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 結前生後 A2 正解釋 B1 第一至第三(1-3)瑜伽處二十七品 C1 舉十法略標綱要 D1 長行屬當 E1 標十法 E2 列十法 D2 先舉一頌列十法名 C2 依門廣辨三瑜伽處(缺解 3釋已總結) D1 第一持瑜伽處(十八品) E1 明三持 F1 略問答出三持體 G1 問 G2 答 H1 第一種姓持 H2 第二發心持 H3 第三行方便持 F2 辨其持義 E2 廣辨 F1 解種姓持 G1 種姓品 H1 正辨種姓相 I1 明種姓體 J1 明二種種姓 J2 釋其名 J3 約位前後 J4 辨勝過劣 K1 略解 K2 問答廣辨 I2 明種性相 J1 略標綱要 J2 隨別解釋 K1 施波羅蜜相 L1 徵問發起 L2 正解釋 M1 辨三施 N1 明菩薩本性樂施 N2 對境能行 O1 明財施 O2 辨法施 O3 無畏施 M2 六句分別 L3 總結 K2 戒波羅蜜相 L1 問 L2 解 L3 結 K3 忍波羅蜜多相 L1 問 L2 解 L3 結 K4 精進波羅蜜多相 L1 問 L2 解 L3 結 K5 靜慮波羅蜜多相 L1 問 L2 解 L3 結 K6 慧波羅蜜多相 L1 問 L2 解 L3 結 J3 總結姓相 H2 隨義分別 I1 明種姓處相所有白法起時不定 I2 明種姓菩薩受生不定 I3 辨白法相違四隨煩惱 I4 明證菩提有其遲速 J1 明種姓人證有遲速 J2 明無種姓人決定不證 F2 解發心持 G2 發心品 H1 有五句釋發心體 I1 別解 J1 辨自性 J2 明行相 J3 明所緣 J4 明功德 J5 明最勝菩薩 I2 總結 H2 有四句釋發心異名 I1 別解 J1 趣入 J2 菩提根本 J3 大悲等流 J4 學所依止 I2 總結 H3 隨義分別 I1 發心退與不退 J1 辨退不退 J2 辨究竟不究竟 I2 發心因緣 J1 總釋 J2 隨別釋 K1 四緣 L1 由見佛僧神變增盛所以發心 L2 聞依菩提故所說正法深信發心 L3 由見正法將滅所以發心 L4 眾生為五濁所逼導引令他學故發心 K2 四因 L1 問 L2 答 M1 標列 M2 別解 N1 種姓具足 N2 善友攝受 N3 多悲心 N4 於苦無怯 K3 四力 L1 總釋 L2 隨別釋 M1 自力 M2 他力 M3 因力 M4 加行力 I3 就前緣因力等辨退不退 J1 就緣因力辨退不退 J2 就四因令退 I4 明不退菩薩勝利 J1 第一雙二種不共世間甚希奇法 J2 第二雙二種善勝意樂 J3 第三雙二加行 J4 第四雙二增長大善法門 J5 第五雙二種勝 J6 第八雙二種發心勝利 K1 總說 K2 別釋 L1 世間尊重福田 L2 無害利 M1 解九句 N1 明現身得護非他所嬈 N2 轉受餘生身無重病 N3 利他無倦 N4 身心粗重轉復輕微 N5 所用明咒皆有神驗 N6 柔和忍辱 N7 摧諸煩惱 N8 隨所居處災橫不起 N9 或生惡趣速脫愍他 M2 總結 F3 解行方便持(下十六品解行方便持) G1 結前問後 G2 對問解釋 H1 開三章 H2 依章廣辨 I1 五品(3-7)七法以為所學 J1 總開列五品七法 K1 問答發起 K2 長行屬當 K3 舉偈頌 J2 隨別解釋 K3 自他利品 L1 開列十門 L2 依門辨 M1 解純共 N1 總問 N2 別解 O1 開二章 O2 解 P1 