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 攝事分 B1 結前生後 B2 正決擇 C1 開列三藏 C2 次第解釋 D1 契經事 E1 舉所釋之經 F1 徵列二十四處 F2 次第解 G1 別解四經 H1 別解說契經 H2 事契經 H3 聲聞相應契經 H4 大乘相應契經 G2 廣指所餘 E2 辨能釋摩呾理迦 F1 辨來意及本母名義 F2 正解釋 G1 行擇攝 H1 總頌 H2 別頌解釋十一門 I1 釋界等十一門 J1 頌列十一門 J2 長行釋十一段 K1 界 L1 明所治四種界體 L2 明能治之道 M1 明教興之意 M2 正明能治之道 K2 解說 L1 總說 L2 別釋 M1 真實究竟解脫 M2 方便 M3 自內所證 K3 解前行 K4 解觀察 L1 舉八事 L2 別辨觀察之相 K5 解果 L1 總標二果 L2 別釋 K6 解愚相 L1 總說 L2 別釋 M1 是所應求 M2 非所應求而反生起 K7 無常等四決定 L1 總標列四門決定 L2 別釋四門有其三番 M1 第一番解 N1 無常決定 N2 苦決定 N3 空決定 N4 無我決定 M2 第二番解 M3 第三番解 K8 解界 K9 解二種漸次 L1 總標舉 L2 次第解 M1 智漸次 M2 智果漸次 N1 總說 N2 別釋 O1 約四法 O2 約四執 K10 解非斷非常 L1 約三世 L2 約四緣 K11 解染淨 L1 開二章 L2 依章釋 M1 解三事 M2 解二相 M3 料簡重釋 N1 約人辨其三事 O1 約二乘 O2 約三世間 N2 約道以辨三事 O1 約見修二道以辨過患 O2 約四解脫以辨出離 P1 法說 P2 喻 Q1 約五喻 R1 第一喻 R2 第二喻 R3 第三喻 R4 第四喻 R5 第五喻 Q2 舉四句結前五喻 P3 合 I2 釋略教授等十一門 J1 頌列十一門 J2 長行釋十一段 K1 略教 K2 教果 K3 終 K4 墮落 K5 三遍智斷 K6 縛 K7 解脫 K8 見慢雜染 L1 總說 L2 別釋 M1 見慢 N1 總明見慢 N2 別明見慢 M2 約四人安立離染 K9 清淨說句 K10 遠離四具 K11 三圓滿 I3 釋想行等十門 J1 頌列十門 J2 長行釋十段 K1 想行 K2 愚相 K3 眼 K4 勝利 K5 九智 K6 無癡住 L1 無癡住 L2 通顯有癡住 K7 勝進 L1 四勝進 L2 三勝進想 K8 我見差別 K9 三相行 K10 法總等品三後廣 L1 四種法嗢拕南 L2 兩復次廣釋 L3 能治的行 I4 釋速通等十門 J1 頌列十門 J2 長行釋十段 K1 速通 L1 三法 M1 辨三力令得速通 M2 智見的差別 M3 修四善巧 N1 辨善巧事 N2 辨能所依 N3 明清淨道 L2 五種漸次 K2 自體 L1 總說 L2 別釋 M1 壽量有限 M2 因所作故 M3 磨滅故 M4 由聖說故 M5 受欲圓滿故 K3 智境界 L1 智行 L2 斷愚行 K4 流轉 L1 舉二世間以辨 L2 生死的五流轉 L3 流轉五相所縛 K5 喜足行 L1 喜足事 L2 愛行路 M1 五行路 M2 四種愛行路 N1 明四路 N2 屬四句 M3 二種愛行路 N1 辨果相差別 N2 明因差別故,今果差別 