一切一分是現在。

L3 釋為何義觀現在

為捨執著流轉我故觀察現在。

K2 合釋三世為名言事(分二)L1 問

問:何故過去未來現在說名言事,非涅槃等耶?

L2 釋

答:內自所證不可說故、唯曾當現是言說所依處故。所以者何?因說過去等事,遂顯經中三種言事。謂依三世建立,非涅槃等,由彼內自所證離名言故,不可宣說。又唯去來今〔是〕-【三】【宮】是【大】,〔-〕【宋】【元】【明】【宮】是見聞覺知言說所依處故。

I4 善(分二)J1 問

云何善?幾是善?為何義故觀善耶?

J2 答(分二)K1 正釋三問(分三)L1 釋善義

謂自性故、相屬故、隨逐故、發起故、第一義故、生得故、方便=加行【三】【宮】方便【大】,加行【宋】【元】【明】【宮】方便故、現前供養故、饒益故、引攝故、對治故、寂靜故、等流故,是善義。

L2 釋幾是善

五蘊十界四處一分是善。十界者,謂七識、色、聲、法界。四處者,謂色、聲、意、法處。

L3 釋為何義觀善

為捨執著法合我故觀察善。

K2 別釋十三種善

自性善者,謂信等十一心所有法。相屬善者,謂彼相應法。隨逐善者,謂即彼諸法習氣。發起善者,謂彼所發身業語業。第一義善者,謂真如。生得善者,謂即彼諸善法,由先串習故感得如是報,由此自性即於是處不由思惟任運樂住。即於是處者,謂於信等處。由此自性不由思惟者,謂無功用,不假善友力等。任運樂住者,非唯欲樂,是生得亦信等俱任運起故。方便善者,謂依止親近善丈夫故,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修習淨善法隨法行。修習淨善者,謂於正法中一切聞等所生善法。現前供養善者,謂想對如來、建立靈廟、圖寫尊容,或想對正法、書治法藏、興供養業。饒益善者,謂以四攝事饒益一切有情。引攝善者,謂以施性福業事及戒性福業事故,引攝生天樂異熟、引攝生富貴家、引攝隨順清淨法。引攝生天樂異熟及生富貴家者,顯得尊貴因。引攝隨順清淨法者,顯得涅槃因。對治善者,謂厭壞對治、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伏對治、離繫對治、煩惱障對治、所知障對治。此諸對治後當廣釋。寂靜善者,謂永斷貪欲、永斷瞋恚、永斷愚癡、永斷一切煩惱,若想受滅、若有餘依涅槃界、若無餘依涅槃界、若無所住涅槃界,如是皆名寂靜善法。等流善者,謂已得寂靜者,由此增上力故,發起勝品神通等世出世共不共功德。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三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四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4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四

I5 不善(分二)J1 問

云何不善?幾是不善?為何義故觀不善耶?

J2 答(分三)K1 正釋三問(分三)L1 釋不善義

謂自性故、相屬故、隨逐故、發起故、第一義故、生得故、方便故、現前供養故、損害故、引攝故、所治故、障礙故,是不善義。

L2 釋幾是不善

五蘊十界四處一分是不善。

L3 釋為何義觀不善

為捨執著非法合我故觀察不善。

K2 別解十二種不善

自性不善者,謂除染污意相應及色無色界煩惱等,所餘能發惡行煩惱隨煩惱。此復云何?謂欲界繫不任運起者是不善,若任運起能發惡行者亦是不善,所餘是有覆無記。相屬不善者,謂即此煩惱隨煩惱相應法。隨逐不善者,謂即彼習氣。發起不善者,謂彼所起身業語業。第一義不善者,謂一切流轉。生得不善者,謂由串習不善故感得如是異熟,由此自性即於不善任運樂住。方便不善者,謂依止親近不善丈夫故,聽聞不正法、不如理作意,行身語意惡行。現前供養不善者,謂想對歸依隨一天眾已,或殺害意為先、或邪惡見為先=失【元】先【大】,失【元】先,建立祠廟興供養業,令無量眾廣樹非福。殺害意為先建立祠廟者,謂於是處害牛羊等以祭天神。邪惡見為先建立祠廟者,謂於是處受自餓等苦求福求願。損害不善者,謂於一切處起身語意種種邪行。引攝不善者,謂行身語意諸惡行已,於惡趣善趣引攝不愛果異熟或引或滿,於惡趣中具受引滿果異熟,於諸善趣唯受滿果,謂生彼已由惡行力受貧窮苦。所治不善者,謂諸對治所對治法。障礙不善者,謂能障礙諸善品法,如數與眾集等。

I6 無記(分二)J1 正釋無記(分二)K1 問

云何無記?幾是無記?為何義故觀無記耶?

K2 答(分二)L1 正釋三問(分三)M1 釋無記義

謂自性故、相屬故、隨逐故、發起=趣【三】【宮】起【大】,趣【宋】【元】【明】【宮】起故、第一義故、生得故、方便故、現前供養故、饒益故、受用故、引攝故、對治故、寂靜故、等流故,是無記義。

M2 釋幾是無記

八界八處全及餘蘊界處一分,是無記。八界者,謂五色根香味觸界,八處亦爾。

M3 釋為何義觀為記

為捨執著離法非法我故觀察無記。

L2 別解十四種無記

自性無記者,謂八色界處、意相應品,命根、眾同分、名句文身+(等)【三】【宮】身【大】,身等【宋】【元】【明】【宮】身。相屬無記者,謂懷非穢非淨心者所有由名句文身所攝受心及心法=心所【三】【宮】*心法【大】*,心所【宋】【元】【明】【宮】*心法。非穢非淨心者,顯善不善相違心。由名句文身所攝受者,顯彼行相義,以彼意言門轉故。隨逐無記者,謂即彼戲論習氣,以名身等熏習心故,由此習氣後=彼【明】後【大】,彼【明】後戲論生。發起無記者,謂彼所攝諸心心法所發身業語業。此=彼【宮】此【大】,彼【宮】此所攝者,謂懷非穢非淨心者所有名身等戲論行相所攝心心法。第一義無記者,謂虛空、非擇滅。生得無記者,謂諸不善有漏善法報=異熟【三】【宮】報【大】,異熟【宋】【元】【明】【宮】報。方便無記者,謂非染非善心者所有威儀路、工巧處法。非染非善心者,此顯若非染非善心所發威儀路等是無記性,所餘隨其所應或善或不善。現前供養無記者,謂如有一想對、歸依隨一天眾,遠離殺害意邪惡見而建立祠廟興供養業,令無量眾於如是處不生長福非福。饒益無記者,謂如有一於自僕使妻子等所,以非穢非淨心而行惠施。受用無記者,謂如有一以無簡擇無染污心受用資具。無簡擇心者為別善性,無染污心者為別不善性。引攝無記者,謂如有一於工巧處串習故,於當來世復引攝如是相身,由此身故習工巧處速疾究竟。對治無記者,謂如有一為治疾病得安樂故,以簡擇心好服醫藥。寂靜無記者,謂色無色界諸煩惱等,由奢摩他所藏伏故。等流無記者,謂變化心俱生品是證等流故,名等流無記。變化心相應共有等法名俱生品,此心心法謂嬉戲故發起變化是無記性,若為利益安樂有情當知是善。

J2 附釋示現善不善無記法(分二)K1 徵

復有示現善不善無記法,此復云何?

K2 釋

謂佛及得第一究竟菩薩摩訶薩,為欲饒益諸有情故有所示現,當知此中無有一法真實可得。有所示現者,謂佛菩薩由所化有情力故,示現種種善不善等。示現不善者,謂化作賊等示現斷其首足等事,怖餘有情令調伏故。

I7 欲界繫(分二)J1 問

云何欲界繫?幾是欲界繫?為何義故觀欲界繫耶?

J2 答(分三)K1 釋欲界繫義

謂未離欲者所有善不善無記法,是欲界繫義。未離欲言,顯猶未離少分欲界欲,是未證得三摩地義。若異此者非至定法,亦應是欲界繫。所以者何?由彼已得三摩地故愛樂斷滅,以所治麁重少分斷故,亦得說有一分離欲。外諸色等是未離欲,業增上力所生故,亦名欲界繫。經言一切有情共有業增上力所生者,為顯生色無色界者亦有未離欲,業種隨逐故。

K2 釋幾是欲界繫

四界二處全及餘蘊界處一分,是欲界繫。四界者,謂香味鼻舌識界。二處者,謂香味處。餘一分者,謂除色無色界繫及無漏法。

K3 釋為何義觀欲界繫

為捨執著欲增上我故觀察欲界繫。

I8 色界繫(分二)J1 問

云何色界繫?幾是色界繫?為何義故觀色界繫耶?

J2 答(分三)K1 釋色界繫義

謂已離欲界欲、未離色界欲者所有善無記法,是色界繫義。

K2 釋幾是色界繫

除前所說四界二處,餘蘊界處一分是色界繫。一分者,謂除欲無色界繫及無漏法。

K3 釋為何義觀色界繫

為捨執著離欲界欲我故觀察色界繫。

I9 無色界繫(分二)J1 正釋無色界繫(分二)K1 問

云何無色界繫?幾是無色界繫?為何義故觀無色界繫耶?

K2 答(分三)L1 釋無色界繫義

謂已離色界欲、未離無色界欲者所有善無記法,是無色界繫義。

L2 釋幾無色界繫

三界二處四蘊一分,是無色界繫。三界者,謂意界法界意識界。二處者,謂意處法處。四蘊者,謂受等。亦有三摩地所生色,少故不說。一分者,謂除欲色界繫及無漏法。

L3 釋為何義觀無色界繫

為捨執著離色界欲我故觀察無色界繫。

J2 附釋五種離欲及十種離欲(分二)K1 釋五種離欲

復次有一分離欲、具分離欲、通達離欲、損伏離欲、永害離欲。一分、具分離欲者,謂或依地離欲說,若於此地乃至能斷八品煩惱,是一分離欲;若已斷第九品,是具分離欲。或依薩迦耶離欲說,若有學位是一分離欲,若無學位是具分離欲。通達離欲者,謂由見道離欲。損伏離欲者,謂由世間道離欲。永害離欲者,謂由出世間道離欲。

K2 釋十種離欲(分二)L1 總標

復有十種離欲,謂自性離欲、損害離欲、任持離欲、增上離欲、愚癡離欲、對治離欲、遍知離欲、永斷離欲、有上離欲、無上離欲。如是十種離欲,當知是違背義、不必斷義。由自性故離欲,名自性離欲。乃至由永斷故離欲,名永斷離欲。如是諸句義分別種類應知。

L1 別釋

自性離欲者,謂於苦受及順苦受處法生厭背性。損害離欲者,謂習欲者暢熱惱已生厭背性。任持離欲者,謂飽食已於諸美膳生厭背性。增上離欲者,謂得勝處已於下劣處生厭背性,猶如世間已得城主等勝位已,於村主等下劣位生厭背心。愚癡離欲者,謂諸愚夫於涅槃界生厭背性,以不了達寂靜性故,及堅實著薩迦耶故。對治離欲者,謂由世出世道斷諸煩惱。遍知離欲者,謂已得見道者於三界法生厭背性,由遍了知行苦性已,厭背一切有漏事故。永斷離欲者,謂永斷地地諸煩惱已生厭背性。有上離欲者,謂諸世間聲聞獨覺所有離欲。無上離欲者,謂佛菩薩所有離欲,為欲利樂諸有情故。

I10 有學(分二)J1 問

云何有學?幾是有學?為何義故觀有學耶?

J2 答(分三)K1 釋有學義

謂求解脫者所有善法,是有學義。從積集資糧位已去名求解脫者。當知求證解脫分位,名積集資糧位。

K2 釋幾是有學

十界四處諸蘊一分是有學。十界者,謂七識色聲法界。四處者,謂色聲意法處。

K3 釋為何義觀有學

為捨執著求解脫我故觀察有學。

I11 無學(分二)J1 問

云何無學?幾是無學?為何義故觀無學耶?

J2 答(分三)K1 釋無學義

謂於諸學處已得究竟者所有善法,是無學義。以阿羅漢等於增上戒心慧學處已得究竟,故名無學。

K2 釋幾是無學

十界四處諸蘊一分是無學。

K3 釋為何義觀無學

為捨執著已脫我故觀察無學。

I12 非學非無學(分二)J1 問

云何非學非無學?幾是非學非無學?為何義故觀非學非無學耶?

J2 答(分三)K1 釋非學非無學義

謂諸異生所有善不善無記法,及諸學者染污無記法,諸無學者無記法并無為法,是非學非無學義。諸異生者,謂除求解脫者,以彼於諸學處求修學故,即名有學。有學染污無記者,如其所應不善及有覆無記是染污,無覆無記是無記。

K2 釋幾是非學非無學

八界八處全及餘蘊界處一分,是非學非無學。

K3 釋為何義觀非學非無學

為捨執著不解脫我故觀察非學非無學。

I13 見所斷(分二)J1 問

云何見所斷?幾是見所斷?為何義故觀見所斷耶?

J2 答(分三)K1 釋見所斷義

謂分別所起染污見疑、見處、疑處,及於見等所起邪行煩惱隨煩惱,及見等所發身語意業,并一切惡趣等蘊界處,是見所斷義。此中分別所起染污見疑者,謂聞不正法等為先,所起五見等。分別所起言,為簡俱生薩迦耶見及邊執見。問:何相邊執見?是俱生耶?答:謂斷見。已=以【三】【宮】已【大】,以【宋】【元】【明】【宮】已學現觀者起如是怖:今者我我為何所在?見處者,謂諸見相應共有法及彼種子。疑處亦爾。於見等所起邪行煩惱隨煩惱者,謂依見等門及緣見等所起貪等

K2 釋幾是見所斷

一切一分,是〔見〕-【明】見【大】,〔-〕【明】見所斷。一分者,除修所斷及無漏故。

K3 釋為何義觀見所斷

為捨執著見圓滿我故觀察見所斷。

I14 修所斷(分二)J1 問

云何修所斷?幾是修所斷?為何義故觀修所斷耶?

J2 答(分三)K1 釋修所斷義

謂得見道後見所斷相違諸有漏法,是修所斷義。見所斷相違者,謂除分別所起染污見等,餘有漏法。有漏法言亦攝隨順決擇分善,麁重所隨故。

K2 釋幾是修所斷

一切一分是修所斷。一分者,除見所斷及無漏法。

K3 釋為何義觀修所斷

為捨執著修圓滿我故觀察修所斷。

I15 非所斷(分二)J1 問

云何非所斷?幾是非所斷?為何義故觀非所斷耶?

J2 答(分三)K1 釋非所斷義

謂諸無漏法除決擇分善,是非所斷。無漏法者,謂出世聖道及後所得并無為法。

K2 釋幾是非所斷

十界四處諸蘊一分,是非所斷。問:何等色聲是非所斷?答:無學身中善身語業自性是非所斷。

K3 釋為何義觀非所斷

為捨執著成滿我故觀察非所斷。

H7 諸緣等(分十二)I1 緣生(分二)J1 問

云何緣生?幾是緣生?為何義故觀緣生耶?

J2 答(分三)K1 正釋三問(分三)L1 釋緣生義

謂相故、分別支故、略攝支故、建立支緣故、建立支業故、支雜染攝故、義故、甚深故、差別故、順逆故,是緣生義。

L2 釋幾是緣生L3 釋為何義觀緣生K2 別解十種緣生義(分十)L1 相故

相者,謂無作緣生故、無常緣生故、勢用緣生故,是緣生相。由此相故,薄伽梵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廣說。此有故彼有者,顯無作緣生義。唯由有緣故果法得有,非緣有實作用能生果法。此生故彼生者,顯無常緣生義。非無生法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無明緣行等者,顯勢用緣生義。雖復諸法無作無常,然不隨一法為緣故一切果生。所以者何?以諸法功能差別故。如從無明力故諸行得生,乃至生力故得有老死。

L2 分別支故

分別支者,謂分別緣生為十二分,由十二支緣起差別故。何等十二?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

L3 略攝支故

略攝支者,謂前所分別無明等十二支,今復略攝為四,謂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唯由如是四種支故,略攝一切因果生起法盡。謂於因時有能引所引,於果時有能生所生。能引支者,謂無明、行、識。為起未來生故,於諸諦境無智為先,造諸行業熏習在心故。所引支者,謂名色、六處、觸、受。由心習氣力能令當來名色等前後相依次第生起種子得增長故。能生支者,謂愛、取、有。由未永斷欲等愛力,於欲等中愛樂妙行惡行差別為先發起貪欲。以有有取識故,於命終位將與異熟隨順貪欲,隨一業習氣現前有故。所生支者,謂生、老死。由如是業差別習氣現前有故,隨於一趣一生等差別眾同分中,如先所引名色等異熟生起故。生老死言,為顯依三有為相故。所以老死合立一支者,為顯離老得有死故。非於胎生身中離名色等得有六處等法,是故於彼各別立支。

L4 建立支緣故

建立支緣者,謂習氣故、引發故、思惟故、俱有故,建立支緣。隨其所應依四緣相建立支緣,且如無明望行,前生習氣故,得為因緣,由彼熏習相續所生諸業=引【元】【明】業【大】,引【元】【明】業能造後有故,當於爾時現行無明能引發故。為等無間緣。由彼引發差別諸行流轉相續生故、思惟彼故。為所緣緣,以計最勝等不如理思惟緣愚癡位為境界故、彼俱有故。為增上緣,由彼增上力令相應思顛倒緣境而造作故。如是一切隨其所應盡當知。

L5 建立支業故

建立支業者,謂無明支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於有愚癡,二與行作緣。令諸有情於有愚癡者,謂由彼所覆於前中後際不如實知故。由此因緣起如是疑:我於過去世為有為無如是等。與行作緣者,由彼勢力令後有業得增長故。行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於諸趣中種種差別、二與識作緣。令諸有情於趣差別者,由業勢力令諸有情趣種種異趣故。與識作緣者,由習氣力能使當來名色等生起種子得增長故。識有二種業:一持=令【三】*持【大】*,令【宋】*【元】*【明】*持諸有情所有業縛、二與名色作緣。持〔諸〕-【三】【宮】諸【大】,〔-〕【宋】【元】【明】【宮】諸有情業縛者,與行所引習氣俱生滅故。與名色作緣者,由識入母胎名色得增長故。名色有二種業:一攝諸有情自體、二與六處作緣。攝有情自體者,由彼生已得預有情眾同分差別數故。與六處為緣者,由名色等前支為依止六處等後支得生起故。六處有二種業:一攝諸有情自體圓滿、二與觸作緣。攝諸有情體圓滿者,由彼生已餘根無缺故。觸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於所受用境界流轉、二與受作緣。令有情於境(流)+轉【三】轉【大】,流轉【宋】【元】【明】轉者,依此為門受用順樂受等三種境界故。受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於所受用生果流轉、二與愛作緣。令有情於受用生果流轉者,由此為依受用種種可愛等業異熟故。與愛為緣者,悕求與此和合等為門,諸愛生故。愛有二種業:一引諸有情流轉生死、二與取作緣。引諸有情流轉生死者,由彼勢力生死流轉無斷絕故。與取作緣者,愛味求欲為門,於欲等中貪欲轉故。取有二種業:一為取後有令諸有情發有取識、二與有作緣。為取後有發有取識者,為那落迦趣等差別後有相續不斷,令業習氣得決定故。與有作緣者,由此勢力諸行習氣得轉變故。有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後有現前、二與生作緣。令後有現前者,能引無間餘趣故。與生作緣者,由此勢力餘眾同分轉故。生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名色六處觸受次第生起、二與老死作緣。令名色等次第起者,能引後後位差別故。與老死作緣者,由有此生,彼相續變壞皆得有故。老死有二種業:一數令有情時分變異壞少盛故、二數令有情壽命變異壞壽命故。

L6 支雜染攝故

支雜染攝者,若無明若愛若取,是煩惱雜染所攝;若行若識若有,是業雜染所攝;餘是生雜染所攝。問:何故識支業雜染攝耶?答:諸行習氣所顯故。

L7 義故

義者,謂無作者義、有因義、離有情義、依他起義、無作用義、無常義、有剎那義、因果相續不斷義、因果相似攝受義、因果差別義、因果決定義,是緣起義。謂離自在天等作者故,是無作者義。以無明等為因故,是有因義。無自然我故,是離有情義。託眾緣生故,是依他起義。眾緣作用空故,是無作用義。以非恒故,是無常義。生時過已無暫住故,是有剎那義。因剎那滅果剎那生時分等故,是因果相續不斷義。不從一切一切生故,是因果相似攝受義。從非一一類因一非一類果生故,是因果差別義。於餘相續不受果故,是因果決定義。

L8 甚深故(分三)M1 第一義

甚深者,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轉甚深故,是甚深義。謂即由此無作者等義,顯緣起法五種甚深。由二種義顯因甚深,對治不平等因、無因論故。由一種義顯相甚深,是無我相故。由二種義顯生甚深,雖從眾緣果法得生,然非彼所作故。由二種義顯住甚深,實無安立顯現似住故。由四種義顯轉甚深,因果流轉難了知故。

M2 第二義

又諸緣起法雖剎那滅而住可得,雖無作用緣而有功能緣可得,雖離有情而有情可得,雖無作者而諸業果不壞可得,是故甚深。業果不壞者,雖內無作者,而有作業、受彼果報=果異熟【三】【宮】彼果報【大】,果異熟【宋】【元】【明】【宮】彼果報。

M3 第三義

又諸法+(緣起)【三】法【大】,法緣起【宋】【元】【明】法不從自生、不從他生、不從共生、非不自作他作因生,是故甚深。不從自生者,謂一切法非自所作,彼未生時無自性故。不從他生者,謂彼諸緣,非作者故。不從共生者,謂即由此二種因故。非不自作他作因生者,緣望果生有功能故。又有差別,謂待眾緣生故非自作。雖有眾緣,無種子不生,故非他作。彼俱無作用,故非共作。種子及眾緣皆有功能,故非無因生。是故如是說:自種有故不從他,待眾緣故非自作,無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無因。若緣起理,非自非他遣雙句者猶為甚深,況總忘=亡【三】【宮】忘【大】,亡【宋】【元】【明】【宮】忘四句,是故緣起最極甚深。

L9 差別故

差別者,謂識生差別故、內死生差別故、外穀生差別故、成壞差別故、食持差別故、愛非愛趣分別差別故、清淨差別故、威德差別故,是差別義。識生差別者,謂眼色為緣,眼識得生,如是等。內死生差別者,依有情世間說,謂無明等為緣,能生行等。外穀生差別者,謂種緣芽=牙【三】【宮】*芽【大】*,牙【宋】【元】【明】【宮】*芽、芽緣莖,如是展轉枝葉花果次第得生。成壞差別者,謂一切有情共業增上力為緣,大地等生故。食持差別者,謂四食為緣,三界有情相續住故。愛非愛趣分別差別者,謂妙行惡行為緣,往善惡趣故。清淨差別者,謂順解脫分善為緣,生順決擇分善,如是見道等漸次乃至得阿羅漢果等。或外從他聞音、內如理作意為緣,發生正見,次第乃至諸漏永盡。威德差別者,謂內證為緣,發神通等最勝功德。由此差別應隨廣說諸行緣起。

L10 順逆故

順逆者,謂雜染順逆故、清淨順逆故,是說緣起順逆。雜染順逆者,或依流轉次第說,謂無明緣行,如是等順次第說。或依安立諦說,謂老死〔苦〕-【宮】苦【大】,〔-〕【宮】苦、老死集。老死滅、老死趣滅行,如是等逆次第說。清淨順逆者,謂無明滅故行滅,如是等順次第說。由誰無故老死無?由誰滅故老死滅?如是等逆次第說。應如是觀緣生起義。一切皆是緣生,唯除法界法處一分諸無為法。為捨執著無因不平等因我故觀察緣生。

I2 緣(分二)J1 問

云何緣?幾是緣?為何義故觀緣耶?

J2 答(分二)K1 正釋三問(分三)L1 釋緣義

謂因故、等無間故、所緣故、增上故,是緣義。

L2 釋幾是緣

一切是緣。

L3 釋為何義觀緣

為捨執著我為因法故觀察緣。

K2 別解四緣(分四)L1 因緣(分二)M1 以二習氣顯因緣義

因緣者,謂阿賴耶識及善習氣,與有漏無漏諸法,如其次第為因緣故。阿賴耶識復有二種,謂成熟及加行。成熟者,是諸生得法因緣。加行者,是諸方便法及當來世餘阿賴耶識因緣。又加行阿賴耶識者,謂於此生中現行轉識等之所熏集。善習氣者,謂順解脫分習氣,由此習氣用出世間證等流法為緣生故,能與出世法作因緣。

M2 以七種相顯因緣義(分二)N1 總標

又自性故、差別故、助伴故、等行故、增益故、障礙故、攝受故,是因緣相。當知此中以自性等六種因相顯因緣義,謂自性差別兩句建立能作因,餘句如其次第建立俱有、相應、同類、遍行、異熟因。

N2 別釋(分七)O1 自性

自性者,謂能作因自性,依因自性建立能作因故。當知一切因皆能作因所攝,為顯差別義故,復別建立助伴等因。

O2 差別(分二)P1 總標數

差別者,謂能作因差別略有二十種:

P2 別釋相

一生能作,謂識和合望識,由此和合所作本無今有故。二住能作,謂食望已生及求=未【元】【明】求【大】,未【元】【明】求生有情,由此勢力生已相續不斷故。三持能作,謂大地望有情,載令不墮故。四照能作,謂燈望諸色,了闇障故。五變壞能作,謂火望薪,令彼相續變異故。六分離能作,謂鎌望所斷,令連屬物成二分故。七轉變能作,謂工巧智等望金銀等物,轉彼方分成異相故。八信解能作,謂煙望火,由此比知不現見故。九顯了能作,謂宗因喻望所成義,由此得正決定故。十等至能作,謂聖道望涅槃,由此證彼故。十一隨說能作,謂名想見,由如名字取相執著隨起說故。十二觀待能作,謂觀待此故於彼求欲生,如待飢渴追求飲食,由此是彼欲生因故。十三招引能作,謂懸遠緣,如無明望老死,由此異位展轉招當有故。十四生起能作,謂隣近緣,如無明望行,由此無間生當有故。十五攝受能作,謂所餘緣,如田水糞等望穀生等,雖自種所生,然增彼力故。十六引發能作,謂隨順緣,如臣=正【宋】【宮】臣【大】,正【宋】【宮】臣事王令王悅豫,由隨順引發故。十七定別能作,謂差別緣,如五趣緣望五趣果,由差別自性招別別果故。十八同事能作,謂和合緣,如根不壞、境界現前、作意正起望所生識,以成自所作必待餘能作故。十九相違能作,謂障礙緣,如雹望穀,能損彼故。二十不相違能作,謂無障礙,如穀無障,與上相違。於此能作因差別中唯說識和合等者,且舉綱要為諸智者依此一方,類思餘故。

O3 助伴

助伴者,謂諸法共有而生,必無缺減,如四大種及所造色隨其所應,非一切聚定有四大及色等所造。若於是處有爾所量,此必俱生,互不相離。

O4 等行

等行者,謂諸法共有等行所緣必無缺減,如心心法。前約助伴,決定建立俱有因中唯說大種及所造色者;此但略摽綱目,以心心法互不相離性決定故,亦助伴攝。若爾,不應別立相應因,諸心心法亦共有因所攝故。雖爾,然義有異,謂諸法共有等行所緣互不相離,此等行故立相應因,非唯共有義,如心心法。

O5 增益

增益者,謂前際修習善不善無記法故,能令後際善等諸法展轉增勝後後生起。前際修習者,謂先所數習現行義。後際展轉增勝後後生起者,謂由彼長養諸種子故,於未來世即彼種類增勝而生。如是諸法能為相似增長因,故立同類因。

O6 障礙

障礙者,謂隨所數習諸煩惱故,隨所有惑皆得相續增長堅固,乃令相續遠避涅槃。此遍行因,非唯令相似煩惱增長。所以者何?若有隨習貪等煩惱,皆令瞋等一切煩惱相續增長堅固,由此深重縛故障解脫得,是故建立遍行因。

O7 攝受

攝受者,謂不善及善有漏法能攝受自體故,即是異熟因。由此能引攝當來一向不相似無覆無記自體所攝異熟果故,即攝受義建立異熟因。善有漏言為簡無漏,由違生死故不能感異熟果。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四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五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5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五

L2 等無間緣

等無間緣者,謂中無間隔等無間故、同分異分心心法=心所【三】*心法【大】*,心所【宋】*【元】*【明】*心法生等無間故,是等無間緣義。中無間隔等無間者,不必剎那中無間隔,雖隔剎那但於中間無異心隔,亦名中無間隔。若不爾,入無心定心望出定心,應非等無間緣。然是彼緣,是故於一相續中前心望後心,中間無餘心隔故,是等無間緣。如心望心,當知心法亦爾。同分異分心心法生等無間者,謂善心心法望同分善、異分不善無記,無間生心心法,為等無間緣。如是不善、無記心心法望同分異分,無間生心心法亦爾。又欲界心心法望欲色無色界及無漏,無間生心心法為等無間緣。如是色界等心心法各各別望色界等及欲界等,無間生心心法,如其所應盡當知。

問:為一切心無間一切心生耶?為有各別決定耶?答有。今於此中若廣別說如是心無間如是心生者,便生無量言論,是故唯應略總建立心生起相。謂諸心生起由十種力:一由串習力、二由樂欲力、三由方便力、四由等至力、五由引發力、六由因力、七由境界力、八由憶念力、九由作意力、十由相續力。

串習力者復有三種,謂下中上品。若於諸定入住出相未了達故,是下品。雖已了達,未善串習故,是中品。既了達已復善習故,是上品。若有下品串習力者,於諸靜慮,諸無色定唯能次第入。若有中品串習力者,亦能超越入,唯能方便超越一間。若有上品串習力者,隨其所欲或超一切,若順若逆入諸等至。

樂欲力者,謂已得第二靜慮者入初靜慮已,若欲以第二靜慮地心出,或欲以欲界善及無覆無記心出,即能現前而出於定。如是廣說,餘一切地如理當知。

方便力者,謂初修行者唯欲界善心無間色界心生,未至定善心無間初根本靜慮心生,初根本靜慮善心無間第二靜慮地心生,如是廣說,乃至有頂皆如理知。

等至力者,謂已入清淨三摩鉢底,或時還生清淨等至、或時生染。

引發力者,謂從三摩地起乃至現行定地心,與不定剎那心間雜隨轉,乃至由彼相違煩惱現行故即便退失。此相違煩惱相應心,復由因等四力方得現行。因力者,謂先以積習能退障故決定應退。境界力者,謂淨相勢力增上境界現前故,能隨順生貪等煩惱。憶念力者,謂憶念分別過去境界而生戲論。作意力者,謂由觀察作意思惟種種淨妙相貌。

相續力者,有九種命終心與自體愛相應,於三界中各令欲色無色界生相續。謂從欲界沒還生欲界者,即以欲界自體愛相應命終心結生相續。若生色無色界者,即以色無色界自體愛相應命終心結生相續。如是從色無色界沒,若即生彼若生餘處,有六種心,如其所應盡當知。又此自體愛唯是俱生,不了所緣境,有覆無記性攝,而能分別我自體生差別境界。由此勢力,諸異生輩令無間中有相續。未離欲聖者亦爾,臨命終時乃至未至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愛現行,然能了別,以對治力之所攝伏。已離欲聖者,對治力強故,雖未永斷,然此愛不復現行,彼由隨眠勢力令生相續中有。初相續剎那唯無覆無記,以是異熟攝故。從此已後,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隨其所應,除彼沒心,以中有沒心常是染污。猶如死有,生有相續心剎那,亦唯無覆無記。若諸菩薩願力受生者,命終等心當知一切一向是善。已說因論生論等無間緣義。

L3 所緣緣(分二)M1 問

所緣緣者,

M2 答列十二種所緣緣義

謂有分齊境所緣故、無分齊境所緣故、無異行相境所緣故、有異行相境所緣故、有事境所緣故、無事境所緣故、事所緣故、分別所緣故、有顛倒所緣故、無顛倒所緣故、有礙所緣故、無礙所緣故,是所緣緣義。有分齊境所緣者,謂五識身所緣境界,由五識身各別境界故。無分齊境所緣者,謂意識所緣境界,以意識身緣一切法為境界故。

無異行相境所緣者,謂不能了別名想眾生意識所緣境界,由彼於境不能作名字故。有異行相境所緣者,謂與此相違。

有事境所緣者,謂除見慢及此相應法,餘所緣境界。無事境所緣者,謂前所除所緣境界,由彼於我處起故。事所緣者,謂除無漏緣不同分界地遍行於事不決了及未來所緣,餘所緣境界。分別所緣者,謂前所除所緣境界,由彼唯緣自所分別為境界故。有顛倒所緣者,謂常等行所緣境界。無顛倒所緣者,謂無常等行所緣境界。有礙所緣者,謂未斷所知障者所緣境界。無礙所緣者,謂已斷所知障者所緣境界。復次若欲決擇所緣緣義,應以相故、差別故、安立故、遍知故、斷故建立所緣相者,謂若義是似此顯現心心法生因,彼既生已還能執著,顯了內證此義是所緣相。

差別者有二十九種:一非有所緣,謂顛倒心心法及緣過去未來夢影幻等所緣境界。二有所緣,謂餘所緣境界。三無所緣所緣,謂色心不相應行無為。四有所緣所緣,謂心心法。五正性所緣,謂善法。六邪性所緣,謂染污法。七非正性非邪性所緣,謂無覆無記法。八如理所緣,謂善心心法。九不如理所緣,謂染污心心法。十非如理非不如理所緣,謂異此心心法。十一同類所緣,謂善等緣善等、自地緣自地、有漏緣有漏、無漏緣無漏如是等。十二異類所緣,謂善等緣不善等、餘地緣餘地、有漏無漏緣無漏有漏如是等。十三異性所緣,謂有尋有伺心心法所緣。十四一性所緣,謂無尋無伺心心法所緣。十五威勢所緣,謂無想及彼方便心心法所緣境界,及空識無邊處所緣境界。此中前二句能除想故名威勢,所餘性大故名=說【三】名【大】,說【宋】【元】【明】名威勢。十六略細所緣,謂無所有處所緣境界。十七極細所緣,謂非想非非想所緣,過此更無極細性故。十八煩惱所緣,謂即此能有所緣故,如經中說斷滅所緣。十九法所緣,謂聖教名句文身。二十義所緣,謂依此法義。二十一狹小所緣,謂聲聞乘等。二十二廣大所緣,謂大乘。二十三相所緣,謂止舉捨相。二十四無相所緣,謂涅槃及第一有。二十五真實所緣,謂真如及十六行所緣諸諦。二十六安住所緣,謂滅盡定及定方便心心法所緣。二十七自在所緣,謂解脫等乃至一切種智諸功德所緣。二十八須臾所緣,謂無學所緣唯此生故。二十九隨轉所緣,謂佛菩薩所緣境界。

安立者,謂所緣境體非真實,唯安立故。由四種因知所緣境體非真實,謂相違識相故、無所緣境識可得故、不由功用應無倒故、隨三智轉故。由此道理能取體性亦非真實。三智者,謂自在智、觀察智無、分別智。為顯四因,乃說頌曰: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
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於過去事等,夢像二影中,
雖所緣非實,而境相成就。
若義義性成,無無分別智,
此若無佛果,證得不應理。
得自在菩薩,由願解力故,
如欲地等成,得定者亦爾。
成就簡擇者,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如義皆顯現。
無分別智行,諸義皆不現,
當知無有義,由此亦無識=議【宮】識【大】,議【宮】識。

遍知者,謂如實知相差別安立所緣境界。

斷者,謂聲聞等及與大乘所得轉依。聲聞乘等所得轉依,雖於蘊界處所緣得解脫,然於彼不得自在。大乘所得轉依,具得二=一【元】【明】二【大】,一【元】【明】二種。已說所緣緣,隨文決擇義。

L4 增上緣(分二)M1 問

增上緣者,

M2 答列九種增上緣義

謂任持增上故、引發增上故、俱有增上故、境界增上故、產生增上故、住持增上故、受用果增上故、世間清淨離欲增上故、出世清淨離欲增上故,是增上緣義。

任=住【宋】*任【大】*,住【宋】*任持增上者,謂風輪等於水輪等,器世間於有情世間、大種於所造、諸根於諸識,如是等。引發增上者,謂一切有情共業於器世間故,有漏業於異熟果,如是等。俱有增上者,謂心於心法、作意於心、觸於受,如是等。此後增上依二十二根建立。境界增上者,謂眼耳鼻舌身意根,由此增上力色等生故。產生增上者,謂男女根,由此增上力得入胎故。住持增上者,謂命根,由此增上力眾同分得住故。受用果增上者,謂苦樂憂喜捨根,依此能受愛非愛異熟故。世間清淨離欲增上者,謂信勤念定慧根,由此制伏諸煩惱故。出世清淨離欲增上者,謂所建立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由此永害諸隨眠故。

I3 同分彼同分(分二)J1 問

云何同分彼同分?幾是同分彼同分?為何義故觀同分彼同分耶?

J2 答(分三)K1 釋同分彼同分義

謂不離識彼相似根於境相續生故,離識自相似相續生故,〔是〕-【三】【宮】是【大】,〔-〕【宋】【元】【明】【宮】是同分彼同分義。初是同分,諸根與識俱識相似,於諸境界相續生故。由根與識相似轉義,說名同分。第二是彼同分,諸根離識自類相似相續生故。由根不與識合,唯自體相似相續生根+(根)【三】【宮】根【大】,根根【宋】【元】【明】【宮】根相相似義,說名彼同分。

K2 釋幾是同分彼同分

色蘊一分眼等五有色界處一分,是同分彼同分。

K3 釋為何義觀同分彼同分

為捨執著與識相應不相應我故觀察同分彼同分。

I4 執受(分二)J1 問

云何執受?幾是執受?為何義故觀執受耶?

J2 答(分三)K1 釋執受義

謂受生所依色故,是執受義。若依此色受得生,是名執受。

K2 釋幾是執受

色蘊一分、五有色界處全及四一分,是執受。色蘊一分者,謂根根居處所攝。五有色界處全=合【宮】全【大】,合【宮】全者,謂眼等。四一分者,謂不離根色香味觸。

K3 釋為何義觀執受

為捨執著身自在轉我故觀察執受。

I5 根(分二)J1 問

云何根?幾是根?為何義故觀根耶?

J2 答(分三)K1 釋根義

謂取境增上故、種族不斷增上故、眾同分住增上故、受用淨不淨業果增上故、世間離欲增上故、出世離欲增上故,是根義。取境增上者,謂眼等六,由此增上力於色等境心心法轉故。種族不斷增上者,謂男女根,由此增上力子孫等胤流轉不絕故。餘如增上緣中說。

K2 釋幾是根

受識蘊全、色行蘊一分、十二界六處全、法界法處一分是根。色蘊一分者,謂眼耳鼻舌身男女根。行蘊一分者,謂命信勤念定慧根。十二界全者,謂六根六識界。六處全者,謂內六處。法界法處一分者,謂命及樂等信等五根。

K3 釋為何義觀根

為捨執著增上我故觀察根。

I6 苦苦性(分二)J1 問

云何苦苦性?幾是苦苦性?為何義故觀苦苦性耶?

J2 答(分三)K1 釋苦苦性義

謂苦受自相故、隨順苦受法自相故,是苦苦性義。苦受自相者,謂苦受,即用苦體為自相故,名苦苦性。隨順苦受法自相=根【宮】相【大】,根【宮】相者,謂能生此受根境及相應法隨順苦受故,名苦苦性。

K2 釋幾是苦苦性

一切一分是苦苦性。

K3 釋為何義觀苦苦性

為捨執著有苦我故觀察苦苦性。

I7 壞苦性(分二)J1 問

云何壞苦性?幾是壞苦性?為何義故觀壞苦性耶?

J2 答(分三)K1 釋壞苦性義

謂樂受變壞自相故、隨順樂受法變壞自相故、於彼愛心變壞故,是壞苦性義。此中樂受及隨順樂受法,於變壞位能生憂惱,故此變壞是壞苦性。又由愛故令心變壞,亦是壞苦。如經中說:入變壞心。

K2 釋幾是壞苦性

一切一分是壞苦性。

K3 釋為何義觀壞苦性受

為捨執著有樂我故觀察壞苦性。

I8 行苦性(分二)J1 問

云何行苦性?幾是行苦性?為何義故觀行苦性耶?

J2 答(分三)K1 釋行苦性義

謂不苦不樂受自相故、隨順不苦不樂受法自相故、彼二麁重所攝受故、不離二無常所隨不安隱故,是行苦性義。不苦不樂受者,謂阿賴耶識相應受。隨順不苦不樂受法者,謂順此受諸行。彼二麁重所攝受者,謂苦壞二苦麁重所隨故。不離二無常所隨不安隱者,謂不解脫二苦故,或於一時墮在苦位、或於一時墮在樂位,非一切時唯不苦不樂位,是故無常所隨不安隱義,是行苦性。

K2 釋幾是行苦性

除三界二處諸蘊〔一分〕-【三】【宮】一分【大】,〔-〕【宋】【元】【明】【宮】一分,一切是行苦性。三界者,謂意界法界意識界。二處者,謂意處法處。一分者,謂除無漏相。

K3 釋為何義觀行苦性

為捨執著有不苦不樂我故觀察行苦性。

I9 有異熟(分二)J1 問

云何有異熟?幾是有異熟?為何義故觀有異熟耶?

J2 答(分二)K1 正釋三問(分三)L1 釋有異熟義

謂不善及善有漏,是有異熟。由不善及有漏善法,能有當來阿賴耶識及相應異熟,由彼異熟,故此二種名有異熟。

L2 釋幾是有異熟

十界四處諸蘊一分,是有異熟。十界者,謂七識色聲法界。四處者,謂色聲意法處。一分者,謂除無記無漏。

L3 釋為何義觀有異熟

為捨執著能捨能續諸蘊我故觀察有異熟。

K2 釋異熟與異熟生別

又異熟者,唯阿賴耶識及相應法,餘但異熟生非異熟。餘者,謂眼耳等及苦樂等是阿賴耶識餘,此唯得名異熟生,從異熟生故。

I10 食(分二)J1 問

云何食?幾是食?為何義故觀食耶?

J2 答(分二)K1 正釋三問(分三)L1 釋食義

謂變壞故有變壞者、境界故有境界者、悕望故有悕望者、取故有取者,是食義。初是段食,由變壞時長養根大故。二是觸食,由依可愛境觸攝益所依故。三是意思食,由繫意悕望可愛事力攝益所依故。四是識食,由阿賴耶識執持力身得住故。所以者何?若離此識,所依止身便爛壞故。

L2 釋幾是食

三蘊十一界五處一分是食。

L3 釋為何義觀食

為捨執著由食住我故觀察食。

K2 別釋四種食差別建立

又此四食差別建立略有四種:一不淨依止住食,謂欲界異生,由具縛故。二淨不淨依止住食,謂有學及色無色界異生,有餘縛故。三清淨依止住食,謂阿羅漢等,解脫一切縛故。四示現住食,謂諸佛及已證大威德菩薩,由唯示現食力住故。

I11 有上(分二)J1 問

云何有上?幾是有上?為何義故觀有上耶?

J2 答(分三)K1 釋有上義

謂一切有為故、無為一分故,是有上義。

K2 釋幾是有上

除法界法處一分,一切是有上,以一切法中涅槃及清淨真如〔是〕-【三】【宮】是【大】,〔-〕【宋】【元】【明】【宮】是最勝相故。

K3 釋為何義觀有上

為捨執著下劣事我故觀察有上。

I12 無上(分二)J1 問

云何無上?幾是無上?為何義故觀無上耶?

J2 答(分三)K1 釋無上義

謂無為一分故,是無上義。

K2 釋幾是無上

法界法處一分,如前所說是無上。

K3 釋為何義觀無上

為捨執著最勝事我故觀察無上。

G3 總結

由此所說差別道理,餘無量門可類觀察。

D2 以三性辨釋三科(分二)E1 總標三種差別

復次蘊界處差別略有三種,謂遍計所執相差別、所分別相差別、法性相差別。

E2 別釋三種差別(分三)F1 徧計所執相差別

遍計所執相差別者,謂於蘊界處中遍計所執。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者,數取趣者,意生者,摩納婆等,於蘊等中實無我等自性,但是遍計所執相故。

F2 所分別相差別

所分別相差別者,謂即蘊界處法,由於此處我有情等虛妄分別轉故。

F3 法性相差別

法性相差別者,謂即於蘊界處中我等無性、無我有性,由離有無相,真如用蘊等中我等無性、無我有性為相故。當知此中依三自性及多分依數取趣無我理說三種相。

D3 以相等四門辨釋三科(分三)E1 總標四種差別

復有四種差別,謂相差別、分別差別、依止差別、相續差別。

E2 別釋四種差別(分四)F1 相差別

相差別者,謂蘊界處一一自相差別,如色受等。

F2 分別差別

分別差別者,謂即於蘊界處中,實有假有、世俗有勝義有、有色無色、有見無見,如是等無量差別。分別如前說。

F3 依止差別

依止差別者,謂乃至有情依止差別有爾所,當知蘊界處亦爾,由依各別內身蘊等諸法種種異故。

F4 相續差別

相續差別者,謂一一剎那蘊界處轉,於一身中蘊等諸法一一剎那性變異故。

E3 問答四種何所了知(分四)F1 破我執(分二)G1 問

問:於相差別善巧為何所了知耶?

G2 答

答:了知我執過患。

F2 破聚想(分二)G1 問

問:於分別差別善巧為何所了知耶?

G2 答

答:了知聚想過患。

F3 破不作而得雖作而失想(分二)G1 問

問:於依止差別善巧為何所了知耶?