辨純自利 P2 明自利共他 P3 明純利他 P4 利他共自 M2 解利益安樂 N1 別解利樂二相 O1 解利益相 O2 解安樂相 P1 總釋 P2 隨別釋 Q1 因樂 Q2 受樂 Q3 苦對治樂 Q4 受斷樂 Q5 無惱害樂 R1 總說 R2 略解 S1 出離樂 S2 遠離樂 S3 寂靜樂 S4 三菩提樂 R3 廣解 N2 總約二種明與不與 O1 明念與眾生有利益樂不與眾生無利益樂 P1 總說 P2 別釋 Q1 明苦樂隨益授與不隨樂欲 R1 明菩薩以慧了知勸彼眾生捨無益樂 R2 明有共利益雖無樂欲應捨與之 R3 明有樂無益應削奪之 Q2 就五樂明與不與 O2 明菩薩亦自隨力受學修行 N3 總結 M3 因攝果攝自利利他(三因三果) N1 先徵問發起開列三門 N2 依門解釋 O1 明三種因果 P1 別明異熟因果 Q1 正明八種異熟體 R1 問 R2 標列 R3 別解 S1 壽量具足 S2 形色具足 S3 族姓具足 S4 自在具足 S5 信言具足 S6 大勢具足 S7 人性具足 S8 大力具足 Q2 辨八種感異熟因 R1 正辨八因 S1 問 S2 隨別釋 T1 壽量具足因 T2 形色具足因 T3 族姓具足因 T4 自在具足因 T5 信言具足因 T6 大勢具足因 T7 人性具足因 T8 大力具足因 R2 明八因 Q3 辯八種異熟果 R1 正辨八果 S1 問 S2 別解 T1 壽量具足果 T2 形色具足果 T3 族姓具足果 T4 自在具足果 T5 信言具足果 T6 大勢具足果 T7 人性具足果 T8 大力具足果 S3 結 R2 明諸菩薩要具二事方利眾生 P2 合明福智因果 Q1 約六度出福智體 Q2 解福智因 Q3 解福智果 O2 辨勝劣 M4 現法後法自利利他 N1 問 N2 解 O1 現法自利 O2 現法利他 O3 總明後法自利利他(有四句) N3 結 M5 畢竟及不畢竟自利利他 N1 略解 N2 重辯 L3 結勸修學 K4 真實義品 L1 辨體:標列二種、四種真實 L2 廣辨 M1 正解釋四種真實 N1 世間極成真實 N2 道理極成真實 N3 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 N4 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M2 隨義分別 N1 所證真實理體無二 N2 修空勝解成大方便 N3 明入法無我知離言自性證二智行 O1 略 O2 廣辨二智行相 P1 明正智行相 P2 明後智行相 P3 結菩薩二智勝利皆依方便法無我智而得成就 O3 結 N4 乘御無戲理論能修正行 O1 總 O2 別 O3 結 N5 廣明離言自性 O1 正辨離言自性 P1 問 P2 答 Q1 立正宗 Q2 破邪執 R1 破小乘執有遍計隨言說法 S1 有三復次以理廣破 T1 初復次正破立宗 T2 二復次破其救義 U1 破隨說即有法體 U2 破前有色等後以名詮 T3 三復次即顯三失 S2 結破類通 R2 破初學大乘惡取空謗無一切離言說法 S1 開二人於佛法中俱為壞失 S2 別解二人壞失之相 T1 正破執 U1 牒執略非 U2 正破 V1 法喻合據理懸破 V2 就人指行 T2 引說證成 U1 引經解釋 U2 重分別惡善取空人 V1 解惡取空者 V2 善取空者 O2 引說證成 P1 總舉 P2 引經釋 Q1 引轉有經 Q2 引義品 Q3 