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 正解釋 B1-3 第一至第三瑜伽處二十七品 C2 依門廣辨三瑜伽處(缺解1) D1 第一持瑜伽處(十八品) E2 廣辨(缺解1) F3 解行方便持(下十六品解行方便持) G2 對問解釋(缺解1) H2 依章廣辨(缺解1) I3 十品(9-18)能學行兼有所學 J1 明其自分 K1 明自利行 L2 次第別解 M1Daśamaṃ Śīla-paṭalaṃ戒品tshul khrims kyi le'u ste bcu pa'o N1 頌 N2 問 N3 解 O1 長行總說綱要開九章門 O2 依章廣辨 P1 九門淨戒 Q1 自性戒 R1 問 R2 解(缺T1579 3結) S1 舉數列名 S2 次第列釋 T1 從他正受 T2 善淨意樂 T3 犯已還淨 T4 深敬專念無有違犯 S3 結歎勝利 Q2 一切戒 R1 問 R2 釋 S1 約在家出家略明一切戒 S2 廣明一切戒 T1 明三聚戒體即是所學 U1 略明受中三聚戒體 V1 總牒開 V2 依章別釋 W1 律儀戒 W2 攝善法戒 X1 略標 X2 廣明 Y1 約三慧明攝善 Y2 約三業明 Z1 明身業 Z2 明語業 Z3 明意業 Z4 總約三業明迴向發願及供養行而無放逸身業 Y3 明七善 X3 結 W3 饒益有情戒 X1 問 X2 解 Y1 同事 Y2 愛語 Y3-7 布施 Z1 報恩施 Z2 無畏施 a1 故苦無畏施 a2 除愛無畏施 Z3 財施(缺4) Y8-11 利行 Z1 於無德善人隨順心轉 Z2 於有德善人讚揚實德 Z3 於有過軟性有情調伏驅擯 Z4 於有情過剛強惡人神力制伏 U2 廣明持中三聚戒相 V1 三問 V2 次第答 W1 答第一問律儀戒 X1 有十句解釋 Y1 不顧戀過去諸欲 Y2 不希求未來諸欲 Y3 不耽著現在諸欲 Y4 樂遠離不生喜足 Y5 能掃滌不正言論諸惡尋思 Y6 能於己不自輕蔑 Y7 性柔和 Y8 能堪忍 Y9 不放逸 D2 第二隨法瑜伽處(四品) E1 菩薩相品 F2 答(缺1問) G1 頌及長行開列章門 H1 舉頌 H2 長行屬當 G2 依章廣辨 H1 五相五轉 I1 自性 J1 哀愍自性 J2 愛語自性 J3 勇猛自性 J4 舒手惠施自性 J5 甚深義理密意自性 I2 依處 J1 哀愍依處 K1 總說 K2 別釋 L1 有苦有情 L2 惡行有情 L3 放逸有情 L4 邪行有情 L5 煩惱隨眠有情 K3 結 J2 愛語依處 J3 勇猛依處 J4 舒手惠施依處 J5 甚深義理密意依處 K1 總釋 K2 隨別釋 L1 第一依處 L2 第二依處 L3 第三依處 L4 第四依處 L5 第五依處 K3 結 I3 果利 J1 明果利 J2 引說證成 K1 哀愍果利 K2 愛語果利 K3 勇猛果利 K4-5 舒手惠施與能解甚深義理密意果利 J3 結 I4 次第 I5 相攝 H2 結勸應知 E2 分品 F2 答(缺解1 問) G1 頌及長行開列章門 H1 舉頌 H2 長行屬當 G2 依四章次第解釋 H1 善修事業 I1 總說 I2 別釋 J1 決定修作 J2 委悉修作 J3 恆常修作 J4 無罪修作 H2 方便善巧 H3 饒益於他 H4 無倒迴向 G3 總分別 H1 明此四普攝在家出家所學法盡 H2 明在家出家雖復同修四事而優劣大異 E3 增上意樂品 F1 問 F2 答 G1 有一頌開列章門 G2 依章解釋 H1 七相憐愍 H2 十五意樂 I1 辯體列名 I2 解釋 I3 十五意樂能作十事 I4 結攝明利 E4 住品 F1 牒前問 G0 有一頌開列章門(T1579缺) G1 牒前問 G2 生後舉數 H1 舉菩薩住 H2 舉如來住 G3 列名 H1 舉二頌 H2 長行屬當 F2 問答解釋 G1 略釋十二住 H1 別解釋 I1 種性住 J1 問 J2 答 K1 修性福善 K2 明已具佛法種子 K3 明性離麁垢無間業等 I2 勝解行住 I3 極歡喜住 I4 增上戒住 I5 增上心住 I6 覺分相應增上慧住 I7 諸諦相應增上慧住 I8 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慧住 