G2 答

答:了知不作而得、雖作而失想過患。

F4 破安住想(分二)G1 問

問:於相續差別善巧為何所了知耶?

G2 答

答:了知安住想過患。

D4 以外門等六義辨釋三科(分二)E1 總標六義差別名

又蘊界處有六種差別,謂外門差別、內門差別、長時差別、分限差別、暫時差別、顯示差別。

E2 別釋其義(分六)F1 外門差別

外門差別者,謂多分欲界差別。多分言為簡=間【元】簡【大】,間【元】簡等流法為因聞思所生慧。

F2 內門差別

內門差別者,謂一切定地。

F3 長時差別

長時差別者,謂諸異生。

F4 分限差別

分限差別者,謂諸有學,及除最後剎那蘊界處所餘無學。

F5 暫時差別

暫時差別者,謂諸無學最後剎那蘊界處。

F6 顯示差別

顯示差別者,謂諸佛及已得究竟菩薩摩訶薩所示現諸蘊界處。

2 攝品

〔大乘…論〕九字-【明】*(大乘…論)九字【大】*,〔-〕【明】*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本事分中攝品第二

C2 攝品(分二)D1 明攝(分二)E1 總舉攝數

復次若略說攝有十一種,謂相攝、界攝、種類攝、分位攝、伴攝、方攝、時攝、一分攝、具分攝、更互攝、勝義攝。

E2 隨別解(分五)F1 體用相似攝(分三)G1 相攝

相攝者,謂蘊界處一一自相即體自攝。如色蘊攝色蘊,廣說乃至法處攝法處。

G2 界攝

界攝者,謂蘊界處所有種子阿賴耶識能攝彼界,由彼種子此中有故。

G3 種類攝

種類攝者,謂蘊界處其相雖異,蘊義界義處義等故展轉相攝。蘊義等者,謂色受等皆有聚義,雖相各異,一切相攝,更互相望,同一類故。界義等者,謂眼耳等皆有能持受用義,故一切相攝。處義等者,謂眼耳等皆生長門義,相應故一切相攝。

F2 相從隨順攝(分二)G1 分位攝

分位攝者,謂樂位蘊界處即自相攝,苦位不苦不樂位亦爾,分位等故。如色受等雖同蘊類,然苦樂等分位差別,樂位還攝樂位非苦等位。如是苦位、不苦不樂位還自相攝。如蘊,界處亦爾。

G2 伴攝

伴攝者,謂色蘊與餘蘊互為伴故,即攝助伴。餘蘊界處亦爾。如色蘊與餘受等互為助伴能攝五蘊,如是受等一一助伴各攝五蘊。如蘊,界處亦爾,互為伴故,一一皆攝一切界處。

F3 依假辨體攝(分二)G1 方攝

方攝者,謂依東方諸蘊界處還自相攝,餘方蘊界處亦爾。

G2 時攝

時攝者,謂=請【元】謂【大】,請【元】謂過去世諸蘊界處還自相攝,未來現在諸蘊界處亦爾。

F4 全半體用攝(分二)G1 一分攝

一分攝者,謂所有法蘊界處所攝,但攝一分非餘。如戒蘊但攝色蘊等一分,定慧蘊等但攝行蘊一分,欲恚害界但攝法界一分,空無邊處等但攝意法處一分,如是〔等〕-【宮】等【大】,〔-〕【宮】等。

G2 具分攝

具分攝者,謂所有法蘊界處所攝,能攝全分。如苦蘊攝五取蘊,欲界攝十八界,無想有情處攝十處除香味。由此道理,於餘經中諸蘊界處所攝一切法能攝全分。

F5 世俗勝義攝(分二)G1 更互攝(分二)H1 釋蘊、界、處相攝(分三)I1 蘊

更互攝者,色蘊攝幾界幾處?十全一少分。受蘊攝幾界幾處?一少分。如受蘊,想行蘊亦爾。識蘊攝幾界幾處?七界一處。

I2 界

眼界攝幾蘊幾處?色蘊少分一處全。如眼界,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界亦爾。意界攝幾蘊幾處?一蘊一處。法界攝幾蘊幾處?三蘊全色蘊少分一處全。眼識界攝幾蘊幾處?識蘊意處少分。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界亦爾。

I3 處

眼處攝幾蘊幾界?色蘊少分一界全。如眼處,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處亦爾。意處攝幾蘊幾界?一蘊七界。法處攝幾蘊幾界?三蘊全一少分一界全。

H2 釋諸餘法與三法相攝

如是諸餘法以蘊界處名說,及餘非蘊界處名說。如實有、假有、世俗有、勝義有、所知所識所達、有色無色、有見無見,如是等如前所顯,隨其所應,與蘊界處更互相攝盡當知。隨其所應者,如蘊一一攝諸界處,界一一攝諸蘊處,處一一攝諸蘊界,如是廣說當思了知。

G2 勝義攝

勝義攝者,謂蘊界處真如所攝。

如是攝相,隨諸世間=世界【三】【宮】世間【大】,世界【宋】【元】【明】【宮】世間共所成立。相攝道理復有六種:一依處攝,如世間說贍部洲攝於人、阿練若攝於鹿,當知此中眼等諸根攝眼等識亦爾。二任=住【三】【宮】任【大】,住【宋】【元】【明】【宮】任持攝,如世間說繩等攝薪束等,當知此中身根攝眼等根亦爾。三同事攝,如世間說眾人同事共相保信更互相攝,當知此中同一緣轉諸相應法更互相攝亦爾。四攝受攝,如世間說主能攝錄自僕使等,當知此中阿賴耶識攝受自身亦爾。五不流散攝,如世間說瓶攝持水,當知此中諸三摩地攝餘心心法亦爾。六略集攝,如世間說海攝眾流,當知此中色受蘊等攝眼耳等亦爾。如前所說十一種攝,皆依此中略集攝說。

D2 明攝利(分二)E1 問

問:於攝善巧得何勝利?

E2 答

答:得於所緣略集勝利,隨彼彼境略聚其心,如是如是善根增勝。

3 相應品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本事分中相應品第三

C3 相應品(分二)D1 釋相應(分二)E1 標列六種相應

復次略說相應有六種,謂不相離相應、和合相應、聚集相應、俱有相應、作事相應、同行相應。

E2 隨釋(分三)F1 辨色聚相應(分三)G1 不相離相應

不相離相應者,謂一切有方分色與極微處互不相離,由諸色等極微所攝同一處所不相離故。

G2 和合相應

和合相應者,謂極微已上一切有方分色更互和合,如濁水中+(一)【三】【宮】中【大】,中一【宋】【元】【明】【宮】中地水極微更互和合。

G3 聚集相應

聚集相應者,謂方分聚色展轉集會,如二埿團相擊成聚。

F2 辨五蘊相應(分二)G1 俱有相應

俱有相應者,謂一身中諸蘊界處俱時流轉同生住滅。

G2 作事相應

作事相應者,謂於一所作事展轉相攝=應【明】【宮】攝【大】,應【明】【宮】攝,如二苾芻=比丘【宮】苾芻【大】,比丘【宮】苾芻隨一所作更互相應。

F3 辨心心所聚相應(即同行相應)(分二)G1 同行相應體

同行相應者,謂心心法於一所緣展轉同行。

G2 別釋同行相應有十四種義(分二)H1 釋通相同行相應(分四)I1 他性相應

此同行相應復有多義,謂他性相應非己性,如心不與餘心相應、受不與餘受相應,如是等。

I2 不相違相應

又不相違相應非相違,如貪瞋不相應、善不善不相應,如是等。

I3 同時相應

又同時相應非異時,如現在去來不相應。

I4 同分界地相應

又同分界地相應非異分界地,如欲界色無色界不相應、初靜慮第二靜慮不相應,如是等。

H2 釋隨增義說同行相應(分五)I1 定不定相應(分三)J1 一切徧行同行相應

又有一切遍行同行相應,謂受想思觸作意及識,由此六法於一切位決定相應,隨無一法餘亦無故。

J2 染污徧行同行相應

又有染污遍行同行相應,謂於染污意四種煩惱,由此四法於一切時恒相應故。

J3 非一切時同行相應

又有非一切時同行相應,謂依止心或時起信等善法、或時起貪等煩惱隨煩惱法。

I2 三受相應

又有分位同行相應,謂與樂受諸相應法、與苦受不苦不樂受諸相應法。

I3 依位相應(分二)J1 無間同行相應

又有無間同行相應,謂在有心位。

J2 有間同行相應

又有有間同行相應,謂無心定所間。

I4 依界相應(分二)J1 外門同行相應

又有外門同行相應,謂多分欲界繫心心法。

J2 內門同行相應

又有內門同行相應,謂諸定地所有心心法。

I5 依曾未曾習相應(分二)J1 曾習同行相應

又有曾習同行相應,謂諸異生所有心心法,及有學無學者一分心心法。一分言謂攝一向世間善不善無記法,如其所應。

J2 未曾習同行相應

又有未曾習同行相應,謂出世間諸心心法,及初後時出世後所得諸心心法。初後時言為顯非先種類初念已去及第二念等已去出世心心法是未曾習性。

D2 解勝利(分二)E1 問

問:於相應善巧得何勝利?

E2 答

答:能善了悟唯依止心有受想等染淨諸法相應不相應義。由此了悟,即能捨離計我能受能想能思能念染淨執著,又能善巧速入無我。

4 成就品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本事分中成就品第四

C4 成就品(分四)D1 明得非得(分二)E1 標(分二)F1 指前相

復次成就相如前已說,謂於善不善無記法,若增若減假立獲得成就。

F2 列差別

此差別有三種,謂種子成就、自在成就、現行成就。

E2 釋(分三)F1 種子成就(分二)G1 約三界繫說成不成(分三)H1 欲界

種子成就者,謂若生欲界,欲色無色界繫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生欲界,三界煩惱隨煩惱成就者,依未離欲異生說。若已離欲或生上地,隨所離欲地,即此地煩惱隨煩惱亦成就亦不成就,未永害隨眠故、對治道所損故,如其次第。及生得善者,隨所生地即此地成就。

H2 色界

若生色界,欲界繫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色無色界繫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

H3 無色界

若生無色界,欲色界繫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無色界繫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

G2 約對治道說成不成

若已得三界對治道,隨如是如是品類對治已生,如此如此品類種子成就得不成就。隨如是如是品類對治未生,如此如此品類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已得三界對治道者,謂已得出世聖道。隨如是如是品類對治已生者,謂修道所斷上品等煩惱對治已生。如此如此種類種子成就得不成就者,謂已永害隨眠故。

F2 自在成就

自在成就者,謂諸方便善法,若世出世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等功德,及一分無記法,由自在成就故成就。方便善法者,謂聞所生慧等,雖先有種子,若離今生數習增長,終不能起現前故。一分無記法者,謂工巧處、變化心等。

F3 現行成就

現行成就者,謂諸蘊界處法,隨所現前若善若不善若無記,彼由現行成就故成就。

D2 釋善根斷非得

若已斷善根者,所有善法由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

D3 釋闕解脫因非得

若非涅槃法,一闡底迦究竟成就雜染諸法。由闕解脫因,亦名阿顛底迦,以彼解脫得因畢竟不成就故。

問:何等名為解脫得因?答:若於真如,先以集起煩惱麁重,若遇隨順得對治緣,便能永害此堪任性,名解脫得因。若與此相違,名無解脫因。

D4 辨勝利(分二)E1 問

問:於成就善巧得何勝利?

E2 答

答:能善了知諸法增減。知增減故,於世興衰離決定想,乃至能斷若愛若恚。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五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六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2 決擇分1 諦品1

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一

B2 決擇分(分二)C1 彰此分總有四品

復次略說決擇有四種,謂諦決擇、法決擇、得決擇、論議決擇。

C2 隨標廣釋(分四)D1 諦品(分三)E1 總標諦決擇有四

諦決擇復有四種,謂依苦集滅道四聖諦說。

E2 隨標釋(分四)F1 苦諦(分二)G1 出苦諦體性(分二)H1 略唯顯體性(分二)I1 解苦諦相(分二)J1 總標

苦諦云何?謂有情生及生所依處,即有情世間、器世間,如其次第。若生若生處,俱說名苦諦。

J2 別釋(分三)K1 解有情生(分二)L1 總標生趣

有情生者,謂諸有情生在地獄畜生=那落迦傍生【三】【宮】地獄畜生【大】,那落迦傍生【宋】【元】【明】【宮】地獄、畜生、餓鬼、人、天趣中。

L2 別釋人天(分二)M1 人

人謂東毘提訶、西瞿陀尼、南贍部洲、北俱盧洲。

M2 天(分三)N1 欲界天

天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

N2 色界天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有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N3 無色界天

無邊空處天、無邊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K2 解生所依處(分二)L1 釋三千大千世界處別

生所依處即器世界,謂水輪依風輪、地輪依水輪。依此地輪,有蘇迷盧山、七金山、四大洲、八小洲、內海外海。蘇迷盧山四外層級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所居處別。外輪圍山虛空宮殿,若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天所居處別,諸阿素洛所居處別。及諸那落迦所居處別,謂熱那落迦、寒那落迦、孤獨那落迦,及一分傍生餓鬼所居處別。乃至一日一月周遍流光所照方處名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千月、千蘇迷盧山王、千四大洲、千四大王眾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覩史多天、千樂變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如是總名小千世界。千小千界總名第二中千世界。千中千〔世〕-【三】【宮】世【大】,〔-〕【宋】【元】【明】【宮】世界總名第三大千世界。如此三千大千世界,總有大輪圍山周匝圍繞。

L2 釋其成壞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同壞同成,譬如天雨滴如車軸無間無斷從空下注。如是東方無間無斷無量世界,或有將壞、或有將成、或有正壞、或壞已住、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於東方乃至一切十方亦爾。

K3 釋二世間所由生起

如是若有情世間若器世間,業煩惱力所生故、業煩惱增上所起故,總名苦諦。業煩惱力所生、業煩惱增上所起者,此二句如其次第,顯有情世間及器世間俱是苦性。

I2 解非苦諦攝淨土相

復有清淨世界非苦諦攝,非業煩惱力所生故、非業煩惱增上所起故,然由大願清淨善根增上所引。此所生處不可思議,唯佛所覺,尚非得靜慮者靜慮境界,況尋思者。

H2 廣顯諸經所說苦相差別(分二)I1 明八苦(分四)J1 總標

復次已略辯苦諦相,今當廣顯諸經所說。苦相差別,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攝一切五取蘊苦。

J2 別釋(分八)K1 生苦

生何因苦?眾苦所逼故、餘苦所依故。眾苦所逼者,謂曾於母胎生熟藏間具受種種極不淨物所逼迫苦,正出胎時復受支體逼切大苦。餘苦所依者,謂有生故老病死等眾苦隨逐。

K2 老苦

老何因苦?時分變壞苦故。

K3 病苦

病何因苦?大種變異苦故。

K4 死苦

死何因苦?壽命變壞苦故。

K5 怨憎會苦

怨憎會何因苦?合會生苦故。

K6 愛別離苦

愛別離何因苦?別離生苦故。

K7 求不得苦

求不得何因苦?所希不果生苦故。

K8 略攝一切五取蘊苦

略攝一切五取蘊何因苦?麁重苦故。

J3 明八苦與六苦相攝

如是八種略攝為六,謂逼迫苦、轉變苦、合會苦、別離苦、所希不果苦、麁重苦。如是六種廣開為八,轉變苦中分三種故。若六若八平等平等。

J4 明八苦與三苦相攝(分二)K1 問

問:如說三苦,此中八苦為三攝八、八攝三耶?

K2 答(分三)L1 前五苦能顯苦苦

答:展轉相攝。所謂生苦乃至怨憎會苦能顯苦苦,順苦受法苦自相義故。

L2 次二苦能顯壞苦

愛別離苦、求不得苦能顯壞苦,已得未得順樂受法壞自相義故。

L3 後一苦能顯行苦

略攝一切五取蘊苦能顯行苦,不解脫二無常所隨不安隱義故。

I2 明二苦(分二)J1 問

問:如說二苦,謂世俗諦苦、勝義諦苦。何者世俗苦?何者勝義苦?

J2 答(分二)K1 世俗諦苦

答: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諦苦,世間智境界故。

K2 勝義諦苦

略攝一切五取蘊苦,是勝義諦苦,由安立真如門出世智境界故。

G2 辨苦諦四行(分二)H1 解四共相(分二)I1 標

復次諸觀行者於苦聖諦以四種行觀察共相,謂無常相、苦相、空相、無我相。

I2 釋(分四)J1 釋無常相(分二)K1 略標十二種無常

無常相者,略有十二,謂非有相、壞滅相、變異相、別離相、現前相、法爾相、剎那相、相續相、病等相、種種心行轉相、資產興衰相、器世成壞相。

K2 別釋(分三)L1 初七種通內外(分二)M1 觀所無

非有相者,謂蘊界處於一切時我我所性常非有故。言無常者,是非有義,由苦聖諦恒無有我我所自性。無者,是除遣義。常者,是一切時義。以常無故,名曰無常。

M2 觀所有(分三)N1 觀微細無常(分二)O1 壞滅相

壞滅相者,謂諸行生已即滅、暫有還無故。

O2 變異相

變異相者,謂諸行異異生,由不相似相續轉故。

N2 觀外麤無常

別離相者,謂於諸行失增上力,或他所攝執為己有,以於資具等事或時自在失壞、或他陵奪為己有故。

N3 觀世無常(分三)O1 現前相

現前相者,謂正處無常,由因隨逐今受無常故。

O2 法爾相

法爾相者,謂當來無常,由因隨逐定當受故,死無常性決定當受。

O3 剎那相

剎那相者,謂諸行剎那後必不住,諸行念念劣得自體無間必壞故。

L2 次三種唯內(分三)M1 相續相

相續相者,謂無始時來諸行生滅相續不斷,由無始生死展轉相乘輪迴不絕故。

M2 病等相

病等相者,謂四大時分壽命變異,由四大乖違齒髮疎落等,住時勢盡故。

M3 種種心行轉相

種種心行轉相者,謂於一時起有貪心、或於一時起離貪心,如是有瞋離瞋、有癡離癡,若合=略【三】【宮】合【大】,略【宋】【元】【明】【宮】合若散、若下若舉、若掉離掉、若不寂靜若寂靜、若定不定,如是等心行流轉,由住能治所治位差別故。

L3 後二種唯外(分二)M1 資產興衰相

資產興衰相者,謂諸興盛終歸衰變,由諸世間富貴榮盛不可愛樂非究竟故。

M2 器世成壞相(分三)N1 所成壞

器世成壞相者,謂火水風三種成壞,由火水風災令大地等數成壞故,能燒浸燥,如其次第。

N2 明災頂(分二)O1 由外災成壞處所

又有三災頂,謂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由火水風能壞世界安立處所,乃至第一第二第三靜慮邊際。次上所餘,名三災頂,如其次第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處所差別。

O2 不由外災成壞處所

第四靜慮外宮殿等,雖無外災成壞,然彼諸天與宮殿等俱生俱滅,說有成壞。由彼有情初生時與宮殿等俱生、終沒時與彼俱滅,即說此為成壞故。

N3 明小中大劫(分二)O1 正釋小中大劫(分三)P1 明小三災

又有三種中劫,所謂飢饉、疫病、刀兵,此小三災劫究竟滿方乃出現。

P2 明中劫(分二)Q1 明人壽增減

謂世界成已一中劫初唯減,一中劫後唯增,十八中劫亦增亦減。一中劫初唯減者,謂劫成時第二十一劫。一中劫後唯增者,謂最後劫。十八中劫亦增亦減者,謂於中間十八。

Q2 明世界成壞

二十中劫世界正壞,二十中劫世界壞已住,二十中劫世界正成,二十中劫世界成已住,

P3 明大劫

合此八十中劫為一大劫。

O2 兼顯色無色諸天壽量(分二)P1 正明由劫顯壽

由此劫數顯色無色界諸天壽量,

P2 附釋三種死沒(分二)Q1 引經

如說以壽盡故、福盡故、業盡故,彼彼有情從彼彼處沒。

Q2 釋義(分三)R1 壽盡

云何壽盡?謂時死,此約時沒說,由所引壽時分究竟應時死故。

R2 福盡

云何福盡?謂非時死,即非福死,此約非時沒說。以彼有情貪著定味,福力減盡因此命終,由愛定味損害所修引壽業力非時死故。

R3 業盡

云何業盡?謂順生受業、順後受業俱盡故死,此約相續沒說,由於此處順生後受業受用斯盡,以無業故不復生此。

J2 釋苦相(分二)K1 辨別指前

苦相者,或三或八或六,廣說如前。

K2 釋經意(分二)L1 引經

何故經說若無常者即是苦耶?

L2 以三復次釋(分三)M1 初以三無常釋(分二)N1 釋(分三)O1 生分無常

由三分無常為緣,苦相可了知故。謂生分無常、滅分無常、俱分無常。生分無常為緣故,苦苦性可了知。生分無常者,謂本無今有,苦品諸行體是逼迫,由此無常為緣,苦苦性可了知。

O2 滅分無常

滅分無常為緣,壞苦性可了知。滅分無常者,謂已有還無,樂品諸行不可愛樂,由此無常為緣,壞苦性可了知。

O3 俱分無常

俱分無常為緣,行苦性可了知。俱分無常者,謂麁重諸行相續流轉,若生若滅俱不可樂。由此俱分無常為緣,行苦性可了知。

N2 引證成前

即依此義,薄伽梵說:諸行無常,諸行變壞。又依此義,言:諸所有受我說皆苦。當知此中於不苦不樂受及樂受,密意故說苦苦。受苦性,世間共了故,不復密意說。

M2 第二復次

又於生滅二法所隨諸行中有生等八苦,性可了知故,佛說言:若無常者即是苦。

M3 第三復次

又於無常諸行中有生等苦可了者,如來依此密意說言:由無常故苦,非一切行。若不爾,聖道無常故亦應是苦。

J3 釋空相(分二)K1 正明空性(分二)L1 總明空有

空相者,謂若於是處此非有,由此理正觀為空;若於是處餘是有,由此理如實知有。是名善入空性。如實〔知〕-【三】【宮】知【大】,〔-〕【宋】【元】【明】【宮】知者,不顛倒義。

L2 別釋空有(分三)M1 別明空(分二)N1 問

問:於何處誰非有?

N2 答

答:於蘊界處常恒凝住不變壞法我我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

M2 別明有(分二)N1 問

問:於是處誰餘有?

N2 答

答:即此處無我性。此我無性、無我有性,是謂空性。由彼諸行常等相我此中無故。諸行恒時=侍【明】時【大】,侍【明】時離我性相,無我真性此中有故,非一向無,此俱名空性。故薄伽梵密意說言:有如實知有,無如實知無。

K2 別明三種空性(分二)L1 標列

又有三種空性,謂自性空性、如性空性、真性空性。

L2 別釋

初依遍計所執自性觀,由此自相定非有故。第二依依他起自性觀,由此如所計度皆非有故。第三依圓成實自性觀,由此即空真性故。

J4 釋無我相(分二)K1 正釋無我相

無我相者,謂如我論者所立我相蘊界處非此相,由蘊界處我相無故,名無我相。我論外道計度諸行為我,彼諸行非此相故名無我。

K2 引經證成(分二)L1 證無我

故薄伽梵密意說言:一切法皆無我。

L2 證非我相(分三)M1 總觀義

如世尊說: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處、此非我我。於如是義,應以正慧如實觀察。此言何義?

M2 別釋經

謂於外事密意說此一切非我所,於內事密意說此非我處、此非我我所。

M3 結成

所以者何?以於外事唯計我所相,是故但遣我所。於內事通計我我所相,是故雙遣我我所。

H2 重逐難釋(分二)I1 廣前無常(分二)J1 逐難釋外器無常(分二)K1 問

問:前說無常皆剎那相。此云何知?

K2 答(分二)L1 總標

答:如心心法=所【三】*法【大】*,所【宋】*【元】*【明】*法是剎那相,當知色等亦剎那相,

L2 別以八故釋色等念念滅

由心執受故、等心安危故、隨心轉變故、是心所依故、心增上生故、心自在轉故。又於最後位變壞可得故、生已不待=徒【元】待【大】,徒【元】待緣自然壞滅故,當觀色等亦念念滅。諸無常行壞滅等相、心心法剎那相,世間共了,更不重辯。諸色等法剎那滅相,世不共了,故今成立。由心執受者,謂色等身,由剎那心念念執受故剎那滅。等心安危者,謂色等身恒與識俱,識若捨離即便爛壞,由身與心安危等故,決定如心念念生滅。隨心轉變者,謂世間現見,心在苦樂貪瞋等位身隨轉變,隨剎那心而轉變故身念念滅。是心所依者,謂世間共知,心依止有根身。若法依此生,非此自無壞。能依有可見,如火芽=牙【三】【宮】芽【大】,牙【宋】【元】【明】【宮】芽等依薪種等。是故此身是剎那心所依止故,亦剎那滅。心增上生者,謂一切內外色皆心增上所生,能生因剎那滅故,所生果亦剎那滅。如世尊說:諸因諸緣能生於色,彼亦無常,無常因緣力所生故,色云何常?隨此經句義,身定剎那滅。心自在轉者,謂若證得勝威德心,於一切色如其所欲自在轉變,由隨剎那能變勝解轉變生故,色等剎那道理成就。於最後位變壞可得者,謂諸色等初離自性=在【三】【宮】性【大】,在【宋】【元】【明】【宮】性念念變壞,於最後位欻爾變壞不應道理;然此可得,故知色等從初已來念念變壞,自類相續漸增為因,能引最後麁相變壞,是故色等念念生滅。生已不待緣自然壞滅者,謂一切法從緣生已,不待壞緣自然壞滅,以不待餘緣自然壞滅故,最初生已決定壞滅。若言生已初無滅壞、後方有者,不然,無差別故。故知一切可滅壞法,初纔生已即便壞滅,是故諸法剎那義成。

J2 釋麤細色(分二)K1 釋大造(分二)L1 問

問:如世尊說,諸所有色,彼一切若四大種若四大種所造。此依何意說?

L2 答(分二)M1 總答

答:依容有意,說同在一處。依此而有,是造義。由所造色離大種處別自建立無功能故,

M2 別答(分二)N1 正解大種多少(分二)O1 正解相

若於此聚此大種可得,當知此聚唯有此大種非餘。

O2 解多少

或有聚唯一大種,如乾泥團等。或有二大種,謂即此濕。或有三大種,謂即此煖。或有一切大種,謂即此濕煖泥團等。於移轉位。

N2 正解所造多少(分二)O1 正解相

所造色亦爾。若於此聚此所造色可得,當知此聚唯此非餘。

O2 解多少

或有聚唯一所造色,如光等。或有二所造色,如有聲香風等。或有三所造色,如香煙等。由此香煙有色香觸差別所顯故。觸差別者,謂此中輕性。或有四所造色,如沙糖團等。或有五所造色,謂即此有聲時。又若於此聚大種造色隨分可得,當知此中有此非餘。此依麁物說非種子,一一聚中有一切種子故。

K2 解極微(分二)L1 釋唯假立

又說麁聚色極微集所成者,當知此中極微無體無實無性,唯假建立,展轉分析無限量故。

L2 辨建立因(分二)M1 第一因

但由覺慧漸漸分析,細分損減乃至可析邊際,即約此際建立極微。問:若諸極微無實體性,何故建立?答:為遣一合想故。若以覺慧分分分析所有諸色,爾時妄執一切諸色為一合想即便捨離,由此順入數取趣無我性故。

M2 第二因

又為悟入諸所有色非真實故。若以覺慧如是分析所有諸色至無所有,爾時便能悟入諸色皆非真實,因此悟入唯識道理,由此順入諸法無我性故。

I2 廣前苦(分二)J1 廣內苦(分二)K1 略標八種差別

復次苦法略有八種差別,謂有廣大不寂靜苦、有寂靜苦、有寂靜不寂靜苦、有中不寂靜苦、有微薄不寂靜苦、有微薄寂靜苦、有極微薄寂靜苦、有非苦似苦住大寂靜。

K2 別釋(分二)L1 依異生(分二)M1 初三欲界(分三)N1 廣大不寂靜苦

云何廣大不寂靜苦?謂生欲界未曾積集諸善根者,由欲界一切生趣苦具足所顯故、未集善根不能遮止往諸趣故,如其次第名廣大不寂靜苦。

N2 寂靜苦

云何寂靜苦?謂即此已生順解脫分善根者,決定趣向般涅槃故。

N3 寂靜不寂靜苦

云何寂靜不寂靜苦?謂即此為世間道離欲已種善根者,由即此欲界苦為世間道離欲已種善根者決定超越苦苦等故,然非畢竟故,如其次第。如是中不寂靜苦等隨所應當釋。

M2 上二界(分二)N1 色界

云何中不寂靜苦?謂生色界遠離順解脫分者。

N2 無色界

云何微薄不寂靜苦?謂生無色界遠離順解脫分者。

L2 依聖(分三)M1 有學

云何微薄寂靜苦?謂諸有學。

M2 無學

云何極微薄寂靜苦?謂諸無學命根住緣六處。

M3 菩薩等

云何非苦似苦住大寂靜?謂已得究竟菩薩摩訶薩等,乘大悲願力故生諸有中,由能除滅無量眾生相續大苦故,名住大寂靜。

J2 廣死生苦(分三)K1 明死有(分二)L1 明將死正死(分二)M1 總標三性心死

復次前說死苦。死有三種,謂或善心死、或不善心死、或無記心死。

M2 別釋(分三)N1 善心死

善心死者,謂於明利心現行位,或由自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攝故,發起善心趣命終位。

N2 不善心死

不善心死者,謂亦於明利心現行位,或由自不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攝故,起不善心趣命終位。

N3 無記心死

無記心死者,謂若於明利心現行位、若於不明利心現行位,或由闕二緣故、或由加行無功能故,起無記心趣命終位。此中所言善等心死者,當知依我愛相應將命終心位前說。

L2 明死相(分二)M1 淨行者死相

修淨行者臨命終位,於身下分先起冷觸。

M2 不淨行者死相

不淨行者臨命終位,於身上分先起冷觸。

K2 明中有(分十)L1 現前相(分二)M1 不淨行者中有相

又不淨行者中有生時,其相顯現如黑羊羔光,或如陰闇夜分

M2 修淨行者中有相

修淨行者中有生時,其相顯現如白練光,或如晴明夜分。

L2 現前處所

又此中有,在欲色界正受生位,亦從無色界命終後位,

L3 別名

亦名意生健達縛等,極住七日,或有中夭=殀【宮】*夭【大】*,殀【宮】*夭,或時移轉。言意生者,謂受化生身,唯心為因故。香所引故,名健達縛,是隨逐於香往受生處義。

L4 壽量

極住七日或有中夭者,此約速得生緣者說。若過七日不得生緣,必定命終還生中有。如是展轉乃至七返,更不得過。或時移轉者,謂於此位往餘生處,強緣現前,如得第四靜慮起阿羅漢增上慢比丘,彼地中有生時,由謗解脫邪見故,轉生地獄中有。

L5 造業

又住中有中亦能集諸業,先串習力所引善等思現行故。

L6 觀見同類有情

又能覩見同類有情,謂先所共行善不善者,如於夢中見己【CB】,已【大】己與彼現同遊戲。

L7 形似當生處形

又中有形,似當生處如當生處前時有形而起故。

L8 所趣無礙

又此中有所趣無礙,如具神通往來迅速,仍於生處有所拘礙。

L9 終沒結生

又此中有於所生處,如稱=秤【三】【宮】稱【大】,秤【宋】【元】【明】【宮】稱兩頭低昂道理,終=緣【元】【明】終【大】,緣【元】【明】終沒結生時分亦爾。

L10 起惑資生

又住中有中,於所生處發起貪愛,亦用餘煩惱為緣助。此中有身與貪俱滅、羯邏藍身與識俱生,此唯是異熟。

K3 明生有

自此已後根漸生長,如緣起中說於四生類,或受卵生、或受胎生、或受濕生、或受化生。如緣起中說者,謂名色等前後次第,如+(是)【三】【宮】如【大】,如是【宋】【元】【明】【宮】如說:

最初羯邏藍,次生頞部曇,
從此生閉尸,閉尸生鍵南,
次鉢羅奢佉,後髮毛爪等,
及色根形相,漸漸而生長。

F2 集諦(分二)G1 問

云何集諦?

G2 答(分三)H1 總略答(分二)I1 明二法為集

謂諸煩惱及煩惱增上所生諸業,俱說名集諦,由此集起生死苦故。煩惱增上所生業者,謂有漏業。

I2 引經名集由愛最勝(分二)J1 明四種愛

若爾,何故世尊唯說愛為集諦?由最勝故。謂薄伽梵隨勝而說,若愛、若後有愛、若貪喜俱行愛、若彼彼希樂愛,是名集諦。

J2 解愛最勝

言最勝者,是遍行義,由愛具有六遍行義,是故最勝。何等為六?一、事遍行,謂於一切已得未得自身境界事遍行故。於已得自身起愛,於未得自身起後有愛,於已得境界起貪喜俱行愛,於未得境界起彼彼希樂愛。二、位遍行,謂於苦苦性等三位諸行中遍隨行故。於已得苦苦性位起別離愛,於未得苦苦性位起不和合愛,於壞苦性位起不別離愛及和合愛,已得未得差別故。於行苦性位起愚癡愛,由煩惱麁重所顯故,及不苦不樂受所顯故。唯阿賴耶識是最勝行苦位,依止此位因我癡門貪愛轉故。三、世遍行,謂於三世中遍隨行故。於過去世起追憶行遍隨行愛,於未來世起希樂行遍隨行愛,於現在世起耽=貪【元】【明】耽【大】,貪【元】【明】耽著行遍隨行愛。四、界遍行,謂欲色無色三愛次第遍三界故。五、求遍行,謂由貪愛遍求欲有邪梵行故。由欲求力,不脫欲界,招欲界苦。由有求力,不脫二界,招色無色界苦。由邪梵行求力,不脫生死,彼彼流轉故。六種遍行,謂有無有愛遍行,斷常一切種故。

H2 廣分別答(分二)I1 煩惱(分二)J1 總以因觀諸煩惱

煩惱者,謂由數故、相故、緣起故、境界故、相應故、差別故、邪行故、界故、眾故、斷故,觀諸煩惱。

J2 別釋(分十)K1 數

數者,謂或六或十。六謂貪、瞋、慢、無明、疑、見。十謂前五見又分五,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K2 相

相者,若法生時相不寂靜,由此生故身心相續不寂靜轉,是煩惱相。不寂靜性是諸煩惱共相,此復有六,謂散亂不寂靜性、顛倒不寂靜性、掉舉不寂靜性、惛沈不寂靜性、放=於【元】放【大】,於【元】放逸不寂靜性、無恥不寂靜性。

K3 緣起

緣起者,謂煩惱隨眠未永斷故、順煩惱法現在前故、不正思惟現前起故,如是煩惱方乃得生。煩惱隨眠未永斷者,彼品麁重未永拔故。順煩惱法現在前者,現前會遇可愛等境故。不正思惟現前起者,於彼境界取淨等相,能隨順生貪瞋等故。

K4 境界(分四)L1 總明緣煩惱及事

境界者,謂一切煩惱還用一切煩惱為所緣境,及緣諸煩惱事。

L2 明上下相緣(分二)M1 下地緣上

又欲界煩惱,除無明、見、疑,餘不能緣上地為境。此無明等雖亦有能緣上地者,然彼不能親緣上地如緣自地。由依彼門起分別故,立彼為所緣。所言無明緣上地者,謂與見等相應見者,除薩迦耶見,不見世間,緣他地諸行執為我故。

M2 上地緣下

上地諸煩惱不緣下地為境,已離彼地欲故。

L3 明無漏緣(分二)M1 明不親緣

又緣滅道諦諸煩惱,不能親緣滅道為境,由滅道諦出世間智及後得智內所證故。

M2 釋說所緣

唯由依彼妄起分別說為所緣,分別所計境不離分別故。

L4 明有無事緣(分二)M1 總標二種

又煩惱有二種,謂緣無事及緣有事。

M2 別釋二種

緣無事者,謂見=者【元】見【大】,者【元】見及見相應法,見謂薩迦耶見及邊執見。所餘煩惱,名緣有事。

K5 相應(分二)L1 本惑(分六)M1 貪

相應者,謂貪不與瞋相應,如瞋疑亦爾,餘皆得相應。何故貪不與瞋相應?一向相違法,必不俱轉故。又貪不與疑相應者,由慧於境不決定必無染著故。餘得相應者,與餘慢等不相違故。

M2 瞋

如貪瞋亦爾,謂瞋不與貪慢見相應。若於此事起憎恚,即不於此生於高舉及能推求。與餘相應,如理應知,

M3 慢

慢不與瞋疑相應。

M4 無明

無明有二:一一切煩惱相應無明、二不共無明。不共無明者,謂於諦無智。

M5 見

見不與瞋疑相應。

M6 疑

疑不與貪慢見相應。

L2 隨惑(分三)M1 小十

忿等隨煩惱更互不相應,展轉相違法必不相應故。如貪分與瞋分若不相違,猶如煩惱展轉相應。

M2 中二

無慚無愧於一切不善品中恒共相應,若離不顧自他不善現行無是處故。

M3 大五

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於一切染污品中恒共相應,若離無堪任性等染污性成無是處故。

K6 差別(分三)L1 總標二十四種煩惱差別

差別者,謂諸煩惱依種種義立種種門差別。所謂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瀑=暴【三】【宮】瀑【大】,暴【宋】【元】【明】【宮】瀑流、軛、取、繫、蓋、株杌、垢、燒害、箭、所有、惡行、漏、匱=遺【宋】【元】匱【大】,遺【宋】【元】匱、熱、惱、諍、熾然、稠林、拘礙等。

L2 別釋(分二十四)M1 結(分二)N1 問

問:結有幾種?云何結?何處結耶?

N2 答(分二)O1 總標九結

答:結有九種,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

O2 別釋(分九)P1 愛結(分二)Q1 出體

愛結者,謂三界貪,

Q2 明過

愛結所繫故不厭三界,由不厭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當知此中宣說諸結若相若用若位,辯結差別。且如愛結,何等是結?謂三界貪是結自性。云何為結?謂有此者不厭三界,由此展轉不善現行、善不現行。於何位結?謂於後世苦果生位。如是恚結等並如理應知。

P2 恚結(分二)Q1 出體

恚結者,謂於有情苦及順苦法心有=法【三】【宮】有【大】,法【宋】【元】【明】【宮】有損害,

Q2 明過

恚結所繫故。於恚境相心不棄捨,不棄捨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P3 慢結(分二)Q1 出體(分二)R1 標七慢名

慢結者,即七慢,謂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

R2 別釋(分七)S1 慢

慢者,謂於下劣計己為勝、或於相似計己相似,心舉為性。

S2 過慢

過慢者,謂於相似計己為勝、或復於勝計己相似,心舉為性。

S3 慢過慢

慢過慢者,謂於勝己計己為勝,心舉為性。

S4 我慢

我慢者,於五取蘊觀我我所,心舉為性。

S5 增上慢

增上慢者,謂於未得上勝證法計己已得上勝證法,心舉為性。

S6 下劣慢

下劣慢者,謂於多分勝計己少分劣,心舉為性。

S7 邪慢

邪慢者,謂實無德計己有德,心舉為性。

Q2 明過

慢結所繫故,於我我所不能了知,不了知故執我我所,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P4 無明結(分二)Q1 出體

無明結者,謂三界無智。

Q2 明過

無明結所繫故,於苦法集法不能解了,不解了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於苦集法不解了者,謂於果性因性有漏諸行所有過患不了知故。

P5 見結(分二)Q1 出體

見結者,即三見,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

Q2 明過

見結所繫故,於邪出離妄計追求,謂我當解脫我所解脫,既解脫已我當常住、或當斷滅,又謂佛法中定無解脫。如是執著邪出離已,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P6 取結(分二)Q1 出體

取結者,謂見取、戒禁取。

Q2 明過

取結所繫故,於邪出離方便妄計執著,棄捨八聖支道,妄執薩迦耶見等,及彼為先若戒若禁為清淨道。以妄執著邪出離方便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P7 疑結(分二)Q1 出體

疑結者,謂於諦猶豫。

Q2 明過

疑結所繫故,於佛法僧寶妄生疑惑,以疑惑故於三寶所不修正行。以於三寶所不修正行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P8 嫉結(分二)Q1 出體

嫉結者,謂耽著利養,不耐他榮,發起心妬。

Q2 明過

嫉結所繫故,愛重利養、不尊敬法。重利養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P9 慳結(分二)Q1 出體

慳結者,耽著利養,於資生具其心悋惜。

Q2 明過

慳結所繫故,愛重畜積不尊遠離。重畜積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M2 縛(分二)N1 釋三種縛(分二)O1 標名

縛有三種,謂貪縛、瞋縛、癡縛。

O2 別釋(分三)P1 貪縛

由貪縛故,縛諸眾生令處壞苦=若【元】苦【大】,若【元】苦。

P2 瞋縛

由瞋縛故,縛諸眾生令處苦苦。

P3 癡縛

由癡縛故,縛諸眾生令處行苦。由貪等縛縛處壞苦等者,以貪瞋癡於樂等受常隨眠故。

N2 釋縛名

又依貪瞋癡故,於善方便不得自在,故名為縛。猶如外縛縛諸眾生,令於二事不得自在:一者不得隨意遊行、二者於所住處不得隨意所作。當知內法貪瞋癡縛亦復如是。

M3 隨眠(分二)N1 標種七名

隨眠有七種,謂欲愛隨眠、瞋恚隨眠、有愛隨眠、慢隨眠、無明隨眠、見隨眠、疑隨眠。

N2 別釋(分二)O1 別釋七種隨眠

欲愛隨眠者,謂欲貪品麁重。瞋恚隨眠者,謂瞋恚品麁重。有愛隨眠者,謂色無色貪品麁重。慢隨眠者,謂慢品麁重。無明隨眠者,謂無明品麁重。見隨眠者,謂見品麁重。疑隨眠者,謂疑品麁重。

O2 以三求配釋七種隨眠(分三)P1 欲求

若未離欲求者,由欲愛瞋恚隨眠之所隨眠,由依彼門此二增長故。

P2 有求

未離有求者,由有愛隨眠之所隨眠。

P3 邪梵行求

未離邪梵行求者,由慢無明見疑隨眠之所隨眠。由彼眾生得少對治,便生憍慢、愚於聖諦、虛妄計度外邪解脫解脫方便,隨其次第。三見二取,如結中說,於佛聖教正法毘柰耶中猶豫疑惑。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六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七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2

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二

M4 隨煩惱(分二)N1 通名

隨煩惱者,謂所有諸煩惱皆是隨煩惱。有隨煩惱非煩惱,謂除煩惱,所餘染污行蘊所攝一切心法=心所【三】【宮】*心法【大】*,心所【宋】【元】【明】【宮】*心法。此復云何?謂除貪等六煩惱,所餘染污行蘊所攝忿等諸心法。

N2 別名(分二)O1 標三名

又貪瞋癡名隨煩惱心法,

O2 釋立三所以(分二)P1 釋得名

由此隨煩惱隨惱於心,令不離染、令不解脫、令不斷障故,名隨煩惱。

P2 引經證

如世尊說:汝等長夜為貪瞋癡隨所惱亂心恒染污。

M5 纏(分二)N1 出體釋名

纏有八種,謂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嫉、慳、無慚、無愧,數數增盛纏繞於心,故名纏。由此諸纏數數增盛纏繞一切觀行者心,於修善品為障礙故。

N2 釋四時為障

修善品者,謂隨修習止舉捨相及彼所依梵行等所攝淨尸羅時。此復云何?謂修止時惛沈、睡眠為障,於內引沈沒故。修舉時掉舉、惡作為障,於外引散亂故。修捨時嫉慳為障,由成就此於自他利悋妬門中數數搖動心故。修淨尸羅時無慚、無愧為障,由具此二犯諸學處無羞恥故。

M6 暴流(分二)N1 出體釋義(分二)O1 出四暴流體

暴流有四,謂欲暴流、有暴流、見暴流、無明暴流。

O2 釋暴流義

隨流漂鼓是暴流義,隨順雜染故。

N2 配釋三求者

初是習欲求者,第二是習有求者,後二是習邪梵行求者,能依所依相應道理故。見暴流是能依,無明暴流為所依,由有愚癡顛倒推求解脫及方便=加行【三】【宮】*方便【大】*,加行【宋】【元】【明】【宮】*方便故。

M7 軛(分三)N1 出體標四軛名

軛有四種,謂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

N2 釋軛義

障礙離繫是軛義,違=為【元】【明】違【大】,為【元】【明】違背清淨故。

N3 配三求

此亦隨其次第習三求者相應現行。

M8 取(分二)N1 出體釋義(分二)O1 出體標四取名

取有四種,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O2 釋取義

執取諍根、執取後有,是取義。

N2 廣別釋(分二)O1 釋執取諍根(分二)P1 第一取

所以者何?由貪著欲繫縛耽染為因,諸在家者更相鬪諍,此諍根本是第一取。

P2 後三取

由貪著見繫縛耽染為因,諸出家者更相鬪諍,此諍根本是後三取。六十二見趣是見取。各別禁戒多分苦行是戒禁取。彼所依止薩迦耶見是我語取。由見取、戒禁取,諸外道輩更相諍論,以於是處見不一故。由我語取,諸外道輩互無諍論,於我有性皆同見故。然由此取,諸外道等與正法者互有諍論,由彼不信有無我故。