引散他迦多衍那經 R1 引經言 S1 略辨 S2 重釋 S3 明觀利 R2 釋經意 P3 總結 O3 明諸佛起言說意 O4 明諸愚夫不了離言說法起八分別 P1 明不了起八分別 Q1 明不了離言諸法起八分別而生三事能起二世間 R1 總標舉 R2 別釋 S1 列分別名 S2 辨能生三事 S3 結成三事略述三門辨八分別 R3 辨所生事本末相生攝法周盡 Q2 解八種分別 R1 自性分別 R2 差別分別 R3 總執分別 R4-5 我、我所分別 R6 愛分別 R7 非愛分別 R8 彼俱相違分別 Q3 辨八中前三分別與所依緣展轉相生 P2 明為了知分別過修四尋思四如實智 Q1 問答總標 Q2 別解 R1 解四尋思 S1 標列 S2 別釋 T1 名尋思 T2 事尋思 T3 自性假立尋思 T4 差別假立尋思 R2 解四如實智 S1 總說 S2 別釋 T1 尋思所引如實智 T2 事尋思所引如實智 T3 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T4 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P3 愚夫闇故起分別流轉不息 P4 明菩薩依智了分別故能證大果 Q1 明菩薩能滅戲論得大涅槃 Q2 明得諸自在 Q3 明能得五利五業 Q4 明五種勝利攝所作盡 M3 第三結成三品 K5 威力品 L1 略辨三種威力 L2 廣明五種威力 M1 開五章 M2 次第釋 N1 神通威力 O1 總說 O2 隨別釋 P1 神境智作證通 Q1 開二章 Q2 別解 R1 能變通 S1 總說 S2 別釋 T1 振動 T2 熾然 T3 流布 T4 示現 T5 轉變 T6 往來 T7-8 卷舒 T9 眾像入身 T10 同類往趣6 T11-12 隱顯 T13 所作自在 T14 制他神通 T15 能施辯才 T16 能施憶念 T17 能施安樂 T18 放大光明 R2 能化通 S1 問 S2 解 T1 解化義 T2 開三章解釋 U1 問三章 U2 牒解釋後 V1 解身境 W1 牒 W2 解 X1 略解 Y1 解化身 Y2 明化境 X2 重辨 Y1 解化身 Y2 重辨化境 W3 結 V2 解化語 W1 開七句 W2 次第解 X1 妙音相應 X2 廣音具足 X3 繫屬於自 X4 繫屬於他 X5 無所繫屬 X6 宣說正法言詞所攝 X7 誨責放逸言詞所攝 S3 結 Q3 總明二業 P2 隨念宿住智作證通 Q1 辨憶念境事 R1 牒問 R2 解釋 S1 廣明隨念境事 T1 知過去多身久遠之事 T2 知此身前滅之事 T3 憶劫遠近前 S2 總明所知過去無礙 R3 結 Q2 明其業用 P3-4 天耳、天眼智作證通 Q1 明天耳智作證通(天耳通) R1 所列所聞六對之聲 R2 次第解 S1 聞天聲、人聲 T1 聞天聲 T2 聞人聲 S2 聞聖聲、非聖聲 T1 聞聖聲 T2 聞非聖聲 S3 聞大聲、小聲 T1 聞大聲 T2 聞小聲 S4 聞辯聲、非辯聲 T1 聞辯聲 T2 聞非辯聲 S5 聞化聲、非化聲 T1 聞化聲 T2 聞非化聲(缺解2) S6 聞遠聲、近聲 T1 聞遠聲(缺解2) Q2 見死生智作證通(天眼通) Q3 辨二通作業 P5 知心差別智作證通 Q1 明知心差別 Q2 辯利他作業 P6 漏盡智作證通 Q1 明智境 Q2 辨業用 N2 法威力 O1 問 O2 解 P1 