K6 順流 L1 總說 L2 別釋 M1 辨順流 N1 於此漂溺 N2 由此漂溺 N3 依此漂溺 N4 如此漂溺 N5 漂溺時諸所有相 M2 通逆流 N1 通顯逆流 N2 辨聰慧者相 K7 智斷相 L1 辨知者斷相 M1 第一差別之相 M2 第二差別之相 M3 第三差別之相 L2 明三勝利 K8 想 L1 總說 L2 別釋 M1 果差別 M2 自性差別 N1 想自性 N2 想之六作意 N3 想異名 M3 品類差別 M4 方便差別 K9 立違糧 L1 辨違順資糧法 M1 違糧 N1 五種違資糧法 N2 五種隨順彼法 M2 返顯順糧 L2 辨教道 K10 師所作事 L1 正明五種師所作事 L2 十五復次 M1 記別驅擯對 N1 記別 N2 驅擯 M2 行乞入住對 M3 攝眾誘天對 M4 初信後悔對 M5 師說資往對 M6 呵犯治邪對 N1 總說 N2 別釋 O1 明邪 O2 明治 I5 釋因六門 J1 頌列六門 J2 長行釋六段 K1 因 L1 總說 L2 別釋 M1 共因 M2 不共因 K2 勝利 L1 羅漢有四種勝利 L2 薩迦耶見為本生六十二見 M1 明身見為本生六十二見 M2 明六十二見起之所由 N1 明依身起六十二見 N2 明六十二見生起因緣 O1 總說 O2 別釋 P1 由因緣 P2 由依教 P3 由依靜慮 P4 由依世 P5 由依諸見 P6 由生處 M3 明六十二見為三衰損 N1 總說 N2 別釋 O1 論見及欲樂展轉相違論衰損 O2 依我無智論問記衰損 O3 依法隨法行證得衰損 K3 二智 L1 正辨二智令清淨見 M1 辨二智令二見淨 M2 明修習令淨差別 N1 無力、有力人 N2 有三現觀邊智 L2 隨義難解 M1 辨無餘斷三相 M2 辨五界 M3 辨割捨七攝受事 M4 辨三有無復更生 M5 辨立三結 M6 辨二種解脫決定 M7 辨諸漏解脫 M8 辨羅漢四相 K4 愚位分位有五 L1 愚夫位有五 L2 長辨妄計我論 M1 四種妄計我論 M2 二因緣妄計我論、作諸雜染 K5 二種見差別 L1 略辨二見同分、不同分義 L2 廣釋見我差別 M1 辨四相雜染 N1 總說 N2 別釋 O1 因緣故 O2 自性故 O3 由果故 O4 等流故 M2 辨二相六轉現行 N1 總說 N2 別釋 O1 由世故 O2 由慢故 M3 辨明無明位 K6 於斯聖教等 L1 總標義惡 L2 隨義廣辨 M1 辯二說利損 N1 正辨二說利損之相 N2 長辨唯法無人不應生怖 O1 舉六種二門明唯法無人不應生怖 O2 舉五種三門以辨 M2 消釋經文 I6 釋斷支等七門 J1 頌列七門 J2 長行釋七段 K1 斷支 K2 實顯了 K3 行緣 L1 總說 L2 別釋 M1 內法異生 M2 在家異生 M3 外道異生 M4 內法有學 L3 總結 K4 無等教 L1 辨教無等 L2 明流轉差別 K5 四種有情眾 K6 道四 K7 究竟五 I7 釋二品等十一門 J1 頌列十一門 J2 長行釋十一段 K1 二品總略 L1 略由三處總攝一切黑品、白品 L2 不可記法 L3 釋所以 K2 三異中辨第一:內外荷擔 K3 三異中辨第二:內外縛 K4 三異中辨第三:如來與阿羅漢 L1 總說 L2 別釋 M1 同分 M2 異分 N1 現等覺 N2 能說法 N3 行正行 