O2 釋執取後有

如是執著諍論根本,復能引取後有苦異熟,故名為取。

M9 繫(分二)N1 出體釋名(分二)O1 出體標四繫名

繫有四種,謂貪欲身繫、瞋恚身繫、戒禁取身繫、此實執取身繫。

O2 釋繫名

以能障礙定意性身,故名為繫。所以者何?由此能障定心自性之身故名繫,非障色身。

N2 別釋四種心亂因

何以故?能為四種心亂因故。謂由貪愛財物等因令心散亂,於鬪諍事不正行為因令心散亂,於難行戒禁苦惱為因令心散亂,不如正理推求境界為因令心散亂。由彼依止各別見故,於所知境不如正理種種推度妄生執著,謂唯此真餘並愚妄,由此為因令心散動=種【元】*動【大】*,種【元】*動。於何散動?謂於定心如實智見。

M10 蓋(分二)N1 出體釋義(分二)O1 出體標五蓋名

蓋有五種,謂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

O2 釋蓋義

能令善品不得顯了是蓋義,覆蔽其心障諸善品令不轉故。

N2 別釋於三位為障

問:於何等位障諸善法?答:於樂出家位、覺正行=邪行【三】【宮】*正行【大】*,邪行【宋】【元】【明】【宮】*正行位、止舉捨位。於樂出家時貪欲蓋為障,希求受用外境界門,於彼不欣樂故。於覺正行時瞋恚蓋為障,於所犯學處同梵行者正發覺時,由心瞋恚不正學故。於止舉兩位,惛沈睡眠掉舉惡作蓋為障,如前所說能引沈沒及散亂故。於捨位,疑蓋為障,遠離決定不能捨故。

M11 株杌(分二)N1 出體

株杌有三,謂貪、瞋、癡。

N2 釋名

由依止貪瞋癡先所串習為方便故,成貪等行,心不調順、無所堪能、難可解脫。令諸眾生難斷此行,故名株杌。所以者何?對治道犁難可破壞,約此義故立為株杌。於無量生串習貪等以成其行,堅固難拔猶株杌故。

M12 垢(分二)N1 出體

垢有三種,謂貪、瞋、癡。

N2 釋名

由依止貪瞋癡故,毀犯如是尸羅學處。由此有智同梵行者,或於聚落或閑靜處見已,作如是言:此長老作如是事、行如是行,為聚落刺。點染不淨,說名為垢,以貪瞋癡能現犯戒不淨相故。

M13 燒害(分二)N1 出體

燒害有三,謂貪、瞋、癡。

N2 釋名

由依止貪瞋癡故,長時數受生死燒惱,故名燒害。由於無始生死流轉,因貪瞋癡數被生死苦燒害故。

M14 箭(分二)N1 出體

箭有三種,謂貪、瞋、癡。

N2 釋名

由依止貪瞋癡故,於有有具深起追求相續不絕,於佛法僧苦集滅道常生疑惑,故名為箭。於諸有財三寶四諦,隨愛疑門能射傷故。

M15 所有(分二)N1 出體

所有有三,謂貪、瞋、癡。

N2 釋名

由依止貪瞋癡故,積畜財物有怖有怨,多住散亂,故名所有。由多積集所有資具=財【三】【宮】具【大】,財【宋】【元】【明】【宮】具,恒與怖等共相應故。

M16 惡行(分二)N1 出體釋名(分二)O1 出體

惡行有三,謂貪、瞋、癡。

O2 釋名

由依止貪瞋癡故,恒行身語意惡行,故名惡行,由貪瞋癡能引殺生等諸不善行故。

N2 釋依立三不善根(分三)O1 總標

又即依此貪瞋癡門,廣生無量惡不善行故,建立三不善根。

O2 別釋

所以者何?以諸有情,愛味世間,所有為因,行諸惡行,貪求財利行惡行故。分別世間,怨相為因,行諸惡行。由懷瞋恚不忍他過,多行惡故。執著世間,邪法為因,行諸惡行。由懷愚癡起顛倒見,因祠祀等行諸惡故。

O3 結得二名

是故此貪瞋癡亦名惡行,亦名不善根。

M17 漏(分二)N1 出體釋名(分二)O1 出體

漏有三種,謂欲漏、有漏、無明漏。

O2 釋名

令心連注流散不絕,故名為漏。

N2 釋三漏義

此復云何?依外門流注故立欲=故【明】欲【大】,故【明】欲漏,依內門流注故立有漏,依彼二所依門流注故立無明漏。令心連注流散不絕,是漏義。

M18 匱(分二)N1 出體

匱有三種,謂貪、瞋、癡。

N2 釋名

由依止貪瞋癡故,於有及資生具恒起追求無有厭足,常為貧乏〔眾〕-【三】【宮】眾【大】,〔-〕【宋】【元】【明】【宮】眾苦所惱故,故名匱。以貪瞋癡能令身心恒乏短故。

M19 熱(分二)N1 出體

熱有三種,謂貪、瞋、癡。

N2 釋名

由依止貪瞋癡故,不如正理執著諸相、執著隨好,由執著相及隨好故燒惱身心,故名為熱。不如正理妄執相好,燒身心故。

M20 惱(分二)N1 出體

惱有三種,謂貪、瞋、癡。

N2 釋名

由依止貪瞋癡故,隨彼彼處愛樂耽著,彼若變壞便增愁歎,種種憂苦熱惱所觸,故名為惱。由於色等諸可樂事深愛著已,彼若變壞,是諸有情便為種種愁歎等苦所惱亂故。

M21 諍(分二)N1 出體

諍有三種,謂貪、瞋、癡。

N2 釋名

由依止貪瞋癡故,執持刀杖興諸戰諍種種鬪訟,是故貪等說名為諍。

M22 熾然(分二)N1 出體

熾然有三,謂貪、瞋、癡。

N2 釋名

由依止貪瞋癡故,為非法貪大火所燒。非法貪者,謂隨貪著不善業道。又為不平等貪大火所燒。不平等貪者,謂非法非理貪求境界。又為邪法大火所燒。邪法者,謂諸外道惡說法律。以非法貪等能發身心熾然大火,如火熾然故名熾然。

M23 稠林(分二)N1 出體

稠林有三,謂貪、瞋、癡。

N2 釋名

由依止貪瞋癡故,於諸生死根本行中廣興染著,令諸有情感種種身流轉五趣,令諸有情處生〔死〕-【三】【宮】死【大】,〔-〕【宋】【元】【明】【宮】死本,行大樹稠林難可出離,是故貪等說名稠林。

M24 拘礙(分二)N1 出體

拘礙有三,謂貪,瞋,癡。

N2 釋名

由依止貪瞋癡故,顧戀身財無所覺了樂處憒閙,得少善法便生厭足,由此不能修諸善法,故名拘礙。依貪瞋癡顧身財等,拘礙有情不得自在修諸善故。又此顧戀身等,即依五種心拘礙說。何等為五?謂顧戀身、顧戀諸欲樂相雜=離【明】雜【大】,離【明】雜住、闕=𨵗【宋】,聞【宮】闕【大】,𨵗【宋】,聞【宮】闕於隨順教誡教授、於諸善品得少為足,拘礙心故名心拘礙。

L3 結指

諸如是等煩惱義門差別無量。

K7 邪行(分三)L1 別釋十惑起邪行因(分六)M1 貪瞋

邪行者,謂貪瞋二煩惱,迷境界及見起邪行。修道所斷、見道所斷,隨其次第。貪瞋二種緣少淨相及相違相為境界故,名迷境界。雖亦緣有情起於貪瞋,然依境界門起故,亦名迷境界。

M2 慢

慢,迷有情及見起邪行,以於下劣等起計己勝等,行於有情門邪解轉故。

M3 前三見

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迷所知境起邪行,依增益損減門,如其所應。

M4 後二見

見取、戒禁取、迷諸見起邪行、由於諸見過失取為第一及戒禁清淨故。

M5 疑

疑,迷對治起邪行,於諸諦中成二解故。

M6 無明

無明,迷一切起邪行。

L2 總釋十惑皆迷四諦起諸邪行(分二)M1 迷苦集

又十煩惱皆迷苦集起諸邪行,是彼因緣所依處故。所以者何?苦集二諦皆是十種煩惱因緣,又為依處,是故一切迷此因緣依處起諸邪行。

M2 迷滅道

又十煩惱皆迷滅道起諸邪行,由此能生彼怖畏故。所以者何?由煩惱力樂著生死,於清淨法起懸崖想生大怖畏。又諸外道於滅道諦,妄起種種顛倒分別。是故十惑皆迷滅道起諸邪行。

K8 界(分三)L1 明界地具惑多少

界云何?謂除瞋,餘一切通三界繫。瞋唯欲界繫,緣違損境生故。

L2 明界地五受相應(分二)M1 明別相應(分七)N1 貪

又貪,於欲界與樂喜捨相應。如於欲界,於初二靜慮亦爾。於第三靜慮與樂捨相應,已上唯與捨相應。貪於欲界與樂相應者,謂在五識身。與喜相應者,在意識身。與捨相應者,在一切處。於相續末位所以不與憂苦相應者,由此欣行轉故。

N2 瞋

瞋與苦憂捨相應。苦相應者,在五識身。憂相應者,在第六識。所以不與喜樂相應者,由此慼=戚【三】【宮】*慼【大】*,戚【宋】【元】【明】【宮】*慼行轉故。瞋能逼惱,自相續故名慼行。與捨相應者,於一切處。

N3 慢

如前說,慢於欲界與喜捨相應,於初二靜慮與樂喜捨相應,於第三靜慮與樂捨相應,已上唯捨相應。慢於欲界樂不相應者,以五識無故。若爾,於初二靜慮,云何與樂相應?與意地樂相應,故無過。云何於彼有意地樂?由說彼地有喜樂故。如經言:云何為喜?謂已轉依者依於轉識,心悅心踊心適心調〔心〕-【三】【宮】心【大】,〔-〕【宋】【元】【明】【宮】心安適受受所攝。依於轉識者,即依意識,於三摩呬多位餘識無故。云何為樂?謂已轉依者依阿賴耶識攝受所依,所依怡悅安適受受所攝。此經意說樂受依初二靜慮生時,與如是心心法=所【三】法【大】,所【宋】【元】【明】法聚相應,由欣踊行還令此聚皆得踊悅,又令所依阿賴耶識自體安樂怡適。由此樂受作二事故,體雖是一,建立二種若喜若樂,是故說此相應。慢與樂喜相應。

N4 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

如慢,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亦爾。

N5 邪見

邪見於欲界與憂喜捨相應,於色無色界隨所有受皆與相應。云何邪見於欲界與憂喜相應?謂先造妙行惡行者,見此無果生欣慼故。所以不與苦樂相應者,由一切見皆在意地故。

N6 疑

疑於欲界與憂捨相應,於色無色界隨所有受皆與相應。所以欲界非喜相應者,不決定心若未息滅,喜不生故。色界中疑疑上靜慮者,由喜樂定力所引持故亦得隨轉,是故於彼亦與喜樂相應。

N7 無明

無明有二種,謂相應、不共。相應無明,一切煩惱相應故,若於是處隨所有受皆得相應。不共無明,於欲界與憂捨相應,於上界隨所有受皆得相應。喜樂相應不相應,理應如疑說。

M2 問答一切與捨相應道理(分二)N1 問

何故諸煩惱皆與捨相應?

N2 答

以一切煩惱墮=隨【元】【明】【宮】墮【大】,隨【元】【明】【宮】墮中庸位方息沒故。所以者何?煩惱生起展轉相續漸漸微薄,勢力將盡墮處中位,於此位中必與捨受相應。

L3 煩惱界繫在識差別(分二)M1 明所在識(分二)N1 貪瞋無明

又貪於欲界在六識身。如貪,瞋、無明亦爾。貪於色界在四識身,彼無鼻舌識故。於無色界唯在意識身。如貪,無明亦爾。

N2 慢見疑

慢、見疑於一切處唯在意識身,由彼於稱量等門轉故。

M2 明緣事轉

又貪瞋慢於欲界緣一分事轉。如於欲界,於色無色界亦爾。慢緣一分事轉者,隨於一分高舉生故。所餘煩惱於一切處遍緣一切事轉。

K9 眾(分二)L1 總標

眾云何?謂二眾煩惱,見道所斷眾、修道所斷眾。

L2 別釋(分二)M1 明見所斷(分二)N1 列四種所斷

N2 明見所斷惑數(分二)O1 別明三界見所斷惑數(分三)P1 欲界(分二)Q1 見苦所斷

欲界見苦所斷具十煩惱。如見苦所斷,見集滅道所斷亦爾。若迷此起邪行,即見此所斷。問:若緣此為境,即迷此起邪行耶?答:不必爾,緣無漏為境,煩惱唯於有漏事隨增=眠【三】增【大】,眠【宋】【元】【明】增故。若是處是彼因緣及所依處,彼迷此起邪行,是見苦所斷。

Q2 例見集滅道所斷

如見苦所斷,見集滅道所斷亦爾,隨其所應。

P2 色界

色界見四種所斷,各有九煩惱,除瞋。

P3 無色界

如色界,無色界亦爾。

O2 總明見所斷惑數

如是見道所斷煩惱眾,總有一百一十二。

M2 明修所斷(分二)N1 別明三界修所斷惑數(分三)O1 欲界

欲界修所斷有六煩惱,謂俱生薩迦耶見、邊執見,及貪、瞋、慢、無明。何等名為修所斷俱生薩迦耶見?謂聖弟子雖見道已生,而依止此故我慢現行。如經言:長老駄索迦當知,我於五取蘊不見我我所,然於五取蘊有我慢我欲我隨眠,未永斷、未遍知、未滅、未吐。猶如乳母有垢膩衣,雖以鹵土等水浣濯極令=合【元】令【大】,合【元】令離垢,若未香熏,臭氣隨轉。復以種種香物熏坌,臭氣方盡。如是佛聖弟子,雖以見道永斷分別身見之垢,若未以修道熏習相續,無始串習虛妄執著習氣所引不分別事我見隨轉。復以隨=修【三】【宮】隨【大】,修【宋】【元】【明】【宮】隨道熏習相續,彼方永滅。俱生邊執見者,謂斷見所攝。由此見故於涅槃界其心退轉生大怖畏,謂我我今者何所在耶?貪等煩惱修道所斷者,謂除見品所攝。

O2 色界

色界修道所斷有五,除瞋。

O3 無色界

如色界,無色界=畏【明】界【大】,畏【明】界亦爾。

N2 總明修所斷惑數

如是修道所斷煩惱總有十六。

K10 斷(分二)L1 總標

斷云何?謂如此差別斷、由此作意斷、從此而得斷

L2 別釋(分三)M1 如此差別斷(分二)N1 列三義

如此差別斷者,謂遍知故、遠離故、得對治故。

N2 別釋三(分三)O1 徧智

遍知者,謂彼因緣事遍智、自體遍智、過患遍智。彼因緣事遍智者,謂知煩惱隨眠未永斷故,如是等如前說。自體遍智者,謂知此煩惱生已極惱亂心性。過患遍智者,謂知此煩惱能引自害、能引害他、能引俱害,能生現法過、能生後法過、能生現法後法過,能令有情受此所生身心憂苦。

O2 遠離

遠離者,雖彼暫生而不堅執。由彼因緣事遍智等三種遍智,於彼已生一切煩惱,心不堅執方便遠離。

O3 得對治

得對治者,謂未生者令不生故、已生者令斷故。得對治道,為令未生已生煩惱不生永斷,修治道故。

M2 由此作意斷(分二)N1 釋唯總緣作意能斷

問:何等作意能斷耶?答:總緣作意,觀一切法皆無我性,能斷煩惱。總緣作意者,謂合=令【明】合【大】,令【明】合緣一切法共相行作意。

N2 別釋無常等行

問:若唯總緣諸法無我智能斷煩惱者,何故顯示無常等行?答:非為斷煩惱故修習彼行,但為修治無我行故。由依無常行引得苦行,依止苦行引無我行。如經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故建立此無我行為無上。無上有三種,謂智無上、行無上、解脫無上。智無上者,謂無我智,得此智已更無所求故。行無上者,謂樂速通行,一切行中最第一故。解脫無上者,謂無學不動解脫,於一切解脫最為勝故。此三無上,如其次第依止見修無學道說。

M3 從此而得斷(分二)N1 問

問:從何而得斷耶?

N2 答(分二)O1 簡非

答:不從過去已滅故、不從未來未生故、不從現在道不俱故,

O2 明是

然從諸煩惱麁重而得斷。為斷如是如是品麁重,生如是如是品對治。若此品對治生,即此品麁重滅。平等平等,猶如世間明生暗滅。由此品離繫故,令未來煩惱住不生法中,是名為斷。

I2 煩惱增上所生業(分二)J1 問

復次煩惱增上所生業云何?

J2 答(分三)K1 略標二五業(分二)L1 明二業

謂若思業、若思已業,總名業相。

L2 標五業(分二)M1 略標

又業有五種,謂取受業、作用業、加行業、轉變業、證得業。取受業者,謂眼等能見色等。作用業者,謂地等能任持等。或復諸法自相所作,謂所有色質礙變壞如是等。加行業者,謂意解為先起身業等。轉變業者,謂金師等造莊嚴具等。證得業者,謂聖道等證涅槃等。

M2 釋義

今此義中意多分別加行業,頗亦兼有證得、作用二業。

K2 廣釋初所標(分二)L1 標思業思已業

思業云何?謂福業、非福業、不動業。思已業云何?謂身業、語業、意業。

L2 廣此二業(分三)M1 廣前思已業(分五)N1 正明根本業道(分二)O1 總標善不善業

又此身語意三業或善、或不善。

O2 別釋(分二)P1 不善業

不善者,即十不善業道,謂殺生、不與取、欲邪行、妄=虛誑【三】【宮】*妄【大】*,虛誑【宋】【元】【明】【宮】*妄語、離間語、麁惡語、綺=雜穢【三】【宮】*綺【大】*,雜穢【宋】【元】【明】【宮】*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P2 善業

善者,即十善業道,謂離殺生乃至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今於此中唯以業道顯身等業者,為隨順經就勝而說,彼方便等亦身等業所攝故。前三中四後三業道,隨其次第是身語意業相。

N2 以五門分別業道(分二)O1 總標

又殺生等應以五門分別其相,

O2 別列

謂事故、意樂故、方便故、煩惱故、究竟故殺生等。事者,謂有情數、非有情數,如其所應依此處所起殺生等。意樂者,謂於此事起此想意樂,及起當作此業道意樂。方便者,謂此作用,或自或他發身語意。煩惱者,謂貪瞋癡,如其所應或總或別。究竟者,由彼彼方便,如是如是業道圓滿,或於爾時或於後時。於此義中殺生事者,謂有情數。意樂者,謂此想及必害意。方便者,謂為害故,如刀杖等。煩惱者,謂貪等。究竟者,謂彼眾生由方便故,或無間死或後時死。不與取等,事及究竟,當廣分別,餘如理應思。不與取事者,謂他所攝,若有情數、非有情數。究竟者,謂=諸【三】【宮】謂【大】,諸【宋】【元】【明】【宮】謂取為己有。欲邪行事者,謂非所行女;或雖所行,非分、非處、非時、非量。及不應理一切男及不男。究竟者,謂兩兩交會。虛誑語事者,謂見聞覺知、不見不聞不覺不知。意樂者,謂別異想,欲別異說。究竟者,謂時眾,及對言者領解。離間語事者,謂諸有情若和合、若不和合。意樂者,謂即於彼起乖離及不和合意。究竟者,謂所破領解。麁惡語事者,謂諸有情能為損害。究竟者,謂發麁惡言。綺語事者,謂能引攝不饒益義。究竟者,謂正發此言。貪欲事者,謂他所攝資財。意樂者,謂起此想及愛樂。方便者,謂思量籌度欲為己有。究竟者,決定執為己有。瞋恚事者,謂諸有情能為損害。究竟者,謂決定加害等。邪見事者,謂實有義。意樂者,謂於實有起非有想及彼欲樂。究竟者,謂決定誹謗。

N3 明故思業(分二)O1 明五種故思業(分二)P1 引經問

如經言:故思造業。云何名為故思造業?

P2 答標五種業名

略有五種,謂他所教勅故思造業、他所勸請故思造業、無所了知故思造業、根本執著故思造業、顛倒分別故思造業。他所教勅故思造業者,猶如有一雖不欲樂,因他強力之所教勅,發起故思行不善業。他所勸請故思造業者,猶如有一雖不欲樂,因他勸請、因他引導,執為利益,發起故思行不善業。無所了知故思造業者,猶如有一不了德=得【三】德【大】,得【宋】【元】【明】德失,無所執著隨欲所作,發起故思行不善業。根本執著故思造業者,猶如有一為貪瞋等諸不善根纏蔽其心,猛利執著,發起故思行不善業。顛倒分別故思造業者,猶如有一依不平等因見愛樂邪法,為求當來可愛異熟,發起故思行不善業。

O2 明受異熟(分二)P1 明二業受異熟

於此五中,根本執著故思造業、顛倒分別故思造業,此二種若作若增長非不受異熟。所以者何?前三故思作業,雖作不增長,輕故不必受異熟。後二故思作業,若作若增長,重故必定受異熟。

P2 釋作及增長

作者,謂起造諸業令其現行。增長者,謂令習氣增益,於阿賴耶識中長養異熟種子故。

N4 明決定業(分二)O1 引經問

如經言決定受業者,云何決定?

O2 答標三種決定

謂作業決定、受異熟決定、分位決定。作業決定者,由宿業力感得決定異熟相續,於此生中必造此業。何以故應造此業?期限決定故,終不越限必造此業。乃至諸佛世尊大神通力,亦不能為障令其不造,隨因決定力果相續轉變故。受異熟決定者,如先所說故思造業。分位決定者,謂現法受等分位決定業。如由此業於現法中必定受異熟,由此業必受生異熟、由此業必受後異熟。

N5 明異熟(分五)O1 不善業道果(分三)P1 異熟果

又十不善業道異熟果者,於三惡趣中隨下中上品,受傍生、餓鬼、那落迦異熟。

P2 等流果

等流果者,各隨其相於人趣中感得自身眾具衰損。謂從惡趣沒後生人中,由殺盜等,各隨其相感得自身眾具衰損,所謂壽命短促、常貧窮等,如其所應。

P3 增上果

增上果者,各隨其相感得所有外事衰損。謂殺生等各隨其相,感稼穡等外事衰損。所謂外具乏少光澤,是殺生增上果,如是等。如經言:於一切十不善業道修習多修習故,生於那落迦、傍生、餓鬼,是彼異熟果。若得來此人同分中,由殺生故今得短壽,不與取故乏少財物,欲邪行故妻不貞良,〔由〕-【三】【宮】*由【大】*,〔-〕【宋】【元】【明】【宮】*由虛誑語故多被誹謗,離間語故親友乖離,麁惡語故恒聞不如意聲,由綺語故言不威肅,由貪欲故貪轉猛盛,由瞋恚故瞋轉猛盛,由邪見故癡轉猛盛,諸邪見者癡增上故,是彼等流果。由極修習殺生業故,一切外事乏少光澤,不與取故多遭霜雹,欲邪行故多諸塵坌,妄語故多諸臭穢,離間語故高下險阻,麁惡語故其地醎鹵磽确穢惡,綺語故時候乖變,貪欲故果實尠=勘【明】尠【大】,勘【明】尠少,瞋恚故果味辛苦,邪見故果味辛苦或全無果,是彼增上果。

O2 善業道果(分三)P1 異熟果

又十善業道異熟果者,謂於人天趣中受人天異熟。

P2 等流果

等流果者,謂即於彼處各隨其相感得自身眾具興盛。

P3 增上果

增上果者,謂即於彼處各隨其相感得外事興盛。如不善業道建立異熟果等三種差別,如是有漏善業道於人天中三果差別,如其所應亦當建立。

O3 引滿果(分二)P1 總標

又善不善業於善趣惡趣中感生異熟時,有二種差別,謂招引業、圓滿業。

P2 別釋

招引業者,謂由此業能牽異熟果。圓滿業者,謂由此業生已領受愛不愛果。

O4 明一多果業(分四)P1 一業一身

復次或有業由一業力牽得一身,謂由一業力長養一生異熟種子故。

P2 一業多身

或有業由一業力牽得多身,謂由一業力長養多生異熟種子故。

P3 多業一身

或有業由多業力牽得一身,謂由多業剎那數數長養一生異熟種子故。

P4 多業多身

或有業由多業力牽得多身,謂多剎那業更相資待展轉長養多生異熟種子故。

O5 業受果(分二)P1 問

問:若一有情成就多業,云何次第受異熟果耶?

P2 答

答:於彼身中重者先熟,或將死時現在前者、或先所數習者、或最初所行者,彼異熟先熟。

M2 廣思業(分五)N1 標解福等三業(分二)O1 標三業

如經言:有三種業,謂福業、非福業、不動業。

O2 別釋三業

福業者,謂欲界繫善業。非福業者,謂不善業。不動業者,謂色無色界繫善業。問:何故色無色繫善業名不動耶?答:如欲界中餘趣圓滿善不善業,遇緣轉得餘趣異熟。非色無色繫業有如是事,所受異熟界地決定故。是故約與異熟不可移轉,名為不動。又定地攝故說為不動。

N2 解經無明發業差別(分二)O1 問

問:如經中說無明緣行。若福非福及與不動:云何福及不動行緣無明生耶?

O2 答(分二)P1 標二種愚

答:有二種愚,一異熟愚、二真實義愚。

P2 別釋由二愚發諸行

由異熟愚故發非福=不善【宮】非福【大】,不善【宮】非福行,由真實義愚故發福及不動行。由異熟愚發非福行者,由彼一向是染污性,無明合時必不容受信解,異熟行相正見故。由真實義愚發福不動行者,真實義即四聖諦,於彼愚癡名真實義愚。未見諦者雖起善心,由彼隨眠所隨縛故亦名愚癡。由彼勢力,於三界苦不如實知,便能發起後有因性福、不動行。非已見諦者能發此業,無真實義愚故。是故彼業說因此生。

N3 解不善業道三根為加行究竟(分四)O1 殺生麤惡語瞋恚業道

復次殺生業道,貪瞋癡為方便,由瞋究竟。如殺生,麁惡語、瞋恚業道亦爾。殺生貪為方便者,為皮肉等故。瞋為方便者,為除怨等故。癡為方便者,為祠祀等故。由瞋究竟者,離無慈悲必不殺害他有情故。麁惡語等如理應知。

O2 不與取欲邪行貪欲業道

不與取業道,貪瞋癡為方便,由貪究竟。如不與取,欲邪行、貪欲亦爾。問:貪欲等云何用貪等為方便?答:前說貪欲業道於他資財決定執為己有為性,若即於此資財先起餘貪,加行追求欲為己有,即立此為貪方便。若先起瞋,餘勿有此,是瞋方便。若先起癡,謂於他物取為己有無有過失,是癡方便。如是所餘,如理應知。

O3 虛誑語離間語雜穢語業道

虛誑語業道,貪瞋癡為方便,於三種中隨由一究竟。如妄語,離間語、綺語亦爾。

O4 邪見業道

邪見業道,貪瞋癡為方便,由癡究竟。

N4 解共不共業等經(分二)O1 引經

復次如經言:有共業、有不共業,有強力業、有劣力業。

O2 問答釋(分二)P1 解共不共(分三)Q1 共業

云何共業?若業能令諸器世間種種差別。

Q2 不共業

云何不共業,若業能令有情世間種種差別。

Q3 共不共業

或復有業令諸有情展轉增上,由此業力說諸有情更互相望為增上緣,以彼互有增上力故,亦名共業。由此勢力,諸有情類展轉互為諸心心法變異生因。是故經言:如是有情與餘有情互相見等,而不受用、不易可得。

P2 解強劣力業(分二)Q1 解強力業(分二)R1 問

云何強力業?

R2 答(分二)S1 釋十種強力業(分十)T1 第一種

謂對治力強補特伽羅,故思所造諸不善業,由對治力所攝伏故,令當受那落迦業轉成現法受,應現法受業轉令不受。所以此業名強力者,由能對治業力強故。此能治業望所治業其力強勝,令彼所感諸苦異熟轉變滅故。

T2 第二種

又故思所造一切善業望不善業,對治力強皆名強力。依此業故,薄伽梵說:我聖弟子能以無量廣大之業善熏其心,諸所造作有量之業,此業不能牽引、不能留住,亦不能令墮在彼數。

T3 第三種

又對治力劣補特伽羅,故思所造諸不善業,望諸善業皆名強力。

T4 第四種

又故思造業異熟決定,不斷不知,名強力業。此中意說,一切善不善業無有差別,但異熟決定,諸聖道力所不斷者,皆名強力業。

T5 第五種

又欲界繫諸不善業性皆是強,眾多煩惱隨煩惱等為助伴故。

T6 第六種

又先所串習=皆【元】習【大】,皆【元】習名強力業,以數熏習於相續故。

T7 第七種

又依強位名強力業,由處盛年所造諸業猛利執著淨信所發故。

T8 第八種

又不可治者所造諸業名強力業,由無涅槃法者所有諸業,非對治力所能伏=拔【三】【宮】伏【大】,拔【宋】【元】【明】【宮】伏故。

T9 第九種

又由田故發強力業,謂害母等業。

T10 第十種

又由心加行故發強力業,謂於無上菩提發強大願等。此所生業其力猛盛,名強力業。

S2 由九因發強力業

復次由九種因發強力業,謂田故、事故、自體故、所依故、作意故、意樂故、助伴故、多修習故、與多眾生共所行故,由此九因發強力業。田者,謂具大功德,堪為福田。事者,謂所施物多而精妙。自體者,謂戒勝於施、修勝於戒,如是等。所依者,謂已離欲者作諸福業。作意者,謂猛利淨信俱行作意。意樂者,謂希求涅槃所有意樂。助伴者,謂更廣修習餘福業事共相攝受。多修習者,謂數數修習或數數尋思。與多眾生共所行者,謂自作教他見作隨喜。

Q2 解劣力業

與此相違,是劣力業。

N5 解受異熟經(分二)O1 引經起問

如世尊說:若有說言彼彼丈夫補特伽羅,隨如是如是業,若作若增長,還受如是如是異熟。若有是事,便不應修清淨梵行,亦不可知正盡諸苦作苦邊際。若有說言彼彼丈夫補特伽羅,隨如是如是順所受業,若作若增長,還受如是如是順所受異熟。若有是事,便應修習清淨梵行,又亦可知正盡諸苦作苦邊際。如是經言有何密意?

O2 釋經密意(分二)P1 遮解

此中佛意為欲遮止如是邪說,謂樂俱行業還能感得樂俱行異熟、苦俱行業還能感得苦俱行異熟、不苦不樂俱行業還能感得不苦不樂俱行異熟,故作是說。若有說言彼彼丈夫補特伽羅,隨如是如是業若作若增長,還受如是如是異熟。若有是事,便不應修清淨梵行,亦不可知正盡諸苦作苦邊際。何故便不應修清淨梵行?以諸煩惱極猛利者,要由智慧自勵自策,與憂苦俱護持禁戒。若於當來受彼異熟時,還與憂苦俱者護持禁戒,應無義利。又於他妻等與喜樂俱毀犯禁=梵【元】【明】禁【大】,梵【元】【明】禁戒,若於當來受彼異熟時,還與喜樂俱者精勤遠離,即為唐捐。是故說言:若有是事,便不應修清淨梵行。何故亦不可知正盡諸苦作苦邊際?即由如是修習梵行招苦異熟故。是故世尊為遮如是外道邪說,樂俱行業還受樂異熟、苦俱行業還受苦異熟、不苦不樂俱行業還受不苦不樂異熟,異熟因異熟果決定相似,故說是經。

P2 開解

又為開許如是正說,謂樂俱行業順樂受者還受樂異熟順、苦受者還受苦異熟、順不苦不樂受者還受不苦不樂異熟。苦俱行業順樂受者還受樂異熟、順苦受者還受苦異熟、順不苦不樂受者還受不苦不樂異熟。不苦不樂受俱行業順樂受者還受樂異熟、順苦受者還受苦異熟、順不苦不樂受者還受不苦不樂異熟。樂俱行業有二種,謂善、不善。隨其所應順當來世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還能感得樂等異熟。如是苦俱行業、不苦不樂俱行業,各有二種隨順樂等感樂等異熟,隨其所應。如是名為此經密意。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七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八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3

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三

M3 雙解思業思已業(分七)N1 解律儀等三業(分二)O1 標

復次業差別有三種,謂律儀業、不律儀業、非律儀非不律儀業。

O2 釋(分三)P1 釋律儀業(分二)Q1 列三

律儀業復有三種,謂別解脫律儀所攝、靜慮律儀所攝、無漏律儀所攝。

Q2 釋三(分三)R1 別解脫律儀所攝業(分二)S1 列七眾

別解脫律儀所攝業者,即是七眾所受律儀,謂比丘=苾芻【三】【宮】*比丘【大】*,苾芻【宋】【元】【明】【宮】*比丘律儀、比丘尼律儀、式叉摩那律儀、沙彌=勤策【三】【宮】*沙彌【大】*,勤策【宋】【元】【明】【宮】*沙彌律儀、沙彌尼=女【三】【宮】尼【大】,女【宋】【元】【明】【宮】尼律儀、鄔波索迦律儀、鄔波斯迦律儀及近住律儀。

S2 隨別釋(分二)T1 建立三類所因(分三)U1 出家律儀

依止何等補特伽羅建立出家律儀?依能修行遠離惡行、遠離欲行。由比丘等出家五眾,乃能盡壽遠離殺生等惡行,及能遠離非梵行故。

U2 近事律儀

依止何等補特伽羅建立鄔波索迦律儀、鄔波斯迦律儀?依能盡壽遠離惡行、不遠離欲行。由彼二眾建立盡壽離欲邪行,非離非梵行故。

U3 近住律儀

依止何等補特伽羅建立近住律儀?依止不能遠離惡行及不遠離欲行。是故為彼但制日夜近住律儀,為令漸漸俱修學故。

T2 問答近事果戒受人寬狹(分二)U1 問答受(分二)V1 問

問:若唯修學鄔波索迦一分學處,為說成就鄔波索迦律儀?為說不成就耶?

V2 答

答:應說成就而名犯戒。

U2 問答人(分二)V1 問

問:扇𢮎、半擇迦等,為遮彼受鄔波索迦律儀不耶?

V2 答(分二)W1 明遮不遮

答:不遮彼受鄔波索迦律儀,然遮彼=波【明】彼【大】,波【明】彼鄔波索迦性,不堪親近承事比丘比丘尼等二出家眾故。如扇𢮎、半擇迦不堪親近承事比丘比丘尼等二出家眾故,遮彼鄔波索迦性。二形亦爾,男女煩惱恒俱現行,不堪親近承事二眾,故不別說。

W2 別列五種半擇迦

又半擇迦有五種,謂生便半擇迦、嫉妬半擇迦、半月半擇迦、灌灑半擇迦、除去半擇迦。

R2 靜慮律儀所攝業

靜慮律儀所攝業者,謂能損伏發起犯戒煩惱種子。離欲界欲者所有遠離、離初二三靜慮欲者所有遠離,是名靜慮律儀所攝身語業性。發起犯戒煩惱者,謂貪瞋等欲界所繫煩惱隨煩惱。能損伏彼種子者,謂由伏對治力損彼種子。離欲界欲者,謂由伏對治力,或少分離欲、或全分離欲。所有遠離者,謂從彼犯戒所得遠離性。離初二三靜慮欲者,謂由遠分對治力,令彼發起犯戒煩惱所有種子轉更衰損。所以不說離第四靜慮欲者,由無色界麁色無故,略不建立色戒律儀。

R3 無漏律儀所攝業

無漏律儀所攝業者,謂已見諦者由無漏作意力所得無漏遠離戒性。

P2 釋不律儀業(分二)Q1 釋不律儀業

不律儀業者,謂諸不律儀者,或由生彼種姓=性【三】【宮】姓【大】,性【宋】【元】【明】【宮】姓中故、或由受持彼事業故,所期現行彼業決定。

Q2 釋不律儀者

何等名為不律儀者?所謂屠羊、養鷄養猪、捕鳥捕魚、獵鹿罝兔、劫盜魁膾、害牛縛象、立壇呪龍、守獄讒搆好為損等。屠羊者,為欲活命屠養買賣。如是養鷄猪等,隨其所應。縛象者,恒處山林調執野象。立壇呪龍者,習呪龍蛇戲樂自活。讒搆者,以離間語毀壞他親持用活命。或由生彼種姓=性【明】姓【大】,性【明】姓中或由受持彼事業者,謂即生彼家若生餘家,如其次第。所期現行彼業決定者,謂身語方便為先決定,要期現行彼業,是名不律儀業。

P3 釋非律儀非不律儀業

非律儀非不律儀業者,謂住非律儀非不律儀者所有善不善業,若布施愛語等業、若毆擊等業,律儀不律儀所不攝故,名非律儀非不律儀。

N2 解順三受業(分二)O1 列三

又業差別有三種,謂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

O2 釋三(分三)P1 順樂受業

順樂受業者,謂從欲界乃至第三靜慮所有善業。

P2 順苦受業

順苦受業者,謂不善業。

P3 順不苦不樂受業

順不苦不樂受〔業〕-【三】【宮】業【大】,〔-〕【宋】【元】【明】【宮】業者,謂第四靜慮已上所有善業等。

N3 解順現受等三業(分二)O1 列名

復次業差別有三種,謂順現法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

O2 釋所以(分三)P1 順現法受業(分二)Q1 釋業名

順現法受業者,若業於現法中異熟成熟。

Q2 舉三四類證

謂從慈定起已,於彼造作若損若益,必得現異熟。如從慈定起,從無諍定、滅盡定、預流果、阿羅漢果起亦爾。又於佛為上首僧中造善惡業,必得現異熟。又有餘猛利意樂方便=加行【三】【宮】下同方便【大】下同,加行【宋】【元】【明】【宮】下同方便所行善不善業,亦得現異熟。所以名為現法受業,若業於此生作即於此生熟故。

P2 順生受業(分二)Q1 釋業名

順生受業者,若業於無間生中異熟成熟。無間生者,即次此生。謂五無間業等能得生異熟。問:若造一無間者,於無間生中可受其異熟;若造多無間業者,於無間生中云何得受其異熟?答:於一生中頓受一切所得異熟,無有過失。所以者何?若造眾多無間業者,所感身形最極柔軟,所感苦具眾多猛利,由此頓受種種大苦。

Q2 舉二證

復有所餘善不善業,於無間生異熟熟者,一切皆名順生受業。

P3 順後受業

順後受業者,若業於無間生後異熟成熟。於此業中從=後【元】【明】從【大】,後【元】【明】從初熟位建立順現法受等名,不唯受此一位異熟。若業於此生造,即從此生已去異熟成熟,說名順現法受業。若業於此生造,從無間生已去異熟成熟,說名順生受業。若業於此生造,度無間生已去異熟成熟,說名順後受業。若作是說,即為善順《訶怨心經》。如彼經言:由無間業,於那落迦中數數死生,受大苦異熟。

N4 解黑黑等四業(分二)O1 列名

復次有四種諸業差別,謂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業、非黑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

O2 別釋(分四)P1 黑黑異熟業

黑黑異熟業者,謂不善業,由染污故、不可愛異熟故。

P2 白白異熟業

白白異熟業者,謂三界善業,不染污故、可愛異熟故。

P3 黑白黑白異熟業(分二)Q1 正釋

黑白黑白異熟業者,謂欲界繫雜業,善不善雜故。云何一業亦善不善?此中不約生剎那相說一種業亦善不善,然約意樂及方便總說一業,是此經意。約此二種,若黑若白互不相似,建立一種黑白業故。

Q2 別以方便意樂釋黑白

或有業意樂故黑、方便故白。或有業方便故黑、意樂故白。意樂故黑、方便故白者,猶如有一為欲誑他,先現其相,令信己故行於惠施乃至出家。方便故黑、意樂故白者,猶如有一欲令子及門徒遠危處安,由憐愍心現發種種身語麁惡,遂於此時發生雜染。

P4 非黑白無異熟業

非黑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者,謂於方便無間道中諸無漏業,以方便無間道是彼諸業斷對治故。非黑者,離煩惱垢故。白者,一向清淨故。無異熟者,生死相違故。能盡諸業者,由無漏業力永拔黑等三有漏業與異熟習氣故。

N5 解三染三淨業

復次總約一切無漏業無有差別所有障礙隨順體性,如其次第建立曲、穢、濁等諸染污業,淨牟尼等諸清淨業。曲業者,若身語意業能障正直八聖道支令不生長。穢業者,若身等業能污相續,依此發生如是障業。濁業者,若身等業依止外道顛倒見生,一切如來清淨聖教之所對治不信,混濁之所攝故。復有差別,墮在斷常邊,違處中行義,名曲。損減=滅【宮】減【大】,滅【宮】減見所攝,增惡清淨所立法義,名穢。薩迦耶見所攝,障真無我見義,名濁。淨業者,與如是等諸雜染業相違類解。三淨業者,謂善淨尸羅。正直見所攝,身語意業遠離毀犯戒見垢故。三牟尼業者,謂學無學所有無漏身語意業,唯諸牟尼有此業故。

N6 解施戒等清淨業(分二)O1 標舉總說

又有施等諸清淨業。

O2 別顯(分二)P1 明施業(分三)Q1 施業(分二)R1 以四因釋施業

施業云何?謂因緣故、等起故、處所故、自體故,分別施業。

R2 別釋

因緣者,謂無貪、無瞋、無癡善根。等起者,謂彼俱行思。處所者,謂所施物。自體者,謂正行施時身語意業。

Q2 施圓滿(分二)R1 以三故釋

云何施圓滿?謂數數施故、無偏黨施故、隨其所欲圓滿施故,施得圓滿。依此義故,經作是說。為大施主者,此顯數數施義,由彼串習成性數數能施故。一切沙門婆羅門等者,此顯無偏黨施義,無有差別一切施故。若食若飲等者,此顯隨其所欲圓滿施義,如所意願一切資財皆施與故。

R2 以六故釋

復次無所依施故、廣清淨施故、極歡喜施故、數數施故、田器施故、善分布新舊施故,施得圓滿。依此義故,經作是說:解脫捨舒手施,樂遠離常祠祀捨具足,於正施時樂等分布。如是諸句隨其次第,顯示無所依施等。無所依施者,謂不迴向有及資財而行惠施。田器者,謂貧苦田、功德田。舒手者,廣行惠施,手不潛縮故。常祠祀者,串習祠祀以成性故。捨具足者,慧為先故。於正施時樂等分布者,於來求者以所施物等分布故。

Q3 施物圓滿(分二)R1 標五故釋圓滿

云何應知施物圓滿?謂所施財物非誑詐得故、所施財物非侵他得故、所施財物非穢離垢故、所施財物清淨故、所施財物如法所引故,是名施物圓滿。依此義故,經作是說:發起正勤所得財物者,此顯施物非誑詐得,誑詐得者謂不起正勤而得財物,於自住處他所寄物謀詐得故。運手臂力所得財物者,此顯施物非侵他得。侵他得者,非自運動手力而得。他所勤苦種種方便獲得財物,侵陵=凌【三】【宮】*陵【大】*,凌【宋】【元】【明】【宮】*陵取故。離污垢物者,此顯施物非穢離垢,由所施物遠離污垢染污故。如法財者,此顯施物清淨,遠離刀毒酒等非淨施〔物〕-【三】【宮】物【大】,〔-〕【宋】【元】【明】【宮】物故。如法所得者,此顯施物如法所引,遠離偽=為【三】【宮】偽【大】,為【宋】【元】【明】【宮】偽斗稱等邪命財故。

R2 結上P2 明戒業(分三)Q1 釋經五文(分二)R1 標六句

復次如經中說:成就尸羅,善能防護別解脫律儀,軌則所行皆悉圓滿,見微細罪生大怖畏,於諸學處善能受學。

R2 別釋三(分五)S1 成就尸羅

云何成就尸羅?能受能護淨尸羅故。謂受持淨戒相應無缺,故名成就尸羅。

S2 善能防護別解脫律儀

云何善能防護別解脫律儀?能善護持出離尸羅故。謂為求=永【元】求【大】,永【元】求解脫,別別防護所有律儀,故名別解脫律儀,由此律儀能速出離生死苦故。

S3 軌則所行皆悉圓滿

云何軌則所行皆悉圓滿?具淨尸羅,難為毀責=嘖【宋】【元】【宮】*責【大】*,嘖【宋】【元】【宮】*責故。軌則圓滿者,諸威儀等非聰慧人所呵責故。所行圓滿者,遠離五種諸比丘眾所不行處故。何等為五?謂唱令家、婬女家、酤酒家、王家、旃荼羅羯恥那家。

S4 見微細罪生大怖畏

云何見微細罪生大怖畏?勇猛恭敬所學尸羅故。於遮罪中勇猛恭敬修學護持猶如性罪,是故名為見微細罪生大怖畏。

S5 於諸學處善能受學

云何於諸學處善能受學?圓滿受學所學尸羅故。謂具足圓滿受學學處,是故名為於諸學處善能受學。

Q2 別釋經中戒義(分二)R1 標

從是已後依止尸羅,釋佛經中護身等義。

R2 釋(分十四)S1 防護身語

云何名為防護身語?由彼正解所攝持故。謂如佛所聽往來等事,必先覺察方正行故。

S2 身語具足圓滿

云何身語具足圓滿?終不毀犯所毀犯故。謂不違損清淨尸羅。

S3 身語清淨現行

云何身語清淨現行?由無悔等漸次修行,久至得定為依止故。謂依定力令犯戒垢極遠離故。

S4 身語極善現行

云何身語極善現行?染污尋思所不雜故。謂染污尋思所不能雜,一向淨故。

S5 身語無罪現行

云何身語無罪現行?遠離邪願修梵行故。謂不迴向有及資財修行梵行,為諸聖賢所稱讚故。

S6 身語無害現行

云何身語無害現行?不輕陵他易共住故。謂不由自高陵蔑於人、難共住等,為損害故。

S7 身語隨順現行

云何身語隨順現行?由能隨順涅槃得故。謂能隨順得涅槃得=德【三】得【大】,德【宋】【元】【明】得,能引聖道故。

S8 身語隨隱顯現行

云何身語隨隱顯現行?隱善顯惡故。謂隱自功德、顯自過失。

S9 身語親善現行

云何身語親善現行?同梵行者攝受尸羅故。謂同梵行攝受尸羅,應歸趣故。

S10 身語應儀現行

云何身語應儀現行?於尊尊位離憍慢故。謂於尊長及等尊長所,摧伏憍慢如應供事故。

S11 身語敬順現行

云何身語敬順現行?於尊教誨敬順受故。謂於尊語言敬順而受,離自見取故。

S12 身語無熱現行

云何身語無熱現行?遠離苦行熱惱下劣欲解故。謂離外道下劣欲解行諸苦行,不自燒然故。

S13 身語不惱現行

云何身語不惱現行?棄捨財業無悔惱故。謂由棄捨財業無有追悔,彼於後時無熱惱故。

S14 身語無悔現行

云何身語無悔現行?雖得少分不以為喜,無悔恨故。謂修善品雖獲=復【明】獲【大】,復【明】獲少分不生喜足,離諸悔恨,盡其所能而修習故。

N7 解自業等經(分二)O1 列六業

如世尊說:如是有情皆由自業,業所乖諍,從業所生,依業出離,業能分判一切有情高下勝劣。

O2 別釋(分六)P1 釋皆由自業

云何有情皆由自業?由自造業而受異熟故。謂諸有情由其自業,故名自業。自者,不與他共,受自業異熟,故名自業。

P2 釋業所乖諍

云何業所乖諍?於受自業所得異熟時,善不善業互違諍故。謂諸有情由業乖諍,故名業所乖諍。隨善惡業力自所受異熟,愛不愛別故。問:是諸有情受自作業愛不愛異熟時,初從何生?為無因耶?為因、世、性、自在等耶?答:從業所生。

P3 釋從業所生

云何從業所生?是諸有情遠離無因惡因,唯從業所生故。謂諸有情遠離無因惡因,唯由業等因緣所生。如是已說依業流轉,為明歸滅亦依諸業,是故經言依業出離。

P4 釋依業出離

云何依業出離?依對治業解業縛故。謂依無漏業能斷有漏業故,唯依業而得出離。

P5 釋有情高下

云何有情高下?謂由業故,於善惡趣得自體差別。

P6 釋有情勝劣

云何勝劣?謂諸有情成就功德過失差別。

K3 明可思議不可思議等業(分二)L1 解世間(分三)M1 解業異熟異(分二)N1 引經業異熟不可思議

如世尊說:有情業異熟不可思議。如是經意,非一切種皆不可思議。

N2 釋業異熟有可思議有不可思議(分二)O1 問

云何業異熟不可思議?云何可思議?

