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 瑜伽13 倫記第5 B1 第101條 C1 標目 C1 問:何故總說名非定地,謂正識身?答(云云) C2 問(進云並問):若云如來無五識者,成所作智為何識轉乎? C3 問:反難有關妙觀察智之佛,甚無道理(缺答) B2 第102條 C2 標目 C4 問:闕輕安樣何?答(云云) C5 問(進云並問):何故瑜伽論一向云無輕安?答(云云) C6 問(進曰並問):何遍名非定地?答(云云) C7 問(進云並問):云無之釋家,何通此說輕安?答(云云) C8 問(進云並問):舉有尋有伺等云會釋無輕安(缺答) B3 第103條 C3 標目 C9 問:入無餘涅槃界者,為賴耶識滅?為當不滅耶?答(云云) C10 問(進云並問):定性二乘入無餘時,如何會通不增不減之文?答(云云) C11 問(進云並問):定性二乘入無餘涅槃者,何言如海一滴乎?(缺答) B4 第104條 C4 標目 C12 問:何故此空無我名通人法俱有乎?答(云云) C13 問(進云並問):何空法時,云法無我?答 C14 問:何故無用及差別義,可名無我?答 A2 瑜伽14 倫記第5 B3 第105條 C5 標目 C15 問:何名無有愛?答(云云) C16 問(進云並問):何名無有?云於無有,生希求愛?答(云云) C17 問(進云並問):何處涅槃應煩惱得不了之者,而執身斷是涅槃耶?答 B4 第106條 C6 標目 C18 問:問五上分結有無差別結?答(云云) C19 問(進云並問):無差別結與有差別結?答(云云) C20 問(進云並問):無差別與有差別?(缺答) B5 第107條 C7 標目 C21 問:云有怖、不怖想?答(云云) C22 問(進云並問):何第三靜慮,不立想異識性乎?答(云云) C23 問(進云並問):何光音天見初禪天可生怖畏?答(云云) C24 問(進曰並問):何但新生獨生怖畏?(缺答) A3 瑜伽15 倫記第5 B6 第108條 C8 標目 C25 問:三解脫方便道所攝三勝處如此云意何?答(云云) C26 問(進云並問):何說八勝處是解脫方便?答(云云) C27 問(進云並問):成實論有何道理,云遍處是一向因,勝處亦因亦果,解脫一向是果?答 C28 問(進云)(缺答) B7 第109條 C9 標目 C缺問答 B8 第110條 C10 標目 C29 問:如何執不定立為決定?答(云云) C30 問(進曰並問):何破一切樂苦捨受為貪瞋癡所隨眠?答(云云) C31 問(進云並問):何名違法相?答 A4 瑜伽16 倫記第5 B9 第111條 C11 標目 C32 問:何物名爾乎?答 C33 問:何故名共相乎?答 C34 問:爾見道位所觀無常苦空無我,不名共相?答 C35 問:別觀名自相乎?(缺答) B10 第112條 C12 標目 C36 問:如說時,此誰之生,待所屬主,此意問何?答 C37 問:何故不即於色、受、行、想、識,立屬主相應言論乎?答 C38 問:何云就五蘊不有此言論?答 C39 問:何故一遍?答 B11 第113條 C13 標目 C40 問:何名遠離此彼言論乎?答 C41 問:有遠離此彼言論乎?答 C42 問:如何言論名遠離此彼言論乎?答 C43 再問:如何言論名遠離此彼言論乎?答 C44 問:以門望宅,乃至以三望十,何不如以此顯此,不如以彼顯彼乎?答 A5 瑜伽21 倫記第6 B12 第114條 C14 標目 C45 問:聲聞種姓隨一相續意何?答(云云) C46 問(進云並問):爾其顯隨一相續,如此云意何?答(云云) C47 問(進云並問):若法異相,俱有而轉,見彼*差別,種種相續,種種流轉之意何?答(云云) C48 問(進云)(缺答) A6 瑜伽23 倫記第6 B13 第115條 C15 標目 C49 問:相、云隨好,何物也者,云不取彼乎?答(云云) C50 問(進云並問):意識起貪等,何名取隨好?(缺答) A7 瑜伽25 倫記第6 B14 第116條 C16 標目 C51 問:第六因緣經,可攝何藏乎?答(云云) C52 問(進云並問):第六因緣經據何云後義,唯毘奈耶攝乎?答(云云) C53 問(進云並問):何也者可通三藏攝?何也者唯應毘奈耶攝乎?(缺答) B15 第117條 C17 標目 C54 問:善巧方便、觀察德失思惟,思惟何等諸法,如何自相、共相乎?答(云云) C55 問(進云並問):算數行相、稱量行相樣何?答(云云) C56 問(進云並問):何故依觀待等四種道理觀察名稱量行相,觀察德失思惟乎?(缺答) B16 第118條 C18 標目 C57 問:何名法爾道理乎?答(云云) C58 問(進云並問):自性應爾,云法性應爾,云何義乎?答(云云) C59 問(進云並問):何事無始來應爾,乃至法相道理,法性應爾乎?答(云云) C60 問(進云並問):或即如是,乃至云或非如是者,何云事乎?答(云云) C61 問(進云並問):色顯形乃至風輕觸,名非如是,意何?答 B17 第119條 C19 標目 C62 問:菩薩所現行事,非此中意所許施,此文意何?答(云云) C63 問(進云並問):非此義中意所許施,如此云意何?答(云云) C64 問(進云並問):聲聞施妻子等具三義者,何等三義乎?答 A8 瑜伽26 倫記第6 B18 第120條 C20 標目 C65 問:一切麁重重悉皆息滅,得轉依故,超過影像,如此云意何?答 C66 問:無學所依成辨,超過影像;唯無學位,見無影像故,與前文忽為相違,何可和會?答 C67 問:何故云無影像?