I9 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I10 無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I11 無礙解住 I12 最上成滿菩薩住 H2 總分別 I1 明所作不同 I2 明勝解行等於證無相有其差別 G2 廣明十二住 H1 別解釋 I1 勝解行住 J1 行狀相 K1 問 K2 解 L1 別明勝修未成 L2 別明勝德未具 K3 結 J2 判三品忍 K1 解行住為三品 K2 對此辨八後住 K3 釋通外難 I2 極歡喜住 J1 問 J2 解 K1 前一 明諸地體 L1 明六決定為諸地體(承後) K2 後七 明相 L2 明四相發心(承前) M1 明四相發心 N1 標問勸知 N2 次第解 O1 明何相發心 O2 明何所緣慮 O3 明發心相狀 O4 發心勝利 M2 明歡喜義 M3 明除斷五怖因 L3 明發起精進引發正願 M1 初總標引發正願 M2 釋 N1 明起願 O1 明十願 O2 舉無盡句以成十願 O3 判二種起願所依 N2 明十願能生無數 L4 明十種淨修住法 L5 明開曉餘住 M1 法 M2 喻 L6 明修治善根 M1 法 N1 多見諸佛起行之勝利 N2 明能練三緣 N3 明所練信等 M2 喻 M3 合 L7 明受生 M1 攝在家果 M2 攝出家果 L8 明威力 J3 結 K1 結略說 K2 指經廣說 K3 釋會異名 I3 增上戒住 J1 問 J2 解 K1 解十意樂 K2 辨住相 D3 第三究竟瑜伽處(五品)(待整理) E1 有三品辨自分行 F1-2 有二品正正辨自分行 G1 明五生利眾生行 H1 生品(待整理) G2 明六種攝眾生行 H2 攝受品(待整理) F3 一品辨行所依地 G3 地品(待整理) E2 一品辨勝進行 F4 行品(待整理) E3 一品對因辨果 F5 建立品(待整理) B4 第四次第瑜伽處(一品) C發正等菩提心品 D1 結前問後 D2 正次辨第 E1 結第一持瑜伽處 F1 結(1)種姓品及(2)發心品 F2 結(3)自他利品 F3 結(4)真實義品 F4 結(5)威力品 F5 結(6)成熟品 F6 結(7)菩提品 F7 結(8)力種姓品 G1 結勝解 G2 結求正法 G3 結他宣說 G4 結法隨法行 G5 結八種教授、六種教誡 G6 結方便攝三業 F8 結(9-14)六波羅蜜品 F9 結(17)菩提分法品 G1 結初慚愧 G2 結第二堅力持性 G3 結第三心無厭倦 G4 結第四善知異論 G5 結第五善知世間 G6 結第六依法不依人等四依 G7 結第七四無礙解 G8 結第八資糧 G9 結第九菩提分法 G10 結第十止觀 G11 結十一性巧便 G12-13 結第十二陀羅尼及十三正願 G14 結十四三摩地 G15 結十五四嗢柁南 F10 結(18)功德品 G1 牒前歎勝 G2 開二章門 H2 總舉後之四頌一十八法名可稱讚(缺1 總舉初偈七法以為正行) G3 結二章門 H1 結初章門七法 I1 標列 J1 結第一頌 K1-2 結希奇不希奇 K3 結第三平等 K4 結第四饒益有 K5 結第五報恩 K6 結第六欣讚 K7 結第七不虛加行 I2 結初章 H2 結第二章門一十八法 I1 標列 J2 結第二頌 K1 結第一六種授記 K2 結第二墮於決定 K3 結第三決定所作 K4 結第四常所應作 K5 結第五最勝 J3 結第三頌 K1 結第一無顛倒加行 K2 結第二勝進 K3 結第三實功德 K4 結第四善調伏有情 J4-5 結第四至五頌 K1 結第四頌有四門 L1 結第一施設建立 L2 結四尋思 L3 結三如實遍知 L4 結五種無量 K2 第五頌有五門 L5 說法大果勝利 L6 結大乘性 L7 結攝一切大乘 L8 結菩薩十種 L9 結諸名號建立 I2 總結第二章 I2 結第二隨法瑜伽處 J1 結菩薩相品 J2 結分品 J3 結意樂品 J4 結住品 I3 結第三究竟瑜伽處 J1 結生品 J2 結攝受品 J3 結地品 J4 結行品 J5 結建立品 H3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