O2 答(分二)P1 釋可思議

謂諸善業,於人天趣得可愛異熟,是可思議。諸不善業,墮三惡趣,得不愛異熟,是可思議。由善惡業往善惡趣,感得可愛不可愛異熟,世間智者能思議故、由此能引發正見等功德故。

P2 釋不可思議(分二)Q1 異熟

即由此業,感諸有情自身異熟等種種差別不可思議。謂內身等異熟,有形色等無量差別難可思議,除一切智不能思議,強思議者發狂等過故。

Q2 業

復次即善不善業處差別、事差別、因差別、異熟差別、品類差別等皆不可思議。由即此業處差別等無量無邊,難可思議故。處者,謂住如是處,造如是業。或於城邑、或於村落,如是等。事者,謂所依事,或有情數、或非有情數。因者,謂善不善根,如其所應。異熟者,謂異熟內身。品類者,謂種種差別無量品類。

M2 解外增上果

又有種種外事差別,能感業用不可思議。由何等業感棘刺等鋒鋩銛利,如是等類,墮在世間不思議攝。思議世間,佛所制故。

M3 解未尼等世事

又末尼珠、藥草、呪術相應業用不可思議。末尼相應業者,謂月愛珠等能出水等業用難思。藥相應業者,謂執持此藥藏隱形等。呪相應業者,謂誦此呪便不燒等。術相應業者,謂由彼彼術故治熱病等。

L2 解出世間(分三)M1 明威德業用

又諸觀行者威德業用不可思議。云何?彼心威德力故,能動大地昇虛空等。

M2 明十自在業用

又諸菩薩自在業用不可思議,所謂命自在故、心自在故、財=則【明】財【大】,則【明】財自在故、業自在故、生自在故、勝解自在故、願自在故、神通自在故、智自在故、法自在故。諸大菩薩由如是等自在力故,所作業用不可思議。謂諸菩薩由命自在力,持諸壽行隨所欲樂爾所時住。由心自在力,隨其所樂於三摩地入出自在。由勝解自在力,轉大地等為水火等,勝解自在。由願自在力,隨其所樂能引無數自利利他圓滿大願。由神通自在力,為欲攝化無量有情,顯示種種神通變現。由智自在力,於諸法義訓釋言詞,無滯辯說圓滿究竟。由法自在力,以無量種名句文身,建立素怛纜等無上教法,隨其所應,乃至一切有情於一時間能令彼心皆大歡喜。

M3 明佛所作等業用

又一切佛所作諸佛應所作事,業用不可思議。云何?如來到於究竟無功用處,證得清淨一味法界。諸佛世尊之所應作利益安樂諸有情事,隨時如應皆能成立。如是諸佛及佛境界不可思議。

H3 明四行相(分二)I1 標

復次如是集諦總有四種行相,所謂因相、集相、生相、緣相。

I2 釋(分四)J1 因相

因相云何?謂能引發後有習氣因,是名因相,由業煩惱是能引發後有習氣因故。

J2 集相

集相云何?謂彼彼有情所集習氣,於彼彼有情類為等起因,是名集相。由諸有情所集習氣,於人天等有情類中能為相似形貌種類平等起因故。

J3 生相

生相云何?謂各別內身無量品類差別生因,是名生相。是諸有情各別內身、相續決定趣生地等,所有一切品類差別,乃至有頂生因故。

J4 緣相

緣相云何?謂諸有情別別得捨因,是名緣相。能令有情得未曾得自體,捨已。曾得自體故。如是名為集諦體相。

F3 滅諦(分二)G1 以六義分別滅諦(分二)H1 總標

云何滅諦?謂由相故、甚深故、世俗故、勝義故、不圓滿故、圓滿故、無莊嚴故、有莊嚴故、有餘故、無餘故、最勝故、差別故,分別滅諦。

H2 別釋(分六)I1 辨體(分三)J1 總出體

相者,謂真如聖道煩惱不生,若滅依、若能滅、若滅性,是滅諦相。

J2 引經證(分二)K1 引頌

如世尊說:眼耳及與鼻舌身及與意,於此處名色究竟滅無餘。

K2 長行

又說:是故汝今當觀是處,所謂此處眼究竟滅遠離色想,乃至意究竟滅遠離法想。

J3 結成

由此道理顯示所緣真如境上有漏法滅,是滅諦相。

I2 明深(分三)J1 總顯非四句

甚深者,謂彼諸行究竟寂滅。如是寂滅望彼諸行,不可說異、不異、亦異亦不異、非異非不異。所以者何?若彼諸行究竟寂滅,如是寂滅與彼諸行可說異者,應與諸行不相繫屬條=迢【三】【宮】條【大】,迢【宋】【元】【明】【宮】條然異體。若不異者,應是染相。由此道理,非俱非不俱。

J2 釋

何以故?無戲論故。於此義中若生戲論,非正思議、非道、非如、亦非善巧方便思故。

J3 引證(分二)K1 引經

如世尊說:此六觸處,盡、離、欲滅、寂靜、沒等。

K2 釋

若謂有異、無異、亦有異亦無異、非有異非無異者,於無戲論便生戲論。乃至有六處,可有諸戲論;六處既滅絕諸戲論,即是涅槃。若於如是絕諸戲論寂滅涅槃不正思議,是名戲論,於應異思議乃異思議故。云何應異思議?謂正=止【宋】【元】【宮】,上【明】正【大】,止【宋】【元】【宮】,上【明】正妙離等種種思議。

I3 假實(分二)J1 世俗

世俗者,謂以世間道摧伏種子所得滅,是故世尊別名說為彼分涅槃。

J2 勝義

勝義者,謂以聖慧永拔種子所得滅。

I4 因果(分二)J1 不圓滿

不圓滿者,謂諸有學或預流果攝、或一來果攝、或不還果攝等所有滅。

J2 圓滿

圓滿者,謂諸無學阿羅漢果攝等所有滅。

I5 勝劣(分二)J1 無莊嚴

無莊嚴者,謂慧解脫阿羅漢所有滅,無三明等最勝功德所莊嚴故。

J2 有莊嚴

有莊嚴者,謂俱分解脫三明六通阿羅漢等所有滅,有無量種〔種〕-【三】【宮】種【大】,〔-〕【宋】【元】【明】【宮】種量勝功德所莊嚴故。

I6 根本(分四)J1 有餘

有餘者,謂有餘事=依【三】【宮】*事【大】*,依【宋】【元】【明】【宮】*事滅。

J2 無餘

無餘者,謂無餘事滅。

J3 最勝

最勝者,謂佛菩薩無住涅槃攝所有滅,以常安住一切有情利樂事故。

J4 差別(分二)K1 舉經

差別者,謂無餘永斷、永出、永吐、盡、離欲、滅、寂靜、沒等。

K2 別釋(分二)L1 釋標句

何故名無餘永斷?由餘句故。謂無餘永斷是標句,餘是釋句,是故說言由餘句故,由後別句釋此總故。纏及隨眠皆悉永斷故,名無餘永斷。

L2 釋別句(分三)M1 初七依所滅辨名差別(分七)N1 永出

何故名永出?永出諸纏故。此依斷諸纏說,謂已生者皆遠離故。

N2 永吐

何故名永吐?永吐隨眠故。此依斷隨眠說,謂除根本永不生故。如是諸滅由見修道對治別故,建立二種,盡及離欲故。

N3 盡

次問言何故名盡?見道對治得離繫故。煩惱聚中餘少分故,亦名為盡。

N4 離欲

何故名離欲?修道對治得離繫故。由彼修道離諸地欲漸次所顯,故名離欲。由有如是俱離繫故,當來苦滅故。

N5 滅

次問言何故名滅?當來彼果苦不生故,能成未來苦不生法,故名為滅。又於現法憂惱寂靜故。

N6 寂靜

次問言何故名寂靜?於現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

N7 沒

何故名沒?餘所有事永滅沒故。宿業煩惱所感諸蘊自然滅盡,故名為沒。由如是等別句,釋前無餘永滅總句。

M2 釋自通名(分二十一)N1 無為

何故此滅復名無為?離三相故。生滅住異三有為相究竟相違,故名無為。

N2 難見

何故此滅復名難見?超過肉眼、天眼境故。唯聖慧眼所行境界,故名難見。

N3 不轉

何故此滅復名不轉?永離諸趣差別轉故。離地獄=那落迦【三】【宮】地獄【大】,那落迦【宋】【元】【明】【宮】地獄等往來流轉恒常安住,故名不轉。

N4 不卑屈

何故此滅名不卑屈?離三愛故。永離欲色無色三愛,於諸有中無所卑屈,故名不卑屈。

N5 甘露

何故此滅復名甘露?離蘊魔故。永離一切死所依蘊,故名甘露。

N6 無漏

何故此滅復名無漏?永離一切煩惱魔故。

N7 舍宅

何故此滅復名舍宅?無罪喜樂所依事故。解脫喜樂所依止故名舍宅。

N8 州渚

何故此滅復名洲渚?三界隔絕故。於生死大海挺出高原,故譬洲渚。

N9 弘濟

何故此滅復名弘濟?能遮一切大苦災橫故。證得此滅,生老病等諸苦災橫永遠離故。

N10 歸依

何故此滅復名歸依?無有虛妄意樂方便所依處故。由於彼滅所發意樂及正方便,無虛妄性所依處故。所依止義是歸依義。

N11 勝歸趣

何故此滅名勝歸趣?能為歸趣一切最勝聖性所依處故。由此寂滅能為歸趣最勝聖性所依止處,是阿羅漢證得方便所緣境故。

N12 不死

何故此滅復名不死?永離生故。諸無生者必不死故。

N13 無熱惱

何故此滅名無熱惱?永離一切煩惱熱故。永離一切求不得苦大熱惱故。

N14 無熾然

何故此滅名無熾然?永離一切愁嘆憂苦諸惱亂故。一切愁等熾然永息極清涼故,名無熾然。

N15 安隱

何故此滅復名安隱?離怖畏住所依處故。無老病死等一切怖畏,聖住所依故名安隱。

N16 清涼

何故此滅復名清涼?諸利益事所依處故。一切清涼善法所依,故名清涼。

N17 樂事

何故此滅復名樂事?第一義樂事故。出世間樂所依事,故名樂事。

N18 趣吉祥

何故此滅名趣吉祥?為證得彼易修方便所依處故,為證涅槃易修方便所緣境故。

N19 無病

何故此滅復名無病?永離一切障礙病故。離煩惱等諸障礙病,故名無病。

N20 不動

何故此滅復名不動?永離一切散動故。離諸境界戲論散動,故名不動。

N21 涅槃

何故此滅復名涅槃?無相寂滅大安樂住所依處故。永離一切色等諸想,究竟寂滅大安樂住所緣境故,名為涅槃。

M3 對苦諦辨名(分五)N1 無生

復次依滅諦辯無生等名義差別,與苦諦相義相違故。苦諦相者,於彼彼處有情類中相續而生。為翻彼相,是故問言:何故此滅復名無生?離相續+(生)【三】【宮】續【大】,續生【宋】【元】【明】【宮】續故。苦諦相者續生已後,自身眾分漸次圓滿。

N2 無起

為翻彼相,是故問言:何故此滅復名無起?永離此後漸生起故。苦諦相者,宿業煩惱勢力所造。

N3 無造

為翻彼相,是故問言:何故此滅復名無造?永離前際諸業煩惱勢力所引故。又現在苦是能造作,餘有異熟諸業煩惱所依止處。

N4 無作

為翻彼相,是故問言:何故此滅復名無作?不作現在諸業煩惱所依處故。又苦相者,後有異熟相續生起無有間斷。

N5 不生

為翻彼相,是故問言:何故此滅復名不生?永離未來相續生故。

G2 辨四行相(分二)H1 總標

復次滅諦有四種相,謂滅相、靜相、妙相、離相。

H2 別釋(分四)I1 滅相

何故名滅相?煩惱離繫故。謂流轉因煩惱離繫,故名滅。

I2 靜相

何故名靜相?苦離繫故。行苦所攝不寂靜相取蘊離繫,故名靜。

I3 妙相

何故名妙相?樂淨事故。諸煩惱苦究竟離繫,自然樂淨以為自體,故名妙。

I4 離相

何故名離相?常利益事故。不復退還、最極安隱,如其次第名常利益。安隱利益最勝善性,是滅諦相。

F4 道諦(分三)G1 問

云何道諦?

G2 答(分二)H1 略行相作用顯之

謂由此道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略說道諦相。今於此中依四聖諦,以其作用顯道體相。

H2 依位顯體(分二)I1 列五道名

又道有五種,謂資糧道、方便道、見道、修道、究竟道。如是五種,依道自性及眷屬,以顯道諦差別。

I2 隨別釋(分五)J1 資糧道

資糧道者,謂諸異生所有尸羅,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嘗【三】【宮】常【大】,嘗【宋】【元】【明】【宮】常不睡眠、勤修止觀、正知而住。復有所餘進習諸善,聞思修所生慧修習此故,得成現觀解脫所依器性。謂諸異生所有尸羅乃至正知而住等,是資糧道體,由彼修習淨尸羅等極圓滿故。復有所餘進習諸善者,謂無悔等,由聞思等所生諸慧得成煖等,次第見諦,永斷諸障相續堪任性。

J2 加行道(分二)K1 總標

方便道者,謂所有資糧皆是方便=如行【宋】【元】,加行【明】【宮】方便【大】,如行【宋】【元】,加行【明】【宮】方便。或有方便=加行【三】【宮】方便【大】,加行【宋】【元】【明】【宮】方便非資糧,謂已積集資糧道者所有順決擇分善根,謂煖法、頂法、順諦忍法、世第一法。

K2 別釋(分四)L1 煖法

煖法者,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明得三摩地鉢羅若及彼相應等法,由淨定心依諦增上契經等法,於意言門=問【元】【明】門【大】,問【元】【明】門諸義顯現。緣彼所生奢摩他、毘鉢舍那等,是名煖法。

L2 頂法

頂法者,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明增三摩地鉢羅若及如相應等法,由彼頂法展轉增進居上位故。

L3 順諦忍法

順諦忍法者,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一分已入隨順三摩地、鉢羅若及彼相應等法。一分已入者,於無所取一向忍解故。一分隨順者,於無能取隨順通達所依處故。

L4 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者,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無間心三摩地鉢羅若及彼相應等法,從此無間必起最初出世道故。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八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九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4

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四

J3 見道(分二)K1 問

云何見道?

K2 答(分三)L1 明見道體相(分二)M1 明見道體

若總說,謂世第一法無間無所得三摩地鉢羅若及彼相應等法。由無分別奢摩他、毘鉢舍那等為體相故。

M2 明見道真相差別(分二)N1 明真見道(分二)O1 總出體

又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為其相,由此通達所取能取無性真如故。

O2 顯差別

又遣各別有情假、法假,遍遣二假所緣法智為相。云何遣各別有情假所緣法智為相?由此智於自相續中不分別我相故。不分別者,是除遣義。云何遣各別法假所緣法智為相?由此智於自相續中不分別色等法相故。云何遍遣二假所緣法智為相?由此智於一切處無有差別,不分別我及法相故。

N2 明相見道(分三)O1 列十六智

復次若別說見道差別,謂世第一法無間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滅法智忍、滅法智、滅類智忍、滅類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如是十六種。於諸聖諦中法類智忍及法類智是見道差別相。

O2 別牒解釋(分二)P1 明苦諦四智(分四)Q1 苦法智忍

苦者,謂苦諦。苦法者,謂苦諦增上所起教法。法智者,謂於方便道中觀察諦增上法智。智忍者,謂先觀察增上力故,於各別苦諦中起現證無漏慧,由此慧故永捨見苦所斷一切煩惱。今於此中所說義者,謂於方便道中觀察依止苦諦所起契經等法,如理作意所攝智增上力故,於自相續苦諦中現證彼真如,出世間慧正見體生,由此慧故永捨一切見苦所斷三界所繫二十八隨眠,是故名為苦法智忍。

Q2 苦法智

苦法智者,謂忍無間由此智故於前所斷煩惱解脫而得作證。所以者何?先由忍故永斷一切見苦所斷煩惱,令所依轉從此無間由如是智生證得轉依,是名苦法智。

Q3 苦類智忍

苦類智忍者,謂苦法智無間無漏慧生於苦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別內證,言後諸聖法皆是此種類。所以者何?由初二種若忍若智,是後一切學與無學聖法種類,從此彼得生故。是故無漏慧生各別內證。緣此為境,言後諸聖法皆是此種類,是故名為苦類智忍。

Q4 苦類智

苦類智者,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所以者何?由苦類智忍無間無漏智生,於苦類智忍內證印可,故名苦類智。

P2 類餘三諦

如是於餘諦中隨其所應諸忍諸智,盡當知

O3 總料簡(分三)P1 釋法類智差別

於此位中由法忍法智覺悟所取,由類忍類智覺悟能取。所以者何?出世間=問【明】間【大】,問【明】間道有二境界,謂真如及正智,法智品道真如為境、類智品道正智為境,由此諸忍智如實了知故。

P2 釋名無相觀者

又於此一切忍智位中說名安住無相觀者,如薄伽梵說第六無相住補特伽羅者,即現住此忍智位中者是也,於此位中一切相皆不可得故。又無相住有六種,謂空、無相、無願、滅定、有頂、見道。

P3 顯十六心剎那總名見道(分二)Q1 明十六心剎那名見道

如是十六心剎那說名見道。所以者何?由如是忍智所攝十六心剎那,於曾所未見四聖諦境各以四剎那見故,名為見道。

Q2 別釋心剎那

又心剎那者,謂於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剎那,非唯於本無今有生時名心剎那。何以故?乃至於所知境能知智生所作究竟名一剎那故。如說苦應遍知是一心剎那,如是集應永斷等亦爾。又如上說見道差別,皆假建立非真實爾。何以故?出世位中各別內證絕戲論故。

L2 明聖輪(分二)M1 標

復次一切道諦由四種相應隨覺了,謂安立故、思惟故、證受故、圓滿故。

M2 釋(分四)N1 安立

安立者,謂聲聞等隨自所證已得究竟,為欲令他亦了知故,由後得智以無量種名句文身安立道諦,謂於諸諦中有如是如是忍、如是如是智,如是等。

N2 思惟

思惟者,謂正修習現觀方便,以世間智如所安立思惟數習。

N3 證受

證受者,謂如是數習已,自內證受最初見道,正出世間無戲論位。

N4 圓滿

圓滿者,謂此位後圓滿轉依乃至證得究竟。彼既證得究竟位已,復由後得智以名句文身安立道諦。如是四相,真實道輪數數展轉,相依而轉無有斷絕。

L3 釋經說見道處義(分二)M1 釋三句經(分二)N1 總

如經言,遠塵離垢於諸法中正法眼生者,

N2 別釋

此依見道說。諸法忍能遠塵、諸法智能離垢,由彼最初於諸諦中妙聖慧眼為自性故。法忍能遠塵者,由諸法忍永斷一切煩惱塵故。法智能離垢者,由諸法智已斷障垢依得生故。又於此忍智兩位如其次第,遍智故、永斷故,道得清淨,依此而說遠塵離垢。

M2 釋九句經(分二)N1 總

又經言,見法、得法、極通達法、究竟堅法,越度一切希望疑惑,不假他緣,於大師教餘不能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者,

N2 別釋(分九)O1 見法

此亦依見道說。於所化有情,聖諦現觀無間說故。見法者,謂諸法忍,由彼通達真實法故。

O2 得法

得法者,謂諸法智,彼於轉依能作證故。

O3 極通達法

極通達法者,謂諸類忍。通達諸聖法,是此二類故。

O4 究竟堅法

究竟堅法者,謂諸類智。於諸所知已究竟故,

O5 越度一切希望

越度一切希望者,由諸忍智出世間道,證得長夜所希聖果,於自所證無希慮故。

O6 越度一切疑惑

越度一切疑惑者,於此位中於他所證無有猶豫,謂餘亦能證此勝位故。

O7 不假他緣

不假他緣者,於所修道中雖無他導引自然善巧故。

O8 於大師教餘不能引

於大師教餘不能引者,於佛聖教已得證淨,雖轉餘生不為邪道所化引故。

O9 於諸法中得無所畏

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者,於依所證問記法中,如惡欲增上慢者怯劣心永無有故。

J4 修道(分二)K1 問

云何修道?

K2 答(分二)L1 列

謂見道上所有世間道出世間道、軟道中道上道、方便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等,皆名修道。所以者何?諸佛聖弟子已得諦現觀,從此已上為斷餘結,方便數習世間道等,是名修道。

L2 釋(分二)M1 釋前所標顯名類(分二)N1 別解九義分三對(分三)O1 世出世間對(分二)P1 世間道(分二)Q1 列世間八定

世間道者,謂世間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Q2 依此八以四種相分別(分二)R1 列

如是靜慮無色,由四種相應廣分別,謂雜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淨故。

R2 釋(分四)S1 雜染(分三)T1 標列四無記根

雜染者,謂四無記根:一愛、二見、三慢、四無明。由此四惑染污其心,於諸染污靜慮定門令色無色界一切有覆無記,煩惱隨煩惱生長不絕。所以者何?

T2 別釋

由有愛故,味上靜慮雜染所染,貪味淨=靜【明】淨【大】,靜【明】淨定輕安樂故。由有見故,見上靜慮雜染所染,依止靜慮發起計度先際=除【三】際【大】,除【宋】【元】【明】際等見故。由有慢故,慢上靜慮雜染所染,依證勝定起高慢故。由無明故,疑上靜慮雜染所染,求解脫者由未通達真實道理,於勝品所證常生疑惑,為解脫耶不解脫耶。

T3 結染

如是煩惱恒染其心,令色無色大小二惑相續流轉。

S2 清白

清白者,謂淨靜慮無色,由性善故說名清白。雖是世間,離纏垢故亦名為淨。

S3 建立(分二)T1 列四種

建立者,有四種建立,謂支分建立、等至建立、品類建立、名想建立。於諸靜慮具四建立;諸無色中唯有三種,除支分。

T2 隨別釋(分四)U1 支分建立(分二)V1 明支分建立(分二)W1 四靜慮具支多少(分四)X1 初靜慮五支

支分建立者,謂初靜慮有五支。何等為五?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

X2 第二靜慮四支

第二靜慮有四支。何等為四?一內等淨、二喜、三樂、四心一境性。

X3 第三靜慮五支

第三靜慮有五支。何等為五?一捨、二念、三正智、四樂、五心一境性。

X4 第四靜慮四支

第四靜慮有四支。何等為四?一捨清淨、二念清淨、三不苦不樂受、四心一境性。

W2 總解立支所由

問:法有無量,何故唯立尋等為支?答:對治支故、利益支故、彼二所依自性支故。由此三種支分滿足,不待餘故。初靜慮中尋伺二種是對治支,能斷欲界欲恚害等尋伺故。喜樂二種是利益支,由尋伺支治所治已得離生喜樂故。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依止定力尋等轉故。第二靜慮中內等淨是對治支,由此能治尋伺故。喜樂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義如前說。第三靜慮中捨念正知是對治支,由此三能治喜故。樂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義如前說。第四靜慮中捨清淨念清淨是對治支,由此二能治樂故。不苦不樂受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

V2 明無色不立支所以

諸無色中不立支分,以奢摩他一味性故。

U2 等至建立(分二)V1 標由七作意入八地

〔云何〕-【三】【宮】云何【大】,〔-〕【宋】【元】【明】【宮】云何等至建立者?謂由七種作意證入初靜慮,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V2 列七種作意名

何等名為七種作意?謂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方便究竟作意、方便究竟果作意。此廣分別,如〈聲聞地〉後瑜伽處。云何證入初靜慮時由七作意?謂由定地作意,見欲界中過患等故,了達麁相。初靜慮中此相無故,名為靜相。是名了相作意。如是作意猶為聞思之所間雜,從此已上超越聞思一向修相,緣麁靜相以為境界,修奢摩他、毘鉢舍那,數數思惟如所尋思麁靜性相,是名勝解作意。由修習此故,最初斷道生彼俱行作意,名遠離作意,由此能斷上品煩惱故,及能遠離彼品麁重故。此觀行者復欣樂上斷見上斷功德,已觸少分遠離喜樂,為欲除去惛沈睡眠,時時修習淨妙作意以悅其心,是名攝樂作意。如是正修行者方便善品所資持故,令欲界繫煩惱纏垢不復現行,因此為欲審察煩惱斷與未斷,復更作意觀察彼生隨順淨相,是名觀察作意。如是行者數數觀察進修對治,為令欲界一切煩惱於暫時間得離繫故,此對治道相應作意,是初靜慮最後方便故,名方便究竟作意。從此無間證得根本最初靜慮俱行作意,是名方便究竟果作意。又由了相作意發希願心,為正了知所應斷所應得,為斷故、為得故,由勝解作意為所求義發正=王【元】正【大】,王【元】正方便,由遠離作意捨上品惑,由攝樂作意捨中品惑,由觀察作意安心於所證、遠離增上慢,由方便究竟作意捨下品惑,由方便究竟果作意領彼所修作意修果。如為證入初靜慮定修七作意,如是乃至為證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如應當知。又麁相者,謂於一切下地,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如是麁相略有二種:一住於重苦,不寂靜住故;二命行微少,壽命短促故。靜相者,謂於一切上地,從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與麁相相違故。

U3 品類建立(分二)V1 明三品修因(分二)W1 初靜慮

品類建立者,於初靜慮定具三品熏修,謂軟、中、上。

W2 例餘定

如初靜慮,餘靜慮及無色,三品熏修亦爾。

V2 明三品修果(分三)W1 初靜慮

由軟中上品熏修初靜慮故,於初靜慮中還生三異熟。

W2 例釋餘靜慮

如初靜慮,於餘靜慮中若熏修若生果各三品亦爾。諸靜慮中三品熏修生三果者,謂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如是等,廣說如前。

W3 別釋四無色(分二)X1 釋不立生果差別

於無色界中無別處所故,不立生果差別。所以者何?於無色界無有安堵宮殿等處故,不建立生果差別。

X2 釋有高下勝劣

然由三品熏修無色定故,彼異熟生時有高有下、有劣有勝。彼異熟生時有高〔有〕-【三】【宮】有【大】,〔-〕【宋】【元】【明】【宮】有下者,由壽命等有差別故。有劣勝者,染污不染污、多分少分有差別故。

U4 名想建立(分二)V1 明初靜慮所攝定

名想建立者,謂於四靜慮中三摩地差別,無量名字、不可算數、不可思議。何以故?於初靜慮所攝定中,諸佛世尊及得究竟大威德菩薩摩訶薩所入三摩地,彼三摩地一切聲聞及獨覺等尚不了其名,豈能知數,況復證入。如《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說三摩地其數過百。如是於餘大乘經中說三摩地其數無量。

V2 例餘靜慮無色所攝定

如於初靜慮所攝定,於餘靜慮無色所攝定亦爾。如是所說皆依靜慮波羅蜜多。

S4 清淨

清淨者,謂初靜慮中邊際定,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邊際定,是名清淨靜慮。無色邊際定者,為欲引發勝品功德得自在等,修堪任定到究竟處故。

P2 出世間道(分三)Q1 明出世間道體

出世間道者,謂於修道中法智類智品所攝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如是八智相於見道中已廣說。及彼相應三摩地等,

Q2 明此所依(分二)R1 明智及相應所依定地

或未至定所攝,或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所攝。

R2 明非想非為智依

非想非非想處唯是世間,不明了想恒現行故。由不明了想恒現在前,非極明了現行聖道之所依止,是故一向世間所攝。由此道理,彼想羸劣不能猛利取所緣相,故名無相。復云何知非想非非想處無有聖道?由世尊說:乃至有想三摩鉢底,方能如實照了通達。

Q3 明滅定亦出世間(分二)R1 標滅定體是出世間

滅盡三摩鉢底是出世間,由聖道後所證得故,

R2 辨地依(分二)S1 明初後起地

要於人趣方能引發。言引發者,是初起義。或於人趣或於色界能現在前,先已生起後重現前故。或於人趣者,謂即於此生。或於色界者,謂後生彼。云何聖弟子已得無色定已離色界,欲復生色界耶?不必永離色界欲方入無色定,是故此中應作四句。若已離色界欲者,一切皆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耶?設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者,一切已離色界欲耶?答:此初句者,謂依未至定已離色界欲,而不能得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第二句者,謂諸聖者已得第四靜慮,不求生無色界而起厭背,第四靜慮行恒現在前。捨斷結道依勝進道,漸次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第三句者,謂即此行者勤求離欲,依斷結道漸次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第四句者,謂除上爾所相。

S2 明不起地

問:無色界中何故滅定不起現前?答:生無色界此滅盡定多分不起現前,由住寂靜解脫異熟者於此滅定多不發起勤方便故。所以者何?諸聖弟子為欲安住寂靜住故,於人趣等引此滅定令現在前。若已生無色界者,不由功用自然安住第一寂靜解脫異熟住,不復發起方便功用求此滅定令現在前。

O2 三品對(分三)P1 軟道(分二)Q1 列三品道

軟道者,謂軟軟、軟中、軟上品道。

Q2 捨三品煩惱

由此道故,能捨三界所繫地地中上上、上中、上下三品煩惱。

P2 中道(分二)Q1 列三品道

中道者,謂中軟、中中、中上品道。

Q2 捨三品煩惱

由此道故,能捨三界所繫地地中中上、中中+(上中中)【明】中【大】,中上中中【明】中、中軟三品煩惱。

P3 上道(分二)Q1 列三品道

上道者,謂上軟、上中、上上三品道。

Q2 捨三品煩惱

由此道故,能捨三界所繫地地中軟上、軟中、軟軟三品煩惱。

如是軟中上品道,復各別分為軟等三,建立九品,為顯修道所斷煩惱漸次斷故。復何因緣軟軟品道能斷上上品煩惱?由此煩惱於極猛利毀滅慚愧無羞恥者身中麁重現行,易可覺了易可分別,是故此上品煩惱猶如麁垢,微少對治即能除遣。若下下品煩惱在與上相違者身中微隱現行,難可覺了難可分別,如微隱垢大力對治方能除遣。由此道理,當知所餘能治所治相翻建立亦爾。

O3 四道對(分四)P1 加行道

方便道者,謂由此道能捨煩惱。所以者何?由正修如是道時,能漸捨離各別上品等煩惱所生品類麁重一分,漸得轉依,是名修道中方便道。

P2 無間道

無間道者,謂由此道無間永斷煩惱,令無所餘。所以者何?由此道無間能永除遣此品煩惱所生品類麁重,令無有餘。又轉麁重依得無麁重,是名修道中無間道。

P3 解脫道

解脫道者,謂由此道證斷煩惱所得解脫。所以者何?由此道能證煩惱永斷所得轉依故。

P4 勝進道(分三)Q1 第一解

勝進道者,謂為斷餘品煩惱,所有方便無間解脫道,是名勝進道。所以者何?為斷此品後餘煩惱所有方便無間解脫道,望此品是勝進,故名勝進道。

Q2 第二解

又復棄捨斷煩惱方便,或勤方便思惟諸法、或勤方便安住諸法、或進修餘三摩鉢底諸所有道,名勝進道。又復者,為顯餘義。捨斷煩惱諸方便道,但正思惟契經等法,或復於先所思所證法中安住觀察,或復進入餘勝品定,諸如是等名勝進道。

Q3 第三解

又為引發勝品功德,或復安住諸所有道,名勝進道。所以者何?若為引發神通無量等諸勝品功德,或彼生已現前安住,如是等道名勝進道。

N2 傍乘義辨修前法(分二)O1 總標四種修

如是已廣說修道相差別,今乘義勢更辯諸道修之差別。

修云何?略說有四種,謂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

O2 別釋(分二)P1 第一解(分四)Q1 得修

得修者,謂未生善法修習令生。

Q2 習修

習修者,謂已生善法修令堅住不忘倍復增廣。

Q3 除去修

除去修者,謂已生惡不善法修令永斷。

Q4 對治修

對治修者,謂未生惡不善法修令不生。如是四種修差別相,隨其所應依四正斷說。為得故修名為得修,由此修力得所未得諸善法故。習即是修名為習修,由此修力數習已得諸善法故。為除故修名除去修,由此修力除去現行位諸不善法故。修習對治名對治修,對治未來諸不善法令成不生法故。

P2 第二解(分四)Q1 得修

又道生時能安立自習氣,是名得修,從此種類展轉增盛相續生故。

Q2 習修

又即此道現前修習,是名習修,由即此道現前行故。

Q3 除去修

又即此道現在前時能捨自障,是名除去修,由此能滅自所對治麁重障故。

Q4 對治修(分二)R1 釋對治修

又即此道既捨自障,又令彼未來住不生法中,是名對治修,由已得轉依於未來世安置彼障令住不生法故。

R2 別明四種對治(分二)S1 列名

又由具四種對治故,名對治修,謂厭壞對治、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

S2 別釋

厭壞對治者,於有漏諸行見多過患,謂以如病如癰等行厭壞五取蘊故。斷對治者,謂方便及無間道,由彼能斷諸煩惱故。持對治者,謂解脫道,由彼任持斷得故。遠分對治者,謂此後諸道,由彼令先所斷煩惱轉遠離故。如是四種對治差別,是前對治修差別義。

M2 釋前所標不顯名類(分二)N1 解五類十一道(分二)O1 列略釋(分二)P1 列十一道名

復次道差別有十一種,謂觀察事道、勤功用道、修治定道、現觀方便道、親近現觀道、現觀道、清淨出離道、依根差別道、淨修三學道、發諸功德道、遍攝諸道道。當知此中由覺分等差別故,建立十一種道,

P2 結屬

如其次第,謂三十七菩提分法、四種正行、四種法迹、奢摩他、毘鉢舍那、三無漏根。觀察事道者,謂四念住,由此最初以不淨等行觀察一切身受心法事故。勤功用道者,謂四正斷,由遍觀察一切事已,為斷諸障發勤精進故。修治定道者,謂四神足。如是淨除一切障已,復由欲勤心觀門修三摩地,令成調順堪任性故。現觀方便道者,謂信等五根。如是修治三摩地已,為欲證得無漏聖道,勤修增上緣煖頂方便故。親近現觀道者,謂信等五力。如是已得增上緣者,為欲無間通達諦理,修習摧伏不信等障,忍第一法近方便故。現觀道者,謂七覺支,由此最初各別內證覺真理故。清淨出離道者,謂聖八支道,由從此後為令修道所斷煩惱永得清淨修出離道故。由此道理,菩提分法如是次第。依根差別道者,謂四正行。由依近分根本等地差別及利鈍根差別故。苦正行者,依止未至及無色定,如其次第,止觀劣故。樂正行者,依止根本靜慮,雙道轉故。二遲通者,謂鈍根依苦樂。二速通者,謂利根依苦樂。淨修三學道者,謂四法迹,由此淨修增上戒等三學故。無貪無恚,能淨修治增上戒學,終不於貪欲瞋恚門毀犯所學處故。正念能淨修治增上心學,由不忘所緣持心令定故。正定能淨修治增上慧學,由心得定能證如實智故。發諸功德道者,謂奢摩他、毘鉢舍那,由此能成辦一切功德故。攝諸道道者,謂三無漏根,由此能攝初中究竟一切道故。未知欲知根,攝方便道及見道。已知根,攝修道。具知根,攝究竟道。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九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5

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五

O2 廣別釋(分五)P1 一切菩提分法(分二)Q1 總標由五門建立

復次一切菩提分法無有差別,皆由五門而得建立,謂所緣故、自體故、助伴故、修習故、修果故。如初四念住有五門,所餘菩提分法亦爾。

Q2 別釋(分七)R1 四念住(分五)S1 所緣

四念住所緣境者,謂身、受、心、法。復有四事,謂我所依事、我受用事、我自體事、我染淨=污【三】【宮】淨【大】,污【宋】【元】【明】【宮】淨事。何故唯建立此為所緣境?由顛倒覺愚癡凡夫多分計我,依止有根身,受用苦樂等,取了境為相,由貪等染污,由信等清淨。是故最初為正觀察真實事相,是故建立此四種事為所緣境。

S2 自體

念住自體者,謂慧及念。由佛經中有於身等循=隨【三】【宮】循【大】,隨【宋】【元】【明】【宮】循觀言故,及有念住言故,如其次第。

S3 助伴

念住助伴者,謂彼相應心心法=心所【三】【宮】*心法【大】*,心所【宋】【元】【明】【宮】*心法等。彼者,彼念慧二法。

S4 修習(分二)T1 釋於內等身心法修循身等觀(分二)U1 總標

念住修習者,謂於內身等修循身等觀。如於內,於外、於內外亦爾。

U2 別釋(分二)V1 釋於內等身修循身觀(分二)W1 釋內等身

內身者,謂於此身中所有內色處。由自身中眼耳鼻舌身根內處所攝故、墮有情數故名內。外身者,謂外所有外色處。由外色聲香味觸等外處所攝故、非有情數故名外。內外身者,謂內處相應所有外處根所依止。由己身中眼等五處相應根所依住所有色等外處,墮有情數故、外處所攝故名內外。又於他身中所有內色處,約處建立、約身建立,說名內外。

W2 釋修循身觀

云何於身修循身觀?謂以分別影像身與本質身平等循觀,於身境循觀身相似性故,名於身+(修)【三】【宮】身【大】,身修【宋】【元】【明】【宮】身循身觀。由循觀察分別影像身門,審諦觀察本質身故。

V2 釋於內等受心法修循受等觀(分二)W1 釋內等受(分二)X1 釋受

內受者,謂因內身所生受。緣眼等處為境界故,依自身生故名內。外受者,謂因外身所生受。緣色等處為境界故,依他身生故名外。內外受者,謂因=內【宮】因【大】,內【宮】因內外身所生受。緣自身中外處為境故,緣他身中內處為境故名內外。

X2 例心法

如受,心法亦爾。

W2 例釋循受等觀

如於身修循身觀,如是於受等修循受等觀,如其所應。

T2 釋九種修習差別(分二)U1 總標

又修習者,謂欲、勤、策、勵、勇猛、不息、正念、正知及不放逸,修習差別故。

U2 別釋(分九)V1 欲

欲修習者,謂為對治不作意隨煩惱。

V2 勤

勤修習者,謂為對治懈怠隨煩惱。

V3 策

策修習者,謂為對治沈掉隨煩惱。

V4 勵

勵修習者,謂為對治心下劣性隨煩惱。心下劣性者,謂於勝品所證功德,由自輕蔑門心生怯弱性。

V5 勇猛

勇猛修習者,謂為對治踈漏疲倦隨煩惱。踈漏疲倦者,謂能引蚊虻等處所生逼惱。

V6 不息

不息修習者,謂為對治得少善法生知足喜隨煩惱。由得少善生知足喜故,止息所餘勝進善品。

V7 正念

正念修習者,謂為對治忘失尊教隨煩惱。

V8 正知

正知修習者,謂為對治毀犯追悔隨煩惱。毀犯追悔者,謂於往來等事不正知而行,先越學處後生悔惱。

V9 不放逸

不放逸修習者,謂為對治捨諸善軛隨煩惱。捨善軛者,由放逸過失故,於所造修勝進善品捨勤方便不能究竟。

S5 修果

念住修果者,謂斷四顛倒、趣入四諦、身等離繫,是名修果。斷四顛倒者,謂四念住隨其次第能斷淨樂常我四種顛倒,修不淨觀故、了知諸受皆是苦故、通達諸識依緣差別念念變異故、觀察染淨唯有諸法無作用者故。又此四種如其次第趣入四諦,亦名修果。由身念住趣入苦諦,所有色身皆行苦相,麁重所顯故。是故修觀行時能治,此輕安於身差別生故。由受念住趣入集諦,以樂等諸受是和合愛等所依處故。由心念住趣入滅諦,觀離我識當無所有,懼我斷門生涅槃怖永遠離故。由法念住趣入道諦,為斷所治法為修能治法故。又此四種,如其次第能證得身受心法離繫果,由此修習漸能遠離身等麁重故。

R2 四正斷(分五)S1 所緣

四正斷所緣境者,謂已生未生、所治能治法。初正斷緣已生所治法為境,為斷已生惡不善法,樂欲生故。第二正斷緣未生所治法為境,第三正斷緣未生能治法為境,第四正斷緣已生能治法為境。如經所說,應廣配釋。

S2 自體

正斷自體者,謂精進。

S3 助伴

正斷助伴者,謂彼相應心心法等。

S4 修習(分二)T1 總標

正斷修習者,如經說生欲策勵,發起正勤策心持心。

T2 別釋(分二)U1 總說

此中諸句顯修正勤及所依止。

U2 別說(分二)V1 勤所依止

所依止者,謂欲,樂欲為先,發精進故。

V2 正勤等三

正勤者,謂策勵等。於止舉捨相作意等中,若由止等相作意,不顧戀所緣境,純修習對治,爾時名策勵。為欲損減沈沒掉舉發起正勤。所以者何?若沈沒隨煩惱生時,為損減彼故,以淨妙等作意策練其心。若掉舉隨煩惱生時,即以內證略攝門制持其心。爾時名為發起正勤。即為顯此損減沈掉善巧方便,故次說言策心持心。

S5 修果

正斷修果者,謂盡棄捨一切所治,於能對治若得若增,是名修果。初二正斷盡捨一切所治,如其所應,斷捨一切已生未生惡不善法故。第三正斷得能對治,能生未生諸善法故。第四正斷增能對治,已生善法令增廣故。

R3 四神足(分五)S1 所緣

四神足所緣境者,謂已成滿定所作事。此復云何?由已成滿三摩地力,發起種種神變等事,是所緣境。

S2 自體

神足自體者,謂三摩地。

S3 助伴(分二)T1 總標

神足助伴者,謂欲勤心觀及彼相應心心法等。

T2 別釋(分二)U1 第一解(分四)V1 欲

欲三摩地者,謂由殷重方便證=觸【明】證【大】,觸【明】證心一境性。殷重方便者,謂由猛利樂欲、猛利恭敬方便得三摩地。

V2 勤

勤三摩地者,謂由無間方便觸心一境性。勤者,謂常精進無時暫間。

V3 心

心三摩地者,謂由先修定力觸心一境性。所以者何?由於前生數修定力,令彼種子功能增長,由種子力令心任運於三摩地隨順轉變,由此速證心一境性。

V4 觀

觀三摩地者,謂由聞他教法內自簡擇觸心一境性。

U2 第二解(分四)V1 欲

又欲三摩地者,謂由生欲觸心一境性。

V2 勤

勤三摩地者,謂由策勵發起正勤觸心一境性。

V3 心

心三摩地者,謂由持心觸心一境性。

V4 觀

觀三摩地者,謂由策心觸心一境性。為顯發生神足因性故,引修正斷中生欲策勵等諸句持心策心,是此次第。心三摩地者,由持心故得定持心,於內寂靜略攝速證定故。觀三摩地者,由策心故得定,依法觀門策練其心速得定故。

S4 修習(分二)T1 釋修八種斷行(分二)U1 總標列名

神足修習者,謂數修習八種斷行。何等為八?謂欲、精進、信、安、正念、正知、思、捨。

U2 略攝為四

如是八種略攝為四,謂加行、攝受、繼屬、對治。加行者,謂欲、精進、信。欲為精進依,信為欲因。所以者何?由欲求故為得此義發勤精進,如是欲求不離信受,有體等故。攝受者,謂安,由此輕安攝益身心故。繼屬者,謂正念、正知,由不忘所緣安心一境故。若有放逸生,如實了知故,隨其次第。對治者,謂思、捨。策心持心二加行力已生,沈掉能遠離故,又能引發離隨煩惱止等相故。