答 C68 問:何須偏借用無分別影像立名?答 C69 問:何前云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在見道前耶?又會對法云此從因為名?答 C70 問:若入聖後,但有無分別、無有分別者,即應入聖後有止無觀?答 B19 第121條 C21 標目 C71 問:如此云心何?答(云云) C72 問:爾其說樂善巧義,如此云心何?答(云云) C73 問(進云並問):於緣起處非處善巧安住其心乎?何此中為四顛倒能對治乎?答 A9 瑜伽27 倫記第7 B20 第122條 C22 標目 C74 問:十六勝行中,覺了心行意何?答(云云) C75 問(進云並問):於十六勝行覺了心行中,云何起此忘念乎?答(云云) C76 問(進云並問):何以若作凡位亦修之釋,引他所文,應成此義,何以此文即證此義?答 C77 問:何捨基師釋,用遁倫釋耶?答 B21 第123條 C23 標目 C78 問:意生起,以何等法為此三緣乎?答(云云) C79 問(進云並問):增上緣體未明聞,其言此依意何物乎?答(云云) C80 問(進曰並問):何指此名末那識?(缺答) A10 瑜伽28 倫記第7 B22 第124條 C24 標目 C81 問:何故但舉四靜慮定,不舉四無色定乎?答(云云) C82 問(進云並問):何故無色定不名增上心乎?答(云云) C83 問(進云並問):何前一向云依四靜慮立增上心名乎?答(云云) C84 問(進云並問):不取前一向云依四靜慮立增上心(缺答) B23 第125條 C25 標目 C85 問:何名增上惠引發增上心乎?答(云云) C86 問(進云並問):何為斷修惑修七覺支,名引發增上心乎?答(云云) B24 第126條 C26 標目 C87 問:以何等故云若有增上惠學必具三學乎?答(云云) C88 問(進云並問):有增上惠必具足三學乎?答 C89 問:何以謂不具足,更進修靜慮,名引發增上心?答 B25 第127條 C27 標目 C90 問:如此云心何?答(云云) C91 問(進云並問):以五根中不攝思故之文意何?答(云云) C92 問(進云並問):十數減有九乎?答(云云) C93 問(進云並問):何不定中尋名別境中惠乎?答(云云) C94 問(進云):假尋聲,惠表正思惟?(缺答) A11 瑜伽35 倫記第8 B26 第146條 C28 標目 C95 問:此中何名受斷樂乎?答(云云) C96 問(進云並問):有誰覺樂,名受斷樂乎?答(云云) C97 問(進云並問):住滅定時滅勝義苦乎?答(云云) C98 問(進云並問):何故偏據遠滅名滅行苦,不據近滅名受斷樂?答 C99 問:何故偏據遠滅立名乎?答 C100 問:若許樂有,何樂滅處,還立樂名,故據遠滅,不可名樂?答 A12 瑜伽36 倫記第9 B27 第147條 C29 標目 C101 問:以六波羅密,相配福知二分樣何?答(云云) C102 問(進云並問):何此論云精進靜慮通二分乎?答(云云) C103 問(進云並問):若無戒忍,何得福智?(缺答) B28 第148條 C30 標目 C104 問:福智有六種樣何?答(云云) C105 問(進云並問):於六波羅密分出福三智三樣何?答(云云) C106 問(進云並問):何故此中禪定精進,被取福三,被取智三?答(云云) C107 問(進云並問):何獨此論云通二分?答(云云) C108 問(進云):精進靜慮為何通二分?(缺答) B29 第149條 C31 標目 C109 問:何名世間極成真實乎?答(云云) C110 問(進云並問):何稱世間極成真實乎?答(云云) C111 問(進云並問):何云據所緣境假說名字不違於彼故?(缺答) B30 第150條 C32 標目 C112 問:何諦如此云乎?答(云云) C113 問(進云並問):滅道二諦無我人等見,為斷何物,習補特伽羅無性之見乎?答(云云) C114 問(進云並問):滅道二諦下無空無我行,何物為能破,破彼我人見?答(云云) C115 問(進云並問):聖諦現觀中應無有漏行,何故此中云以有漏行相等乎?(缺答) B31 第151條 C33 標目 C116 問:如此云意何?答(云云) C117 問(進云並問):何云數習數習?答(云云) C118 問(進云並問):何先舉顯見道行相,後還顯說見道前行?答(云云) C119 問(進云並問):何故但云能觀唯有諸蘊可得,除諸蘊外我不可得?答 C120 問:何故此中唯觀除蘊我不可得,不觀諸蘊亦不可得?答 C121 問:今此觀行,四諦觀中當觀何諦?答 B32 第152條 C34 標目 C122 問:何證據云見有相無乎?答(云云) C123 問(進云並問):既觀所緣,豈無相分?答(云云) C124 問(進云並問):何處見分,乍觀所緣,不帶彼相?答(云云) C125 問(進云並問):何以遮遣云非帶影像相?答(云云) C126 問(進云並問):設無分別智雖不離真如,變真如影相,有何等過失?答(云云) C127 問:第六意識發無分別智,緣彼本來常住無相真理,於本有真如,應變影像緣,何不變影像?答(云云) B33 第153條 C35 標目 C128 問:何故如此云不如惡取空一類乎?答(云云) C129 問(進云)(缺答) C130 問:何云正智時不遣依他事但遣遍計性?答 C131 問:何云正證智遣遍計不觀?答 B34 第157條 C36 標目 C132 問:何物由勝義諦故,非有色?何物由世俗諦故,非無色?答 C133 問:何遍計色偏就勝義明非有色,依他起色偏就世俗說非無色乎?答 C134 問:何云就世俗亦無有實體?