K5 勝解 K6 斷 K7 流轉 K8 有性 L1 辨三有性是所除法 L2 辨三斷是能治 K9 不善清淨與善清淨 K10 善說惡說師 K11 苦樂不定 L1 總說 L2 別釋 M1 約生處 M2 依受辨 M3 約世辨 I8 釋智事等四門 J1 頌列四門 J2 長行釋四段 K1 二智並其事 K2 樂等行轉變 K3 請無請說經 K4 涅槃有二種 L1 辨圓滿涅槃 L2 明彼分涅槃 I9 釋諍等七門 J1 頌列七門 J2 長行釋七段 K1 諍 K2 芽 L1 總說 L2 別釋 M1 略解 N1 辨一因 N2 明二緣 M2 料簡 K3 見大染 K4 一趣 K5 學 K6 四怖 K7 善說惡說中宿住念差別 L1 總說 L2 別釋 M1 三念差別 N1 第一二念差別 N2 第二二念差別 N3 第三二念差別 M2 散釋經中,諸名差別 I10 釋無厭等八門 J1 頌列八門 J2 長行釋八段 K1 無厭患無欲 K2 無亂問記 L1 總標舉二種 L2 別釋 M1 偏問生滅辨無亂記 M2 約問梵行辨無亂記 K3 相 K4 障 L1 辨障、無障 L2 明聖者之相 M1 先明二相 M2 明三相 K5 希奇 K6 無因 K7 毀 L1 解毀 L2 解滅二無智 K8 純染俱後 I11 釋欲住等十八門 J1 頌列十八門 J2 長行釋十八段 K1 少欲住 K2 自性 K3 於四處生恭敬住,速證無上 K4 三無上 K5 二時 K6 記三第一:五相問記 L1 總說 L2 別釋 M1 自性故 M2 流轉還滅根本故 M3 還滅故 M4 流轉故 N1 總說 N2 別釋 O1 後有因故 O2 品類別故 O3 現在因故 M5 流轉還滅方便故 N1 流轉方便 N2 還滅方便 N3 再釋流轉方便 N4 再釋還滅方便 K7 記三第二:三處實記 K8 記三第三:二種慰問 K9 似正法 L1 引經略似正法見 M1 邪正二家共解 M2 舉邪義難於正義 M3 正義家分別是非 L2 隨義廣辨能生似正法見之因 M1 舉二因能生似正法見 M2 明為斷二因說二正法 M3 明未斷身見有二過患 K10 愚癡處所 K11 不記 K12 變壞 K13 大師記 K14 三見滿 K15 外愚相 K16 成就六分 K17 二種論 K18 有學無學二種差別 G2 處擇攝 H1 結前生後 H2 舉頌釋 I1 前半總頌 J1 頌列四門 J2 別頌解釋 K1 釋安立等八門 L1 頌列八門 L2 長行釋八段 M1 安立 M2 差別 M3 愚 N1 二種一切 N2 明愚之三相 M4 不愚 M5 教授 M6 解脫 N1 求解脫智 N2 舉解脫位 N3 清淨比丘有五種法多有所作 O1 總說 O2 別釋 P1 正教授 P2 奢摩他支 P3 毘鉢舍那支 Q1 總說 Q2 別釋 R1 聖正言教 R2 厭離言教 R3 令心離蓋趣愛言教 S1 廣釋 T1 總說 T2 別釋 U1 一切煩惱蓋離蓋趣愛言教 U2 五蓋離蓋趣愛言教 U3 無明蓋離蓋趣愛言教 T3 小結 S2 略釋 T1 總說 T2 別釋 U1 能生樂欲言教 U2 正安處資糧言教 U3 正安處作意言教 S3 小結 P4 問答辨解脫之體 Q1 無間殷重加行 Q2 出世間慧 M7 煩惱 N1 三漏 N2 九結制立所由 O1 總說 O2 別釋 P1 釋九種事 P2 別料簡智貧窮事 