T2 釋二種修

復次欲勤心觀修有二種,謂并因緣聚散遠離修不劣不散,彼二所依隨順修,此中顯示欲等能遠離聚散及因緣等二種修義。聚因緣者,謂遠離毘鉢舍那故,由懈怠門所生沈沒。散因緣者,謂遠離不淨想故,由掉動門所生高舉。聚者,謂由惛沈睡眠門,於內踧踖。散者,謂由隨順淨妙相門,於外馳散。不劣隨順修者,謂依觀察相觀察諸法。不散隨順修者,謂依不淨想觀察髮毛等事。彼二所依隨順修者,謂修光明想。依如是次第,薄伽梵說:我之欲樂無有下劣亦無高舉,於內不聚於外不散,有前後想及上下想,開發其心遠離纏縛,與光明俱。自修其心,當令我心無諸闇蔽。

S5 修果(分三)T1 第一種果

神足修果者,謂已善修治三摩地故,隨所欲證所通達法,即能隨心通達變現。

T2 第二種果

又於別別處所法中,證得堪能自在作用,如所願樂能辦種種神通等事,

T3 第三種果

又能引發勝品功德。

R4 五根(分五)S1 所緣

五根所緣境者,謂四聖諦。由諦現觀方便=加行【三】【宮】下同方便【大】下同,加行【宋】【元】【明】【宮】下同方便所攝,作此行故。

S2 自體

五根自體者,謂信、精進、念、定、慧。

S3 助伴

五根助伴者,謂彼相應心心法等。

S4 修習(分五)T1 信

五根修習者,謂信根於諸諦起忍可行修習。

T2 精進

精進根於諸諦生忍可已=以【三】【宮】*已【大】*,以【宋】【元】【明】【宮】*已為覺悟故,起精進行修習。

T3 念

念根於諸諦發精進已,起不忘失行修習。

T4 定

定根於諸諦既繫念已,起心一境性行修習。

T5 慧

慧根於諸諦心既得定,起簡擇行修習。

S5 修果(分二)T1 第一種果

五根修果者,謂能速發諦現觀,由此增上力不久能生見道故。

T2 第二種果

又能修治煖、頂,引發忍、世第一法,即現此身已入順決擇分位故。

R5 五力(分二)S1 例同五根

如五根,五力亦爾。

S2 顯差別義

差別者,由此能損減所對治障,不可屈伏,故名為力。謂五力所緣境等與根相似,然果有差別。所以者何?如說果者,謂能損減不信等障故,勝過於前。雖與五根所緣境界自體等相似,然不可屈伏義有差別故,別立力=覺【三】【宮】力【大】,覺【宋】【元】【明】【宮】力分。

R6 七覺支(分五)S1 所緣

七覺支所緣境者,謂四聖諦如實性。如實性者,即是勝義清淨所緣故。

S2 自體(分二)T1 總列

覺支自體者,謂念、擇法、精進、喜、安、定、捨。如是七法是覺支自體。

T2 別釋(分二)U1 分釋前四覺支

念者是所依支,由繫念故,令諸善法皆不忘失。擇法者是自體支,是覺自相故。精進者是出離支,由此勢力能到所到故。喜者是利益支,由此勢力身調適故。

U2 合釋後三覺支(分二)V1 釋立支

安、定、捨者是不染污支,

V2 釋所以

由此不染污故、依此不染污故、體是不染污故。如其次第,由安故不染污,由此能除麁重過故。依定故不染污,依止於定得轉依故。捨是不染污體,永除貪憂,不染污位為自性故。

S3 助伴

覺支助伴者,謂彼相應心心法等。

S4 修習(分二)T1 標舉四門修習

覺支修習者,謂依止遠離、依止無欲、依止寂滅,迴向棄捨修念覺支。如念覺支,乃至捨覺支亦爾。

T2 以四句屬配四諦

如是四句,隨其次第顯示緣四諦境修習覺支。所以者何?若緣苦體為惱苦時,於苦境界必求遠離故,名依止遠離。若緣愛相苦集為苦集時,於此境界必求離欲故,名依止離欲。若緣苦滅為苦滅時,於此境界必求作證故,名依止寂滅。棄捨者,謂趣苦滅行,由此勢力棄捨苦故。是故若緣此境時,於此境界必求修習故,名迴向棄捨。

S5 修果

覺支修果者,謂見道所斷煩惱永斷,由七覺支是見道自體故。

R7 八聖道支(分五)S1 所緣

八聖道支所緣境者,謂即此後時四聖諦如實性。由見道後所緣境界,即先所見諸諦如實性為體故。

S2 自體(分二)T1 標

道支自體者,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如是八法名道支自體。

T2 釋(分六)U1 正見

正見者,是分別支,如先所證真實簡=揀【元】【明】簡【大】,揀【元】【明】簡擇故。

U2 正思惟

正思惟者,是誨示他支,如其所證方便安立發語言故。

U3 正語正業正命

正語、正業、正命者,是令他信支,如其次第令他於證理者決定信有見戒正命清淨性故。所以者何?由正語故,隨自所證,善能問答論議決擇,由此了知有見清淨。由正業故,往來進止正行具足,由此了知有戒清淨。由正命故,如法乞求佛所聽許衣鉢資具,由此了知有命清淨。

U4 正精進

正精進者,是淨煩惱障支,由此永斷一切結故。

U5 正念

正念者,是淨隨煩惱障支,由此不忘失正止舉相等,永不容受沈掉等隨煩惱故。

U6 正定

正定者,是能淨最勝功德障支,由此引發神通等無量勝功德故。

S3 助伴

道支助伴者,謂彼相應心心法等。

S4 修習

道支修習者,如覺支說,謂依止遠離、依止無欲、依止寂滅,迴向棄捨修習正見,乃至廣說。如是諸句義,如前所說道理應隨順知。

S5 修果

道支修果者,謂分別誨示他,令他信煩惱障淨、隨煩惱障淨、最勝功德障淨故。

P2 四種正行(分二)Q1 標

四正行者,謂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

Q2 釋

初謂鈍根未得根本靜慮,第二謂利根未=末【明】未【大】,末【明】未得根本靜慮,第三謂鈍根已得根本靜慮,第四謂利根已得根本靜慮。苦正行者,謂依未至及無色地,如其次第,奢摩他、毘鉢舍那微劣故。樂正行者,謂依靜慮雙道轉故。遲通者,謂鈍根依苦樂二地。速通者,謂利根依苦樂二地。

P3 四種法跡(分二)Q1 標

四法迹者,謂無貪、無瞋、正念、正定。

Q2 釋

無貪無瞋能令增上戒學清淨,不因貪恚門毀犯學處故。正念能令增上心學清淨,由於所緣無有忘失,持心令定故。正定能令增上慧學清淨,由定心者能如實遍知故。

P4 奢摩他毗缽舍那(分三)Q1 明奢摩他九種住心

奢摩他者,謂於內攝心令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平等攝持。如是九行令心安住,是奢摩他。令住者,攝外攀緣,內離=離內【三】內離【大】,離內【宋】【元】【明】內離散亂,最初繫心故。等住者,最初繫縛麁動心已,即於所緣相續繫念,微細漸略故。安住者,或時失念於外馳散,尋復斂攝故。近住者,從初已來為令其心於外不散,親近念住故。調順者,從先已來於散亂因色等法中起過患想,增上力故調伏其心令不流散故。寂靜者,於擾動心散亂惡覺隨煩惱中深見過患,攝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最極寂靜者,或時失念散亂,覺等率爾現行,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專注一趣者,精勤加行無間無缺,相續安住勝三摩地故。平等攝持者,善修習故,不由加行遠離功用,定心相續離散亂轉故。

Q2 明毗缽舍那四種觀行

毘鉢舍那者,謂簡=揀【三】*簡【大】*,揀【宋】*【元】*【明】*簡擇諸法、最極簡擇、普遍尋思、周審觀察,為欲對治麁重相結故、為欲制伏諸顛倒故、令無倒心善安住故。此中諸句依正=淨【三】【宮】正【大】,淨【宋】【元】【明】【宮】正行所緣境說、或依善巧所緣境說、或依淨煩惱所緣境說。簡擇諸法者,盡所有故。最極簡擇者,如所有故。普遍尋思者,由有分別作意俱行慧建立諸法相故。周審觀察者,委具推求故。

Q3 合解(分二)R1 標

又依奢摩他、毘鉢舍那立四種道。

R2 釋(分四)S1 第一類

或有一類已得奢摩他非毘鉢舍那,此類依奢摩他進修毘鉢舍那。

S2 第二類

或有一類已得毘鉢舍那非奢摩他,此類依毘鉢舍那進修奢摩他。

S3 第三類

或有一類不得奢摩他亦非毘鉢舍那,此類專心制伏沈掉雙修二道。

S4 第四類

或有一類已得奢摩他及毘鉢舍那,此類奢摩他、毘鉢舍那二道和合平等雙轉。此中依於止觀說四種道。初已得止故宴坐住心乃至平等攝持,未得觀故還復宴坐,依三摩地簡擇諸法,乃至周審觀察。第二與此相違。第三二俱未得,雙進修習。云何修習?謂聽聞法,由受持門進修正觀,以此為先進修於止。第四已得二種,相應俱轉。

P5 三無漏根(分二)Q1 標

三根者,謂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Q2 釋(分三)R1 未知當知根

未知欲知根者,謂於方便道及於見道十五心剎那中所有諸根。此中顯示順決擇分所攝方便道,及見道十五+(心)【三】【宮】十五【大】,十五心【宋】【元】【明】【宮】十五剎那所有諸根,是未知欲知根體。言諸根者,謂意根信等五根,由未至等地所依差別故。如其所應,有樂、喜、憂、捨根隨一。憂根者,謂方便道時順決擇分後,於上解脫希求欲證,愁慼所攝。如是十根先未知真,為欲得知,修習轉故,名未知欲知根。

R2 已知根

已知根者,從第十六見道心剎那已上,於一切有學道中所有諸根,是已知根體。所以者何?即前十根從第十六見道心剎那,乃至金剛喻定,於如是有學道中,未有所應知境曾所不知故,名已知根。

R3 具知根

具知根者,謂於無學道所有諸根。言諸根者,即前所說九根,除憂根,於無學道中說名具知根。具知者,謂阿羅漢等,此所有根,名具知根。無學身中無有憂根,所應學無故。

N2 釋修義(分二)O1 釋依初靜慮道修欲繫善根

復次依止修道分別修義,謂依初靜慮地現修道時,亦修欲界繫所有善根,於彼得自在故。

O2 例釋依一切上地道修下善根

如依初靜慮地修欲界善+(根)【三】【宮】善【大】,善根【宋】【元】【明】【宮】善,如是依一切上地現修道時,皆能修習下界下地所有善根,於彼得自在故。當知此中所說義者,謂依止上地現前修習道時,下界下地所有善根雖不現前,亦皆修習。何以故?於彼得自在故。自在者,謂轉增勝現行自在故。

J5 究竟道(分二)K1 問

究竟道者,

K2 答(分二)L1 總標(分二)M1 例諸究竟道法

謂依金剛喻定,一切麁重永已息故、一切繫得永已斷故、永證一切離繫得故。從此次第無間轉依,證得盡智及無生智十無學法+(等)【三】【宮】法【大】,法等【宋】【元】【明】【宮】法。

M2 別釋十無學法

何等為十?所謂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定、無學正解脫、無學正智。如是等法名究竟道。

L2 別解(分八)M1 一切麤重

云何名一切麁重?略說有二十四種,謂一切遍行戲論麁重、領受麁重、煩惱麁重、業麁重、異熟麁重、煩惱障麁重、業障麁重、異熟障麁重、蓋麁重、尋思麁重、飲食麁重、交會麁重、夢麁重、病麁重、老麁重、死麁重、勞倦麁重、堅固麁重、麁麁重、中麁重、細麁重、煩惱障麁重、定障麁重、所知障麁重。如是二十四種,略攝一切麁重。

一切遍行戲論麁重者,謂執眼等諸法習氣,無始時來依附阿賴耶識相續不斷,即此名為戲論習氣。從此習氣,眼等諸法及名言執數數生起。領受麁重者,謂有漏諸受習氣。煩惱麁重者,謂煩惱隨眠。業麁重者,謂有漏業習氣。異熟麁重者,謂異熟無堪能性。煩惱障麁重者,謂猛利長時煩惱性。業障麁重者,謂能障道無間等業障性。異熟障麁重者,謂與諦現觀相違,地獄=那落迦【三】【宮】地獄【大】,那落迦【宋】【元】【明】【宮】地獄等自體得。蓋麁重者,謂能障礙善品方便盛貪欲等性。尋思麁重者,謂能障礙欣樂出家欲尋思等性。飲食麁重者,謂極多少食於方便行無堪任性。交會麁重者,謂兩兩形交身心疲損性。夢麁重者,謂睡眠所發身惛劣性。病麁重者,謂諸界互違所發不安隱性。老麁重者,謂大種衰變所起不隨轉性。死麁重者,謂臨命終時諸根亂性。勞倦麁重者,謂遠行等所作支體頓弊性。堅固=因【元】固【大】,因【元】固麁重者,謂無涅槃法者,如其所應所有戲論麁重等性。麁、中、細麁重者,謂欲色無色所有麁重,如其次第。煩惱障麁重者,謂聲聞獨覺菩提所治。定障麁重者,謂九次第定所發功德所治。所知障麁重者,謂一切智性所治。如是隨其所應,一切麁重永已息故,名究竟道。如說如是行者,心解脫圓滿、慧解脫圓滿,身麁重永息,由成就念為因故。於最初門善調善護、善防善覆、極善修治,謂於眼所識色,乃至於意所識法亦爾。

M2 繫得

繫得者,謂於麁重積集,假立繫得性。

M3 離繫得

離繫得者,謂於麁重離散,假立離繫得性。

M4 金剛喻定(分二)N1 出體

金剛喻定者,謂居修道最後斷結道位所有三摩地。

N2 釋(分二)O1 以二道釋(分二)P1 總標

此復略有二種,謂方便道攝、無間道攝。

P2 別釋

方便道攝者,謂從此已去,不為一切障所礙,而能破一切障。無間道攝者,謂從此無間盡智、無生智生。

O2 以四義釋(分二)P1 標

又此三摩地,無間、堅固、一味、遍滿。云何此金剛喻定名無間、謂此相續流非世間行所間缺故。堅固者,非一切障所壞,能壞一切障,極堅猛故。一味者,無分別性,純一味=切【明】味【大】,切【明】味故。遍滿者,緣一切所知法共相真如為境故。

P2 引經證

為顯此義,薄伽梵說:如大石山無缺無隙無穴一段,極善圓滿,十方猛風所不動轉。

M5 無間轉依(分二)N1 標

無間轉依者,謂已證得無學道者所有三種轉依。

N2 釋

何等為三?謂心轉依、道轉依、麁重轉依。心轉依者,謂已得無學道,證得法性心自性清淨,永離一切客塵隨煩惱故,名為轉依,即是真如轉依義。道轉依者,謂昔世間道於現觀時,轉成出世,說名有學,餘有所作故。若永除一切所治、永離三界欲時,此道自體究竟圓滿,立為轉依。麁重轉依者,謂阿賴耶識一切煩惱隨眠永遠離故,名為轉依。

M6 盡智

盡智者,謂由因盡所得智,或緣盡為境。所以者何?由有盡故而起此智,名為盡智。或緣盡為境,故名盡智。此義意言,於此位中由永斷集令無有餘,所得智名盡智。或緣因盡為境,故名盡智。

M7 無生智

無生智者,謂由果斷所得智,或緣果不生為境。所以者何?由有無生故,所得智名無生智。或緣無生為境,名無生智。此義意言,由有當來一切苦果畢竟不生法性故而得此智,雖緣餘諦為境,亦名無生智。或緣苦諦無生為境故,名無生智。

M8 十無學法

又十無學法,當知依止無學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說。何以故?無學正語、正業、正命,是無學戒蘊。無學正念、正定,是無學定蘊。無學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是無學慧蘊。無學正解脫,是無學解脫蘊。無學正智,是無學解脫智見蘊。

G3 辨四行相(分二)H1 總標

復次道諦有四行相,謂道相、如相、行相、出相。

H2 別釋(分四)I1 道相

何故名道相?因此尋求真實義故。所以者何?由此聖道是諸聖者證真義路,是故名道。

I2 如相

何故名如相?以能對治諸煩惱故。所以者何?一切煩惱皆不如理,道能除此,是故名如。

I3 行相

何故名行相?善能成辦心,令不顛倒故。所以者何?心不覺悟真實道理,於無常等法起常等顛倒。善能修治此顛倒心,令離顛倒覺真實義,是故名行。

I4 出相

何故名出相?趣真常迹〔故〕-【三】【宮】故【大】,〔-〕【宋】【元】【明】【宮】故。所以者何?由此聖道能趣出離究竟常迹,是故名出。

E3 問答分別十六行世出世間有何差別(分二)F1 問答世出世行差別(分二)G1 問

問:於諸諦中有十六行,皆通世間及出世間。世出世行有何差別?

G2 答(分二)H1 標三因

答:於所知境不善悟入、善悟入性差別故,有障、無障性差別故,有分別、無分別性差別故。

H2 釋(分二)I1 世間行

所以者何?於諸諦中無常苦等十六,世間行於所知境界,不通達真如性故、煩惱所隨眠故、依名言門起戲論故,如其次第不善悟入、有障礙、有分別。

I2 出世間行

出世間行與此相違,善悟入、無障礙、無分別。由此道理,世出世行互有差別。

F2 釋出世行無分別而善悟入(分二)G1 約無常行釋

云何出世行無有分別,而善悟入所知境界?由彼諸行現在前時,雖復現證見無常義,然不依名言戲論門見此是無常義。

G2 例餘行

如無常行於無常義,餘行於餘義隨其所應亦如是。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一

〔安慧菩薩糅釋上集論〕-【聖】*安慧菩薩糅釋上集論【大】*,〔-〕【聖】*安慧菩薩糅〔釋上集論〕-【三】【宮】*釋上集論【大】*,〔-〕【宋】【元】【明】【宮】*釋上集論

〔大唐〕-【宋】【宮】,〔大〕-【明】,〔大唐…譯〕十一字-【聖】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大】,〔-〕【聖】,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宋】【宮】,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明】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宋】【宮】*奉詔【大】*,〔-〕【宋】【宮】*奉 詔譯

2 法品1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決擇分【聖】*決擇分【大】*,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決擇分【聖】*決擇分中法品第二之一+(卷十一)【聖】一【大】,一卷十一【聖】一

D2 法品(分二)E1 問

云何法決擇?

E2 答(分二)F1 明三乘通法(分三)G1 因前所詮諦理辨能詮教法(分二)H1 明十二分教(分二)I1 總標

法者,謂十二分聖教。何者十二?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諷頌、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未曾有法【聖】*希法【大】*,未曾有法【聖】*希法、十二論議。

I2 別釋(分十二)J1 契經(分二)K1 正釋

契經者,謂以長行綴緝=絹【宋】緝【大】,絹【宋】緝略說所應說義。

K2 因解如來說法十利

問:何故如來不廣開演所應說義耶?答:如來觀察十種勝利,略說諸法,謂易可建立、易可宣說、易可受持、恭敬法故、菩提資糧速得圓滿、速能通達諸法實性、於諸佛所得證淨信、於法僧所得證淨信、觸證第一現法樂住、談論決擇悅智者心、得預聰明英叡者數。云何名為易可建立?諸說法者以無量門安立開示所應說義,今以略言,易建立故。云何名為易可宣說?能以少言詞,廣顯大義故。如說能令心住等住,如是廣說。易可受持者,令能聞者易受持故、恭敬法故。菩提資糧速得圓滿者,了知佛法深慧所證,即於是法深生敬愛,由敬愛門,信等資糧速圓滿故。速能通達諸法實性者,即由敬法方便力故,令其智慧轉復猛利,漸能通達諸法實性。於三寶所得證淨信者,由悟聖教妙善建立,於說者等淨信生故。觸證第一現法樂住者,於諸如來密意深義,猛利加行正思量已,獲得增上證歡喜故。談論決擇悅智者心者,善能開發深隱義故。得預聰明英叡者數者,廣大美稱流布十方故。當知後二種,合為一勝利。

J2 應頌(分二)K1 第一義

應頌者,即諸經中或中或後以頌重頌。

K2 第二義

又不了義經應更頌釋,故名應頌。

J3 記別(分二)K1 第一義

記別者,謂於是處聖弟子等謝往過去,記別=莂【宋】【元】別【大】,莂【宋】【元】別德=得【明】德【大】,得【明】德失=朱【宋】失【大】,朱【宋】失、生處差別。

K2 第二義

又了義經說名記別,記別開示深密意故。

J4 諷誦

諷頌者,謂諸經中以句宣說,或以二句或三或四或五或六。

J5 自說

自說者,謂諸經中或時如來悅意自說,如伽他=陀【明】他【大】,陀【明】他曰:若於如是法,發勇猛精進,靜慮諦思惟,爾時名梵志。

J6 緣起(分二)K1 第一義

緣起者,謂因請而說。隨依如是補特伽羅,起如是說故。

K2 第二義

又有因緣制立學處,亦名緣起。謂依如是因緣、依如是事,乃至廣說。

J7 譬喻

譬喻者,謂諸經中有比況說,為令本義得明了故,說諸譬喻。

J8 本事

本事者,所謂宣說聖弟子等前世相應事。

J9 本生

本生者,〔所〕-【三】【宮】所【大】,〔-〕【宋】【元】【明】【宮】所謂宣說諸菩薩行本相應事。

J10 方廣(分二)K1 總出體

方廣者,謂菩薩藏相應言說。

K2 釋異名(分二)L1 標三名

如名方廣,亦名廣破,亦名無比。

L2 問答辨(分三)M1 方廣

為何義故名為方廣?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說廣大甚深法故。

M2 廣破

為何義故名為廣破?以能廣破一切障故。

M3 無比

為何義故名為無比?無有諸法能比類故。此方廣等皆是大乘義差別名。由與七種大性相應,故名大乘。何等名為七種大性?一境大性,以菩薩道緣百千等無量諸經廣大教法為境界故。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廣大行故。三智大性,了知廣大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四精進大性,於三大劫阿僧企耶方便勤修無量百千難行行故。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六證得大性,證得如來諸力、無畏、不共佛法等無量無數大功德故。七業大性,窮生死際示現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廣大諸佛事故。

J11 希法

希法=佛法【宮】,未曾有法【聖】希法【大】,佛法【宮】,未曾有法【聖】希法者,若於是處宣說聲聞、諸大菩薩及如來等最極希有甚奇特法。

J12 論議

論議者,若於是處無有顛倒解釋一切深隱法相,以無顛倒一切法相論議經等深隱義故。

H2 明三藏相攝及建立義(分三)I1 三二藏相攝(分二)J1 明三二藏

如是契經等十二分聖教,三藏所攝。何等為三?一素怛纜藏、二毘奈耶藏、三阿毘達磨藏。此復有二:一聲聞藏、二菩薩藏。

J2 明教藏相攝

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此五,聲聞藏中素怛纜藏攝。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此四,二藏中毘奈耶藏并眷屬攝。緣起者,宣說有因緣建立諸學處,是正毘奈耶藏攝,譬喻等三是彼眷屬攝。方廣、希法此二,菩薩藏中素怛纜藏攝。方廣者,文義廣博,正菩薩藏攝。希法,差別難思廣大威德最勝相應,是故亦是菩薩藏攝。論議一種,聲聞、菩薩二藏中阿毘達磨藏攝。

I2 建立三藏所因(分二)J1 問

問:何故如來建立三藏?

J2 答(分三)K1 第一釋

答:為欲對治疑隨煩惱故,建立素怛纜藏。為欲斷除所化有情於種種法發起疑惑,宣說契經應頌等故。為欲對治受用二邊隨煩惱故,建立毘柰耶藏。二邊者,謂欲樂行邊、自苦行邊。對治受用者,遮彼受用畜積等故,開彼受用百千如法衣服等故。為欲對治自見取執隨煩惱故,建立阿毘達磨藏,處處廣釋諸法差別如實相故。

K2 第二釋

復次為欲開示三種學故,建立素怛纜藏。所以者何?要依此藏所化有情解了三學,由此藏中廣開三種所修學故。為欲成立增上戒學、增上心學故,建立毘柰耶藏。要依此藏二增上學方得成立。所以者何?廣釋別解脫律儀,學道聖教為所依止,方能修治淨尸羅故。依淨尸羅生無悔等,漸次修學心得定故。為欲成立增上慧學故,建立阿毘達磨藏。要依此藏增上慧學方得成立。所以者何?由此藏中能廣開示簡擇諸法巧方便故。

K3 第三釋

復次為欲開示正法(正)+義【聖】義【大】,正義【聖】義故,建立素怛纜藏,依止此藏文義易了故。為顯法義作證安足處故,建立毘柰耶藏,依止此藏能修二種作證學行故。毘柰耶是法義作證安足處。安足處者,是所依義。為令智者論議決擇受用法樂住故,建立阿毘達磨藏。依止此藏,諸有智者更相問答,論議決擇受法樂住,由此藏中以無量門開示諸法自相共相等真實法性故。如是三藏具有八萬四千法蘊,謂依聲聞乘尊者阿難常所受持。問:一一法蘊其量云何?答:十百之數是法蘊量。十百者,千數義。若爾,何故不直說是千數耶?為顯建立一一法蘊千數因故。所以者何?初一數增以成十數,十數復增以成百數,千等數量因十百數方得成立,謂十百名千,百千名百千,百百千名俱胝。如是等一切後後數位決定用此十百二數隨一為因,是故此中唯總取十百兩數,以用建立一一法蘊。由此數量總計八萬四千法蘊,成八俱胝四十洛叉。

G2 乘前所辨以顯能所緣行法(分二)H1 明資糧位(分三)I1 辨三藏法能緣之體(分二)J1 問

問:如是三藏所攝法為誰所行境耶?

J2 答

答:是聞思修所生諸心心法所行境界。所行者,是所緣義。

復次因此所緣相,依心心法建立有緣等義。

I2 辨於法能緣行相事(分二)J1 引經四義

如經中說:諸心心法,有緣、有行、有依、相應。

J2 別釋之

彼於此法為何所緣?謂契經等。此顯名身句身文身所攝契經等教法為所緣境。作何等行?謂蘊等相應義。此顯依蘊等義所起言教法,彼心心法作此行相。何所依止?謂他表了憶念習氣。此顯正說法時,用他表了為所依止,如說從他言音故。次此後時憶念為所依止,如所聞已隨念數習故。復此後時習氣為所依止,由後串習習氣力強,雖離憶念而似彼顯現故。何等相應?謂互為助伴,於所緣行平等解了。由心心法互為助伴,於契經等所緣境界,以蘊等相應義行平等解了故。

I3 別顯於法所緣差別(分二)J1 問

云何於法所緣差別?

J2 答(分二)K1 標

若略說有四種,謂遍滿所緣、治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治【三】【宮】淨【大】,治【宋】【元】【明】【宮】淨惑所緣。

K2 釋(分二)L1 釋徧滿所緣定止觀體(分三)M1 標列

遍滿所緣復有四種,謂有分別影像所緣、無分別影像所緣、事邊際所緣、所作成就所緣。

M2 別釋(分四)N1 有分別影像所緣

有分別影像所緣者,謂由勝解作意所有奢摩他、毘鉢舍那所緣境。勝解作意者,一向世間作意。

N2 無分別影像所緣

無分別影像所緣者,謂由真實作意所有止觀所緣境+(界)【三】【宮】境【大】,境界【宋】【元】【明】【宮】境。真實作意者,一向出世間,及此後所得作意。

N3 事邊際所緣(分二)O1 標

事邊際所緣者,謂一切法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O2 釋(分二)P1 盡所有性

盡所有性者,謂蘊界處。為顯所知諸法體事唯有爾所分量邊際,是故建立蘊界處三。

P2 如所有性

如所有性者,謂四聖諦十六行真如。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空無願無相,由如是等義差別門了所知境故,名如所有性。或以諦門了所知境,謂即前所說諸蘊界處,隨其所應了知是苦乃至是道。或以行門了所知境,謂一一諦各由四行,及一切法無有差別,皆真如行。或以諸法鄔=殟【聖】鄔【大】,殟【聖】鄔柁南門了所知境,謂諸行無常乃至涅槃寂靜。或以解脫門了所知境,謂空無願無相,如是等。

N4 所作成就所緣

所作成就所緣者,謂轉依。已得轉依者,無有顛倒所緣,顯現故。如是轉依不可思議。

M3 明如所有性中十六行與三解脫相攝

前說如所有性中有十六行及三解脫門,如是二種更互相攝。問:空攝幾行:答:二,謂空行、無我行。問:無願攝幾行?答:六,謂無常行、苦行、(苦)+因【三】【宮】因【大】,苦因【宋】【元】【明】【宮】因行、集行、生行、緣行,由彼於三界無所願求故。問:無相攝幾行?答:八,謂滅道八行,由彼不能行=作【三】【宮】行【大】,作【宋】【元】【明】【宮】行諸相故。

L2 釋後三所緣明正修行(分三)M1 淨行所緣初位修

治行所緣者,略說有五種,謂多貪行者緣不淨境,多瞋行者緣修慈境,多癡行者緣眾緣性諸緣起境,憍慢行者緣界差別境,尋思行者緣入出息念境。何故多貪行者等緣不淨等修治行所緣境耶?由此能息除增上貪等故。

M2 善巧所緣中位修(分二)N1 總標

善巧所緣者,略有五種,謂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

N2 逐難釋(分二)O1 處非處善巧應云何觀

處非處善巧應云何觀?應如緣起善巧觀。

O2 緣起善巧與處非處善巧差別

問: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有何差別?答:若以諸法流潤諸法,令離無因不平等因生故,是緣起善巧。謂以無明等諸法流潤行等諸法,非彼諸法無因而生,亦非自在天等不平等因生,如是觀智名緣起善巧。因果相稱攝受生起故,是處非處善巧。謂雖唯有法為因,然由攝受相稱因,方能生起相稱果。如善行感可愛異熟、惡行感不可愛異熟,如是比。如是觀智,名處非處善巧。

M3 淨惑所緣後位修

淨=治【三】【宮】【聖】淨【大】,治【宋】【元】【明】【宮】【聖】淨惑所緣者,謂下地麁性上地靜性,真如及四聖諦。下地麁性上地靜性者,依世間道說,由此制伏諸纏故。真如及四聖諦者,依出世道說。略故真如,廣故四聖諦,由此永害諸隨眠故。

H2 明加行位(分三)I1 明加行位方便即四道理(分二)J1 標

復次因辯觀察契經等法,應當解釋諸法道理,由依此道理能觀彼法故。問:若欲於諸法正勤審觀察,由幾種道理能正觀察耶?答:由四種道理,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

J2 釋(分四)K1 觀待道理

觀待道理者,謂諸行生時要待眾緣,如芽=牙【宋】【宮】【聖】芽【大】,牙【宋】【宮】【聖】芽生時要待種子時節水田等緣,諸識生時要待根境作意等緣,如是等。

K2 作用道理

作用道理者,謂異相諸法各別作用,如眼根等為眼識等所依作用,色等境界為眼識等所緣作用,眼等諸識了別色等;金銀匠等善修造金銀等物,如是比。

K3 證成道理

證成道理者,謂為證成所應成義,宣說諸量不相違語。所應成義者,謂自體差別所攝所應成義。諸量不相違語者,謂現量等不相違立宗等言。

K4 法爾道理

法爾道理者,謂無始時來於自相共相所住法中所有成就法性法爾。如火能燒、水能爛,如是等諸法成就法性法爾。如經言:眼雖圓淨,空、無有常乃至無我。所以者何?其性法爾=企【元】爾【大】,企【元】爾。

I2 正明四加行(分二)J1 四尋思(分二)K1 問

復次於諸法中正勤觀察四道理已,云何而起尋思?

K2 答(分二)L1 標

謂起四種尋思:一名尋思、二事尋思、三自體假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

L2 釋(分四)M1 名尋思

名尋思者,謂推求諸法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成實。由名身等是假有故,觀彼自相皆不成實。

M2 事尋思

事尋思者,謂推求諸法蘊界處相皆不成實。由諸蘊等如名身等,所宣說事皆不成實,是故觀彼相不成實。推求者,是觀察義。

M3 自體假立尋思

自體假立尋思者,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自體,唯是假立言說因性。能詮所詮相應者,謂此二+(種)【三】【宮】二【大】,二種【宋】【元】【明】【宮】二互為領解因性。所以者何?善名言者但聞能詮,由憶念門便於所詮得生領解。或但得所詮,由憶念門便於能詮得生領解。於如是種類共立相應中,眼等自相唯是假立,但於肉團等名言因中起此名言故。若如是觀察,是名自體假立尋思。

M4 差別假立尋思

差別假立尋思者,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差別,唯是假立名言因性。所以者何?以於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若常無常、有上無上、有色無色、有見無見等差別相,唯是假立名言因性。如是觀察,是名差別假立尋思。

J2 四如實智(分二)K1 問

復次於法正勤修尋思已,必於諸法得如實智。云何而起如實智耶?

K2 答(分二)L1 標

謂起四如實智:一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二事尋思所引如實智、三自體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L2 釋(分四)M1 名尋思所引如實智

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者,謂如實知名不可得智。

M2 事尋思所引如實智

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謂如實知事相亦不可得智。

M3 自體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自體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謂如實知實有自性不可得智。

M4 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知【聖】智【大】,知【聖】智者,謂如實知實有差別不可得智。此四如實智,如前所尋思,了知名等如實皆不可得。

I3 明五瑜伽通前方便根本二加行位能入見道(分二)J1 問

復次依法修三摩地者,瑜伽地云何當知?

J2 答(分二)K1 標

此地略有五種,謂持、任=住【元】任【大】,住【元】任、鏡、明、依。

K2 釋(分五)L1 持

持者,謂已積集菩提資糧,於煖等位依諸聖諦所有多聞,如所多聞安立止觀所緣境故,說名為持。又已積集菩提資糧者,〔為〕-【宮】為【大】,〔-〕【宮】為求諦現觀,聽受契經等法,故名多聞。

L2 任(作)

任者,謂緣此境如理作意,由此作意依所多聞無倒思惟,所聞義相任持心故。

L3 鏡

鏡=境【明】鏡【大】,境【明】鏡者,謂緣此境有相三摩地,此三摩地即緣多聞,為境與定相俱,故名有相,由此三摩地猶帶所知事同分影像相故。又此三摩地能審照察所知事質,故譬於鏡。

L4 明(分二)M1 正釋

明者,謂能取所取無所得智,由此智見道所攝現觀轉故。云何菩薩依瑜伽地方便修學證無所得?謂諸菩薩已善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已過第一無數大劫,已聞隨順通達真如契經等法,如理作意發三摩地,依止定心思惟定中所知影像,觀此影像不異定心,依此影像捨外境想,唯定觀察自想影像。爾時菩薩了知諸法唯自心故,內住其心,知一切種所取境界皆無所有。所取無故,一切能取亦非真實,故次=決【三】【宮】次【大】,決【宋】【元】【明】【宮】次了知能取非有。次復於內捨離所得二種自性,證無所得。

M2 引經證

依此道理,佛薄伽梵妙善宣說:菩薩((於定…住))二十一字=((依靜定觀心所現影捨離外塵想唯定觀自想如是))二十字【三】【宮】【聖】(於定…住)二十一字【大】,依靜定觀心所現影捨離外塵想唯定觀自想如是【宋】【元】【明】【宮】【聖】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知所住內+(安)【三】【宮】【聖】內【大】,內安【宋】【元】【明】【宮】【聖】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觀)【三】【宮】【聖】次【大】,次觀【宋】【元】【明】【宮】【聖】次能取亦無=空【三】【宮】【聖】亦無【大】,空【宋】【元】【明】【宮】【聖】亦無,後觸+(二)【三】【宮】【聖】觸【大】,觸二【宋】【元】【明】【宮】【聖】觸無〔所〕-【聖】所【大】,〔-〕【聖】所得。

L5 依

依者,謂轉依,捨離一切麁重得清淨轉依故。當知此中以因果兩位釋瑜伽地,由持等四種釋此地因,最後一種釋此地果。

G3 合辨文義等善巧(分二)H1 明善巧(分五)I1 問答法善巧

復次云何於諸法中〔法〕-【三】【宮】法【大】,〔-〕【宋】【元】【明】【宮】法善巧?云何義善巧?云何文善巧?云何詞=辭【明】*詞【大】*,辭【明】*詞善巧?云何前際後際密意善巧?如是五問,隨順經中所說諸句。如尊者阿難告舍利子:長老當知,若諸比丘=苾芻【三】【宮】下同比丘【大】下同,苾芻【宋】【元】【明】【宮】下同比丘成就五法,即能速受、多受、善受、受已不失。於此經中即由五法如其所應成速受等四種句義。云何法善巧?謂多聞故,於法善巧便能速受,由具多聞者多分能速受文句差別故。

I2 問答義善巧

云何義善巧?謂於阿毘達磨、(阿)+毘奈耶【聖】毘奈耶【大】,阿毘奈耶【聖】毘奈耶中善知其相故,於義善巧便能多+(聞)【三】【宮】多【大】,多聞【宋】【元】【明】【宮】多受。若善了知阿毘達磨等相,乃於蘊界處等所說事中便能攝集眾多文故。

I3 問答文善巧

云何文善巧?謂善知訓釋文詞故。

I4 問答詞善巧

云何詞善巧?謂能善知我我所等世俗言詞,不深執著,隨順說故。若於文詞俱得善巧,便能妙善領受所說。善知訓釋文詞故,善知我我所等世俗言詞。不深執著隨順說故,即能無倒領受文義。

I5 問答前際後際密意善巧

云何前際後際密意善巧?謂能善知於前際領受、於後際出離故。若於前際後際密意善巧,便能受已而不失壞,依止前際所受法,後能證得出離故。由善了知如來密意,便能證取聖教堅實。

H2 明住法(分二)I1 問

云何於諸法中安住於法?

I2 答(分二)J1 釋住不住法(分二)K1 不名住法

若不得修慧,唯勤方便修習聞思,不得名為安住於法。若不得聞思,唯勤方便修習修慧,亦不得名安住於法。

K2 住法

若俱得二種方便安住,如是乃名安住於法。如經言:大德當知,若諸比丘如是住法,乃可名為住法比丘。於此經中世尊顯示,若能具依聞思修住,方名住法;非隨住一方便修習得名住法。

J2 因釋聞思修(分二)K1 釋聞思

若唯於法受持讀誦為他宣說等,是名聞思所生慧。如說若於是處多究其文,讀誦宣說又多尋思,唯修聞思慧、不修習〔修〕-【三】【宮】修【大】,〔-〕【宋】【元】【明】【宮】修慧,捨離瑜伽等,不可建立為住法。

K2 釋修(分二)L1 總標

若修三摩地方便不知足,是名修所生慧。如說若有不得聞思唯修修慧,亦不可立為住法。是故世尊因住法比丘說如是言:若比丘於法究竟,所謂契經應頌,乃至廣說。已後復說言不捨瑜伽,如是等應如理知。若有具得聞思修慧,依二種住,是名住法不捨瑜伽。如是等者,謂修三摩地方便不知足,顯示修所生慧。

L2 別釋

三摩地方便者,謂無間殷重方便,及無顛倒方便。此則顯示二種方便:一無間殷重方便所攝,如說不捨瑜伽故。二無顛倒方便所攝,如說不捨作意故。不知足者,謂不生味著=者【宋】著【大】,者【宋】著修上奢摩他方便,如說不捨內心奢摩他故。此則顯示不生味著故,及修上奢摩他方便故,名為不捨。

F2 明菩薩別法(分六)G1 明名體(分二)H1 明方廣體(分二)I1 問方廣為波羅蜜多藏

復次何因緣故,十二分聖教中方廣分名菩薩波羅蜜多藏耶?