何云就勝義亦不除遣?答 A13 瑜伽37 倫記第9 B35 第158條 C37 標目 C135 問:若變草木欲成人等,隨意勝解成實人乎?答 C136 問:神通皆能轉變,何不變木令成人等乎?答 C137 問:諸佛神通,設變草木成內五根,有何妨難?答 C138 問:二乘亦起神通,變土成金,何世間皆受用彼?答 B36 第159條 C38 標目 C139 問:抑一極微小,須彌山大,大小各異,何互相成?答 C140 問:極微與須彌現見有大小,何非定大小,互相轉變耶?答 C141 問:何以例成極微須彌互涉入義?答 C142 問:何不如維摩經云以芥子能納須彌,而不捨芥子小相,入於芥子,而不捨須彌大相乎?答 C143 問:何釋解深密經之瑜伽論說卷舒神通,大小二相互相存沒,維摩經說不思議神變,大小二相不互捨?(缺答) B37 第160條 C39 標目 C144 問:所化自身他身形類具實諸根,為當云何?答(云云) C145 問(進云並問):分身佛若無實諸根若有實諸根,何可通釋?(缺答) B38 第161條 C40 標目 C146 問:說諸佛雖滅度後,由住持力而故隨轉,說現如何形,如此云乎?答(云云) C147 問(進云並問):所留之化身,尚說無諸根,何以說法度眾生耶?(缺答) B39 第162條 C41 標目 C148 問:約何人作此作意不作意分別而能聞不同處之聲?答(云云) C149 問(進云並問):何記文云知多界所有音聲乎?答 B40 第163條 C42 標目 C150 問:如此云乘神通境界?答(云云) C151 問(進云並問):若是獨覺神境界,可三千界為神通境,而何文云唯以一境為神通境乎?答(云云) C152 問(進云並問):唯為調伏一身之文,豈無聲聞?答(云云) C153 問(進云):應獨覺唯緣一界(缺答) B41 第164條 C43 標目 C154 問:猶往惡趣,如此云意何?答 C155 問:何云往惡趣?答 C156 問:何云起染?何云不往惡趣?答 C157 問:何前記文云已離惡趣業,不受惡趣生與法相宗所云有異?答 A14 瑜伽38 倫記第10 B42 第165條 C44 標目 C158 問:何名菩提?答 C159 問:何以加斷並名菩提?答 C160 問:何真諦三藏云唯有如如,如如智,名為法身意何?答 C161 問:云何能照,玄奘三藏破意何?答 C162 問:金光明那云如如名法身?答 C163 問:何破不然?答 B43 第166條 C45 標目 C164 問:即除厭忻,如此云意何?答 C165 問:從住無願門,可厭依他;從住無相門,可忻真實,意何?答 C166 問:過者,即與凡夫忻樂生死厭捨涅槃,有差別?答 C167 問:文中但舉厭依他忻真實過,與外道偏忻生死偏厭涅槃,應無差別,何如此耶?答 C168 問:忻圓成實有,何等過不住無相?答 B44 第167條 C46 標目 C169 問:爾如來實言無虛妄?答 C170 問:云何得名無虛妄?答 C171 問:何釋迦如來觀菩薩利他不及於佛,眾生未成佛,自獨進成佛?(缺答) C172 問:?(缺答) C173 問:何故彼楞伽經名普賢等畢竟不成佛大悲闡提耶?答 C174 問:何引例同?答 B45 第168條 C47 標目 C175 問:凡夫、梵王、聲聞及辟支佛天眼耳通,各見聞幾世界色聲乎?答 C176 問:何故天眼耳通如此不同乎?答 C177 問:何不簡凡夫聖人,同知八萬乎?答 C178 問:何遍常論或二十劫、或四十劫、或八十劫,憶念非一,豈非憶念已滅過去有其差別?答 C179 問:何總凡聖俱知八萬?答 C180 問:誰等外道善根殊勝知八萬?答 C181 問:二乘種姓知幾劫數?答 B46 第169條 C48 標目 C182 問:云一字參差理趣胡越文意何?答 C183 問:爾判其二文如此云意何?答 C184 問:何善何惡乎?答 C185 問:唯字何惡,有字何善乎?答 C186 問:何故此中以大乘具十二為應道理乎?答 A15 瑜伽54 倫記第14 B47 第279條 C49 標目 C187 問:云不應道理等乎?答 C188 問:彼小乘意如何也者如是破乎?答 C189 問:若物等者,物既等而不可得,不應道理之意如何?答 C190 問:小乘者如何云一切色聚必有四大種?答 C191 問:何破小乘一切色聚具四大義?答 C192 問:此義何咎?答 B48 第280條 C50 標目 C193 問:何名種子生乎?答 C194 問:何故如是說名種子生乎?答 C195 問:何還用之?答 C196 問:何以恣云賴耶所含,簡異小乘?答 C197 問:?答 B49 第281條 C51 標目 C198 問:此文意何?答 C199 問:何此云雖無自相然有其界?答 C200 問:何餘三大賴耶所含未被變現?答 B50 第282條 C52 標目 C201 問:勝定力所造諸色生方何?答 C202 問:何由大種所造色生中,列此勝定力所造色生乎?答 C203 問:?答 C204 問:何以為本質先變為大種?答 C205 問:無色定應無定果色乎?答 C206 問:何入無色定緣色界四大?答 C207 問:何不緣欲界法以為本質,必緣色界?答 C208 問:?答 B51 第283條 C53 標目 C209 問:定自在所生色,為四大所造,為非四大種所造?答 C210 問何論云定所行色若依此繫定,即依此繫大種所造乎?答 C211 問依定所變四大種生定自在所生色方何?答 C212 問:何處有大種?答 C213 問:緣何為本質,發影像大種?答 C214 問:何名無色定所發定果色?答 C215 問:何云先起大種然後造色生乎?