N3 三縛 N4 七隨眠 N5 隨煩惱 N6 八纏 N7 四暴流 N8 四軛 N9 四取 N10 四繫 N11 五蓋 N12 三種株杌 N13 三垢 N14 三種燒害 N15 三種箭 N16 三種所有 M8 業 N1 三惡行業 N2 舉正邪二論同說業 O1 辯二論安立業染 P1 總說 P2 別釋 Q1 邪論 Q2 正論 O2 重廣分別邪正論 P1 明對治會不會對 P2 明三業護不護對 P3 明五相染不染 P4 明施設業行邪正過患勝利 Q1 辯邪論 Q2 明正論 P5 明三人於聖教未入已入 Q1 總說 Q2 別釋 R1 未入聖教異生 R2 已入聖教有學 R3 已入聖教異生 N3 廣解十六種業 O1 列十六門業 P1 標十六門 P2 長行依頌次第屬當 O2 次第辨之 P1 解五種二門 Q1 由三因緣、令業成重 R1 總說 R2 別釋 S1 由意樂業故 S2 由加行故 S3 由田故 Q2 增進業 Q3 思所造業 Q4 定、不定受業 Q5 異熟已熟業 P2 解十種三門 Q1 善不善無記業 Q2 順樂受等業 Q3 順現受等業 Q4 有學等業 Q5 見所斷等業 R1 出體性 S1 見所斷業 S2 修所斷業 S3 無斷業 R2 廣除斷 S1 總說 S2 別釋 T1 現法斷故 T2 生斷故 T3 後斷故 Q6 曲業 Q7 穢業 Q8 濁業 Q9 淨業 Q10 默然業 P3 解黑等四業 K2 列釋智等十門 L1 頌列十門 L2 長行釋十段 M1 無智 M2 智 M3 定 M4 殊勝 M5 障 M6 學等 M7 著 M8 無我 M9 聖道 M10 二海不同分 K3 列釋同等十門 L1 頌列十門 L2 長行釋十段 M1 道不同分 M2 師不同分 M3 王國 M4 二世間 M5 有為 M6 遮身行 M7 堅執 M8 三空性中第一:二種空住 M9 三空性中第二:邪正二空 M10 三空性中第三:證修二空 N1 先廣分別 O1 明空性 O2 約行明空所依 O3 辨修空位 O4 却辨修空方便 N2 明略義 K4 列釋離欲等七門 L1 頌列七門 L2 長行釋七段 M1 離欲未離欲 M2 問 M3 因緣 M4 染路 M5 保命 M6 著處 M7 等字 I2 後半總頌 J1 頌列四門 J2 別頌解釋 K1 舉一頌別釋因因同等九門 L1 頌列九門 L2 長行釋九段 M1 因同分識 M2 思 M3 縛解脫 M4 相 M5 觸遍 M6 勝解 N1 明由四種相速盡諸漏 N2 別解 O1 列六處三學名字 O2 舉五種補特伽羅行六勝解依於三學 M7 護根門 M8 教 M9 愛相 K2 舉二頌別釋唯緣等十二門 L1 頌列十二門 L2 長行釋十二段 M1 唯緣 M2 尋思 M3 願 M4 一切種律儀 N1 開七章 N2 次第地解釋律儀非律儀 O1 律儀 O2 非律儀 O3 軟品的世間律儀 O4 中品的世間律儀 O5 上品的世間律儀 O6 有學律儀 O7 無學律儀 M5 入聖教不護諸根 N1 總標 N2 別解 N3 重料簡言 M6 勝資糧善備 M7 捨所學 M8 著處 M9 不善義 M10 隨流 M11 菩薩勝餘乘(八相) N1 總說 N2 別釋 O1 第一相 O2 第二相 O3 第三相 O4 第四相 O5 第五相 O6 第六相 O7 第七相 O8 第八相 M12 論施設 K3 