I2 答方廣說波羅蜜多九義

由此分中廣說一切波羅蜜多數故、相故、次第故、釋詞故、修故、差別故、攝故、所治故、功德故、更互決擇故。問:於何處說?答:如經中說,大乘者即是菩薩波羅蜜多藏。云何宣說波羅蜜多數相次第,乃至更互決擇?數有二種:一計算數、二決定數。計算數者,謂六波羅蜜多。決定數者,謂波羅蜜多數唯有六,不增不減。何以故?一切菩薩道略有二種:一增上生道、二決定勝道。如其次第三三攝故。所以者何?增上生+(道)【三】【宮】生【大】,生道【宋】【元】【明】【宮】生有三種:一大資財、二大自體、三大眷屬。施波羅蜜多感大資財果。戒波羅蜜多感大自體果,由持淨戒生善趣中得尊貴身故。忍波羅蜜多感大眷屬果,能行忍者一切眾生咸所歸附故。決定勝道有三種:一伏諸煩惱修習善品方便、二成熟有情方便、三成熟佛法方便。如是三中隨闕一種,菩薩決定勝道必不成就。成熟有情方便者,謂靜慮波羅蜜多,依此發神通成熟有情故。復次波羅蜜多是無住處涅槃方便故,其數唯六。所以者何?由諸菩薩為翻住涅槃故,於生死中攝增上生;為翻住生死故,即於生死而不染污。是故前三是得增上生方便,後三是不染污方便,隨其所應如前應知。不染污方便者,由精進故修習對治,由靜慮故伏諸煩惱,由智慧故永害一切煩惱隨眠。復次為攝益一切有情故、對治一切煩惱故,波羅蜜多唯有六種。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由布施故引攝資財,方便攝益一切有情。由持戒故不起侵損逼迫惱亂,方便攝益一切有情,如其次第不毀壞他財身心故。由忍辱故堪受侵損逼迫惱亂,方便攝益一切有情,由堪忍他侵損己財等故。由此三種,善能攝益一切有情。由精進故雖未永伏一切煩惱,而依善品修彼對治。由靜慮故永伏煩惱。由智慧故永害隨眠。由此三種,善能對治一切煩惱。相者,謂諸菩薩波羅蜜多相。云何施波羅蜜多相?謂諸菩薩安住菩薩法性,菩提心為依止,以悲導心,捨一切時所有身語意業。如是由種性故、願故、意樂故、事故、自體故,顯施波羅蜜多相。種性者,謂菩薩法性。願者,謂菩提心。意樂者,謂悲導心。事者,謂捨諸所有。自體者,謂身語意業。云何戒波羅蜜多相?謂諸菩薩安住菩薩法性,菩提心為依止,以悲導心,受持一切菩薩戒時所有身語意業。云何忍波羅蜜多相?謂諸菩薩安住菩薩法性,菩提心為依止,以悲導=道【聖】導【大】,道【聖】導心,堪忍安+(定)【三】【宮】安【大】,安定【宋】【元】【明】【宮】安受諸怨苦時所有身語意業。云何精進波羅蜜多相?謂諸菩薩安住菩薩法性,菩提心為依止,以悲導心,引發一切勝善法時所有身語意業。云何靜慮波羅蜜多相?謂諸菩薩安住菩薩法性,菩提心為依止,以悲導心,起一切種身語意業自在用時,所有一切心恒安住。云何慧波羅蜜多相?謂諸菩薩安住菩薩法性,菩提心為依止,以悲導心,起一切種身語意業自在用時,所有一切諸法簡擇。復次若所行施=施行【三】【宮】行施【大】,施行【宋】【元】【明】【宮】行施,依止薩伐若性、能感薩伐若性、攝受薩伐若性、能為一切薩伐若事,是名施波羅蜜多相。如是四句隨其次第,由〔發〕-【三】【宮】發【大】,〔-〕【宋】【元】【明】【宮】發起故、習氣故、自體故、等流故,顯波羅蜜多相。發起者,謂依止一切智性,凡所生起一切施行,皆迴向薩伐若性故。習氣者,謂能感一切智性。即所行施熏修相續,於當來世能感薩伐若性故。自體者,謂攝受一切智性。即所行施究竟圓滿,爾時能辦佛法身故。等流者,謂能為一切一切智事。從此後時由受用變化身等流門,發起一切薩伐若事故。如施波羅蜜多相,乃至慧波羅蜜多相,皆應如是說。

次第者,謂前前波羅蜜多,能為後後所依止故。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由施波羅蜜多串=相【宮】串【大】,相【宮】串習捨施內外事故,不顧身命、棄大寶藏、受持禁戒。由護戒故,他所毀罵終不反報。由如是等遂能堪忍,以能堪忍寒熱等苦,雖遭此緣加行不息發勤精進。精進方便證究竟果,成滿靜慮。靜慮滿已,由淨定心如實知故,證得出世究竟大慧。復次前前波羅蜜多,後後所持故。謂戒能持施,乃至慧能持靜慮。由具尸羅施得清淨。何以故?由行布施攝益有情,由具尸羅不為惱(苦)+害【宋】【宮】*害【大】*,苦害【宋】【宮】*害。是故菩薩於受施者,以離惱害,善能施與清淨樂具,故由淨戒力施得清淨。如是由忍力故戒得清淨。何以故?由能忍受他不饒益,終不毀犯所學處故。由精進故忍得清淨。何以故?由勇猛力故,久處生死不以為難,能受眾生違逆等苦。由靜慮故精進清淨。何以故?由喜樂俱,能勤修習一切善法無休息故。由具慧故靜慮清淨。何以故?若由無量門數數觀諸法,能證內寂靜,增長三摩地。又伽他說:無有靜慮而不因慧。復次由麁細故,波羅蜜多前後次第。所以者何?於諸行中施行最麁,故先建立。於忍等行,戒復為麁,故次建立。乃至於慧,靜慮為麁,一切行中慧為最細,故最後立。

釋詞者,謂諸菩薩所行布施所以名施波羅蜜多者,謂由大施故、離過故、離垢故,名施波羅蜜多。大施者,盡捨一切內外事故、長時施故。離過者,遠離不平等追求等過故。離垢者,永斷一切所治慳故。如《無盡慧經》施無盡中說:云何離垢?永斷所治并習氣故。如是三句,顯波羅蜜多三種最勝。何等為三?一自體最勝并積習、二方便最勝、三果最勝。積習者,謂長時施故。如施波羅蜜多有三種,乃至慧波羅蜜多亦爾。戒等離過者,謂遠離我增益等,隨其所應,如《無盡慧經》廣說。復次由與十二種最勝相應故,名波羅蜜多。何等名為十二最勝?一廣大最勝,不求一切世間樂故,又最上故。二長時最勝,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所積習故。三所為最勝,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故。四無盡最勝,由迴向大菩提究竟無盡故。五無間最勝,由得自他平等勝解,令諸有情於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六無難最勝,唯由隨喜他所行施等,令波羅蜜多速圓滿故。七大自在最勝,由得虛空藏等諸三摩地,令布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八攝受最勝,無分別智所攝受故。九發起最勝,謂解行地中上品忍位所行施等波羅蜜多。十證得最勝,謂初地中所得施等波羅蜜多。十一等流最勝,謂〔餘〕-【三】【宮】餘【大】,〔-〕【宋】【元】【明】【宮】餘八地中所行施等波羅蜜多。十二圓滿最勝,謂第十地及如來地所有施等波羅蜜多,如其次第,菩薩圓滿故、佛圓滿故。復次最勝所作故、最勝所至故,名波羅蜜多,一切佛菩薩所為所到故。復次到所知彼岸故,名波羅蜜多,安住佛性故。復次濟度自他最極災橫故,名波羅蜜多,能令自他越度生死大苦海故。共詞已釋,不共今當說。能捨施者當來貧苦,能捨受者現在熱惱,故名為施。能令諸根永寂靜故、能趣清淨諸善趣故、能為清涼所依處故,說名為戒。隨其次第,能引守護諸根門故、是往清淨善趣因故、能為無悔等漸次乃至涅槃所依故。遠離一切忿熱灰故、遠離不捨怨害心故、顯發損者常安隱故,說名為忍。怨害心者,謂起報怨心。不捨者,謂不棄此心。能壞怨心,名為損者。顯此無畏,故名顯發損者常安隱故。損害生長作用相應,故名精進。損害作用相應者,謂前二正斷,以能損害不善法故。生長作用相應者,謂後二正斷,以能生長諸善法故。能持+(能忍)【宮】能持【大】,能持能忍【宮】能持、能息、能靜、能調,又能引發,故名靜慮。能持者,謂於境繫心。能息者,謂息諸散亂。能靜者,謂令心寂靜。能調者,謂制伏諸纏。能引發者,謂能引發自在作用。他所發智故、內證智故、種別智故、得寂靜智故、勝德智故,名為慧。他所發智者,謂從他言音所生慧,及如理作意相應慧。內證智者,謂出世間慧。種別智者,謂出世間後所得慧。得寂靜智者,謂修道中治煩惱慧。勝德智者,謂能引發勝功德慧。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一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二

安慧菩薩糅釋上集論

〔大〕-【明】*,〔大唐…譯〕十一字-【聖】*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大】*,〔-〕【聖】*,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明】*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2

決擇分中法品第二之二+(卷十二)【聖】二【大】,二卷十二【聖】二

云何修?略有五種,謂依止任持修、依止作意修、依止意樂修、依止方便修、依止自在修。

依止任持修復有四種:一依止因修,謂由種性=姓【三】【宮】【聖】性【大】,姓【宋】【元】【明】【宮】【聖】性力於波羅蜜多修習正行。二依止報修,謂由勝自體力於波羅蜜多修習正行。三依止願修,謂由本願力於波羅蜜多修習正行。四依止簡擇力修,謂由慧力於波羅蜜多修習正行。

依止作意修亦有四種:一依止勝解作意修,謂於一切波羅蜜多相應經教起增上勝解。二依止愛味作意修,謂於已得波羅蜜多見勝功德起深愛味。三依止隨喜作意修,謂於一切世界一切有情所行施等深生隨喜。四依止憙樂作意修,謂於自他當來勝品波羅蜜多深生願樂。

依止意樂修復有六種,謂由無厭意樂、廣大意樂、歡喜意樂、恩德意樂、無染意樂、善好意樂故,修諸波羅蜜多。此中菩薩於施波羅蜜多無厭意樂者,謂諸菩薩於一有情一剎那頃,假使殑伽沙等世界滿中七寶以用布施,又以殑伽沙等身命布施,如是布施經殑伽沙等大劫。如於一有情所,如是乃至於一切有情界如是施時,皆令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速得成熟。修行如是差別施時,菩薩意樂由=猶【三】【宮】由【大】,猶【宋】【元】【明】【宮】由不厭足。如是意樂,是名菩薩於施波羅蜜多無厭意樂。又諸菩薩修行如是施波羅蜜多時,展轉相續無一剎那有退有斷,乃至究竟坐菩提座。如是意樂,是名菩薩於施波羅蜜多廣大意樂。又諸菩薩修行如是施波羅蜜多時,於施所攝諸有情所生大歡喜,是諸有情施所攝受,雖生歡喜猶不能及。如是意樂,是名菩薩於施波羅蜜多歡喜意樂。又諸菩薩修行如是施波羅蜜多時,觀施所攝一切有情於我己身有大恩德,不見己身於彼有恩,由資助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如是意樂,是名菩薩於施波羅蜜多恩德意樂。又諸菩薩修行如是施波羅蜜多時,雖於無量諸有情所興大施福,而不希報恩當來果報=異熟【三】【宮】*果報【大】*,異熟【宋】【元】【明】【宮】*果報。如是意樂,是名菩薩於施波羅蜜多無染意樂。又諸菩薩修行如是施波羅蜜多時,以所修行廣大施聚所得果報,施諸有情不自為己,又以此福共諸有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意樂,是名菩薩於施波羅蜜多善好意樂。又諸菩薩修行戒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時無厭意樂者,謂諸菩薩假使經於殑伽沙等生,是一一生殑伽沙等大劫壽量,於此長時諸資生具常所匱乏,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恒在其中行住坐臥,唯能修習一剎那戒波羅蜜多,或乃至慧波羅蜜多如是展轉差別修習,所有戒聚乃至慧聚究竟滿足,現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菩薩修行如是戒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時,於此戒聚乃至慧聚修習意樂猶不滿足。如是意樂,是名菩薩於所修習戒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無厭意樂。又諸菩薩修行如是戒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時,展轉相續無一剎那有退有斷,乃至究竟坐菩提座。如是意樂,是名菩薩於所修行戒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廣大意樂。又諸菩薩修行如是戒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時,於此所攝諸有情所生大歡喜,是諸有情由此所攝雖生歡喜,猶不能及。如是意樂,是名菩薩於所修行戒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歡喜意樂。又諸菩薩修行如是戒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時,觀此所攝一切有情於我己身有大恩德,不見己身於彼有恩,由資助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如是意樂,是名菩薩於所修行戒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恩德意樂。又諸菩薩修行如是戒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時,雖於無量諸有情所興大戒福乃至慧福,而不希報恩當來果報。如是意樂,是名菩薩於所修行戒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無染意樂。又諸菩薩修行如是戒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時,以所修行廣大戒聚乃至慧聚所得果報,施諸有情不自為己,又以此福共諸有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意樂,是名菩薩於所修行戒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善好意樂。

依止方便修復有三種,謂由無分別智觀察三【CB】【麗-CB】,二【大】三K16n0576_p0312b09TW31n1606_p0749b18輪皆清淨故。所以者何?由此方便,一切作意所修諸行速成滿故。依止自在修亦有三種,謂身自在故、行自在故、說自在故。身自在者,謂諸如來自性受用。二身行自在者,謂諸如來變化身,由此能示現一切有情一切種同法行故。說自在者,謂能宣說六波羅蜜多一切種差別無有滯礙故。差別云何?謂由十八種任持以顯六波羅蜜多差別。何等十八?謂身任持、心任持、善法任持、善任持、菩提任持、悲任持、不捨有情任持、捨下劣心任持、無生法忍任持、善根方便任持、善根圓證任持、善根無盡任持、無厭倦任持、諸所思事成滿任持、御眾業任持、證入大地任持、引發佛性任持、建立佛事任持。施等六種各三差別,如其次第三三所攝。施三種者,謂財施、無畏施、法施。戒三種者,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忍三種者,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精進三種者,謂被甲精進、方便=加行【三】【宮】方便【大】,加行【宋】【元】【明】【宮】方便精進、饒益有情精進。靜慮三種者,謂現法樂住靜慮、引發神通靜慮、饒益有情靜慮。慧三種者,謂緣世俗慧、緣勝義慧、緣有情慧。當知財施能任持身,由飲食等諸資生具攝益受者所依身故。無畏施能任持心,安慰他心離憂怖故。如是餘句,隨義應思。下劣心者,謂諸菩薩厭生死苦同二乘心,由安受苦忍所任持故方捨此心。善根無盡者,謂窮生死際恒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乃至於無餘涅槃界亦不棄捨,由饒益有情精進所任持故。御眾業者,謂依止內證故,教授教誡=戒【聖】誡【大】,戒【聖】誡所化有情,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其解脫,由饒益有情靜慮所任持故。證入大地者,謂先信解甚深教法,資糧圓滿速能證入初極喜地,由緣世俗慧所任持故。所餘易了故不重釋。

又差別者,謂施有七種:一根本施,謂種性位菩薩所有施波羅蜜多,依止種性而行施故。二弘誓施,謂發心位菩薩所有施波羅蜜多,依受大願而行施故。三攝受施,謂自他利行位菩薩所有施波羅蜜多。四無執受施,謂觀真實義位菩薩所有施波羅蜜多,以無施者等分別執受故。五無攝受施,謂威德位菩薩所有施波羅蜜多,雖不攝受外資生具,但由虛空藏等三摩地力,舉手麾=摩【元】【明】【宮】麾【大】,摩【元】【明】【宮】麾空隨欲皆雨珍寶等物。六隨所應施,謂成熟位菩薩所有施波羅蜜多,隨所化宜而行施故。七廣大施,謂最勝菩提位所有施波羅蜜多,以無上故。如施有七種,乃至慧亦爾,隨其所應。

攝云何?謂為攝菩薩地故,於中略說施等波羅蜜多。此攝略有四種:一種性攝,謂施波羅蜜多等種性相應隨順知。二發心攝,謂差別發心所攝故。發心有二種,謂無差別、差別。無差別者,謂願我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差別者,謂願我施波羅蜜多速得圓滿,乃至慧波羅蜜多速得圓滿。當知此中由差別發心攝諸波羅蜜多,此是彼因故。三自他利攝,謂由施〔攝〕-【元】【明】【宮】【聖】攝【大】,〔-〕【元】【明】【宮】【聖】攝故攝受一切富樂自在,是名自利攝。由此施故引攝財物為饒益他,是名他利攝。如是所餘攝相,隨義應知。四勝義攝,此復多種,謂或依法界說,以真如是施等共相故。或依智資糧說,以能成辦一切智器故。或依智攝受說,以能成滿一切智故。或依知隨轉說,以五波羅蜜多隨慧波羅蜜多轉故。或依智相說,以慧波羅蜜多是正智自體故。如是勝義以真如及正智為體故,能攝施等。由此略說,所餘攝義如理應思。

所治者,謂施等六如其次第,以慳悋、犯戒、忿恚、懈怠、散亂、惡慧為所治。復次乃至一切波羅蜜多所攝善法,彼所對治及所知障皆是波羅蜜多所治。

功德者,謂依五果無量無邊稱讚勝利皆名功德。謂能永斷自所對治,是諸波羅蜜多離繫果。於現法中由此施等攝受自他,是士+(夫)【三】【宮】士【大】,士夫【宋】【元】【明】【宮】士用果。於當來世後後增勝展轉生起,是等流果。大菩提=菩薩【三】菩提【大】,菩薩【宋】【元】【明】菩提是增上果。感大財富往生善趣,無怨無壞多諸喜樂,有情中尊身無損害,廣大宗族隨其次第,是施等波羅蜜多異熟果。更互決擇者略有三種:一方便、二差別、三差別顯示。方便者,謂施方便中一切可得。如捨內外一切身財,是施方便;此方便中若捨一切,是施波羅蜜多。即於此中若慈悲心遮防一切損害逼迫惱亂他性,是戒波羅蜜多。即於此中忍受遮礙損害疲倦,是忍波羅蜜多。即於此中數數發起勇勵施心,是精進波羅蜜多。即於此中其心純善,繫心一境不外流散,是靜慮波羅蜜多。即於此中善取施行如實因果不取異見,是慧波羅蜜多。如是乃至慧波羅蜜多方便中,隨其所應當善建立。由無畏施,一切處有施故。

差別者略有四種:一自體差別、二助伴差別、三勸讚差別、四種殖=植【明】*殖【大】*,植【明】*殖差別。施等波羅蜜多自體差別者,如其次第,以棄捨防護堪耐策勤心住決擇為體。助伴差別者,謂施等方便中餘波羅蜜多悉皆隨轉,如前廣說。勸讚差別者,謂於施等勸勵讚美隨喜慶悅。種殖差別者,謂於他相續中建立施等波羅蜜多。此中施波羅蜜多是財施,餘五波羅蜜多是無畏施,一切六是法施,皆於他相續中種殖故。差別顯示者,謂由一行等差別顯示施等波羅蜜多。如有問言:若施波羅蜜多亦戒波羅蜜多耶?設戒波羅蜜多亦施波羅蜜多耶?為答此問應作順後句,謂所有戒波羅蜜多皆是施波羅蜜多,或有施波羅蜜多非戒波羅蜜多。謂戒波羅蜜多所不攝施波羅蜜多,如是乃至以慧波羅蜜多對施波羅蜜多,皆應作順後句。餘互相望,亦如理應思。此中依始業地漸次修者,說後必待前、前不待後,是故皆作順後句。若已串習六種頓修皆互相攝,如〈菩薩地〉說。攝善法戒者,謂六波羅蜜多若依純雜相資助說,應作四句。復次諸所有施皆波羅蜜多耶?設波羅蜜多皆是施耶?為答此問應作三句。或有是施非波羅蜜多,謂所行施不迴向大菩提。或有亦施亦波羅蜜多,謂所行施等迴向大菩提。或有非施非波羅蜜多,謂除上所說法。如是乃至依慧波羅蜜多,一一皆應作四句,如理當思。復次一切行施皆能生施波羅蜜多種類福耶?此應作四句。初句,謂所行施不迴向大菩提。第二句,謂於施波羅蜜多勸勵讚美隨喜慶悅。第三句,謂所行施迴向大菩提。第四句,謂除上爾所相。如是乃至依慧波羅蜜多,各作四句,如理應思。

H2 明方廣名(分二)I1 問

復次何緣說方廣分為廣大甚深耶?

I2 答

由一切種智性廣大甚深故。謂此所得一切種智性果最廣大甚深故,因受果名,是故別說方廣分為廣大甚深。

G2 明乖違方廣(分二)H1 不解生怖(分二)I1 問

復次何緣一分眾生=有情【三】【宮】下同眾生【大】下同,有情【宋】【元】【明】【宮】下同眾生於方廣分廣大甚深不生勝解,反=及【三】【宮】反【大】,及【宋】【元】【明】【宮】反懷怖畏耶?

I2 答

由遠離法性故、未種善根故、惡友所攝故。法性者,謂菩薩種性是彼自體故。由一分眾生無菩薩種性故,心性下劣,於廣大甚深教不能勝解,是故怖畏。又一分眾生雖有菩薩種性,而於大菩提未種正願等諸善根故,於此不能勝解,是故怖畏。又一分眾生雖已種善根,而為誹謗大乘眾生惡友所攝故,於此不能勝解,是故怖畏。

H2 生解不出(分二)I1 問

復次何緣一分眾生於方廣分廣大甚深雖生勝解,而不得出離耶?

I2 答(分二)J1 理答

由深安住自見取故、常堅執著如言義故。深安住自見取者,更不進求了義經故。常堅執著如言義者,恒堅封執不了義經故。如聞一切法畢竟無自性言故,便撥一切諸法性相皆無所有,如是於餘不了義經堅執如言義亦爾。是故雖信大乘而不得出離。

J2 引證(分二)K1 總

以大乘經由種種意說故,依此密意薄伽梵於《大法鏡經》中說如是言:若諸菩薩隨言取義,不如正理思擇法故,便生二十八不正見。

K2 別顯二十八見(分三)L1 明十七見

何等名為二十八不正見耶?謂相見、損減=滅【明】減【大】,滅【明】減施設見、損減分別見、損減真實見、攝受見、轉變見、無罪見、出離見、輕毀見、憤發見、顛倒見、出生見、不立宗見、矯=橋【聖】*矯【大】*,橋【聖】*矯亂見、敬事見、堅固愚癡見、根本見、於見無見見、捨方便見、不出離見、障增益見、生非福見、無功果見、受辱見、誹謗見、不可與言見、廣大見、增上慢見。相見者,謂聞大乘經中所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等言,不善密意,但隨此言義便生勝解,謂佛所說一切諸法定無自性、定無生等。執著如是無性等相,是名相見。彼執著如是無性等相時,便謗三自性,謂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遍計所執自性者,謂諸愚夫於色等相周遍計度起增益執,謂此是色乃至此是涅槃。此所執義無實無體,唯有名言之所施設。依他起自性者,謂即此色等唯是虛妄分別自體,又因果性或異不異。圓成實自性者,謂一切法真如實性。於此三性起誹謗行,即次三見,謂損減施設見、損減分別見、損減真實見。彼如是誹謗一切種一切法時,為欲成立此邪見故,便復攝受少分道理。又於所有開示離言諸法實性了義〔契〕-【聖】契【大】,〔-〕【聖】契經,廣設方便皆悉轉變令順己見。如是二種,即次二見,謂攝受見、轉變見。彼又起如是見:若依此見行善不善,定皆無罪無有過失;一切所行皆歸妙善,先所積習一切障垢皆得出離。如是二種,即次二見,謂無罪見、出離見。彼如是執自見已,便於此見相違安立蘊等諸法聲聞藏中妄生輕毀,又於不信如是邪見聲聞人等深生憎嫉。如是二種,即次二見,輕毀見、憤發見。彼又隨順自惡邪見,謂我當建立如實空無+(無)【聖】無【大】,無無【聖】無相無願,於非彼相起彼相想,而於彼相顛倒建立。又作是思惟:若能悟入如是法性,或令他入=人【三】【宮】入【大】,人【宋】【元】【明】【宮】入,一切皆生無量功德。如是二種,即次二見,謂顛倒見、出生見。若他於彼所起惡見如理詰=語【三】詰【大】,語【宋】【元】【明】詰責,彼於爾時竟不樂欲建立自宗,反以譏=機【三】【宮】譏【大】,機【宋】【元】【明】【宮】譏弄妄理詰責於他。如是二種,即次二見,謂不立宗見、矯亂見。彼又起如是增上慢,謂若能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恭敬諸佛世尊。如是見者,名敬事見。諸有善達無倒法性者,為令捨離彼惡見故,雖以種種真實成立道理方便開悟,堅守愚見曾無捨心,謂唯此真餘並邪妄。如是見者,名堅固愚癡見。如上所說諸見,所有習氣麁重,是名根本見。

L2 明次十見

為欲開示如上所說十七種見諸過失門,復說餘見,謂即相見名於見無見見。此實堅執無性等相而起,不執一切相想故,即損減施設見、損減分別見、損減真實見,名捨方便見。由彼誹謗一切法性,於勤精進起無用想故,即攝受見、轉變見,名不出離見。非方便修學不能證果故,即無罪見、出離見,名障增益見。所行邪僻無容盡障故,即輕毀見、憤發見,名生非福見。由於正法同梵行所起邪行門,便能引發大衰損故,即顛倒見、出生見,名無功果見。由所安立非正法性=姓【聖】性【大】,姓【聖】性授者受者俱不能證勝進果故,即不立宗見、矯亂見,名受辱見。非理興論無宜得勝故,即敬事見,名誹謗見。所不應說強增益故,即堅固愚癡見,名不可與言見。邪執空者不應與言,徒設多詞=辭【明】詞【大】,辭【明】詞終無所益故,即根本見,名廣大見。由此當來諸惡見類轉增廣故。

L3 明後一見

即上所說二十七見,皆名增上慢見,並能發起虛妄無實增上慢故。此云何知?由彼經中即次後說,如是諸見十七即十、十即十七,二十七即一、一即二十七故。

G3 釋方廣密意(分二)H1 解無自性(分二)I1 問

復次如方廣分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此言依何密=蜜【明】密【大】,蜜【明】密意說?

I2 答(分二)J1 唯依依他性解

謂無自然性故、無自體性故。無住自體故、無如愚夫所取相性故。無自然性者,由無自然性故說無自性,不遮待緣性故說無自性。無自體性者,由此自體曾所經有,即此自體不可復有故,說為無性。無住自體者,體雖現在未至壞相,次必當滅。體無住義,故說無性。無如愚夫所取相性者,如諸愚夫未見諦者,依止名言戲論熏習門,妄取諸法性相。遠離如是所取自性,故說無性。

J2 依三性解

復次於遍計所執自性,相無性故;於依他起自性,生無性故;於圓成實自性,勝義無性故,更依異門顯無性義故言。復次一切法者,即三自性,謂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遍計所執自性定無自相,自相無故名相無性,相無性故名為無性。依他起自性待眾緣故非自然生,無自然生性故名生無性,生無性故名=說【聖】名【大】,說【聖】名為無性。圓成實自性清淨所緣故,於依他起中無遍計所執相所顯自體故,勝義為自體故=又【聖】故【大】,又【聖】故、無性所顯故,名勝義無性,勝義無性故名為無性。由此道理,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非一切種性相俱無說為無性。

H2 例解無生無滅等經(分二)I1 問

又彼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此依何密意說?

I2 答

如無自性,無生亦爾。如無生,無滅亦爾。如無生無滅,本來寂靜亦爾。如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亦爾。

G4 明決了方廣(分二)H1 解意趣(分二)I1 標

復〔次〕-【三】【宮】次【大】,〔-〕【宋】【元】【明】【宮】次有四種意趣,由此意趣故,方廣分中一切如來所有意趣應隨決了。

I2 徵列

何等為四?謂平等意趣、別時意趣=樂【聖】*趣【大】*,樂【聖】*趣、別義意趣、眾生意樂意趣。平等意趣者,如說我於爾時曾名勝觀如來、應、正等覺,與彼法身無差別故。別時意趣者,如說若有願生極樂世界皆得往生;若暫得聞無垢月光如來名者,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決不退轉。如是等言,意在別時故。別義意趣者,如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如是等言不可如文便取義故。眾生意樂意趣者,謂於一善根,或時稱讚,為令歡喜勇猛修故;或時毀呰,為遮得少善生喜足故。為貪行者稱讚佛土富樂莊嚴,為慢行者稱讚諸佛或有增勝。為恒悔惱障修善者說如是言,於佛菩薩雖行輕毀,然彼眾生亦生天趣。為不定種性者,捨離聲聞下劣意樂故,記大聲聞當得作佛,又說一乘更無第二。

H2 解祕密(分二)I1 標

復次有四種祕密,由此祕密故,於方廣分中一切如來所有祕密應隨決了。

I2 徵列

何等為四?謂令入祕密、相祕密、對治祕密、轉變祕密。如是四種,於大乘中略攝如來一切所說祕密道理。令入祕密者,謂於聲聞乘說色等諸法皆有自性,為令無怖畏漸入聖教故。相祕密者,謂於三自性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等。對治祕密者,謂為調伏諸過失者,如來宣說種種密教,如為對治八種障故說最上乘。何等為八?謂輕佛法、懈怠、少善、生喜足、貪慢行、惡作、不定性、差別。廣說指事,隨其所應,如四意趣說。轉變祕密者,謂經所說隱密名言。如說:於=覺【三】【宮】於【大】,覺【宋】【元】【明】【宮】於不堅堅覺深=為堅善【三】【宮】堅覺深【大】,為堅善【宋】【元】【明】【宮】堅覺,深住於顛倒,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此中密意者,謂=調【三】【宮】謂【大】,調【宋】【元】【明】【宮】謂於不散動起堅固勝覺。所以者何?堅有二義:一貞實、二散動。由此散動令心剛逸,故亦名堅。深=善【三】,菩【宮】深【大】,善【宋】【元】【明】,菩【宮】深住於顛倒者,謂翻常樂我淨=淨我【宮】【聖】我淨【大】,淨我【宮】【聖】我淨四倒為無常等,故名顛倒。於此不退,故名深=善【三】【宮】深【大】,善【宋】【元】【明】【宮】深住。極煩惱所惱者,謂於長時精勤苦行,極為勞倦所逼惱故。得最上菩提者,若具如上所說三事,定速當證無上菩提。

G5 明方廣果(分二)H1 問

復次方廣分中於法三摩地善巧菩薩相云何可知?

H2 答(分二)I1 總標答

謂由五種因故。

I2 別列答

一剎那剎那消除一切麁重所依、二出離種種想得樂法=法苑【三】【宮】樂法【大】,法苑【宋】【元】【明】【宮】樂法樂、三了知無量無分別相大法光明、四順清淨分無分別相恒現在前、五能攝受轉上轉勝圓滿成就佛法身因。如是五種,依諸菩薩三種稱讚功德〔說〕-【聖】說【大】,〔-〕【聖】說,謂奢摩他稱讚功德、毘鉢舍那稱讚功德、此二俱分稱讚功德。奢摩他稱讚功德復有二種:一剎那剎那勝進輕安無有間缺,遍所〔依〕-【聖】依【大】,〔-〕【聖】依故,剎那剎那消除一切麁重所依。二勝解諦觀一切教法無有差別,同一味故。遠離種種蘊界處等諸義相想,得契經等憙樂法樂。毘鉢舍那稱讚功德亦有二種:一隨所擇法無有間缺,不忘失故,由憶念門於無量無分別相契經等法,以慧照了。二=三【宋】【元】二【大】,三【宋】【元】二轉依前所有色像,無分別無加行相恒現在前。第五一種,是此二俱分稱讚功德法身者,謂所知障永斷轉依所攝。此於第十地名圓滿,於如來地名成就。為令法身速得圓滿成就故,引殖轉上轉勝等流習氣,故名攝受。彼因如是五種,即顯五修能得五果。何等為五?謂息相修、和合修、無相修、無功用修、轉相修。

G6 明方廣生福(分二)H1 問

問:聲聞藏法、菩薩藏法,等從法身所流。何故眾生以香鬘等供養菩薩藏法,便生廣大無邊福聚,非聲聞藏法耶?

H2 答

答:以菩薩藏法是一切眾生利益安樂所依處故、能建大義故、無上無量大功德聚所生處故。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二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三

安慧菩薩糅釋上集論

〔大〕-【明】大【大】,〔-〕【明】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3 得品1

決擇分中得品第三之一

D3 得品(分二)E1 問

云何得決擇?

E2 答(分二)F1 略答

略說=記【明】說【大】,記【明】說有二種,謂建立補特伽羅、建立現觀。前為能證,後是所證。補特伽羅雖非實有,由四種緣是故建立,謂言說易故、順世間故、離怖畏故、顯示自他具德失故。言說易者,若於無量色等差別、無量差別相想法中,總合建立一假有情,即呼召=名【三】【宮】召【大】,名【宋】【元】【明】【宮】召往來等種種言說遂不為難。順世間者,非諸世間唯依法想而起言說,多分依有情想而起言說,是故聖者為化世間,必應同彼方便建立補特伽羅。離怖畏者,世間有情未會甚深緣起法性,若聞一切有情無我,便生怖畏不受正化。顯示自他具德失者,若離假立有情差別,唯說諸法染淨相者,是則一切無有差別,不可了知如是身中如此過失若斷未斷、如是身中如此功德若證未證,是故建立補特伽羅。

F2 廣答(分三)G1 廣補特伽羅能證(分三)H1 列七類

云何建立?略有七種,謂病行差別故、出離差別故、任=住【元】【明】【宮】任【大】,住【元】【明】【宮】任持差別故、方便=加行【三】【宮】下同方便【大】下同,加行【宋】【元】【明】【宮】下同方便差別故、果差別故、界差別故、修行差別故。

H2 隨別顯(分七)I1 病行差別七種

病行差別復有七種,謂貪行、瞋行、癡行、慢行、尋思行、等分行、薄塵行。

I2 出離差別三種

出離差別有三種,謂聲聞乘、獨覺乘、大乘。

I3 任持差別三種

任=住【明】【宮】任【大】,住【明】【宮】任持差別有三種,謂未具資糧、已具未具資糧、已具資糧。

I4 方便差別二種

方便差別有二種,謂隨信行、隨法行。

I5 果差別二十七種

果差別有二十七,謂信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極七返有、家家、一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退法阿羅漢、思法阿羅漢、護法阿羅漢、住不動阿羅漢、堪達阿羅漢、不動法阿羅漢。

I6 界差別(分三)J1 三界異生有學無學

界差別者,謂欲界異生有學無學。如欲界有,三色界無色界亦爾。

J2 欲色界菩薩

又有欲色界菩薩,

J3 欲界獨覺及如來

又有欲界獨覺,不可思議如來。

I7 修行差別五種

修行差別略有五種:一勝解行菩薩、二增上意樂行菩薩、三有相行菩薩、四無相行菩薩、五無功用行菩薩。如是等補特伽羅無量差別。

H3 別牒釋(分二)I1 別牒七類釋(分七)J1 病行差別(分四)K1 貪行

貪行補特伽羅者,謂有猛利長時貪欲,雖於下劣可愛境界而能發起上品貪故,起即長時無斷絕故。

K2 例瞋等行

如貪行者,乃至尋思行者亦爾,各隨自境猛利長時,如理配釋。

K3 等分行

等分行補特伽羅者,謂住自性位煩惱,遠離猛劣,住平等位諸煩惱故,隨境界勢力煩惱現行故。

K4 薄塵行

薄塵行補特伽羅者,謂住自性位微薄煩惱。如前所說自性位煩惱相,今此煩惱望彼是微薄故。雖於增上所緣境界,而微薄性煩惱現行,昔所修習勝對治力所摧伏故。

J2 出離差別(分三)K1 聲聞乘

聲聞乘補特伽羅者,謂住聲聞法性,若定不定性,是鈍根,自求解脫發弘正願,修厭離貪解脫意樂,以聲聞藏為所緣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得盡苦際。當知此中以種性、根、願、意樂、境界、行果差別說聲聞乘。對獨覺菩薩根性,說此為鈍,若不爾即與隨法行等利根言相違。

K2 獨覺乘

獨覺乘補特伽羅者,謂住獨覺法性,若定不定性,是中根,自求解脫發弘正願,修厭離貪解脫意樂及修獨證菩提意樂,即聲聞藏為所緣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或先未起順決擇分、或先已起順決擇分,或先未得果、或先已得果,出無佛世,唯內思惟聖道現前,或如麟角獨住、或復獨勝部行,得盡苦際。若先未起順決擇分亦不得果,如是方成麟角獨住,所餘當成獨勝部行。

K3 菩薩乘

大乘補特伽羅者,謂住菩薩法性,若定不定性,是利根,為求解脫一切有情,發弘大=正【三】【宮】大【大】,正【宋】【元】【明】【宮】大願,修無住處涅槃意樂,以菩薩藏為所緣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成熟眾生=有情【三】【宮】下同眾生【大】下同,有情【宋】【元】【明】【宮】下同眾生修淨佛土,得受大記,證成無上正等菩提。得受大記者,謂住第八菩薩地,證得無生法忍故。

J3 任持差別(分二)K1 釋解脫決擇(分二)L1 順解脫分(分三)M1 未具資糧

未具資糧補特伽羅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發起軟=煖【明】*軟【大】*,煖【明】*軟品清信勝解,成就軟品順解脫分,未定生時。

M2 已具未具資糧

已具未具資糧補特伽羅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發起中品清信勝解,成就中品順解脫分,已定生時。

M3 已具資糧

已具資糧補特伽羅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發起上品清信勝解,成就上品順解脫分,即此生時。

L2 順決擇分(分三)M1 未具資糧

又未具資糧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於諸諦中成就下品諦察法忍,成就下品順決擇分,未定生時。

M2 已具未具資糧

已具未具資糧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於諸諦中成就中品諦察法忍,成就中品順決擇分,已定生時。

M3 已具資糧

已具資糧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於諸諦中成就上品諦察法忍,成就上品順決擇分,即此生時。

K2 料簡(分二)L1 解決擇三品之位

如是三種補特伽羅,由成就順解脫分、順決擇分各三品故。約能引生順決擇分及諦現觀,如其次第,未定、已定、即此生時。於諦增上法清信勝+(解)【三】【宮】勝【大】,勝解【宋】【元】【明】【宮】勝相,是順解脫分。即於此法諦察法忍相,是順決擇分。如其次第,信增上故、慧增上故。此中三品順決擇分者,謂除世第一法,由世第一法性唯一剎那必不相續,即此生時定入現觀,非前位故。

L2 解二位退不退相

從下中品順解脫分、順決擇分有可退義,此唯退現行非退習氣,已依涅槃先起善根者不復新起故。依此下品順解脫分善根,薄伽梵說:若有具世間,增上品正見,雖經歷千生+(而)【三】【宮】生【大】,生而【宋】【元】【明】【宮】生,不墮〔三〕-【宮】三【大】,〔-〕【宮】三惡趣。

又有四種順解脫分:一者依憑順解脫分、二者勝解順解脫分、三者愛樂順解脫分、四者趣證順解脫分。從善法欲乃至為求解脫所有善根,皆名依憑順解脫分。於彼相應教法所有勝解俱行善根,是名勝解順解脫分。緣解脫境作意相續清淨喜俱所有善根,是名愛樂順解脫分。即於此生決定發起順決擇分所有善根,是名趣證順解脫分。

復有六種順決擇分,謂隨順順決擇分、勝進順決擇分、通達順決擇分、餘轉順決擇分、一生順決擇分、一座順決擇分。若最初所起緣諦境行下品善根,是名隨順順決擇分。即此善根轉成中品,是名勝進順決擇分,望前下品是增勝故。即此善根增至上品,於此生中決定堪能通達諦理,是名通達順決擇分。又即此位中,不定種性者為迴向最勝菩提,及諸獨覺為求無師自證菩提,轉趣餘生,是名餘轉順決擇分。若於此生定能通達,是名一生順決擇分。若於此座定能通達,是名一座順決擇分。

J4 方便差別(分二)K1 隨信行

隨信行補特伽羅者,謂資糧已具,性是鈍根,隨順他教修諦現觀。

K2 隨法行

隨法行補特伽羅者,謂資糧已具,性是利根,自然隨順諦增上法修諦現觀。

J5 果差別(分六)K1 依加行差別(分二)L1 信勝解

信解補特伽羅者,謂隨信行已至果位。

L2 見至

見至補特伽羅者,謂隨法行已至果位。

K2 依定差別(即身證)

身證補特伽羅者,謂諸有學已具證得八解脫定,即不還果說名身證,由身證得八解脫定具足住故。八解脫者,謂有色觀諸色等,後當廣說。

K3 依障差別(分二)L1 慧解脫

慧解脫補特伽羅者,謂已盡諸漏,而未具證八解脫定,唯究竟斷慧所對治煩惱障故。

L2 俱分解脫

俱分解脫補特伽羅者,謂已斷諸漏及具證八解脫定,由煩惱障分及定障分俱得解脫故。

K4 依道差別(分八)L1 預流向

預流果向補特伽羅者,謂住順決擇分位,及住見道十五心剎那位。此中意說,始從一座順決擇分乃至未得初果,皆名預流果向。

L2 預流果(分二)M1 釋

豫=預【三】【宮】*豫【大】*,預【宋】【元】【明】【宮】*豫流果補特伽羅者,謂住見道第十六心剎那位。即此見道,亦名入正性決定,亦名於法現觀。

M2 辨(分二)N1 明誰能得果(分二)O1 次第得果

問:誰於見道最後心位得初果耶?答:若於欲界未離欲者,後入正性決定得預流果。謂次第者,雖少分離欲亦名未離欲,彼後入正性決定,至第十六心位得預流果。

O2 超越得果

若倍離欲者,後入正性決定得一來果。謂先用世間道已斷欲界修道所斷六品煩惱,名倍離欲。彼後入正性決定,至第十六心位得一來果。若已離欲者,後入正性決定得不還果。謂先用世俗道已斷欲界修道所斷九品煩惱,名已離欲。彼後入正性決定,至第十六心位得不還果。

N2 問答但斷三結得預流果(分二)O1 問

問:若已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得預流果,何故但言永斷三結得預流果耶?

O2 答(分二)P1 第一解

答:最勝所攝故,由此三種障解脫得最為殊勝。所以者何?於解脫是不發趣因故、雖已發趣復為邪出離因故、及不正出離因故、由薩迦耶見執五取蘊為我我所深生愛樂故,於大苦聚不生厭背、於勝解脫無發趣心。或有眾生雖已發趣解脫,然由戒禁取及疑,僻執邪道疑正道故,便邪出離及不正出離。

P2 第二解

又此三結是迷所知境因故、迷見因故、迷對治因故。所以者何?由薩迦耶見迷所知境,於大苦聚虛妄增益我我所相故。由戒禁取迷能知見,於顛倒見謂為清淨出離因故。由疑迷正對治,於三寶所不決定故。

L3 一來向

一來果向補特伽羅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五品煩惱安住彼道。所以者何?由見道後已斷欲界乃至中中品煩惱及住彼斷道故。

L4 一來果

一來果補特伽羅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第六品煩惱安住彼道。所以者何?由已永斷中軟品煩惱,斷道究竟建立此故。

L5 不還向

不還果向補特伽羅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第七第八品煩惱安住彼道。所以者何?由一來果後已斷欲界軟上軟中品煩惱,及住彼斷道建立此故。

L6 不還果(分二)M1 釋

不還果補特伽羅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第九品煩惱安住彼道。所以者何?由彼永斷欲界軟軟品煩惱,斷道究竟建立此故。

M2 辨斷五順下分結得果(分二)N1 問

問:若已永斷一切見道所斷煩惱,及已永斷欲界修道所斷一切煩惱得不還果,何故但言永斷五順下分結得不還果耶?

N2 答

答:最勝所攝故。云何最勝?由此五結能為下趣下界勝因,故名最勝。所以者何?下趣者,謂地獄=那落迦【三】【宮】*地獄【大】*,那落迦【宋】【元】【明】【宮】*地獄、畜生=傍生【宋】【元】【宮】*,旁生【明】*畜生【大】*,傍生【宋】【元】【宮】*,旁生【明】*畜生、餓鬼。下界者,謂欲界。以薩迦耶見、戒禁取、疑為最勝因,令諸有情不越下=不【三】【宮】下【大】,不【宋】【元】【明】【宮】下趣故。以貪欲瞋恚為最勝因,令諸有情下越下界故。

L7 阿羅漢向

阿羅漢果向補特伽羅者,謂已永斷有頂八品煩惱安住彼道。

L8 阿羅漢果(分二)M1 釋

阿羅漢果補特伽羅者,謂已永斷有頂第九品煩惱安住彼究竟道。

M2 辨斷五順上分結得果(分二)N1 問

問:若阿羅漢永斷三界一切煩惱,何故但言永斷一切五順上分結得阿羅漢果耶?

N2 答

答:最勝所攝故。云何最勝?由此五結是取上分因及不捨上分因,故名最勝。所以者何?由色無色愛取欲界上色無色界生故,由掉慢無明不捨此上生故,以愛慢疑上靜慮者為彼所惱故。

K5 依生差別(分八)L1 極七返有

極七返有補特伽羅者,謂即豫流。於人天生往來雜受,極至七返得盡苦際。

L2 家家

家家補特伽羅者,謂即預流。或於天上或於人中,從家至家得盡苦際。所以者何?即預流果進至一來果向,或於天上或於人中,決定往來極受二有方般涅槃故。

L3 一間

一間補特伽羅者,謂即一來。或於天上唯受一有,得盡苦際。所以者何?即一來果進至不還果向,或於天上唯受一有,得般涅槃故。唯有一隙,容此一生,故名一間。

L4 中般涅槃三種

中般涅槃補特伽羅者,謂生結已斷、起結未斷,或中有纔起,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或中有起已,為趣生有,纔起思惟,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或思惟已發趣生有,未到生有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此中顯示三種中般,由煩惱力往趣生處令=今【宋】【明】【宮】令【大】,今【宋】【明】【宮】令生有相續,此煩惱已盡;唯由隨眠力令命終後諸蘊續起,此隨眠餘猶未盡。或中有纔起,由串習力聖道現前斷餘隨眠,即於此位入般涅槃。或中有起已,為往生有纔發思惟,聖道現前斷餘隨眠,入般涅槃。或思惟已往生有處,未得生有,聖道現前斷餘隨眠,入般涅槃。如是三種,望生有處,未發、纔發、已遠去位差別建立,隨順《七善丈夫趣經》。

L5 生般涅槃

生般涅槃補特伽羅者,謂二結俱未斷,纔生色界已,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

L6 無行般涅槃

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者,謂生彼已,不由加行聖道現前,得盡苦際。不由加行者,由宿串習力,無漏聖道任運現前,無功用故。

L7 有行般涅槃

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者,謂生彼已,由加行力聖道現前,得盡苦際。由加行者,與上相違故。

L8 上流(分二)M1 釋(分二)N1 第一種上流

上流補特伽羅者,謂於色界地〔地〕-【三】【宮】地【大】,〔-〕【宋】【元】【明】【宮】地中皆受生已,乃至最後入色究竟,於彼無漏聖道現前,得盡苦際。

N2 第二種上流

復有乃至往到有頂,聖道現前,得盡苦際。此中顯示二種上流,一極至色究竟、二極至有頂。極至色究竟者,謂多愛味補特伽羅,由多生起軟等靜慮差別愛味故,始從梵眾天乃至色究竟,於一切處次第各受一生,乃至最後入色究竟得般涅槃。極至有頂者,謂不雜修第四靜慮,唯避淨居,如前次第生一切處,乃至有頂方般涅槃。

M2 別釋五淨居(分二)N1 標五品修

又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一下品修、二中品修、三上品修、四上勝品修、五上極品修。

N2 明如次生五淨居

由此五品雜修第四靜慮故,如其次第生五淨居。

K6 依退不退差別(分六)L1 退法阿羅漢

退法阿羅漢者,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現法樂住。思惟者,欲害自身。不思惟者,不欲害自身。退現法樂住者,謂退世間靜慮等定。

L2 思法阿羅漢

思法阿羅漢者,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若不思惟,即可退失現法樂住。若思惟已,能不退失。

L3 護法阿羅漢

護法阿羅漢者,謂鈍根性,若遊散便可退失現法樂住,若不遊散即能不退。

L4 住不動阿羅漢

住不動阿羅漢者,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亦不能練根。練根者,謂轉下鈍根成上利根。是故不動法不說能練根,性是利根故。

L5 堪達阿羅漢

堪達阿羅漢者,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堪能練根。

L6 不動法阿羅漢

不動法阿羅漢者,謂利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

J6 界差別(分三)K1 三界異生有學無學(分二)L1 欲界(分三)M1 異生

欲界異生補特伽羅者,謂於欲界若生若長,不得聖法。

M2 有學

欲界有學補特伽羅者,謂於欲界若生若長,已得聖法,猶有餘結。

M3 無學

欲界無學補特伽羅者,謂於欲界若生若長,已得聖法,無有餘結。

L2 例色無色界

如欲界有三,如是色無色界各有三種,隨相應知。

K2 欲色界菩薩

欲色界菩薩者,謂與滅=減【三】【宮】*滅【大】*,減【宋】【元】【明】【宮】*滅離無色界生靜慮相應住靜慮樂,而生欲界或生色界。問:何緣菩薩不生無色界?答:若已證得最勝威德菩薩,凡所受生皆欲利益安樂眾生,以無色界非成熟眾生處故。滅離無色界生靜慮者,謂能除遣無色界生所有勝定。住靜慮樂者,謂不退靜慮。由此菩薩善巧迴轉故,為欲成熟所化有情,或生欲界或生色界。

K3 欲界獨覺及不思議如來

欲界獨覺者,謂無佛出世時生=上【宮】生【大】,上【宮】生於欲界,自然證得獨覺菩提。

不思議如來者,謂且=但【三】【宮】且【大】,但【宋】【元】【明】【宮】且於欲界始從示現安住覩史多天妙寶宮殿,乃至示現大般涅槃,示現一切諸佛菩薩所行大行。一切菩薩所行者,謂從示現覩史多天宮,乃至現大神變降伏魔軍。諸佛所行者,謂從示現成等正覺,乃至示現大般涅槃。

J7 修行差別(分五)K1 勝解行菩薩

勝解行菩薩者,謂住勝解行地中,成就菩薩下中上忍。由其安住菩薩種姓=性【三】【宮】姓【大】,性【宋】【元】【明】【宮】姓,始從初發大菩提願,乃至未入極歡喜地,未得出世真實內證故,名勝解行菩薩。

K2 增上意樂行菩薩

增上意樂行菩薩者,謂十地中所有菩薩,由已證得出世內證清淨意樂故。

K3 有相行菩薩

有相行菩薩者,謂住極喜、離垢、發光、焰慧、極難勝、現前地中所有菩薩,由此六地雖不喜樂,而為諸相所間雜故。

K4 無相行菩薩

無相行菩薩者,謂住遠行地中所有菩薩,由此菩薩若作功用乃至隨其欲樂,能令諸相不現行故。

K5 無功用行菩薩

無功用行菩薩者,謂住不動、善慧、法雲地中所有菩薩,由此菩薩已得純熟無分別智故。

I2 釋預流頓漸出離(分二)J1 標列

復次如說預流補特伽羅,此有二種:一漸出離、二頓出離。

J2 別釋(分二)K1 漸出離

漸出離者,如前廣說。

K2 頓出離(分二)L1 顯行相

頓出離者,謂入諦現觀已,依止未至定發出世間道,頓斷三界一切煩惱,品品別斷唯立二果,謂預流果、阿羅漢果。品品別斷者,謂先頓斷欲色無色界修道所斷上上品隨眠,如是乃至軟軟品。頓斷三界者,如見道所斷,非如世間道界地漸次品品別斷。此義以何為證?如《指端經》說:諸所有色乃至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總此一切略為一分一團一積一聚。如是略已,應觀一切皆是無常、一切皆苦,乃至廣說。依如是觀,但可建立初後二果。由此二果如其次第,永斷三界一切見修所斷煩惱無餘所顯故,不立第二第三兩果。由此二果,已見諦者唯斷欲界修道所斷,有餘無餘所顯故。又依如是頓出離者,如來於分別經中,預流果無間即建立阿羅漢果,

L2 釋不定

如是補特伽羅多於現法或臨終時善辦=辯【三】【宮】辦【大】,辯【宋】【元】【明】【宮】辦聖旨。設不能辦=辯【明】*,辨【宮】*辦【大】*,辯【明】*,辨【宮】*辦,由願力故,即以願力還生欲界,出無佛世成獨勝果。設不辦者,未能無餘離諸欲故,即以願力生欲界者,彼能速證般涅槃故。

G2 廣現觀所證(分三)H1 總明現觀(分二)I1 標列

建立現觀,略有十種,謂法現觀、義現觀、真現觀、後現觀、寶現觀、不行現觀、究竟現觀、聲聞現觀、獨覺現觀、菩薩現觀。

I2 別釋(分十)J1 法現觀

法現觀者,謂於諸諦增上法中已得上品清信勝解隨信而行。所以者何?由於諸諦增上契經等法中,從聞他音增上緣力,已得最後順解脫分善根所攝上品清信勝解。由得如是清信勝解故,說名以法現觀現觀諸諦。

J2 義現觀(分二)K1 釋

義現觀者,謂即於諸諦增上法中已得上品,於諸諦境諦察法忍。

K2 別釋諦察法忍

此忍居順決擇分位。所以者何?由即於如上所說法中如理作意增上緣力,於苦等諦境已得最後順決擇分善根所攝上品諦察法忍。此諦察法忍,由三種如理作意所顯發故,復成三品,謂上軟、上中、上上。上軟者,謂即此生時軟=煖【三】【宮】軟【大】,煖【宋】【元】【明】【宮】軟位。上中者,謂頂、忍位。上上者,謂世第一法位。

J3 真現觀(分二)K1 得見道

真現觀者,謂已得見道十六心剎那位所有聖道,

K2 得現觀邊安立諦世俗智

又於見道中得現觀邊安立諦世俗智。由出世智增上緣力長養彼種子故,名得此智而不現前,以見道十六心剎那無有間斷,不容現起世間心故。於修道位,此世=出【元】【明】世【大】,出【元】【明】世俗智方現在前。

J4 後現觀

後現觀者,謂一切修道,由見道後一切世間出世間道皆名後現觀故。

J5 寶現觀

寶現觀者,謂於佛證淨、於法證淨、於僧證淨。由佛聖弟子於三寶所已得決定證清淨信,謂薄伽梵是真正等覺者、法毘奈耶是真善妙說、聖弟子眾是真淨行者。

J6 不行現觀

不行現觀者,謂已證得無作律儀故,雖居學位,而謂我今已盡地獄、畜生、餓鬼顛墜惡趣,我不復能造惡趣業感惡趣異熟。已得無作律儀者,謂已證得聖所愛戒所攝律儀。由得此故,此所對治地獄異熟等必不復行。由地獄等永盡不行故,名不行現觀。

J7 究竟現觀

究竟現觀者,如道諦中究竟道說,謂已息一切麁重、已得一切離繫得,如是等。

J8 聲聞現觀

聲聞現觀者,謂前所說七種現觀,從聞他音而證得故,名聲聞現觀。

J9 獨覺現觀

獨覺現觀者,謂前所說七種現觀,不由他音而證得故,名獨覺現觀。

J10 菩薩現觀

菩薩現觀者,謂諸菩薩於前所說七現觀中,起修集忍而不作證,為於聲聞獨覺調伏方便中得善巧故、哀戀眾生不於下乘而出離故,然於菩薩極喜地中入諸菩薩正性決定,是名菩薩現觀。

H2 明聲聞菩薩現觀差別(分二)I1 問

已說現觀,差別今當說。問:聲聞菩薩現觀有何差別?