答 C216 問:若言無者,何處大種暫無色香;若云有者,大與造色即為同時,不可異時?答 C217 問:何云定果色大造異時乎?答 B52 第284條 C54 標目 C218 問:彼不滅故如是意云何?答 C219 問:何如此答乎?答 C220 問:何但如此答乎?答 B53 第285條 C55 標目 C221 問:何塵不起,如此云乎?答 C222 問:云生因闕故又無用故之意何?答 C223 問:有何妨難?答 C224 問:何色界不用,於欲界不起?答 C225 問:何從色界中無本質香味,於欲界有情不變起香味?答 C226 問:華嚴經云菩薩鼻根聞無色界宮殿之香,非定所變香聞何處香乎? B54 第286條 C56 標目 C227 問:色等五塵皆能可變現乎?答 C228 問:何故唯變現色等相,不變香味?答 C229 問:何為本質變定果色?(缺答) C230 問:何故色界無無漏香?答 C231 問:何從色界無報香味,云無本質不變香味?答 C232 問:何為本質變起影像生定果色?答 C233 問:何無本質不變香味?答 C234 問:彼無色定如何欲云?答 C235 問:何仁王經云雨大香,亦應雨大味?答 B55 第287條 C57 標目 C236 問:為顯非四大種所造乎?答 C237 問:何云故亦說彼大種所造?答 C238 問:云非業果大種所造是定所變大種所造意何?答 C239 問:何名業果四大種?何名定所變四大種?今言定果色非業果四大種所造,是定果所變四大[02]種所造乎?答 C240 問:云然從緣彼種類影像三摩地之文意何?答 C241 問:何非業果大種所造?答 C242 問:定所變四大種生定果色,必有前後非俱時樣何?答 C243 問:?(缺答) C244 問:有何妨礙乎?答 C245 問:何必有前後異時可緣之乎?答 C246 問:況一念中,何無緣變大種造色?答 C247 問:此文何通?答 C248 問:緣何處大種變影像大種?答 C249 問:何不犯隔界變之過?答 C250 問:何不云緣彼,但云緣色界?答 C251 問:何前前但云緣色界大種?何又云極遠故?答 B56 第288條 C58 標目 C252 問:何色所攝乎?答 C253 問:何定果色望能發心為法處?答 C254 問:定果色體有何異相,不望他人為五塵攝?答 C255 問:?答 B57 第289條 C59 標目 C256 問:此答意何?答 C257 問:何云由三種思成善等性乎?答 C258 問:不成善惡性乎?答 C259 問:何云不由前二思但由等起思成善等性?(缺答) B58 第290條 C60 標目 C260 問:為破何人,何云異執如此乎?答 C261 問:云現可得故之意何?答 C262 問:何今記文恣舉此論?答 C263 問:如此所執何以微破?答 C264 問:此不定過,如何遮乎?答 B59 第291條 C61 標目 C265 問:云不應謂能生之因即是滅因乎?答 C266 問:有何妨難,大乘破之?答 C267 問:不定過如何遮乎?(缺答) B60 第292條 C62 標目 C268 問:由彼火等與彼諸行俱生俱滅現可得故,如此云意何?答 C269 問:是薪滅因,何滅無因?答 C270 問:豈非火能燒令其體變異?答 C271 問:大乘實義如何可云?答 C272 問:何云將火無燒彼物?答 C273 問:云爾意何?答 B61 第293條 C63 標目 C274 問:不應道理(文)此文意何?答 C275 問:爾為破此救如此云意何?答 C276 問:設彼滅相雖非諸行滅因,彼生滅一時有何等過失?答 C277 問:何論有為滅相為因處,更加無為出斷壞失?滅一時有何等過失?答 B62 第294條 C64 標目 C278 問:不應道理故如此云意何?滅一時有何等過失?答 C279 問:有何妨難,此救何遮?答 C280 問:此不定過大乘何遮?答 C281 問:此不定為能不定,如何遮?(缺答) B63 第295條 C65 標目 C282 問:此文意何?答 C283 問:如何可遮?答 C284 問:如此作救,如何可破?答 C285 問:何火無正滅,滅相無助滅,強難無功能,云不應道理?答 A16 瑜伽55 倫記第15 B64 第296條 C66 標目 C286 問:此問答意何?答 C287 問:何但相應非隨眠耶?答 C288 問:何諸煩惱纏不言隨眠攝?答 C289 問:何記文云此說惑種名為麁重?答 B66 第297條 C67 標目 C290 問:何更亦云想思所依?答 C291 問:何對法云唯是受所依,不云想思依?答 B66 第298條 C68 標目 C292 問:何但問前三,不問後二心?答 C293 問:此記釋意何?答 C294 問:不問後二心,不見所以也?答 C295 問:何等心類?答 B67 第299條 C69 標目 C296 問:如何答乎?答(云云) C297 問(進云並問):何記文云受於受為助伴,煩惱於煩惱為助伴,而受受相對,煩惱煩惱相對乎?答(云云) C298 問:記師見此?答 B68 第300條 C70 標目 C299 問:此顯何煩惱與何煩惱,或互相應或不相應,如此云乎?答 C300 問:何云瞋與慢見相應?答 C301 問:何從真實理說瞋與慢見相應。從隨順理可說瞋不與慢見相應乎?答 C302 問:何記會云如貪不與嗔相應。嗔亦不與貪相應乎?答 B69 第301條 C71 標目 C303 問:何名謗作用乎?答 C304 問:何等法名作用乎?答 C305 問:且除餘謗,謗無化生有情,名謗彼業作業意何?答 C306 問:何此中有名後有業用?(缺答) B70 第302條 C72 標目 C307 問:云實物有,如此云意何?