舉一頌標釋十二門 L1 頌列十二門 L2 長行釋十二段 M1 上貪 M2 教授 M3 苦住 M4 觀察 M5 引發 M6 不應供 M7 明解脫 N1 外道的說法勝利 N2 如來的說法有其果利 O1 舉略說法為得明及解脫 O2 廣明四種修道 M8 修 N1 辯不善修 N2 明善修根 M9 無我論 M10 定 M11 法見 M12 苦 K4 舉一頌半標釋十四門 L1 頌列十四門 L2 長行釋十四段 M1 一住 M2 遠涅槃 M3 略說 M4 內所證 M5 辨一切 M6 智相 M7 捨所學 M8 業 M9 等 M10 空 M11 隨行 M12 恒住 M13 師弟圓滿 M14 重釋師弟圓滿 G3 緣起食諦界擇攝 H1 結前生後 H2 舉頌釋 I1 一總頌列六門以明緣起食諦 J1 頌列六門 J2 六頌別分別 K1 標釋立等十門 L1 頌列十門 L2 長行釋十段 M1 立 N1 開三章 N2 依章釋 O1 解從前際中際得生及於中際生已流轉相續 P1 問 P2 答 Q1 解從前際十因生今二果 Q2 明中際得生 R1 總序述 R2 識與名色展轉相依 R3 釋已總結 P3 結 P4 辨差別 Q1 對卵濕以辨差別 Q2 對化生次辨差別 Q3 對無色次辨差別 Q4 約三業以辨差別 O2 解從中際生後際或趣清淨 P1 問 P2 解 Q1 答初問 R1 明是中際十因 R2 明由此中際十因牽後際二果 R3 結中際 Q2 答第二問 N3 釋已總結 M2 苦聚 M3 諦觀 M4 重釋諦觀 M5 攝聖教 M6 微智 M7 思量際 M8 觀察 M9 上慢 N1 標列二慢 N2 別釋 N3 總料簡 M10 甚深 N1 略釋 N2 廣釋 O1 總說 O2 別釋 P1 釋第一相 P2 釋第二相 P3 釋第三相 P4 釋第四相 K2 標釋二諦等七門 L1 頌列七門 L2 長行釋七段 M1 異 M2 世俗勝義 M3 法爾 N1 釋緣起 N2 釋差別 N3 釋經中法爾之別名 M4 此作等 M5 大空 M6 分別 M7 自作 K3 標釋觸為緣等十門 L1 頌列十門 L2 長行釋十段 M1 觸緣 M2 見圓滿 M3 實 M4 解 M5 不愛樂 M6 法住智及涅槃智 M7 精進 N1 先辨觀六圓滿能發精進 O1 總舉徵列 O2 別釋 P1 釋六種圓滿之相 Q1 大師圓備 Q2 聖教圓備 Q3 聖教易入圓備 Q4 證得自義無上圓備 Q5 一切如理無間宣說圓備 Q6 有聖言將圓備 P2 明諸聰慧者勤精進住 Q1 辨精進修 Q2 懈怠精進相對以辨得失 R1 懈怠 R2 精進 S1 總說 S2 別釋 T1 能辦自義 T2 能辦他義 T3 能辦俱義 N2 後明由四種相名善說法 M8 生處 M9 猶豫 M10 苦惱 K4 標釋有滅等六門 L1 頌列六門 L2 長行釋六段 M1 有滅 M2 沙門婆羅門 M3 受智 M4 流轉 M5 來往 M6 佛順逆 N1 正解佛順逆 N2 總解緣起支 N3 依七清淨修習漸次 O1 總說 O2 別釋 P1 戒清淨 P2 心清淨 P3 見清淨 P4 度疑清淨 P5 道非道智見清淨 P6 行智見清淨 P7 行斷智見清淨 K5 標釋食等六門 L1 頌列六門 L2 長行釋六段 M1 安立 M2 因緣 M3 觀察於食義 M4 極多諸過患 M5 雜染 M6 等 K6 