I2 答(分二)J1 標列十一種差別

答:略說有十一種,謂境界差別、任持差別、通達差別、誓願差別、出離差別、攝受差別、建立差別、眷屬差別、勝生差別、生差別、果差別。

境界差別者,謂緣方廣大乘為境故。

任持差別者,謂滿大劫阿僧企耶,福智資糧圓滿故。

通達差別者,謂由補特伽羅法無我理增上法方便所引出世間智,俱通達二無我故。

誓願差別者,謂能通達一切有情與己平等,猶如自身誓願攝益故。

出離差別者,謂依十地而出離故。

攝受差別者,謂無住涅槃所攝受故。

建立差別者,謂善修治諸佛淨土故。

眷屬差別者,謂攝受一切所化眾生為眷屬故。

勝生差別者,謂如世間腹所孕子,繼父種族令不斷絕。如是菩薩紹隆佛種令不斷絕,是+(名)【三】是【大】,是名【宋】【元】【明】是佛真子相故。

生差別者,謂於如來大集會中生故。

J2 別列十種果差別

果差別者,復有十種,謂轉依差別、功德圓滿差別、五相差別、三身差別、涅槃差別、證得和合智用差別、障清淨差別、和合作業差別、方便示現成等正覺入般涅槃差別、五種拔濟差別。

轉依差別者,謂染不染一切種所依麁重永斷故、一切無上功德所依永轉故。

功德圓滿差別者,謂力、無所畏、不共佛法等無邊功德永成滿故。

五相差別者,謂清淨等五相差別。一清淨差別,謂永斷一切煩惱并習氣故。二圓淨差別,謂遍修治佛淨土故。三身差別,謂法身圓滿故。四受用差別,謂一切時處大集會與諸菩薩受用種種大法樂故。五業差別,謂隨其所應起種種變化,遍於十方無量無邊諸世界中作諸佛事故。

三身差別者,謂證得圓滿自性、受用、變化身故。

涅槃差別者,謂於無餘涅槃界為欲利樂一切有情,一切功德無斷絕故。

證得和合智用差別者,謂證得最極清淨法界一味故,於彼能依一切種妙智用一一佛功能,等一切佛功能故。

障清淨差別者,謂永斷一切煩惱障、所知障故。

和合作業差別者,謂化導一一有情作用,皆一切佛增上力故。

方便示現成等正覺入般涅槃差別者,謂於十方一切世界,隨其所應,乃至後際數數示現成正覺等,令一切所化眾生成熟解脫故。

五種拔濟差別者,謂拔濟災橫等五事。一拔濟災橫,謂如來入城邑等時,令盲聾等得眼耳等。二拔濟非方便,謂令得世間正見,遠離一切邪惡見故。三拔濟惡趣,謂令生見道,越諸惡趣故。四拔濟薩迦耶,謂令證阿羅漢果,永脫三界故。五拔濟乘,謂令諸菩薩不樂下乘故。

H3 明現觀所攝功德(分二)I1 問答(分二)J1 問

問:如經說四無量等最勝功德,何現觀所攝耶?

J2 答(分二)K1 答攝

答:後現觀、究竟現觀所攝。所以者何?如是最勝功德,諸聖弟子等或於修道或究竟道之所發起,是故二現觀所攝。

K2 別徵顯(分二)L1 徵

彼復云何?

L2 列

謂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解、神通、相隨顯=好【三】【宮】好【CB】【磧-CB】【宋】【元】【明】【宮】,顯【大】好Q16_p0014c30、清淨、力、無畏、念住、不護、無忘失法、永斷習氣、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種妙智,如是等功德,如來於諸經中,或依聲聞乘說、或依大乘說。此諸功德隨其所應,略以五門顯示其相,謂所依、境界、行相、自體、助伴。

I2 隨前各以五門解釋(分十九)J1 四無量(分二)K1 列

無量者,謂四無量:一慈無量、二悲無量、三喜無量、四捨無量。

K2 釋(分四)L1 慈無量

慈云何?謂依止靜慮,於諸有情與樂相應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法=心所【三】【宮】*心法【大】*,心所【宋】【元】【明】【宮】*心法。此中顯慈無量,以靜慮為所依,有情為境界,願彼與樂相應為行相,定慧為自體,一切功德皆奢摩他、毘鉢舍那所攝故,諸心心法為助伴。當知悲等一切功德,隨其所應亦爾。

L2 悲無量

悲云何?謂於諸有情離苦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所依、自體、助伴與慈相似故。

L3 喜無量

喜云何?謂於諸有情不離樂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

L4 捨無量

捨云何?謂依止靜慮,於諸有情利益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利益意樂者,謂於與樂相應等有情所棄捨愛等作是思惟,當令彼解脫煩惱。如是意樂,名捨行相。利益意樂行相圓滿,名住具足。

J2 八解脫(分二)K1 標指

解脫者,謂八解脫,廣說如經。

K2 別釋(分五)L1 有色觀諸色解脫

云何有色觀諸色解脫?謂依止靜慮,於內未伏見者色想,或現安立見者色想,觀所見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法,乃至為解脫變化障。有色者,謂於內身未依無色定伏除見者色想故。或見者色想,安立現前故。觀諸色者,謂以意解觀見好惡等色故。解脫者,謂能解脫一切變化障故。

L2 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

云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謂於內已伏見者色想,或現安立見者無色想,觀所見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內無色想者,謂於內身已依無色定伏除見者色想故。或見者無色想,安立現前故。謂見者名想現在前行,餘如前釋。

L3 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云何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於內淨不淨諸色,已得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入想、展轉一味想故。於彼已得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乃至為解脫淨不淨變化煩惱生起障。此中顯示於淨不淨諸色,依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入想,得展轉一味想。所以者何?待諸淨色於餘色中謂為不淨,待不淨色於餘色中謂為清淨,非不相待。何以故?唯見一類時,淨不淨覺無故。又於淨中不淨性所隨入,於不淨中淨性所隨入。何以故?於薄皮所覆共謂為淨中,現有髮毛等三十六種不淨物故。如是展轉總一切色,合為一味清淨想。解如是已,得隨所樂色解脫自在者,能斷淨不淨色變化障及於此中煩惱生起障。何等名於變化煩惱?謂於淨色變化加行功用,與不淨色變化相違故。

L4 四無色解脫(分二)M1 釋無邊空處

云何無邊虛空處解脫?謂於隨順解脫無邊虛空處住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

M2 例餘三無色解脫

如無邊虛空處解脫,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亦爾。乃至為解脫、寂靜解脫無滯礙障。如是四種,若聖弟子所得,能順無漏、是清淨性,方名解脫,解脫愛味故。寂靜解脫者,謂超色無色,於中清淨,名無滯礙。味著無色是此障。

L5 想受滅解脫

云何想受滅解脫?謂依止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超過諸餘寂靜解脫,住於似真解脫具足住中心心法滅,為解脫想受滅障。此顯想受滅解脫,以非想非非想處為所依,無境界、行相、助伴,心心法無故,以心心法滅為自體。又此解脫似真解脫,圓滿為性,以聖弟子由出世間道已得轉依,諸心心法暫不現起,於此位中極寂靜故、染污意不現行故。

J3 八勝處(分四)K1 標指

此八解脫亦名聖住,諸聖所住故。然諸聖者多依二住,謂第三第八,以最勝故。是故經中於此二解脫有身作證具足住言,非餘。由此二種,如其次第,有色無色解脫障斷無餘故、證得圓滿轉依故,說名最勝。

勝處者,謂八勝處,廣說如經。

K2 隨標釋(分二)L1 釋前四勝處由第一第二解脫建立

前四勝處由二解脫所建立,後四勝處由一解脫所建立,從彼所流故。所以=名【宋】以【大】,名【宋】以者何?謂內有色想觀外色少,若好若惡若劣若勝,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得如實想,是初勝處。內有色想觀外色多,若好若惡,廣說乃至得如實想,是第二勝處。此二勝處從有色觀諸色解脫所出。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廣說乃至得如實想,是第三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廣說乃至得如實想=相【宋】【元】【宮】想【大】,相【宋】【元】【宮】想,是第四勝處。此二勝處從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所出。是故前四勝處,由二解脫所建立。

L2 釋後四勝處由第三解脫所建立

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青顯青現青光,猶如烏莫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深染青衣,若青青顯青現青光。如是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乃至青光亦爾。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得如實想,是第五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黃乃至黃光,猶如羯尼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深染黃衣,若黃廣說乃至得如實想,是第六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赤乃至赤光,猶如般豆時縛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深染赤衣,若赤廣說乃至得如實想,是第七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白白顯白現白光,猶如烏沙斯星色、或如婆羅痆斯極鮮白衣,若白白顯白現白光。如是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白白顯白現白光亦爾。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得如實想,是第八勝處。如是四勝處,從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所出。

K3 料簡

此中解脫是意解所緣,勝處是勝伏所緣,

K4 別釋其義

少多等境隨意自在,或令隱沒故、或隨欲轉故。少色者,有情數色,其量小故。多色者,非有情數色,舍林地山等,其量大故。好色惡色者,淨不淨顯色所攝。劣色勝色者,若人若天隨其次第,於彼諸色勝者自在轉故。知者,由奢摩他道故。見者,由毘鉢舍那道故。得如實想者,謂於已勝未勝中得無增上慢想故。若青者,是總句。青顯者,是俱生青。青現者,是和合青。青光者,謂彼二所放鮮淨光青。如青,黃赤白廣說亦爾。於一處說二譬喻者,為顯俱生、和合二顯色故。謂若青者,總舉花衣二青。青顯者,依花青說,以俱生故。青現者,依衣青說,以和合方成故。青光者,依二種說,由彼二種俱有鮮淨光故。如是二譬喻中若青青顯等,總句釋句如相應知。如青,黃等亦爾,餘如解脫中說。何等為餘?謂內有色想觀外色等。如有色觀諸色等,隨相應釋。已說勝處勝所緣境界。

J4 十徧處(分三)K1 正釋

遍處者,謂於遍滿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心心法,是名遍處。遍滿者,其量廣大周普無邊。此復十種,謂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無邊空處、無邊識處,皆悉遍滿。

K2 辨建立地等

問:何故於遍處建立地等?答:由此遍處觀所依能依色皆遍滿故。若於此中不建立地等,遍處者即離所依大種,亦不能觀青等所造色為遍滿相。是故為觀所依能依皆悉遍滿,建立地等。餘隨所應,如解脫中說,謂無邊空處等。

K3 釋解脫成滿

當知此中依解脫故造修,由勝處故起方便,由遍處故成滿。若於彼得成滿,即於解脫究竟。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三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四

安慧菩薩糅釋上集論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2

決擇分中得品第三之二+(卷十四)【聖】二【大】,二卷十四【聖】二

J5 無諍

復次無諍者,謂依止靜慮,於防護他所應起煩惱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法。所以者何?住無諍者若欲往詣一切有情所應見處,先於自所住處以願智力觀彼有情為於我身當來煩惱現前行不?如是觀已,若知於我所當起愛恚慳嫉等煩惱即便不往,若不當起乃往其所。以能護他諸煩惱諍令不當起,故名無諍。

J6 願智

願智者,謂依止靜慮,於為了所知願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所以者何?由得願智者為欲了知所有三世等所應知事,先於彼彼事發正願心,願我如實了知如是如是,次入增上靜慮。從彼起已所願成滿,謂能了知所應知故。

J7 四無礙解(分二)K1 標列

無礙解者,謂四無礙+(解)【三】【宮】礙【大】,礙解【宋】【元】【明】【宮】礙: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訓詞=辭【明】*詞【大】*,辭【明】*詞無礙解、四辯才無礙解。

K2 別釋(分四)L1 法無礙解

法無礙解者,謂依止靜慮,於一切法名差別無礙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名差別者,謂依無明等於無智無見不現觀等差別名中無礙具足,若定若慧乃至廣說,名法無礙解。

L2 義無礙解

義無礙解者,謂於諸相及意趣無礙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相者,謂諸法自相、共相。意趣者,謂別義等。若於此中通達無礙具足,名義無礙解。

L3 訓詞無礙解

訓詞無礙解者,謂於諸方〔言〕-【宮】言【大】,〔-〕【宮】言音及訓釋諸法言詞無礙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諸方言音者,謂無量國邑各隨自想,所起種種言音差別。訓釋諸法言詞者,謂可破壞故名世間,可變壞故名色,如是等。若於是中通達無礙,名訓詞無礙解。

L4 辯才無礙解

辯才無礙解者,謂於諸法差別無礙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諸法差別者,謂實有、假有、世俗有、勝義有,如是等。若於此中通達無礙,名辯才無礙解。

J8 六神通(分二)K1 標列

神通者,謂六神通:一神境通、二天耳通、三心差別通、四宿住隨念通、五死生通、六漏盡通。

K2 別釋(分六)L1 神境通

神境通者,謂依止靜慮,於種種神變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法。種種神變威德具足者,謂變一為多等種種神變自在具足。

L2 天耳通

天耳通者,謂依止靜慮,於隨聞種種音聲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種種聲者,謂人天等聲。

L3 心差別通

心差別通者,謂依止靜慮,於入他有情心行差別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入他〔有〕-【宋】【元】【宮】有【大】,〔-〕【宋】【元】【宮】有情心行差別者,謂如實知有貪等心行差別。

L4 宿住隨念通

宿住隨念通者,謂依止靜慮,於隨念前際所行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隨念前際所行者,謂隨念過去生名字種族等展轉差別事。

L5 死生通

死生通者,謂依止靜慮,於觀有情死生差別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觀諸有情死生差別者,謂以天眼觀諸有情死時生時好色惡色,當往善趣當往惡趣後際差別。

L6 漏盡通

漏盡通者,謂依止靜慮,於漏盡智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法。漏盡智者,謂由此智通達一切漏盡方便,及諸漏盡威德具足者,此智成滿故。

J9 相、隨好

相隨好者,謂依止靜慮,於相隨好莊嚴所依示現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法,并彼所起異熟果。所以者何?謂=諸【三】謂【大】,諸【宋】【元】【明】謂佛世尊由定慧增上力,為欲化度諸有情故,示現三十二大丈夫相及八十種隨好相莊嚴色身。然佛世尊非彼自體,以法身所顯故。若諸菩薩能如是示現者,當知定慧為其自性。若所餘於大集會中生者,用彼所起異熟果為自性。

J10 四清淨(分二)K1 標列

清淨者,謂四清淨:一依止清淨、二境界清淨、三心清淨、四智清淨。如是四種一切相清淨,唯佛世尊及已得大神通菩薩摩訶薩所得。

K2 別釋(分四)L1 依止清淨

依止清淨者,謂依止靜慮,於隨所欲依止取住捨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法。取住捨具足者,謂隨所欲生即便能取;既生彼已,隨其所欲壽行分量,即能留住;若欲捨諸壽行,即便能捨。如其次第,三種具足。

L2 境界清淨

境界清淨者,謂於隨所欲境界變化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廣說。變化智具足者,謂先無今有色等名化,轉先已生色等令成金銀等名變,悟一切種境相差別名智。如其次第,三種具足。

L3 心清淨

心清淨者,謂於如所欲三摩地門自在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由隨所欲剎那剎那能入無量三摩地差別故。

L4 智清淨

智清淨者,謂依止靜慮,於隨所欲陀羅尼門任=住【宮】任【大】,住【宮】任持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陀羅尼門任持具足者,謂於四十二字中隨思惟一字,以此為先,便能證得一切法差別名言善巧。

J11 十力(分二)K1 標列

力者,謂如來十力:一處非處智力、二自業智力、三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種種勝解智力、六種種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隨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盡智力。

K2 別(分三)L1 處非處智力

處非處智力者,謂依止靜慮,於一切種處非處智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法。一切種處非處智具足者,謂於一切種因非因智無著無礙現行中所有三摩地等。

L2 自業智力

自業智力者,謂於一切種自業智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以於一切種自業智無著無礙現行中所有三摩地等。

L3 例餘力

如是餘力,隨其所應當正建立。云何隨其所應?

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智力者,謂於一切種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由於一切種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無著無礙現行中,所有三摩地等為體故。如是根上下智力者,謂於一切種根上下智無著無礙現行中所有三摩地等。種種勝解智力者,謂於一切種差別勝解智無著無礙現行中所有三摩地等。種種界智力者,謂於一切種差別界智無著無礙現行中所有三摩地等。

遍趣行智力者,謂於一切種遍趣行智無著無礙現行中所有三摩地等。宿住隨念智力者,謂於一切種宿住隨念智無著無礙現行中所有三摩地等。

死生智力者,謂於一切種死生智無著無礙現行中所有三摩地等。漏盡智力者,謂於一切種〔漏盡智〕-【聖】漏盡智【大】,〔-〕【聖】漏盡智無著無礙現行中所有三摩地等。

J12 四無畏(分二)K1 標列

無畏者,謂四無畏:一正等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障法無畏、四出苦道無畏。

K2 別釋(分四)L1 正等覺無畏

正等覺無畏者,謂依止靜慮,由自利門,於一切種所知境界正等覺自稱德號建立〔具足〕-【聖】具足【大】,〔-〕【聖】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法。如經言:我是正等覺者,設有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摩【聖】*魔【大】*,摩【聖】*魔梵,依法立難或令憶念,言於是法非正等覺。我於是事正見無緣。以於此事正見無由故,得安隱住無怖無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轉大梵輪,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所不能轉。

L2 漏盡無畏

漏盡無畏者,謂依止靜慮,由自利門,於一切種漏盡自稱德號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如經言:我諸漏永盡,如是等,廣說如前。

L3 障法無畏

障法無畏者,謂依止靜慮,由利他門,於一切種說障礙法自稱德號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如經言:又我為諸弟子說障礙法,染必為障,乃至廣說。

L4 出苦道無畏

出苦道無畏者,謂=說【明】謂【大】,說【明】謂依止靜慮,由利他門,於一切種說出離道法自稱德號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如經言:又我為諸弟子說出離道,諸聖修習決定出離決定通達。設有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依法立難或令憶念,言修此道非正出離,不正盡苦及證苦邊。我於是事正見無緣,乃至廣說。如是四無畏,略說有二,謂自利、利他。前二是自利,由智斷差別故;後二是利他,由遠離所治法修習能治法故。以正等覺無畏,由內智自利門言。我於一切種所知境界差別邊際皆正等覺,於一切世間前自稱德號立正無難具足中所有定慧,乃至廣說。當知餘無畏如應亦爾。一切種漏盡者,謂諸煩惱并習氣永盡。一切種障礙法者,謂一切雜染所對治法。一切種出離道者,謂從方便道乃至究竟道。

J13 三念住

念住者,即諸如來三不共念住,謂御大眾時於一切種煩惱不現行具足中,若定若慧,廣說如前。何等為三念住?所謂大師哀愍一切欲求義利,起大悲心,為諸弟子宣說法要,告諸比丘:汝等當知,此能利益、此能安樂、此能利益安樂。爾時若有諸弟子眾恭敬聽聞,聞已諦受住奉教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如來於彼不生歡喜心不踊躍,但起大捨住念正知,隨諸聖眾所應修習教誡教授。是名初不共【CB】【麗-CB】,去【大】共K16n0576_p0330b14念住。

又復大師哀愍一切欲求義利,起大悲心,為諸弟子宣說法要,乃至此能利益安樂。爾時若有諸弟子眾不恭敬聽聞,乃至不精進修行法隨法行。如來於彼不生恚恨,不捨保任心無悵恨,但起大捨,乃至廣說。是名第二不共念住。

又復大師哀愍一切欲求義利,起大悲心,為諸弟子宣說法要,乃至此能利益安樂。爾時一分弟子恭敬聽聞,乃至精進修行法隨法行;一分弟子不恭敬聽聞,乃至不精進修行法隨法行。如來於彼不生歡喜,乃至心不悵恨。如是三念住,顯大師御眾時隨其次第,於一切種愛恚俱煩惱并習氣不現行具足中,所有定慧等為體。

J14 三不護

不護者,即三不護。謂大師御眾時,於隨所欲教授教誡=戒【聖】誡【大】,戒【聖】誡方便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廣說。何等為三?如經言:如來身業清淨現行,無不清淨現行身業可須覆藏,謂勿他知我之所有語業意業,現行亦爾。由彼大師心無懼慮,善御所化一切大眾隨其所欲,自然強力折伏攝受教誡教授方便具足。

J15 無忘失法

無忘失法者,謂於一切種隨其所作所說明記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廣說。此中顯示依化事門,於隨所作等念具足中所有三摩地等,是無忘失法。

J16 永斷習氣

永斷習氣者,謂一切智者於非一切智所作不現行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廣說。此中顯示一切智者於所有能表有餘煩惱所知障身語所作不現行具足中所有三摩地等,是永斷習氣。

J17 大悲

大悲者,謂於緣無間苦境大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廣說。此中顯示於緣一切三界有情無間=聞【宮】間【大】,聞【宮】間一切種苦境大悲住具足中所有三摩地等,是名大悲。

J18 十八不共佛法

不共佛法者,即十八不共佛法。彼復云何?謂於不共身語意業清淨具足中,於所依及果根未得不退具足中,於不共業現行具足中,於不共智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廣說。何等十八?如經言:如來無有誤失、無卒暴音、無忘失念、無不定心、無種種想、無不擇捨、志欲無退、精進無退、念無退、定無退、慧無退、解脫無退、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知過去世無著無礙、知未來世無著無礙、知現在世無著無礙。建立彼相,如經廣說。

如來無有誤失者,謂阿羅漢比丘=苾芻【三】【宮】下同比丘【大】下同,苾芻【宋】【元】【明】【宮】下同比丘雖漏已盡,為乞食故出遊城邑,或於一時與惡象惡馬惡牛惡狗等共為遊止,或於一時踐躡叢刺齊足越坑,或於一時入女人家不依正理而作語言,或於林野捨棄正道而行邪徑,或與盜賊猛惡獸等共為遊止。如是等誤失事阿羅漢猶有,如來永無。

〔無〕-【三】【宮】無【大】,〔-〕【宋】【元】【明】【宮】無卒暴音者,謂阿羅漢或於一時遊行林野迷失道路,或入空宅揚聲叫喚發大暴音,因不染污習氣過失聚=輒【明】聚【大】,輒【明】聚露脣齒而現大笑。如是等卒暴音,阿羅漢猶有,如來永無。

無忘失念者,謂阿羅漢猶有不染污,久遠所作久遠所說忘失憶念,如來永無。無不定心者,謂阿羅漢斂心方定,出即不定,如來於一切位無不定。心無種種想者,謂阿羅漢於有餘生死起違逆想,於無餘涅槃起寂靜想,如來於生死涅槃無差別想,由住第一大捨故。無不擇捨者,謂阿羅漢不以智慧簡=揀【三】【宮】簡【大】,揀【宋】【元】【明】【宮】簡擇,棄捨有情利益事,如來無此等事故,無不擇捨。又阿羅漢於所知障淨有未得退,謂志欲退、精進退、念退、定退、慧退、解脫退,如是六退如來永無。

又阿羅漢或於一時善身業轉,或於一時無記身業轉,語業意業亦爾;如來三業智為前導故、隨智而轉故,無有無記。智為前導者,智所等起故。隨智而轉者,與智俱行故。

又阿羅漢比丘於三世所知事,不能起心即解故,智見有著,不能一切悉解故,智見有礙;如來於三世境暫起心時即遍知一切,是故智見無著無礙。十八中前六於不共身語意業清淨具足中所有三摩地等為體。無有誤失,依身清淨說。無卒暴音,依語業清淨說。無忘失念、無不定心、無種種想、無不擇捨,此四依意業清淨說。志欲無退乃至解脫無退,此六於所依及果根未得不退具足中所有三摩地等為體,所依謂志欲,果謂解脫,根謂精進等。一切身語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此三於不共業現行具足中所有三摩地等為體。知去來今無著無礙,此三於不共智住具足中所有三摩地等為體。

J19 一切種妙智

一切種妙智者,謂於蘊界處一切種妙智性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法。云何於蘊界處一切種妙智性具足?謂於蘊等自性差別相通達一切差別,邊際智成滿故。

I3 明功德作業(分二)J1 明所依(分二)K1 問

云何引發如是等功德?

K2 答(分二)L1 辨所依(分三)M1 明內外共法

謂依止清淨四靜慮。若外道若聲聞若菩薩等,引發四無量、五神通,

M2 明大小乘共法

多分依止邊際第四靜慮,若聲聞若菩薩若如來等引發所餘功德。

M3 明引發所因

何因引發如是功德?謂依止靜慮數數思惟,隨所建立法故。此中顯示如是等功德引發所依止,能引發補特伽羅能引發方便。云何能引發方便?謂於隨所建立教法,以眾多作意定心起數數思惟行相。如欲引發無量時,依止靜慮,於慈俱心無恨無怨等教法,以修慧相應作意數數思惟。欲引發神通等時,依止靜慮,於變一為多等教法,以修慧相應作意數數思惟。如是於一切處數數思惟,如所建立隨相應知。

L2 辨作用自性(分二)M1 標

又如是等功德,略有二種:一現前發起自所作用、二安住自性。

M2 指

若現前發起自所作用,以出世間後所得世俗智為體。若安住自性,用出世間智為體。又現前發起自所作用者,謂諸聖者隨其所應發起斷所治障等種種作業。安住自性者,謂最勝寂靜無分別智所攝無緣無量等現法樂住。

J2 作業(分十九)K1 無量

復次無量作何業?謂捨所治障哀愍住故,能速圓滿福德資糧,成熟有情心無懈倦。捨所治障者,謂如其次第,四無量能捨瞋、害、不樂、愛恚故。哀愍住者,謂四無量於利益有情事隨順轉住。由於一切有情哀愍住故,能速圓滿福德資糧。成熟有情心無懈倦者,由愍諸有情,不顧自身故。

K2 解脫

解脫作何業?謂引發變化事,於淨不淨變化無有艱難。於寂靜解脫無有滯礙,能住第一寂靜聖住,由勝解思惟故。此中顯初二解脫能引發變化事。由第三解脫,於淨不淨變化無有艱難。由四無色解脫,於寂靜解脫無有滯礙。由最後解脫,能住第一寂靜聖住。由勝解思惟故者,顯如是如是勝解義是解脫義。

K3 勝處

勝處作何業?謂能令前三解脫所緣境界自在而轉,由勝伏所緣故。

K4 徧處

遍處作何業?謂善能成辦解脫所緣,遍滿流布故。

K5 無諍

無諍作何業?謂所發語言聞皆信伏,愛護他心最為勝故,如其所應發語言故。

K6 願智

願智作何業?謂能善=善能【明】能善【大】,善能【明】能善記別三世等事,一切世間咸所恭敬,由達一切眾所歸仰故。

K7 無礙解

無礙解作何業?謂善說法要悅眾生心,能絕一切諸疑網故。

K8 神通

神通作何業?謂以身業語業記心,化導有情令入聖教。善知有情一切心行及過未已,如應教授令永=求【明】永【大】,求【明】永出離。此中顯示神境、天耳乃至漏盡通,如其次第能起身業化導等用,由天耳通解了一切言音差別能引語業故。

K9 相隨好

(問)+相【三】相【大】,問相【宋】【元】【明】相及隨好作何業?謂=答【三】謂【大】,答【宋】【元】【明】謂能令暫見謂大丈夫,心生淨信。

K10 清淨

清淨作何業?謂由此勢力故取生有,隨其樂欲,或住一劫、或復劫餘、或捨壽行、或於諸法自在而轉、或於諸定自在而轉、或復任持諸佛正法。此中顯示由所依清淨,隨其所樂於所依身取住捨自在。即攝三句,謂故取生有等,由境界清淨於諸法中得自在轉,由心清淨於三摩地得自在轉,由智清淨任持如來無上正法。

K11 力(分二)L1 標十種業

力作何業?謂為除捨無因惡因論、不作而得論,無倒宣說增上生道,悟入一切有情心行,正說法器、意樂、隨眠、境界、資糧,當能出離。隨其所應,宣說決定勝道,降伏諸魔。善能記別一切問論。此中顯初二力能說增上生道,餘八力能說決定勝道。如是二種具足,顯示諸佛所作。所以者何?世尊由處非處智力折伏一切世間無因論者惡因論者,宣說無倒增上生道。諸外道等於增上生,或謂無因,或謂自性、自在等為因故,名無因惡因論。由自業智力折伏一切世間不作而得論者,無倒宣說善趣正道。諸外道等謂不作業自然得報=異熟【三】【宮】【聖】報【大】,異熟【宋】【元】【明】【宮】【聖】報,故名不作而得論。由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正知【明】至智【大】,正知【明】至智力,悟入一切有情心行。心所修行,故名心行。由根上下智力,悟入一切正說法器,以信等根若善成熟能為法器故。由種種勝解智力,悟入一切勝劣意樂。由種種界智力,悟入一切可破隨眠諸煩惱性。由遍趣行智力,悟入一切大小乘教法所攝境界。由宿住隨念智力,悟入一切資糧。前生所集聖道因緣,是名資糧。由死生智力,悟入一切當來功能性。由漏盡智力,悟入一切三界出離。由如是悟入已,隨其所應宣說解脫出世聖道。

L2 釋力名

此十名力者,善能降伏諸魔故、善能記別一切問論故。降伏諸魔者,由此十力能降伏蘊魔、煩惱魔、天魔、死魔,為最勝故。雖斷所知障亦不能為礙,故名最勝。記別一切問論者,謂於處非處乃至漏盡一切處,所有問論記別無滯+(礙)【三】【宮】滯【大】,滯礙【宋】【元】【明】【宮】滯故。

K12 無畏

無畏作何業?謂處大眾中自正建立我為大師,摧伏一切邪難外道。大師者,自利利他眾德圓滿故。摧伏邪難外道者,謂能摧伏於如來所說成等正覺永斷諸漏障道法中邪難外道故。

K13 念住

念住作何業?謂能不染污攝御大眾,由於恭敬聽聞等,無愛恚等諸煩惱故。

K14 不護

不護作何業?謂能無間斷教授教誡所化徒眾,由無藏護自過慮顯彰故。

K15 無忘失法

無忘失〔法〕-【聖】法【大】,〔-〕【聖】法作何業?謂能不捨離一切佛事。所以者何?由此於諸有情現前應利益事,能無放逸不越一剎那故。

K16 永斷習氣

永斷習氣作何業?謂離諸煩惱亦不顯現似諸煩惱所作事業,非如阿羅漢比丘猶現誤失等事。

K17 大悲

大悲作何業?謂日夜六時遍觀世間,誰減誰退誰增誰進,如是等種種觀察。

K18 不共佛法

不共佛法作何業?謂由身語意業清淨,以得不退,若行若住映蔽一切聲聞獨覺。如此諸句,依前所說,於不共三業清淨具足等相,如應配釋。

K19 一切種妙智

一切種妙智作何業?謂能絕一切有情一切疑網,令正法眼長時得住。由此有情未成熟者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絕疑網者,於一切處智無礙故。令正法眼得久住者,於彼彼時方,為斷所化有情疑惑,宣說種種法門差別。諸結集者,次第結集,令不滅故。依此法眼,未成熟有情令速成熟,已成熟者速令解脫。

G3 合辨能證所證(分五)H1 得果捨向

復次於諸現觀位證得後後勝品道時,捨前所得下劣品道。如證得此果所攝道時,即捨此向所攝道,以不復現前故。

又即此時集斷作證,由得果時永斷此所治種類煩惱品麁重令無餘故、證得勝品轉依故。

H2 明三乘涅槃差別(分二)I1 明二乘頓捨

復次於無餘涅槃界,聲聞獨覺一切聖道由頓捨所捨,

I2 明菩薩無盡

非諸菩薩,是故唯說諸菩薩為無盡善根者、無盡功德者。頓捨所捨者,是究竟不現行捨義。非諸菩薩所得聖道有如是捨,為欲利益一切有情皆得涅槃故。由此因緣,《無盡慧經》等說諸菩薩為無盡善根者、無盡功德者。

H3 辨現觀相違之諸無記事

復次何故建立諸無記事?由彼所問不如理故。何故所問不如理耶?遠離因果染淨所應思處故。此中顯示如來於諸外道所問世間常無常等事中建立十四不可記事,由彼所問不如正理,能引無義利故。何等問論能引義利?謂依四聖諦所有問論,由此問論因果染淨應思處所攝故。

H4 明菩薩與四果異同(分四)I1 明非初果

復次何緣菩薩已入菩薩超昇離生位,而非預流耶?由得不住道,一向預流行不成就故。

I2 明非二果

何緣亦非一來耶?故受諸有,無量生故。

I3 明非三果

何緣亦非不還耶?安住靜慮,還生欲界故。

I4 明亦成阿羅漢

又諸菩薩已得諦現觀,於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對治道,非煩惱障對治道。若得菩提時頓斷煩惱障及所知障,頓成阿羅漢及如來。此諸菩薩雖未永斷煩惱,然此煩惱猶如呪藥所伏諸毒,不起一切煩惱過失,一切地中如阿羅漢已斷煩惱。

H5 辨應修五種善巧(分二)I1 標名

復次諸菩薩於所知境應修善巧,於諸方便應修善巧,於虛妄分別應修善巧,於無分別應修善巧,於時時中應修練根。

I2 別釋(分五)J1 所知境善巧

所知境者,略有六種:一迷亂、二迷亂所依、三不迷亂所依、四迷亂不迷亂、五不迷亂、六不迷亂等流。迷亂者,謂能取所取執。迷亂所依者,謂聖智所行,唯有行相虛妄分別為體,由有此故一切愚夫迷亂執轉。不迷亂所依者,謂真如是無分別智所依處故。迷亂不迷亂者,謂隨順出世智所有聞慧等諸善法,分別所知境故、隨順無分別智故。不迷亂者,謂無分別智。不迷亂等流者,謂聖道後所得善法。

J2 方便善巧(分二)K1 標

方便善巧者,略有四種:

K2 列

一成熟有情善巧、二圓滿佛法善巧、三速證=疾【聖】*證【大】*,疾【聖】*證神通=通慧【三】【宮】*神通【大】*,通慧【宋】【元】【明】【宮】*神通善巧、四道無斷善巧。成熟有情善巧者,謂四攝事,由攝受彼令處善法故。圓滿佛法善巧者,謂慧波羅蜜多。如經言:若菩薩摩訶薩欲得圓滿施波羅蜜多乃至一切種妙智性,當學般若波羅蜜多故。速證神通善巧者,謂日夜六時發露諸惡、隨喜功德、勸請諸佛、迴向善根等,廣說如聖者彌勒所問經。道無斷善巧者,謂無住處涅槃。由此數數究竟無斷,周遍十方一切世界,隨所應化示現一切佛菩薩行。

J3 虛妄分別善巧(分二)K1 標列十種虛妄分別

虛妄分別者,略有十種,謂根本分別、相分別、相顯現分別、相變異分別、相顯現變異分別、他引分別、不如理分別、如理分別、執著分別、散亂分別。根本分別者,謂阿賴耶識,是一切分別種子故。相分別者,謂身所居處所受用識,是所取相故。彼復如其次第,以諸色根器世界色等境界為相。相顯現分別者,謂六識身及意,如前所說所取相而顯現故。相變異分別者,謂如前所說身等相變異生起。相顯現變異分別者,謂如前所說眼識等相顯現,於苦樂等位差別生起。他引分別者,謂教法所攝名句文身相。此復二種:一惡說法律為體、二善說法律為體。由此增上力,如其次第引二作意所攝,謂不如理分別、如理分別。執著分別者,謂不如理分別所起六十二見所攝所有分別。散亂分別者,謂如理分別所起無性等執為相所有分別。

K2 更就散亂分別分為十種

此復十種,謂無性分別、有性分別、增益分別、損減分別、一性分別、異性分別、自性分別、差別分別、隨名義分別、隨義名分別。如是十種分別,依般若波羅蜜多初分宣說。如經言:舍利子!是菩薩實有菩薩,正不隨觀菩薩。正不隨觀菩薩名正不隨觀般若波羅蜜多、正不隨觀菩提、正不隨觀行、正不隨觀不行。所以者何?名自性空非空性、色自性空非空性,乃至識自性空非空+(非空)【三】【宮】非空【大】,非空非空【宋】【元】【明】【宮】非空性。何以故?此色空性非即色,亦不離色別有空性。色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乃至識亦爾。何以故?此唯有名,所謂此是菩薩名。此是菩薩、此是般若波羅蜜多、此是菩提、此是色乃至此是識。由彼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正不隨觀生,乃至正不隨觀淨。何以故?於所計度彼彼諸法假立客名,由隨客名而起言說,隨如是如是言說起如是如是執著。菩薩於如是一切名正不隨觀,正不隨觀故不生執著。於此經中,為對治無性分別故說如是言:是菩薩實有菩薩,如是等。由實有言,是有性義故。為對治有性分別故,說如是言:正不隨觀菩薩,乃至正不隨觀不行。由遣補特伽羅及法二性故。為對治增益分別故,說如是言:所以者何?名自性空。由遣不實遍計所執自性故。為對治損減分別故,說如是言:非空性。由於此名,遍計所執自性遠離,性一切時有故。為對治一性分別故,說如是言:此色空性非即色,乃至此識空性非即識。由自性異故。所以者何?色等是遍計所執自性,空性是圓成實自性故。為對治異性分別故,說如是言:亦不離色別有空性,乃至空性即是識。由遍計所執自性無相故,離彼彼無性不可得〔故〕-【宮】【聖】故【大】,〔-〕【宮】【聖】故。為對治自性分別故,說如是言:此唯有名,所謂此是色,乃至此是識等。由離能詮無有決定所詮自性故。為對治差別分別故,說如是言:由彼自性無生,乃至正不隨觀淨。由遣生等差別相故。為對治隨名義分別故,說如是言:於所計度彼彼諸法假立客名,由隨客名而起言說如是等。為對治隨義名分別故,說如是言:菩薩於如是一切名正不隨觀,正不隨觀故不生執著。由隨義於名不見不執故。

J4 無分別善巧(分二)K1 標釋(分二)L1 標三種無分別

無分別者,略有三種:一知足無分別、二無顛倒無分別、三無戲論無分別。

L2 明三種人應知其相

如此三種,異生、聲聞、菩薩,如次第應知。由諸異生隨於一無常等法性,究竟思已便生喜足。謂是事必然,更無異望,是名知足無分別,爾時一切尋思分別皆止息故。由諸聲聞於諸蘊中為對治常等顛倒故,如理觀察唯有色等法時,便得出世間智通達無我性,是名無顛倒無分別。由諸菩薩知色等法唯戲論已,遂能除泯一切法相,得最極寂靜出世間智,通達遍滿真如,是名無戲論無分別。

K2 顯無戲論無分別復離五相

此無分別智復離五相,謂非無作意故、非超過故、非寂止故、非自性故、非於所緣作加行故,名無分別。所以者何?若無作意故名無分別,熟眠醉等應是無分別智,由彼不思惟諸法相故。若超過故名無分別,從第二靜慮已上一切地應是無分別智,由彼超過尋伺故。若爾,三界心心法是分別體言,即為相違。若寂止故名無分別,滅受想定應是無分別智,分別心心法於彼寂止故。若爾,智亦應無。若自性故名無分別,色等應是無分別智,彼非分別自性故。若於所緣作加行故名無分別,即分別性應是無分別智。若謂此是無分別,此加行相即分別相故。是故無分別智非彼五相。若爾,當云何觀無戲論無分別相?謂於所緣不起加行。此復云何?若諸菩薩過=遇【三】【宮】過【大】,遇【宋】【元】【明】【宮】過隨順教觀察諸法,若性若相皆不真實。由此觀察串習力所持故,不由加行,於如實無戲論界一切法真如中內心寂定,如是乃名無戲論無分別智。

J5 於時時中應修練根

復次若諸菩薩性是利根,云何復令修練根耶?謂令依利軟根引發利中根,復依利中根引發利利根故。前已說一切菩薩性是利根,而復說於時時中應修練根者,由於自種類復有軟等三品後後相引發故,說名練根。若異此者,諸利根種性補特伽羅應根唯一品,諸菩薩等根品差別應不可得。然有可=何【三】可【大】,何【宋】【元】【明】可得,是故利根復有差別。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四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五

安慧菩薩糅釋上集論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4 論品1

決擇分中論品第四之一+(卷十五)【聖】一【大】,一卷十五【聖】一

D4 論議品(分二)E1 略問答(分二)F1 問

云何論決擇?