答 C308 問:何准無慚,無愧為實?答 C309 問:何名之一分,名為假有乎?答 C310 問:何名為假有?答 B71 第303條 C73 標目 C311 問:何無記是假有乎?答 C312 問:何分別云異熟實有餘三假有乎?答 C313 問:云一是實有餘三假有乎?答 C314 問:何輒[06]依門徒異說乎?答 C315 問:身業等中雖有香等,非身口威儀,所有四塵皆為彼體?答 B72 第304條 C74 標目 C316 問:此文意何?答 C317 問:又變化有何二性?答 C318 問:何故文中但說善染,不說無記?答 C319 問:何有通善染?答 C320 問:嬉戲變化可收何性?答 C321 問:何此中唯無記?答 B73 第305條 C75 標目 C322 問:何等顛倒,如此云乎?答 C323 問:何故能對治但用一行乎?答 C324 問:此釋意何?答 C325 問:何以行對治耶,能治行不相應,所治淨倒不可被破何可云?(缺答) B74 第306條 C76 標目 C326 問:苦聖諦下具四行相治四顛倒,集諦下四行相治何物乎?答 C327 問:於四顛倒有何等愛,為治彼愛立四行相?答 C328 問:何故常愛為緣,立後有愛,乃至我愛為緣,立自體愛?答 C329 問:今所言常樂我凈彼三種中,何倒所攝?答 C330 問:今此常樂我名心倒,唯應有樂淨,何具四倒乎?答 C331 問:為治四愛立四行相,以何行相對治何愛?答 C332 問:既配四愛立四行相,即應一行對治一愛,何云四行通治四愛?答 B75 第307條 C77 標目 C333 問:不為害故(文)意何?答 C334 問:彼小乘云唯樂受壞名壞苦義,有何妨難,大乘破云非唯變壞?答 C335 問:何破小乘云非唯變壞乎?答 C336 問:何從無無結縛,不立壞苦耶?故應計小乘唯樂受變壞名壞苦之義?答 C337 問:豈唯變壞不名壞苦?答 C338 問:是壞苦?(缺答) C339 問:何況不還離老病死?雖有此苦,不生憂悲,無憂悲故不名壞苦?答 B76 第308條 C78 標目 C340 問:此文意何?答 C341 問云:何故此中先說空耶?答 C342 問:如何答乎?答 C343 問:云空無願無相乎?答 C344 問:?答 B77 第309條 C79 標目 C345 問:何故列說苦集滅乎?答 C346 問:集諦云如此故苦之意何?答 C347 問:何以此二句可顯苦集二諦前後次第乎?答 B78 第310條 C80 標目 C348 問:如此云意何?答 C349 問云:四聖諦為世俗諦?為勝義諦?答 C350 問:顯其勝義諦,此意云何?答 C351 問:云由共相三受皆苦,亦可由共相云三受皆樂,皆不苦不樂?答 C352 問:何攝彼三苦三之苦集二諦,一向名勝義?答 C353 問:何以名勝義?答 C354 問:何審實不虛?答 C355 問:何故不說集諦左右由?答 C356 問:集諦觀何事顯勝義諦理?答 B79 第311條 C81 標目 C357 問:何云斷集?不云知集乎?答 C358 問:何知苦處兼知集諦?答 C359 問:何集必苦乎?答 C360 問:何與論文相違乎?答 B80 第312條 C82 標目 C361 問:云何決定智惠?云何及彼因?云何彼相應?云何彼共有法?答 C362 問:何故如此有種種現觀乎?答 C363 問:爾其六種何?答 C364 問:何故云決定知惠配智諦現觀及邊究竟現觀,乃至云被共有法配戒現觀乎?答 C365 問:思等三種,云非正現觀意何?答 C366 問:云一思現觀二信現觀等乎?答 C367 問:此六現觀中云現觀邊智諦現觀,為是現觀邊世俗智,為當如何?答 C368 問:何故不同乎?答 C369 問:邊現觀可名相見道?答 C370 問:何以知爾?答 B81 第313條 C83 標目 C371 問:此文意何?答 C372 問:何偏名信現觀乎?答 C373 問:何云信聞惠為信現觀乎?答 C374 問:何更用思惠?答 C375 問:有何證據輒依此釋?答 C376 問:慈恩是宗師,道倫末葉,何非祖師釋?答 B82 第314條 C84 標目 C377 問:此文意何?答 C378 問:此三相違何會耶?答 C379 問:何云非中品?答 C380 問:何有三品差別不同?答 C381 問:慈恩何釋此文?答 C382 問:何故如此不會論文?答 C383 問:何今違彼名初品乎?答 B83 第315條 C85 標目 C384 問:此文意何?答 C385 問:何此釋云緣前真見道名曾觀察?答 A17 瑜伽56 倫記第15 B84 第316條 C86 標目 C386 問:後於色界第四靜慮當受彼果(文)意何?答 C387 問:何故此中不云生色界時重復修起受無想報?答 C388 問:?答 C389 問:何為業因可得何報?答 C390 問:何俱舍論唯順生受乎?答 C391 問:欲界退人,先得之定思業在身,豈不受報?答 C392 問:何故俱舍不許思業在身受報?答 B85 第317條 C87 標目 C393 問:一切處皆得現前意云何? C394 問:何故小乘說無色界不起滅盡定乎?答 C395 問:設無色界從入滅定,恐何斷滅?答 C396 問:於無色界可入滅定,所以者何?答 C397 問:何說依色身得起滅定?答 C398 問:何般若經說依色身起滅盡定,解深密說依賴耶起?答 C399 問:賴耶識自入滅盡定,為當如何?答 C400 問:有何物體依心賴耶?答 C401 問:何云依止阿賴耶識?答 B86 第318條 C88 標目 C402 問:何云事乎?答 C403 問:如此釋意何?