標釋如理等十二門 L1 頌列十二門 L2 長行釋十二段 M1 如理等 N1 略釋 N2 廣釋 O1 釋不如理 O2 釋如理 M2 解攝門 N1 遮外執 N2 勸知正義 O1 略標宗 O2 開章廣釋 P1 章門 P2 觀品 P3 止品 O3 總結 M3 集諦 N1 總說 N2 別釋 O1 內外差別 O2 所依差別 P1 總說 P2 別釋 Q1 第一種我慢 Q2 第二種我慢 Q3 第三種我慢 Q4 第四種我慢 Q5 第五種我慢 O3 自性差別 P1 總說 P2 別釋 Q1 軟有愛 Q2 中有愛 Q3 上有愛 O4 時分差別 M4 得 N1 由五相故證得 O1 總說 O2 別釋 P1 所緣境 P2 得方便 P3 得所得 P4 自證生信解 P5 皆證得 P5 最後令他於他所證生信解 N2 明四種瑜伽 N3 明諦相 M5 相 M6 處 M7 業 M8 障 N1 四障 O1 總說 O2 別釋 P1 不信 P2 上慢 P3 待時 P4 放逸 N2 對治 M9 過 M10 黑異熟等 M11 大義 M12 難得 I2 半總頌列其三門別明界釋 J1 總義等四門 K1 頌列四門 K2 長行釋四段 L1 總義 L2 自類別 L3 似轉 L4 三求 J2 光等七門 K1 頌列七門 K2 長行釋七段 L1 三七界相攝 L2 見想 M1 初復次 M2 第二復次 M3 第三復次 L3 希奇 L4 差別性 L5 安立 L6 寂靜 L7 愚夫 M1 辨愚智相 N1 辨愚夫相 O1 標列二種 O2 解釋二種 P1 樂習行能引自他無義利行 Q1 總說 Q2 別釋 R1 他差別苦 R2 內差別苦 R3 時差別苦 R4 身差別苦 P2 於四處不得善巧 N2 通顯聰慧相 M2 隨義分別 J3 受等有二頌 K1 初一頌九門 L1 頌列九門 L2 長行釋九段 M1 屬當頌本列其九門 M2 次第解 N1 自性 N2 因緣 N3 見 N4 染 N5 數取趣 N6 轉差別 N7 道理 N8 寂靜 N9 觀察 K2 第二頌七門 L1 頌列七門 L2 長行釋七段 M1 受生起 N1 開章立宗 N2 徵問別解 O1 明有情眾 O2 約之廣辨諸受生起 P1 約在家出家以辨諸受生起 Q1 約二眾以辨二緣生受 Q2 別辨二眾 R1 明在家 R2 明出家 P2 約外道內法以辨諸受生起 M2 劣等 M3 諸受相差別 M4 見等為最勝 M5 知差別 N1 明了知應知事 O1 辨了知諦別有用 O2 引經四句,配前四用,即有四句 N2 辨了知境事差別 O1 約雜染品辨境差別 O2 約清淨品辨境差別 M6 請問 M7 記別 G4 菩提分法擇攝 H1 結前生後 H2 舉頌釋 I1 總頌十門 I2 別頌別分別 J1 標釋四念住四別頌 K1 標釋四念住中--沙門等八門 L1 頌列八門 L2 長行釋八段 M1 沙門 N1 總說 N2 別釋 O1 依四處得四證智的因緣 O2 四種外道隨煩惱解脫的因緣 O3 內法弟子和外道弟子品類不同的因緣 O4 內法大師與外道師品類不同的因緣 M2 沙門義 N1 開三門攝沙門義 O1 總說 O2 別釋 P1 境 P2 智 P3 證 Q1 問答四依處 Q2 問答解四依處 R1 慧依處 R2 諦依處 R3 捨依處 R4 寂依處 Q3 總分別 N2 問答通辨三門攝沙門義 O1 