F2 答

略說有七種,謂義決擇、釋決擇、分別顯示決擇、等論決擇、攝決擇、論軌決擇、祕密決擇。

E2 廣別釋(分七)F1 義決擇(分二)G1 標

義決擇者,謂依六義而起決擇。

G2 釋(分二)H1 列

何等六義?謂自性義、因義、果義、業義、相應義、轉義。

H2 辨(分六)I1 自性義

自性義者,謂遍計所執等三自性。

I2 因義

因義者,謂三因:一生因、二轉因、三成因。生因者,謂因等四緣,由此能生諸有為故。轉因者,謂由此次第彼法轉,如無明緣行等;乃至集滅,由此次第染淨轉故。成因者,謂現量可得不可得等,正說所攝,由此能成立先所未了所成義故。

I3 果義

果義者,謂五果。何等為五?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上=士【三】【宮】【聖】士【CB】【磧-CB】【宋】【元】【明】【宮】【聖】,上【大】士Q16_p0022b16用果、五離繫果。異熟果者,謂阿賴耶識等。等流果者,謂前生諸善法所起自相續後諸善法。增上果者,謂一切有情共業增上力所感器世間。(生)+士【三】【宮】士【大】,生士【宋】【元】【明】【宮】士用果者,謂稼穡等。離繫果者,謂由聖道,隨眠永滅。

I4 業義

業義者,謂五種業:一取受業、二作用業、三加行業、四轉變業、五證得業。此五業義如前業染中釋。

I5 相應義

相應義者,謂五種相應。何等為五?一聚結相應、二隨逐相應、三連綴相應、四分位相應、五轉變相應。聚結相應者,謂於舍等有木石等。隨逐相應者,謂隨眠等因,由有此故,雖煩惱等不現行而說與彼相應。連綴相應者,謂親屬等展轉相應。分位相應者,謂攝受益等相續分位,由此分位,現前說名與樂相應,乃至與不苦不樂相應故。轉變相應者,謂客塵煩惱等現前,由有此故,說與貪等信等相應。

I6 轉義

轉義者,謂五種轉:一相轉、二安住轉、三顛倒轉、四不顛倒轉、五差別轉。相轉者,謂生等三有為相,由彼三相差別轉故。安住轉者,謂所持法住能持中而轉故。顛倒轉者,謂雜染法不如實轉故。不顛倒轉者,謂清淨法如實轉故。差別轉者,謂一切行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等差別轉故。

F2 釋決擇(分二)G1 總釋

釋決擇者,謂能解釋諸經宗要開發彼義故。

G2 別釋(分二)H1 以六義釋

此復云何?略有六種,謂所遍知事、所遍知義、遍知因緣、遍知自性、遍知果彼證受。由此六義,隨其所應遍釋諸經故,名釋決擇。所遍知事,謂蘊等。所遍知義,謂無常等。遍知因緣,謂淨尸羅守根門等。遍知自性,謂菩提分法。遍知果,謂解脫。彼證受,謂解脫智見。

H2 以十四門釋

又十四門辯釋決擇。何等十四?謂攝釋門、攝事門、總別分門、後後開引門、遮止門、轉變字門、壞不壞門、安立數取趣門、安立差別門、理趣門、遍知等門、力無力門、別別引門、引發門。

攝釋門者,謂若於是處宣說諸經緣起所以,句義次第意趣=樂【三】【宮】趣【大】,樂【宋】【元】【明】【宮】趣釋難。

攝事門者,謂若於是處約學事、聖諦事等辯釋諸經。如說諸惡者莫作、諸善者奉行、善調伏自心、是諸佛聖教,此伽他中依三學說如是等。

總別分門者,謂若處顯示先以一句總標,後以餘句別釋。如《十二暇總集經》中,先〔說〕-【三】【宮】說【大】,〔-〕【宋】【元】【明】【宮】說自圓淨+(後)【三】【宮】淨【大】,淨後【宋】【元】【明】【宮】淨、他圓淨二句,後如其次第五句五句別釋,如是等。

後後開引門者,謂若處顯示能為後後開引所依故,此諸法如是次第說。如信等五根先後次第,必先信受乃發精進,發精進已然後念住,既念住已心得安定,心安定已方如實知,如是等。

遮止門者,謂若處顯示依止此事、遮止此事。如《斤柯喻經》中依止漏盡遮止四種補特伽羅:一處正法外、二處正法中但得聞思便生喜足、三於修慧中心生怯弱、四資糧未滿。告諸比丘=苾芻【聖】下同比丘【大】下同,苾芻【聖】下同比丘:我知我見我說漏盡,如是等一段經文遮止第一。不勤精進修習觀行者,遮止第二。說斤柯喻,遮止第三。說船=舡【宋】【元】【宮】船【大】,舡【宋】【元】【宮】船筏喻,遮止第四。

轉變字門者,謂若處顯示轉餘顯了字義變成餘義,如不信不知恩=因【三】恩【大】,因【宋】【元】【明】恩等伽他,後當說。

壞不壞門者,謂若處顯示失壞不失壞,彼二方便彼二差別。如《善生經》說:失壞者,謂染著內外依事。內=自【三】【宮】內【大】,自【宋】【元】【明】【宮】內依事五取蘊為相,外依事四宅妻子等為相。不失壞者,謂遠離此二種染著。失壞方便者,謂不出家,雖復出家而行放逸不得漏盡,與此相違是無失壞方便。佛告善生:族姓子!有二種事俱為美妙,若落鬚髮=髮鬚【三】【宮】鬚髮【大】,髮鬚【宋】【元】【明】【宮】鬚髮乃至趣於非家;若盡諸漏,乃至自稱不受後有者。此正顯不失壞及彼方便,兼顯失壞及彼方便,由與此相相違故。

不失壞差別者,如伽他中顯,謂諸比丘美妙寂靜離諸漏。此顯出家及漏盡。為顯漏盡復說餘句,謂離欲〔離〕-【三】【宮】離【大】,〔-〕【宋】【元】【明】【宮】離繫縛,無執受涅槃,任持最後身,摧伏魔=摩【聖】魔【大】,摩【聖】魔所使者。此顯由世間道離欲,由出世道永斷順下分結、永斷順上分結、永斷內依事。此則略說因盡果盡,亦兼顯失壞差別。由與此相相違故。

安立數取趣門者,謂若處顯示依爾所補特伽羅說如是言。如《水喻經》中依二數取趣說三種四種差別言。何等為二?謂異生及見諦異生。差別有三,謂無白法、少白法、多白法。見諦差別有四,謂住四果,三有學、一無學。

安立差別門者,謂若處顯示四句等所問義。如《無常經》說:若正觀者一切觀色耶?設觀色者一切正觀耶?應作四句。初句,謂於受等四蘊無有常淨樂我顛倒增益,又觀彼為應知應斷。第二句,謂於色蘊有常淨樂我顛倒增益,又觀彼為不應知不應斷。第三句,謂於色蘊無有常淨樂我顛倒增益,又觀彼為應知應斷。第四句,謂於受等四蘊有常淨樂我顛倒增益,又觀彼為不應知不應斷。如因色作四句,如是因受等一切處應廣說。乃至說言:若所作已辦=辯【聖】*辦【大】*,辯【聖】*辦者,一切自謂不受後有耶?設自謂不受後有者,一切所作已辦耶?此應作四句。初句,謂諸異生乃至命終恒行妙行。第二句,謂斷見者。第三句,謂無學。第四句,謂除上爾所相。

理趣門者,謂若處顯示六理趣義。何等為六?一真義理趣、二證得理趣、三教導理趣、四離二邊理趣、五不思議理趣、六意樂=趣【宮】【聖】*樂【大】*,趣【宮】【聖】*樂理趣。如是六種,前三如其次第應隨後三決了。如《愛味經》中佛告諸比丘:於色有味乃至廣說。此中顯示由遠離增益損減二邊理趣,決了真義理趣。有味有患有出離者,顯離損減邊。於色乃至於識者,顯離增益邊。由顯示染污清淨唯依諸蘊不依我故。乃至告諸比丘:我自證知由此故,乃至已證覺無上正等菩提者。顯由不思議理趣決了證得理趣。此顯真證內自所受故。如是一切經皆是教導理趣,應隨意樂理趣決了。謂依所遍知事、所遍知義、遍知、遍知果,彼證受,意樂=趣【聖】樂【大】,趣【聖】樂說此經。所遍知事者,謂色等。所遍知義者,謂有味等。由此差別義,遍知色等事故。遍知者,謂於五取蘊,由如是三轉如實遍知=智【三】【宮】【聖】*知【大】*,智【宋】【元】【明】【宮】【聖】*知。遍知果者,謂從此諸天世間乃至并天人皆得解脫乃至極解脫。彼證受者,謂自證知我已證覺無上正等菩提。

遍知等門者,謂若處顯示依真實相宣說遍知相義、永斷相義、作證相義、修習相義,即=屬【元】【明】即【大】,屬【元】【明】即此真實相等品類差別相義、能依所依相屬=即【元】【明】屬【大】,即【元】【明】屬相義、遍知等障礙法相義、遍知等隨順法相義、於不遍知等及遍知等過失功德相義,此亦如《愛味經》廣說。真實相者,謂取蘊所攝苦諦相。遍知相者,謂即於此有味等如實知。永斷相作證相者,謂從一切世間得解脫,由永斷諸障證得轉依故。修習相者,謂離顛倒心多修習住。品類差別相者,真實相有五種差別,謂色乃至識。遍知相有三種差別,謂味,由味故乃至出離,由出離故如實知。永斷相、作證相=相證【三】【宮】證相【大】,相證【宋】【元】【明】【宮】證相各有二種差別,謂煩惱解脫、苦=若【元】【明】*苦【大】*,若【元】【明】*苦解脫。從此諸天世間乃至并天人皆得解脫者,顯煩惱解脫。為顯此差別義故,次說出離言。何以故?由餘經言:出離云何?謂若於是處貪欲永滅、貪欲永斷,超過貪欲故。如是由能生未來苦煩惱得離繫故,苦亦解脫。為顯此差別義故,次說離繫縛極解脫。修習相有二種差別,謂見道、修道。離顛倒心者顯示見道,多修習住者顯示修道。能依所依相屬相者,謂顯示真實相等為後後所依性。遍知等障礙法相者,謂如是三轉不如實知。遍知等隨順法相者,謂觀察如所安立色等法中味等相。於不遍知等過失相者,謂不解脫乃至不證覺無上正等菩提。與此相違,名於遍知等功德相。

力無力門者,謂若處顯示諸一一句皆有功能,若不說一句義即不了。如《緣起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等。如是諸句一一皆有功能,如前緣起相中說。

別別引門者,謂若處顯示先標經一句,後以無量義門廣釋。如經言:若比丘成就六法,尚能口風吹碎高廣大雪山王,況無明死屍。何等為六?若諸比丘心生善巧乃至方便善巧。云何比丘心生善巧?所謂比丘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靜慮具足住,如是比丘心生善巧。云何比丘心住善巧?所謂比丘善修習故,所有順退分靜慮轉為順住分,如是比丘心住善巧。云何比丘心起善巧?所謂比丘善修習故,所有順住分靜慮轉為順勝進分,如是比丘心起善巧。云何比丘生長善巧?所謂比丘未生善法方便令生,乃至廣說二正斷,如是比丘生長善巧。云何比丘損減善巧?所謂比丘已生惡法方便令斷,乃至廣說二正斷,如是比丘損減善巧。云何比丘方便善巧?所謂比丘欲三摩地斷行成就修如意足,乃至廣說四如意足,如是比丘方便善巧。

引發門者,謂若處顯示一一句中宣說四句,是一一句復分四句,如是展轉無邊引發。如引〔佛〕-【聖】佛【大】,〔-〕【聖】佛經言:諸菩薩有四種淨修菩提法,一者善修空性、二者於諸眾生心無罣礙、三者常攝利益諸菩薩眾、四者以無染心廣開法施。如是四法於自利利他門淨修菩提,為欲對治四種所治障故。何等為四?一貪著定味、二瞋恚、三慢、四愛著利養。又有差別,初顯煩惱斷對治,餘顯遠離下劣乘。由諸菩薩三種因緣遠下劣乘:一攝受一切有情、二已入法者令成熟、三未入法者令入正法。又有差別,初顯智資糧,餘顯福資糧。此三差別者,攝受成熟令入三門,各能生長勝品福故。又由二緣差別:一由意樂,謂慈心俱;二由正行,謂說證教二行。又諸菩薩成就四法能修空性:一者於內心無動搖、二者信解擇力所持、三者於一切法如實通達、四者解脫一切障。如是四法顯修所依及修差別。以何為依?謂靜慮波羅蜜多。云何修差別?一由異生道,謂聞思力所持;二由學道,謂達諸法實性;三由無學道,謂脫一切障。又諸菩薩成就四法,於諸有情心無罣礙:一者修慈、二者不毀正行、三者不分別相、四者堪忍劬=助【元】劬【大】,助【元】劬勞。如是四法顯所依及無罣礙心差別。誰為所依?謂過去生所修慈。云何無罣礙心差別?謂於住邪行所心無違毀、於怨家所不分別怨相,為利益他精勤無懈。又諸菩薩成就四法,常能攝益諸菩薩眾:一者不自稱量、二者正教誨轉、三者柔和易可共住、四者精勤承事供養。如是四法顯示所依及攝益差別。何等為依?謂摧伏憍慢。云何攝益差別?謂後所說三句。於劣等勝三種菩薩所+(知)【三】【宮】所【大】,所知【宋】【元】【明】【宮】所,如其次第。又諸菩薩成就四法,能無染心廣開法施:一者善達障難、二者善能除遣愚癡沈沒、三者歡喜攝受、四者愛樂為依怙法。如是四法顯示所依及廣開法施差別。何等為依?謂善通達利養恭敬是障難法。云何廣開法施差別?謂示現教導讚勵慶喜。示現者於愚癡沈沒,教導讚勵者於著放逸自輕下劣,慶喜者於正行圓滿,由性愛樂法故。如是前四句中,一一句復引發四句差別,如是等名引發門。

F3 分別顯示決擇

分別顯示決擇者,謂於如所說蘊等法中,隨其所應作一行順前句順後句,二句三句四句述可句遮止句等。一行者,即問論法,謂以一法與餘法一一互相問已,除此法更以第二法與餘法互相問+(耶)【三】問【大】,問耶【宋】【元】【明】問,如是一一問一切法。如有問言:若成就眼處亦色處耶?設成就色處亦眼處耶?此應作順前句答。若成就眼處亦耳處耶?此應作四句答。如是乃至對意處,如理應說。若成就眼處亦法處耶?此亦應作順前句答。若成就色處亦眼處耶?設成就眼處亦色處耶?此應作順後句答。若成就色處亦耳處耶?此亦應作順後句答。如是乃至對法=治【宋】【元】法【大】,治【宋】【元】法處,如理應說。若成就耳處亦眼處耶?此應作四句答。如是乃至對法處,如理應說。如是一一次第漸減,諸處更互如理應說。

順前句者,謂於諸法中隨取二法更互相問,依止前法以答所問。如有問言:若智亦所知耶?設所知亦智耶?此應作順前句答:諸智亦所知;有所知非智,謂餘法。

順後句者,謂即二法展轉相問,依止後法以答所問。如有問言:若所取亦能取耶?設能取亦所取耶?此應作順後句答:諸能取亦所取;有所取非能取,謂色等五境及法處,除相應。二句者,謂於所問應二句+(者謂於所問應二句)【三】【宮】句【大】,句者謂於所問應二句【宋】【元】【明】【宮】句答,不得有餘。如有依蘊建立、依界建立而發問言:若蘊數亦界數耶?設界數亦蘊數耶?此應作二句答:或蘊數非界數,謂色蘊識蘊。何以故?無有一界全攝色蘊相或全攝識蘊相故。或界數非蘊數,謂法界。

三句者,謂於所問唯三句答。如有問言:若蘊數亦處數耶?設處數亦蘊數耶。此應三句答:或蘊數非處數,謂色蘊;或處數非蘊數,謂法處;或蘊數亦處數,謂識蘊意處。俱非數者,於蘊處中決定不有。

四句者,謂於所問作四句答。如有問言:若成就眼根亦耳根耶?設成就耳根亦眼根耶?應四句答。初句,謂聾者眼根已生不捨。第二句,謂盲者耳根已生不捨。第三句,謂眼耳根已生不捨。第四句,除上爾所相。

述可句者,謂於所問順爾而答,以如是言述可所問。如有問言:諸無常者皆是行耶?設當是行皆無常耶?應述可答:所問如是。

遮止句者,謂於所問不爾而答,以不爾言遮止所問。如有問言:蘊外諸行幾諦攝耶?應遮止答:蘊外無行。

F4 等論決擇(分二)G1 問答等

等論決擇者,謂依八何八若之詞,問答決擇一切真偽。八何詞者,且如問言:何誰無所得?謂已得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何所無所得?謂所取相能取相。用何無所得?謂用般若波羅蜜多。為何無所得?謂為救脫一切有情令住無上正等菩提。由何無所得?謂由遇佛出世、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何之無所得?謂一切法之無所得。於何無所得?謂於勝解行地乃至第十菩薩地。幾何無所得?謂十一種:一已生已滅、二未生、三現前、四因力所生、五善友力所生、六一切法無所得、七空性無所得、八有我慢、九無我慢、十未具資糧、十一已具資糧,如是十一無所得。隨所有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次第應知。如何詞,若詞亦爾,謂若能無所得、若所無所得、若用無所得、若為無所得、若由無所得、若彼無所得+(若為無所得若由無所得若彼無所得)【明】得【大】,得若為無所得若由無所得若彼無所得【明】得、若於無所得、若爾所無所得,如是一切處盡當知。

G2 立破等

復有四種等論決擇道理,謂能破、能立、能斷、能覺。能破者,謂遮破他宗,言彼惡說非為善事。能立者,謂建立自宗,言此善說真為善事。能斷者,謂能決種種他所生疑。能覺者,謂開曉愚情令解妙義。

復有五種等論決擇道理,謂如頌言:

自性、所依、識、清淨、方便等,
當知五各六,觀所知諸法。

自性等六者,一自性、二因、三境界、四行相、五等無間、六增上。所依等六者,一所依、二依、三攝、四相應、五成就、六雜染。識等六者,一識、二受、三想、四作意、五智、六遍知。清淨等六者,一清淨、二詞、三出離、四甚深、五解脫門、六入一切法。方便等六者,一方便、二通達、三修、四+(修)【三】【宮】四【大】,四修【宋】【元】【明】【宮】四圓證、五究=空【明】究【大】,空【明】究竟、六引發。

自性有四種,謂實自性、假自性、世俗自性、勝義自性。因有四種,謂生因、成因、轉因、還因。境界有七種,謂有(四)+相【三】【宮】相【大】,四相【宋】【元】【明】【宮】相境、有分別境、對治境、安住境、增益境、損減境、自在境。行相有五種,謂分析=折【聖】析【大】,折【聖】析行相、差別行相、正解行相、觀察行相、作隨作行相。等無間有九種,謂自類等無間、異類等無間、三摩鉢底等無間、退等無間、生等無間、隣次等無間、隔越等無間、起等無間、滅等無間。增上有七種,謂取增上、生增上、住增上、受用雜染增上、清淨增上、田增上、執受增上。所依有八種,謂界所依、趣所依、洲渚所依、村田所依、補特伽羅所依、無病所依、尸羅所依、莊嚴所依。依有五種,謂眾具依、善友依、法依、作意依、三摩鉢底依。攝有十一種,謂界攝、相攝、種類攝、分位攝、助伴攝、時攝、方攝、具分攝、一分攝、更互攝、勝義攝。相應有十種,謂他性相應、不相違相應、遍行相應、不遍行相應、所治相應、能治相應、曾習相應、未曾習相應、下劣相應、廣大相應。成就有三種,謂種子成就、自在成就、現行成就。雜染有四種,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障雜染。

識有六種,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受有三種,謂苦、樂、不苦不樂。想有二十種,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厭離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過患想、斷想、離欲想、滅想、死想、不淨想、青瘀想、膿爛想、破壞想、膖脹想、食噉想、血塗想、離散想、骨鎖想、空觀想。作意有七種,謂了相=想【三】【宮】相【大】,想【宋】【元】【明】【宮】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方便究竟作意、方便究竟果作意。智有十種,謂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遍知有九種,謂欲繫見苦集所斷斷遍知、色無色繫見苦集所斷斷遍知、欲繫見滅所斷斷遍知、色無色繫見滅所斷斷遍知、欲繫見道所斷斷遍知、色無色繫見道所斷斷遍知、順下分結斷+(斷)【三】【宮】斷【大】,斷斷【宋】【元】【明】【宮】斷遍知、色愛盡遍知、無色愛盡遍知。

清淨有七種,謂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智見清淨、行斷智見清淨。詞有八種,謂八何詞、八若詞。出離有六種,謂世間出離、聲聞出離、獨覺出離、大乘出離、不畢竟出離、畢竟出離。甚深有十種,謂相甚深、雜染甚深、清淨甚深、緣起甚深、業甚深、智甚深、生甚深、菩提甚深、佛甚深、教甚深。解脫門有三種,謂空、無願、無相。入一切法有八種,謂一切法欲為根本,作意所生,觸所集起,受所引攝,定為上首,慧為最勝,解脫為堅固,出離為後邊。

方便有七種,謂任=作【三】【宮】任【大】,作【宋】【元】【明】【宮】任持方便、瑜珈=伽【宋】【元】【宮】珈【大】,伽【宋】【元】【宮】珈方便、相方便、決擇方便、隔越方便、隣次方便、隣次隔越方便。通達有五種,謂有相文字通達、所攝能攝通達、遲通達、速通達、法性通達。修有四種,謂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圓證有四種,謂果圓證、離欲圓證、根滿足圓證、功德圓證。究竟有六種,謂智究竟、斷究竟、畢竟究竟、不畢竟究竟、下劣究竟、廣大究竟。引發有二十種,謂無量引發,乃至一切種妙智引發。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五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六

安慧菩薩糅釋上集論

〔大〕-【明】大【大】,〔-〕【明】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2

品目次行明本有等論決擇之餘六字決擇分中論品第四之二

實自性者,謂諸法實有性。假自性者,謂諸法假有性。世俗自性者,謂諸法世俗有性。勝義自性者,謂諸法勝義有性。生因者,謂因等四緣。成因者,謂三量:一現量、二比量、三聲量。轉因者,謂順緣起。還因者,謂逆緣起。有相境者,謂眼等五識所緣色等五境,由緣此所生唯有無分別相故。有分別境者,謂意識所緣境,由緣此境有分別生故。對治境者,謂緣此境棄捨雜染,由能對治故。安住境者,謂緣此境能生聖天梵=梵天【三】【宮】天梵【大】,梵天【宋】【元】【明】【宮】天梵住,由眾聖所住故。增益境者,謂緣此境能轉勝進,是增勝因故。損減境者,謂緣此境能入無想定滅盡定,是損減心心法因故。自在境者,謂緣此境發神通等勝品功德,是自在因故。分析行相者,謂種種品類分析諸法,如有色無色、有見無見,如是等。差別行相者,謂諸法差別義,如一信相,或名心淨、或名憙樂、或名忍可,如是等。正解行相者,謂以種種行相正解所緣境,如了別行相名識、取像行相名想、領納行相名受,如是等。觀察行相者,謂十六行,即無常等四、因等四、滅等四、道等四。或世俗六行,謂麁行、障行、苦行、靜行、妙行、離行。作隨作行相者,謂作所作已復更隨作,如由此行善守護已,復更起餘隨守護行。自類等無間者,謂貪無間還復生貪,瞋等亦爾,各別種類等無間生故。異類等無間者,謂貪無間瞋等生、欲界無間色界生、色界無間無色界生,如是等。三摩鉢底等無間者,謂三摩鉢底無間相生,如+(是)【三】【宮】如【大】,如是【宋】【元】【明】【宮】如欲界善無間入初靜慮,初靜慮無間還生欲界。如是於第二靜慮等及無色定,如理應知。退等無間者,謂從靜慮等退時無間所生起。生〔等〕-【三】【宮】等【大】,〔-〕【宋】【元】【明】【宮】等無間者,謂受生時無間所生,如從欲界無間生色界等。隣次等無間者,謂諸心心法無間次第生,於其中間心無斷絕故。隔越等無間者,謂起滅定等時,前生心心法望後生心心法中間隔越故。起等無間者,謂若此法無間彼法次第生。滅等無間者,謂此法無間彼法次第滅,如心心法無間滅已,或入滅盡定、或入無想定等、或入無餘涅槃界。取增上者,謂眼等根望能取境界有增上力故。生增上者,謂男女根望生胎孕有增上力故。住增上者,謂命根望身等住有增上力故。受用雜染增上者,謂五受根望所受用有增上力故。又為貪等所隨眠故,謂樂貪所隨眠、苦瞋所隨眠、不苦不樂癡所隨眠。清淨增上者,謂信等五根、未知欲知等三根,望世出世清淨法有增上力故。田=由【宋】【明】【宮】田【大】,由【宋】【明】【宮】田增上者,謂共業望器世間生+(於有增上)【三】【宮】生【大】,生於有增上【宋】【元】【明】【宮】生有增上力故。執受增上者,謂四大種望所造色。

界所依者,謂欲界等所攝身。趣所依者,謂五趣所攝身。洲渚所依者,〔謂〕-【三】【宮】謂【大】,〔-〕【宋】【元】【明】【宮】謂贍部洲等。村田所依者,謂若依此村田而有,即用此為所依。補特伽羅所依者,謂若依此補特伽羅而有,即用此為所依。無病所依者,謂若依無+(漏)【三】【宮】無【大】,無漏【宋】【元】【明】【宮】無病而有,即用此為所依。尸羅所依者,謂若依尸羅而有,即用此為所依。莊嚴所依者,謂若依彼〔彼〕-【三】【宮】彼【大】,〔-〕【宋】【元】【明】【宮】彼沙門莊嚴諸功德生,即用彼為所依。眾具(所)+依【三】【宮】依【大】,所依【宋】【元】【明】【宮】依者,謂四依,即衣服等。善友依者,謂若依此善等生起。法依者,謂契經等十二分教。作意依者,謂七種作意,即了相作意等。三摩鉢底依者,謂七依定。如經言:我說依初靜慮能盡諸漏,乃至依無所有處亦爾。界攝者,謂諸界種子,由此能攝種所生法。相攝者,謂諸法自相還能自攝。種類攝者,謂約色種類有十色處色蘊所攝,如是等。分位攝者,謂順樂受等分位所攝。助伴攝者,謂色五蘊所攝,彼眷屬故,如是等。時攝者,謂過去等攝過去等。方攝者,謂於此方所有蘊等即此方攝。具分攝者,謂欲色無色無漏諸色攝一切色。一分攝者,謂眼根攝色蘊,如是等。更互攝者,謂蘊界處更互相攝。勝義攝者,謂諸法無常、苦、不淨、空、無我,真如所攝。他性相應者,謂與他性相應非己性。不相違相應者,謂雖與他性相應,然不相違非相違,如貪與瞋、樂與苦,如是等。遍行相應者,謂觸、受、想、思作意於一切心,無明、我慢、我愛、薩迦耶見此四煩惱於染污意。不遍行相應〔者〕-【三】【宮】者【大】,〔-〕【宋】【元】【明】【宮】者,謂除遍行,所餘貪等信等。所治相應者,謂諸煩惱更互相應。能治相應者,謂對治道所攝善法更互相應。曾習相應者,謂除出世間及出世後所得法,餘相應法。未曾習相應者,謂前所除諸相應法。下劣相應者,謂聲聞獨覺乘所攝諸相應法。廣大相應者,謂諸佛菩薩所有相應法。成就雜染識等乃至七種清淨,已說其相,不復重釋。

八何詞者,謂何誰=能【明】誰【大】,能【明】誰信、何所信、用何信、為何信、由何信、何之信、於何信、幾何信。八若詞者,謂若能信、若所信、若用信、若為信、若由信、若彼信、若於信、若爾所信。如是等無量法門皆有八種。不畢竟出離者,謂由世間道。畢竟出離者,謂由出世間道。前四易解,故不重釋。相甚深者,謂三自性。雜染甚深者,謂真如云何染而不染。清淨甚深者,謂即真如云何淨而不淨。緣起甚深者,謂無有法於所生起有實作用,然彼諸法種種生起,如是等。又實無我,似我顯現。業甚深者,謂有業有果報而作者不可得。智甚深者,謂無分別智。云何此智無有分別,而能分明觀真如性。生甚深者,謂諸菩薩不由業煩惱力而示現受生。菩提甚深者,謂於無漏界中諸佛菩提不可建立一性,無量相續所證故;不可建立種種性,所依無差別故。諸佛甚深者,謂於一大=人【明】大【大】,人【明】大集會中有無量無邊諸佛世尊種種身、種種意樂,然不謂有自他差別。又化身佛不住佛相,而能造作種種佛事。教甚深者,謂於大乘教中有種種祕密意樂差別三解脫門及一切法。欲為根本等,已說其相,不復重釋。

任持方便者,謂於資糧所有方便。瑜伽方便者,謂奢摩他、毘鉢舍那。相方便者,謂於止舉捨相中所有方便。決擇方便者,謂於順決擇分中所有方便。隔越方便者,謂即任持方便。隣次方便者,謂即決擇方便。隣次隔越方便者,謂即瑜伽及相二種方便。於(任)+順【三】【宮】順【大】,任順【宋】【元】【明】【宮】順決擇分中名隣次,於任持方便中名隔越,去聖道遠故。通達修圓證,餘處已說,故不重釋。智究竟者,謂盡、無生智。斷究竟者,謂一切煩惱無餘永斷。畢竟究竟者,謂由出世間道。不畢竟究竟者,謂由世間道。下劣究竟者,謂聲聞獨覺。廣大究竟者,謂諸佛菩薩。菩薩究竟者,謂於最後位。諸佛究竟者,謂無障智生時,猶如百千俱胝等日一時出現。二十種引發,前已廣說。

F5 攝決擇(分二)G1 總標

攝決擇者,謂由十處攝諸決擇。

G2 徵列

何等十處?謂成所作決擇、趣入=人【明】入【大】,人【明】入決擇、勝解決擇、道理決擇、論決擇、通達決擇、清淨決擇、引發決擇、句差別決擇、不由功用暫作意時一切義成決擇。成所作決擇者,謂能決擇成辦世間種種養命方便等。趣入決擇者,謂能觀察我於三乘當入何乘?云何令他亦得趣入?勝解決擇者,謂由聞慧如所聞教起勝信解。道理決擇者,謂由思慧稱量前後所說意趣。論決擇者,謂如所聞思建立問論道理,為令展轉受用法樂。通達決擇者,謂見道,能通達諦理故。清淨決擇者,謂修道,以能無餘淨諸煩惱故。引發決擇者,謂勝進道,以能引發勝功德故。句差別決擇者,謂以二三四句等差別引發門,演說無邊法義差別故。不由功用暫作意時一切義成決擇者,謂如來智,離先功用於一切義暫作意時,無著無礙智見轉故。

F6 論軌決擇(分二)G1 略標釋

論軌決擇者,略有七種:一論體、二論處、三論依、四論莊嚴、五論負、六論出離、七論多所作法。於此七門方便善巧,名論軌決擇。

G2 廣分別(分七)H1 論體(分二)I1 標列

論體者,復有六種:一言論、二尚論、三諍論、四毀論、五順論、六教論。

I2 別釋

言論者,謂一切世間語言。尚論者,謂諸世間所隨聞論,世智所尚故。諍論者,謂互相違反所立言論。毀論者,謂更相憤怒發麁惡言。順論者,謂隨順清淨智見所有決擇言論。教論者,謂教導有情,心未定者令其心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脫所有言論。

H2 論處

論處者,或於王家、或於執理家、或對淳質堪為量者、或對善伴、或對善解法義沙門婆羅門等而起論端。於王家者,謂若於是處王自降臨。執理家者,謂若是處處斷王事。淳質堪為量者,謂商人等。善伴者,謂於伴侶中立論者,敵論者不越其言。善解法義沙門婆羅門等者,謂於彼彼論中善通達文義。

H3 論依(分二)I1 標列

論依者,謂依此立論,略有二種:一所成立、二能成立。所成立有二:一自性、二差別。能成立有八種,一立宗、二立因、三立喻、四合、五結、六現量、七比量、八聖教量。

I2 別釋(分二)J1 所成立(分二)K1 自性

所成立自性者,謂我自性、法自性若有若無所成立。

K2 差別

差別者,謂我差別、法差別,若一切遍、若非一切遍,若常、若無常,若有色、若無色,如是等無量差別。

J2 能成立(分八)K1 立宗

立宗者,謂以所應成自所許義,宣示於他令彼解了。所以者何?若不言以所應成者,自宗已成而說示他應名立宗。若不言自所許義者,說示他宗所應成義應名立宗。若不言他者,獨唱此言應名立宗。若不言宣示者,以身表示此義應名立宗。若不言令他解了者,聽者未解此義應名立宗。若如所安立無一切過量故,建立我法自性若有若無、我法差別遍不遍等,具足前相是名立宗。

K2 立因

立因者,謂即於所成未顯了義,正說現量可得不可得等信解之相。信解相者,是信解因義。所以者何?由正宣說現量可得不可得等相故,於所應成未顯了義信解得生,是故正說彼相+(若)【宋】【宮】,(乃)【元】【明】相【大】,相若【宋】【宮】,相乃【元】【明】相,名立因。現量可得不可得者,謂依自體及相貌說。

K3 立喻

立喻者,謂以所見邊與未所見邊和會正說。所見邊者,謂已顯了分。未所見邊者,謂未顯了分。以顯了分、顯未了分令義平等所有正說,名立喻。

K4 合

合者,為引所餘此種類義,令就此法正說理趣。謂由三分成立如前所成義已,復為成立餘此種類所成義故,遂引彼義令就此法正說道理,是名合。

K5 結

結者,謂到究竟趣所有正說。由此道理極善成就,是故此事決定無異結會究竟,是名結。已說立宗等相,今當就事略顯。如無我論者,即於此事對我論者先說諸法無我。此言是立宗。次說若於蘊施設四過可得故。此言是立因。所以者何?若於諸蘊施設實我者,此所計我為即蘊相。為於蘊中?為於餘處?為不屬蘊而施設耶?若即蘊相而施設者,蘊不自在,從眾緣生,是生滅法。若即彼相,我不成就,是名初過。若於蘊中而施設者,所依諸蘊既是無常,能依之我亦應無常,是第二過。若離蘊於餘處施設者,我無所因,我亦無用,是第三過。若不屬蘊而施設者,我應獨存,自性解脫,更求解脫唐捐其功,是第四過。次說如於現在施設過去。此言是立喻。所以者何?若同現在相施設實有過去者,此所計過去為即現在相。為於現在中?為於餘處?為不待現在而施設耶?若即現在相而施設者,已生未滅是現在相,過去法體亦應已生未滅為相,是初過。若於現在中施設者,於未滅中施設,滅體不相應故,不應道理,是第二過。若離現在於餘處施設者,除現在外,餘實有為事少分亦不可得,云何於彼施設?是第三過。若不待現在而施設者,亦應施設無為為過去世,是第四過。然過去世相滅壞故,無相義成。若同現在施設即成四過,是故過去相不成就。諸法無我亦爾,若於蘊施設,即四過可得,故無我義成。次說如是遮破我顛倒已,即由此道理常等亦無。此言是合。後說由此道理,是故五蘊皆是無常乃至無我。此言是結=經【宋】結【大】,經【宋】結。

K6 現量

現量者,謂自正明了無迷亂義。自正義言,顯自正取義,如由眼正取色等。此言為簡世間現所得瓶等事,共許為現量所得性,由彼是假故,非現量所得。明了言,為簡由有障等不可得因故不現前境。無迷亂言,為簡旋火為輪=轉【宮】輪【大】,轉【宮】輪幻陽焰等。

K7 比量

比量者,謂現餘信解。此云何?謂除現量所得,餘不現事決定俱轉。先見成就,今=令【三】【宮】今【大】,令【宋】【元】【明】【宮】今現見彼一分時,於所餘分正信解生。謂彼於此決定當有,由俱轉故。如遠見烟,知彼有火,是名現量為先比量。

K8 聖教量

聖教量者,謂不違二量之教。此云何?謂所有教,現量比量皆不相違,決無移轉,定可信受,故名聖教量。

H4 論莊嚴(分二)I1 釋

論莊嚴者,謂依論正理,而發論端深為善美,名論莊嚴。

I2 列

此復六種:一善自他宗、二言音圓滿、三無畏、四辯才、五敦肅、六應供。善自他宗者,謂於自宗他宗若文若義,前後無間淳熟明解。言音圓滿者,謂善解聲論方起論端,離當所說言音過失,所發言音無雜亂等。無畏者,謂處大眾+(中)【三】【宮】眾【大】,眾中【宋】【元】【明】【宮】眾,雖為無量僻執英俊結謀圍繞,所發言詞坦然無畏。辯才者,謂言詞無滯。敦肅者,謂言無卒暴,觀敵論者言詞究竟方乃發言。應供者,謂立性賢和發言溫善,方便隨順敵論者心。

H5 論負(分二)I1 標

論負者,謂捨言、言屈、言過。由此三種,諸立論者墮在負處,受他屈伏。

I2 釋(分三)J1 捨言

捨言者,謂自發言稱己論失、稱他論德,謂我不善、汝為善等。

J2 言屈

言屈者,謂假託餘事方便而退、或說外事而捨本宗、或現忿怒憍慢覆藏等,如經廣說。假託餘事方便退者,謂託餘事亂所說義。如經說:長老闡鐸迦與諸外道共論,或毀已立宗、或立宗已毀。

J3 言過

言過者,略有九種:一雜亂、二麁獷、三不辯了、四無限量、五非義相應、六不應時、七不決定、八不顯了、九不相續。雜亂者,謂捨所論事,廣說異言。麁獷者,謂憤發卒暴言詞躁急。不辯了者,謂所說法義,眾及敵論所不領悟。無限量者,謂言詞重疊,所說義理或增或減。非義相應者,略有五種:一無義、二違義、三損+(益)【三】【宮】損【大】,損益【宋】【元】【明】【宮】損理、四與所成等、五招集過難義,不可得故、義不相應故、不決定故、能成道理復須成故、一切言論非理非諦所隨逐故。不應時者,謂所應說前後不次。不決定者,謂立已復毀、毀而復立,速疾轉換難可了知。不顯了者,謂越闡陀論相不領而答,或典或俗言詞雜亂。不相續者,謂於中間言詞斷絕。

H6 論出離(分二)I1 第一解

論出離者,謂觀察德失令論出離或復不作,恐墮負處故不興論,設復興起能善究竟。

I2 第二解

又若知敵論非法器、時眾無德、自無善巧,不應興論。若知敵論是法器、時眾有德、自有善巧,方可興論。敵論非法器者,謂彼不能出不善處安置善處。時眾無德者,謂不淳質,樂僻執、有偏黨等。自無善巧者,謂於論體乃至論莊嚴中不善通達。與此相違,名敵論者是法器等。

H7 論多所作法(分二)I1 明三種興論定所須法(分二)J1 標

論多所作法者,謂略有三種將興論端定所須法。

J2 釋

何等為三?一善達自他宗,由此堪能遍興談論,遍於言事而興論故。二無畏,由此堪能處一切眾而興論端。三辯才,由此堪能於諸問難皆善辯答。

I2 明觀察十二處法不應興論(分二)J1 標

復次若欲自求利益安樂,於諸論軌應善通達,不應與他而興諍論。

J2 引經釋(分二)K1 引經

如薄伽梵於《大乘阿毘達磨經》中說如是言:若諸菩薩欲勤精進修諸善品、欲行貞=真【明】貞【大】,真【明】貞實法隨法行、欲善攝益一切有情、欲得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正觀察十二處法,不應與他共興諍論。

K2 明十二處

何等十二?一者宣說證無上義微妙法時,其信解者甚為難得。二者作受教心而請問者甚為難得。三者時眾賢善觀察德=得【明】德【大】,得【明】德失甚為難得。四者凡所興論能離六失甚為難得。何等為六?謂執著邪宗失、矯亂語失、所作語言不應時失、言退屈失、麁惡語失、心恚怒失。五者凡興論時不懷獷毒甚為難得。六者凡興論時善護他心甚為難得。七者凡興論時善護定心甚為難得。八者凡興論時欲令己劣他得勝心甚為難得。九者己劣他勝心不煩惱甚為難得。十者心已煩惱得安隱住甚為難得。十一者既不安住常修善法甚為難得。十二者於諸善法既不恒修,心未得定能速得定、心已得定能速解脫,甚為難得。於此經中已說欲勤精進修諸善品,何故復言欲行貞=真【元】【明】貞【大】,真【元】【明】貞實法隨法行?為顯意樂清淨故。所以者何?不為利養恭敬等事修聞思等諸善品故。欲善攝益有情者,為別聲聞等行,由諸菩薩以利他行為(最)+勝【三】【宮】勝【大】,最勝【宋】【元】【明】【宮】勝故。如是菩薩自利利他行具足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又此經中諸句義意,謂興論時大乘法性無上甚深,若無諍心解尚為難,況為諍競。凡興諍論雖起請問,無心求解但求過失。又傍證者心不賢直,不善宗門樂著僻執。凡所言論多具六失。所以者何?凡興論時或有私心執著邪宗、或矯方便求他誤失、或不待言竟便興亂語、或敵論者言稱正理反相誹撥、或作麁言惱敵論者及時眾心、或復於彼自懷恚怒,多具如是六種過失。又興論時身心寂靜甚為難得,不寂靜故二事難成,謂善護他心、善護自心。由此令他心得淨信,於解脫處正勤方便令自心定。又興論時多起此心:云何令我得勝、他墮負處。若不遂心,即懷熱惱。由有此故,不安樂住,由此不能無間修善,是故於彼增上證法有未得退。

F7 祕密決擇(分二)G1 總標

祕密決擇者,謂說餘義名句文身隱密轉變,更顯餘義。

G2 引經別解(分五)H1 第一經

如經言:

「逆害於父母,王及二多聞,
誅國及隨行,是人說清淨。」

今此頌中詮表世間共可極重罪惡文字,轉變密顯餘清淨義。何等世間共可極重罪惡?謂逆害尊人及大眾。尊人有二:一別、二共。共又二種:一護世間、二應供養。別亦二種,謂父及母。護世間者,謂王。應供養者,謂多聞梵志,世間共許最清淨故。若總殺害,名逆尊人。若誅國人及隨行畜生,名害大眾。顯此義者名詮表世間共可極重罪惡文字。云何轉此文字密顯(清)+淨【三】【宮】淨【大】,清淨【宋】【元】【明】【宮】淨義?謂逆害父母等言,轉變密顯永斷愛等餘義故。所以者何?若愛若業、若有取識、戒見二取、眼等六處及所行境,如其次第名母父等,法相=行【宋】【元】相【大】,行【宋】【元】相似故。愛為發因,業為生因,由此能殖=植【明】殖【大】,植【明】殖習氣種子,類世間父+(等)【三】【宮】父【大】,父等【宋】【元】【明】【宮】父。由此二因,令有取識流轉不絕。於流轉時雖求解脫,然由二種非方便法障解脫得,謂妄計度清淨最勝。戒見二取猶如世間多聞梵志,恒妄計著最勝清淨。此有取識所依所緣六處境界,猶如世間國及隨行。若能永斷如是等法,當知是人最為清淨。

H2 第二經

又如經說:

「不信不知恩,斷密無容處,
恒食人所吐,是最上丈夫。」

今此頌中宣說世間極下劣義,所有文字轉變密顯餘最上義。世間下劣凡有四種,謂意業下劣、身業下劣、語業下劣、受用下劣。意業下劣復有二種:一者不信善生相違,不信有後世等、不行施等故。二不知恩順生不善,不顧往恩違越世理,起害母等所有惡行故。身業下劣者,謂行竊盜攻=致【明】攻【大】,致【明】攻牆密處最可輕賤,活命業故。語業下劣者,謂妄語等最可輕賤,於善眾中所不容故。受用下劣者,謂鬼犬鳥等好食所吐故。顯此義者,名說世間極下劣義文字。云何轉此文字顯無上義?謂不信等言轉變密顯餘勝義故。不信者,謂解脫智見,自現證故。不知恩者,謂涅槃智。有為名恩,無為非恩。知非恩故,名不知恩。斷密者,謂永斷後有續因煩惱故。無容處者,謂於當來諸趣苦處不復生故。食吐者,謂於現法中雖假資具力暫持身,而於命財不生欣樂故。若能如是,是最上丈夫。

H3 第三經

又如經說:

「覺不堅為堅,善住於顛倒,
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

此如前說。然其體性,謂諸菩薩依三摩地,由見修二道證大菩提。

H4 第四經

又餘經說:菩薩摩訶薩成就五法,施波羅蜜多速得圓滿。何等為五?一者增益慳悋法性、二者於施有倦、三者憎=增【三】【宮】*憎【大】*,增【宋】【元】【明】【宮】*憎惡乞求、四者無暫少施、五者遠離於施。增益慳悋法性者,謂由永斷慳悋隨眠并彼習氣,證得彼法性真如轉依故。於施有倦者,謂為修施,誓受長時難行苦行故。憎惡乞求者,謂欲其自取,厭彼乞求故。無暫少施者,謂一切時一切物施故。遠離於施者,謂常遠離期報施等故。

H5 第五經

又餘經說:菩薩摩訶薩成就五法,名梵行者,成就第一清淨梵行。何等為五?一者常求以欲離欲+(故)【三】【宮】欲【大】,欲故【宋】【元】【明】【宮】欲、二者捨斷欲法、三者欲貪已生即便堅執、四者怖治欲法、五者二二數會。成就第一清淨梵行者,謂出世間道。常求以欲離欲者,謂即以此如實遍智永斷彼故。此如實遍智者,謂能通達此真如智。捨斷欲法者,謂恒觀察捨斷非梵行方便。欲貪已生即便堅執者,謂於內欲貪已生,即便堅執擯=儐【宋】擯【大】,儐【宋】擯出於外。怖治欲法者,謂說欲過患怖諸有情,立對治道拔濟一切。二二數會者,謂於染淨因果差別四真諦中,以世出世二道,及奢摩他、毘鉢舍那二道,數數證會故。

A3 釋名彰意分(分二)B1 問

何故此論名為「大乘阿毘達磨集」?

B2 答

略有三義,謂等所集故、遍所集故、正所集故。由釋詞理以顯得名,故為此問。等所集者,謂證真現觀,諸大菩薩共結集故。遍所集者,謂遍攝一切大乘阿毘達磨經中諸思擇處故。正所集者,謂由無倒結集方便,乃至證得佛菩提故。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