答 C404 問:何故本識相應四蘊,不說滅言立無相果?答 C405 問:轉識相應四蘊滅者,於七轉識皆應滅耶?答 C406 問:何除第七諸餘皆滅?答 C407 問:何故前云本識相應四蘊不滅名上建立?答 C408 問:設非種子,立之何妨?答 B87 第319條 C89 標目 C409 問:何以此文云相生已?答 C410 問:何唐三藏譯大般若,自忘□諷諫三藏御言?(缺答) B88 第320條 C90 標目 C411 問:大乘宗如何說切出世聖法分位立異生性?(缺答) C412 問:云□即同小乘聖道非得,有何差別?答 C413 問:何破□起?答 C414 問:設云非得許有其體,約其非得立異□?答 C415 問:何等聖法?答 C416 問:何偏見道?答 C417 問:何□生性?答 C418 問:何物上立?答 C419 問:何薩婆多說修所斷?答 C420 問:爾大乘意,如何可說?答 B89 第321條 C91 標目 C421 問:何但於色建立方,不依四蘊亦立於方?答 C422 問:何云蘊不立方乎?答 B90 第322條 C92 標目 C423 問:何蘊劣何蘊妙乎?答 C424 問:何彼為妙?答 C425 問:何雖無常非苦不淨?答 C426 問:無常言即為無用?答 B91 第323條 C93 標目 C427 問:此答意何?答 C428 問:欲界繫樣何?答 C429 問:何具欲界五蘊,可是欲界繫耶?(缺答) B92 第324條 C94 標目 C430 問:此答意何?答 C431 問:可名欲界繫?答 B93 第325條 C95 標目 C432 問:無色界繫建立樣何?答 C433 問:何無色界有果退義? B94 第326條 C96 標目 C434 問:此證意何?答 C435 問:如何會彼經立有心所乎?答 C436 問:如何密意乎?答 C437 問:此會意何?答 C438 問:何強破之?答 C439 問:論文遮疑出三處所,有何所以?答 C440 問:何物云豈唯有想?答 B95 第327條 C97 標目 C441 問:此文意何?答 C442 問:何句顯何義乎?答 C443 問:?(缺答) C444 問:何依小乘義分別此假實?答 B96 第328條 C98 標目 C445 問:謂阿羅漢最後眼是(文),云爾意何?答 C446 問:何非眼界乎?答 C447 問:後難被逼前難通?答 C448 問:何云非眼界?答 C449 問:何有果法不與種俱?答 C450 問:據有俱非是並俱之文意何?答 B97 第329條 C99 標目 C451 問:此中第二句攝何物乎?答 C452 問:眼無間滅者,如何義乎?答 C453 問:眼無間必滅與眼無間滅何為異?答 C454 問:若言異者,與前文何異乎?答 C455 問:後疑何遮?答 C456 問:無必字何順理乎?答 C457 問:何從云必滅非眼義不成?答 B98 第330條 C100 標目 C458 問:俱非句可攝何物乎?答 C459 問:云或不生眼者,如何物乎?答 C460 問:何記文云本來不得眼者?答 B99 第331條 C101 標目 C461 問:諸無所緣,如色等說此文心何?答 C462 問:何三藏宣法界心所有法如心同分,餘色等法如五塵等是彼同分乎?答 C463 問:三藏御釋言可捨置不?答 C464 問:慈恩釋心心所法及本識塵,俱有同分、彼同分與三藏異,此中事如何?答 C465 問:何為助成?答 B100 第332條 C102 標目 C466 問:其一界者,何界乎?答 C467 問:何故云合不合二俱能取乎?答 C468 問:何於非至不猶名至,捨一取一意趣何也?答 C469 問:何名不至?答 B101 第333條 C103 標目 C470 問:何等一向非執受乎?答 C471 問:何故七心界及法界一向名非執受乎?答 C472 問:何見七心界及法界非執受義乎?答 C473 問:此三師釋其各意何?答 C474 問:此等釋中可依何釋?答 B102 第334條 C104 標目 C475 問:此顯何方義好乎?答 C476 問:何見眼根見色之義勝如由乎?答 C477 問:何云根見?答 C478 問:何故小乘等中許識見勝?答 B103 第335條 C105 標目 C479 問:?答 C480 問:不俱三識,彼何可緣色等三境?答 C481 問:豈非小乘借起下地三識義耶?答 B104 第336條 C106 標目 C482 問:如此云意何?答 C483 問:如何可言?答 C484 問:俱時義有樣何?答 C485 問:攝論義一切可用乎不?答 B105 第337條 C107 標目 C486 問:其無間滅之法者,顯何事乎?答 C487 問:何以分別云十八界中但取羅漢最後念眼,十二處中兼有取有學生無色界最後念眼?答 C488 問:何彼句所攝不取有學者?答 C489 問:何泰法師一向可言眼非界句唯取羅漢,眼又處句兼取有學?答 B106 第338條 C108 標目 C490 問:何名處?何名觸處乎?答 C491 問:論文不明,如何可案?答 C492 問:既雖釋之,其意未顯,私何可云?答 C493 問:何以分二類,云處云觸處?答 C494 問:處非觸處,何處有爾法?答 C495 問:何處眼等不與觸合,不引無間觸?答 C496 問:何云彼處有根無識?答 C497 問:何可云是處?答 C498 問:何云非無間斷滅之法耶?答 B107 第339條 C109 標目 C499 問:當知有支即此所攝意何?答 C500 問:何消此文?答 B108 第340條 C110 標目 C501 問:何際無明?如此云乎?答 C502 問:何云中際?