凡夫的四念處觀 O2 學無學人的四念處觀 M3 喜樂 N1 正辨七正法緣 O1 開章列名 O2 別解釋 P1-2 不釋初二,前已處處釋故 P3 釋第三知時 P4 釋第四知量 P5 釋第五知眾 P6 釋第六自知 P7 釋第七知尊卑 M4 一切法 N1 學及學果攝一切法 N2 辨學學果能證資糧治八過患 M5 梵行 M6 數取趣 N1 六種補特伽羅 O1 總說 O2 別釋 P1 辨六人 Q1 辨前三 R1 第一類補特伽羅 R2 第二類補特伽羅 R3 第三類補特伽羅 Q2 小結 Q3 辨後二 P2 重辨其義 N2 佛智如實了知 M7 超 N1 總說 N2 別釋 O1 釋一門 P1 辨往惡趣行 P2 辨永損害門 P3 辨如實遍知 O2 釋餘四門 P1 辨四門 Q1 第一為欲超度往善趣行發心願門 Q2 能進趣門 Q3 後上行門 Q4 般涅槃門 P2 辨佛等遍智 M8 二染 N1 對辨對治二種雜染 N2 隨義廣釋 O1 欲雜染過患 O2 觀後有雜染 K2 標釋四念住中--安立、邊際、純等五門 L1 頌列五門 L2 長行釋五段 M1 安立邊際純 N1 安立 N2 邊際 N3 純 M2 如理緣起 M3 修時障自性說 M4 斷 M5 起修 K3 標釋四念住中--諸根等六門 L1 頌列六門 L2 長行釋六段 M1 先諸根 M2 愛味 M3 前後有差別 M4 取相 M5 諸纏 M6 大果利 K4 半頌標釋四念住中--邪師等八門 L1 頌列八門 L2 長行釋八段 M1 邪師 M2 住雪山 M3 勸勉 M4 繫屬淨 M5 漸次 M6 戒圓滿 M7 穗 M8 成就 J2-3 標釋四正斷、四神足、勇等八門 K1 頌列八門 K2 長行釋八段 L1 勇 L2 力 L3 修等持 L4 異門 L5 神足 J4 標釋五根、安立等四門 K1 頌列四門 K2 長行釋四段 L1 安立 L2 所行境 L3 慧根乃至安住 L4 外異生品等 J5 標釋五力、思擇等六門 K1 頌列六門 K2 長行釋六段 L1 思擇 L2 覺慧等 L3 國等及諸王 L4 阿羅漢 L5 有學 L6 質直 J6 標釋七覺分、立等八門 K1 頌列八門 K2 長行釋八段 L1 立 L2 差別 L3 食 L4 漸次 L5 安樂 L6 住 L7 修 J7 標釋八正道支、內外力等四門 K1 頌列四門 K2 長行釋四段 L1 內外力 L2 清淨差別 L3 異門 L4 沙門婆羅門 J8 標釋息念、障隨惑尋等八門 K1 頌列八門 K2 長行釋八段 L1 障隨惑尋等 L2 果 L3 欲 L4 細 L5 身勞 L6 學住 L7 作意 L8 智無執 J9 標釋學、尊重尸羅等五門 K1 頌列五門 K2 長行釋五段 L1 尊重尸羅 M1 總說 M2 別釋 N1 邪行 N2 正行 O1 總說 O2 別釋 P1 下正行 P2 中正行 P3 上正行 M3 小結 L2 清淨戒圓滿 L3 現行 L4 學勝利 L5 學差別 J10 標釋證、證淨初安立五門 K1 頌列五門 K2 長行釋五段 L1 證淨初安立 L2 變異 L3 天路 L4 喻明鏡 L5 記別 F3 結勸覺了 D2 調伏事 E1 總擇攝 F1 結前生後 F2 正解釋 G1 略明許說 G2 舉頌正釋 H1 頌列十一門 H2 長行釋十一段 I1 利 J1 廣解 J2 略釋 I2 聚 J1 