答 C503 問:世間現見,誰人於己身疑,是誰所有?又何處有我,為是誰之人乎?(缺答) A18 瑜伽57 倫記第16 B109 第341條 C111 標目 C504 問:能見色者斯有是處意何?答 C505 問:?答 C506 問:?答 C507 問此二釋中可依何釋?答 C508 問:興師釋與第二說可云同意乎?答 C509 問:作何此說乎?答 B110 第342條 C112 標目 C510 問:五受根中何但取此三根,不所憂、苦二根?答 C511 問:何不取彼二根?答 C512 問:設依初靜慮雖修無漏根,猶可有苦根,況依未至地。豈不具苦根?答 C513 問准彼論意,無漏根體可加憂根,今何不爾?答 B111 第343條 C113 標目 C514 問:其一者何乎?答 C515 問:何故命根名是異熟?答 C516 問:何云命根是異熟乎?答 C517 問:此會意何?答 C518 問:何名自性無記耶?會瑜伽論云於異熟法立命根者,指何物云異熟乎?答 B112 第344條 C114 標目 C519 問:何故除此四乎?答 C520 問:何初靜慮可除苦根乎?答 C521 問:?(缺答) C522 問:一途何定?答 B113 第345條 C115 標目 C523 問:何下三無色成乎?答 C524 問:何成未知當知根?答 C525 問:此等釋意何?答 C526 問:何可依彼地耶?何還逆至彼?答 B114 第346條 C116 標目 C527 問:一家列苦,一家列捨,所以云何?答 C528 問:何不現行捨根為數?答 C529 問:何緣後家必約本識可列捨根,設約六識列八何妨?答 C530 問:此妨何遮,猶約本識可捨根?答 C531 問:何更玄隔約本識列?答 C532 問:本識若加苦根,若加憂根,足八何妨?答 B115 第347條 C117 標目 C533 問:現行故不成就乎?答 C534 問:何於那落迦現行不成就?答 C535 問:何同喜樂名不現行?答 C536 問:此言何遮?答 C537 問:何強加憂根令違地獄義?答 B116 第348條 C118 標目 C538 問:此問意何?答 C539 問:緣非有色非無色境樣何?答 C540 問:云不以有色無色為境?答 B117 第349條 C119 標目 C541 問:如此云意何?答 C542 問:緣有漏無漏境樣何?答 C543 問:其憂根緣四諦何?答 C544 問:何云還緣前時所變有漏五塵?答 C545 問:既成無學,何更還緣前時五塵,今更新變無漏五塵,有何妨難?答 B118 第350條 C120 標目 C546 問:過去、非過義意何?答 C547 問:何云在過去,又設在過去?即應緣過去,何云非過去為義?答 C548 問:何更云過去非過去為義?答 C549 問:設餘根等若在現在緣過去等,如何欲云?答 C550 問:何以可知現在根,皆名過去?答 C551 問:意根緣三世,何但於未來說此為義言,不說過去等?答 C552 問:前前在現在意根名過去,何此現在?答 C553 問:已說去來,緣現在樣何?答 C554 問:意根必落謝,何不云過去現在為義乎?答 C555 問:何知是意根?答 C556 問:何緣三世?答 C557 問:如意根在未來當緣三世,亦有色根若在未來當起緣慮?答 C558 問:何故但云非未來為義,若捨過去現在可有能緣耶?答 B119 第352條 C121 標目 C559 問:何故重云欲界繫為義乎?答 C560 問:何唯云欲界繫,不云不繫乎?答 C561 問:所以如何?答 C562 問:影像相分從見分故意何?答 C563 問:何違彼云影像等?答 C564 問:何曰影像相分唯緣欲界有漏,四諦豈唯欲界有漏?答 C565 問:影像何不緣漏無漏?答 B120 第353條 C122 標目 C566 問:云何憂根通非所漏乎?由何作此?(缺答) C567 問:何處名非所漏,作此問乎?答 C568 問:何名非所漏?答 C569 問:若於無學身有非所*漏憂,即應具知根與憂根俱起?答 C570 問:爾與何根俱?答 C571 問:既云無學身有非所漏憂,豈與對法論無漏二根合?答 B121 第354條 C123 標目 C572 問:云一者何等根乎?答 C573 問:何云已知根?答 C574 問:何知今說無間道?答 C575 問:何此中得言但云正得果?答 C576 問:此論得言唯無間道?答 B122 第355條 C124 標目 C577 問:何因修練根,兼證一來果?答 C578 問:?答 C579 問:如何根障無九品耶?答 C580 問:何一無間漏?答 C581 問:無學人亦以一無間漏根障九品?答 C582 問:何故無學九無間漏,有學一無間漏?答 C583 問:何故必第六品無間一時頓漏九品?答 C584 問:何前五無間不先斷根障?答 C585 問:何故如此前後相違?答 C586 問:為當云何?答 B123 第356條 C125 標目 C587 問:何位立其知根?答 C588 問:何此見道位立已知根乎?答 C589 問:何云淨增上意樂地等立?答 B124 第357條 C126 標目 C590 問:何等果滿立果滿名?答 C591 問:何彼不名滿,必於滅盡定獨立定滿名?答 C592 問:何記文云得不還果,永不退故,名為果滿?答 C593 問:何云事乎?答 B125 第358條 C127 標目 C594 問:初緣立幾通知乎?答 C595 問:云相不同界不同分及同分之意何?答 C596 問:如何可知會付次四遍知相配樣何?答 B126 第359條 C128 標目 C597 問:此中付名觸食乎?答 C598 問:?答 C599 問:?答 C600 問:雖遮人師釋,可捨論文耶?答 C601 問:如何可遮乎?答 C602 問:唯識論文如前,景師釋云何?答 B127 第360條 C129 標目 C603 問:何名思食乎?答 C604 問:何但云希望喜根,亦但云緣未來境乎?答 C605 問:何次下文云由體增減及緣現在未來生故?答 B128 第361條 C130 標目 C606 問:此云意何?答 C607 問:何名攝受別義長養?何名令無損害長養?今眠夢等法無攝受別義長養故,不立為食乎?答 C608 問:何不立為食?答 B129 第362條 C131 標目 C609 問:此問意何?答(云云) C610 問(進云並問):云苦云苦相合,有何差別,喜樂根苦非苦相合乎?答 C611 問:何一向云喜樂二根非苦相合?答 A19 瑜伽59 倫記第17 B130 第386條 C132 標目 C612 問:一切能發之意何?答 C613 問:有何證據乎?答 C614 問:依對法文,何見苦下十煩惱發業;依緣起經,何見通四諦下煩惱發業?答 C615 問:何二處證文皆唯云無明?答 C616 問:?答 C617 問:往惡趣業者,為是分別,為是俱生?答 C618 問:何故分別起必可猛利現行?答 B131 第387條 C133 標目 C619 問:此答意何?答 C620 問:於此十煩惱,有見惑俱可能發業?答 C621 問:何云俱發業?答 C622 問:何佛性論云:由思惟故諸業得生,由見惑故諸行得熟?答 C623 問:何故大乘必說見惑發業?答 C624 問:何此論云貪等十惑一切能發?答 C625 問:是豈非業?答 C626 問:若云修惑不發引業,何說欲界九品修惑潤七生義?答 C627 問:若云修惑亦造滿業發惡趣業?答 B132 第388條 C134 標目 C628 問:何等煩惱有異熟果?何等煩惱無異熟果?答 C629 問:何招異熟?(缺答) B133 第389條 C135 標目 C630 問:何名他境緣煩惱乎?答 C631 問:何云色界於乎?答 C632 問:何等煩惱在下緣上?何等煩惱在上緣下?答 C633 問:何有此作法?答 C634 問:何遮遣乎?答 C635 問:初禪已上遍行隨眠亦緣上地?答 B134 第390條 C136 標目 C636 問:何名唯隨眠結生相續乎?答 C637 問:何此論云唯隨眠潤生,謂見聖○乎?答 C638 問:何不定釋不消唯言乎?答 C639 問:如所釋者,可云定隨眠?答 C640 問:何用此釋?答(云云) B135 第391條 C137 標目 C641 問:如此云意何?答(云云) C642 問(進云並問):何作妄語業道乎?(缺答) B136 第392條 C138 標目 C643 問:如此云意何?答(云云) C644 問(進云並問):今何綺語業道不待前人領解,纔發言成業道?答(云云) C645 問(進云並問):何此論說綺語云纔發言成業道?答 C646 問:今何不舉前綺語乎?答 C647 問:前三語業可有不待他,何彼中不舉?答 A20 瑜伽60 倫記第17 B137 第393條 C139 標目 C648 問:何業何果?答 C649 問:何名增上果乎?答 B138 第394條 C140 標目 C650 問:何決定受業阿羅漢難轉,猶受小輕苦?答 C651 問:何云報定時不定無學身受小苦乎?答 C652 問:何云一切不受?答 C653 問:何云無學身受報定業苦?答 C654 問:亦有何等釋云准景法師?答 C655 問:其何等乎?答 C656 問:此二師釋差別云何?答 C657 問:轉決定業受小輕苦,為唯無學非餘凡聖?答 B139 第395條 C141 標目 C658 問:以此三句攝十不善業樣何?答 C659 問:何故如此業非業道業道非業差別可有?答 C660 問:何思非業道?答 C661 問:論何狹說?答 C662 問:即思業道,何名真實理?言思非業道,何名世俗門?答 B140 第396條 C142 標目 C663 問:此二種生如何生乎?答 C664 問:何故之為二種生乎?答 C665 問:何重列之?答 A21 瑜伽62 倫記第17 B141 第390條 C143 標目 C666 問:其上不立遍處定耶?答 C667 問:無量遍滿行轉方何?答 C668 問:識無邊處有何所以引發無諍願智、無礙解等勝功德乎?答 C669 問:何云由處發無諍智等?答 B142 第398條 C144 標目 C670 問: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此三法何為前、何為後?答 C671 問:何故勝處遍名為解脫能清淨道?答 C672 問:何從依如理智可脫處遍處是解脫能清淨?答 C673 問:何毘曇等解脫為初勝處為次,遍處為後?答 C674 問:何從如量智可解脫為初,勝處為次,遍處為後?答 C675 問:何暇更修如理智觀?答 C676 問:何更可修如理智觀?答 B143 第399條 C145 標目 C677 問:此文意何?答 C678 問:何此瑜伽獨云解脫為果勝遍為因乎?答 C679 問:云依解脫斷其障者,斷何等障?答 C680 問:其知障體何物乎?答 C681 問:何八解脫斷所知障?答 C682 問:何此文云由所知障解脫所顯?答 B144 第400條 C146 標目 C683 問:其遠地菩薩,何位菩薩?答 C684 問:何得滅定?答 C685 問:何得滅定?答 C686 問:何況地前豈名遠地?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