五種罪聚 J2 四種還淨 J3 十五種煩惱 K1 總說 K2 別釋 L1 舉數列名 L2 解釋次第 M1 事重過失、2 猛利纏過失 M3 匱乏不喜足過失 M4 他所譏嫌過失 M5 無淨信者倍令不信、有淨信者令其變異過失 M6 多諸財寶、多諸事業過失 M7 染著過失 M8 惱他過失 M9 發起疾病過失 M10 障往善趣沙門過失 M11 於應避護不正避護、不應避護而反避護過失 M12 不應為依反與為依、應與為依而不為依過失 M13 於應恭敬而不恭敬、不應恭敬而反恭敬過失 M14 於應覆藏而不覆藏、不應覆藏而反覆藏過失 M15 於應習近而不習近、不應習近而反習近過失 L3 小結 I3 攝 J1 開列五法攝毘尼 J2 徵問別解:性罪、遮罪、制、開、行 K1 性罪 K2 遮罪 K3 制 K4 開 K5 行 L1 有犯 M1 釋 M2 由四因緣故,犯所犯罪 N1 總說 N2 別釋 O1 無知 O2 放逸 O3 煩惱盛 O4 輕慢 M3 由五因緣,當知所犯、成下中上三品差別 N1 總說 N2 別釋 O1 自性 O2 毀犯 O3 意樂 O4 事故 O5 積集 M4 應作 L2 無犯 L3 還淨 I4 隨行 J1 總說 J2 別釋 K1 安住 K2 居處 K3 所依 K4 受用 K5 羯磨 I5 逆順 J1 標舉二章 J2 依章別解 K1 解違逆學法 L1 徵列五門 L2 釋 M1 障礙 N1 徵列五門障 N2 次第解釋 O1 增上戒障 O2 增上心障 O3 增上慧障 O4 往善趣障 O5 利養壽命所作事障 M2 像似正法 N1 略 N2 廣 O1 頌列四門 O2 長行釋 P1 五復次釋頌初句 P2 有十番釋第二句 P3 有六番釋非處惡作等 P4 有五番釋後暴惡戒等 M3 惡友 M4 愚戇煩惱熾盛 M5 宿世資糧其力薄弱 L3 結 K2 解隨順學法 I6 能寂靜 J1 略解 J2 廣解 K1 共住解易 K2 斷 L1 總說 L2 別釋 M1 處所圓滿 M2 教導圓滿 M3 正行圓滿 M4 資糧圓滿 N1 總說 N2 別釋 O1 第一宿所作福相果勝利 P1 總說 P2 別釋 Q1 內可愛果報 Q2 外可愛果報 O2 第一宿所作福相果勝利 O3 第一宿所作福相果勝利 O4 第一宿所作福相果勝利 O5 第一宿所作福相果勝利 N3 小結 K3 五種斷支 K4 敬事 K5 滅諍 L1 次第解七毘尼 M1 現前毘尼 M2 憶念毘尼 M3 不癡念毘尼 M4 自言毘尼 M5 多人語毘尼 M6 罪處所毘尼 M7 草覆地毘尼 L2 四諍四滅相對以辨 M1 總說 M2 別釋 N1 四諍 N2 四滅 I7 遍知 J1 總說 J2 別釋 K1 事遍知 K2 罪遍知 L1 總說 L2 別釋 M1 遍知犯罪因緣 M2 遍知犯罪等起 M3 遍知所犯罪事 M4 遍知犯罪加行 M5 遍知犯罪究竟 K3 補特伽羅遍知 K4 引攝義利遍知 K5 損惱遍知 I8 信不信 J1 信 K1 總說 K2 別釋 L1 尸羅圓滿 L2 正見圓滿 L3 軌則圓滿 L4 淨命圓滿 L5 遠離展轉鬪諍圓滿 J2 不信 I9 五力 I10 五人品類差別 I11 三種邪行 F3 結勸覺了 D3 本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