總明施等六度各有四相 Q1 先舉六度 Q2 明施等一一略有四相 P2 別解六度度列四相 Q1 布施四相 Q2 持戒四相 Q3 忍辱四相 Q4 精進四相 Q5 靜慮四相 Q6 般若四相 O3 結 N3 俱生威力 O1 問 O2 解 P1 明憶念本生 Q1 憶念本生 Q2 堪忍大苦 Q3 明其大悲 P2 明八相成道 P3 辨差別 O3 結 N4 共與不共聲聞獨覺威力 L3 示現攝入三種神通 K6 成熟品 L1 開六門 L2 依門辨 M1 成熟自性 M2 所成熟補特伽羅 M3 成熟差別 N1 舉數列名 N2 依章別釋 O1 諸根成熟 O2 善根成熟 O3 智慧成熟 O4 下品成熟 O5 中品成熟 O6 上品成熟 M4 成熟方便 N1 舉數列名 N2 依章別釋 O1 增長 O2 現緣攝受 O3 趣入 O4 攝樂 O5 初發處 O6 非初發處 O7 遠清淨 O8 近清淨 O9 加行 O10 意樂 O11 財攝受 O12 法攝受 O13 神通引攝 O14 宣說正法 O15 隱密說法 O16 顯了說法 O17 下品加行 O18 中品加行 O19 上品加行 O20 聽聞 O21 思惟 O22 修習 O23 攝受 O24 降伏 O25 自成熟 O26 請他成熟 O27 俱成熟 N3 將因對釋成方便 M5 能成熟補特伽羅 M6 已成熟補特伽羅相 N1 聲聞人 N2 獨覺人 N3 菩薩人 O1 約位分三品 O2 約八義釋三品差別 O3 解熾然等義 L3 逐難重釋 M1 釋成熟方便品數不同 N1 前五唯是下品,餘二十二[色-巴+鹿]有三品 N2 分九品 N3 就差別,有無量品 M2 明修習成熟差別之意 N1 為成熟自佛法故修習成熟六種差別 N2 為令他得出離修集六種成熟差別 K7 菩提品 L1 約五門出菩提體 M1 約智斷出菩提體 N1 約二智二斷 N2 約三智二斷 O1 列三智二斷之名 O2 次第解 N3 約共不共德 M2 約最勝以辨菩提 N1 舉數嘆勝 N2 列七名 N3 依名解 O1 所依最勝 O2 正行最勝 O3 圓滿最勝 O4 智最勝 O5 威力最勝 O6 斷最勝 O7 住最勝 N4 轉名異釋 M3 約十號隨念功德以辨菩提 M4 辨出現 N1 一世界多劫無佛一劫多佛 N2 十方世界有無量佛 N3 在一世界同時無有二佛出現 M5 約差別等德以辨菩提 L2 結說勸知 L3 讚歎菩薩 I2 一品(8)學方法 J8 力種姓品 K1 結前生後 K2 開列章門 L1 標列七門 L2 依門隨解 M1 勝解 M2 求法 N1 答第一問所求法 O1 開合五明求四法 O2 離合四法辨求五明 P1 列五明 P2 問答分別 Q1 問答辨五明詮法多少 Q2 問答廣辨因明所詮之義 R1 解正因果相 S1 解因相即是十因 T1 總舉數 T2 列三章 T3 釋 U1 解舉數 V1 列十名 V2 解十因 V3 對二因四緣相攝通塞 W1 對二因 W2 將四緣共二因相攝 U2 解三章 V1 解世間十因 V2 解雜染十因 U3 解清淨十因 T4 解已總結無有過增 S2 解果相即是五果 S3 總結 R2 辨已作未作得失之相 N2 答第二問求聞正法 O1 問 O2 解 P1 聞法慇重 P2 顯校量勝 P3 辯重聽法慇重 O3 結 N3 答第三問求意 M3 應說正法 N1 結前生後 N2 答 O1 答第一問:問所說法 O2 答第二問:問說方法 P1 開二門 P2 次第解 P3 總結 O3 答第三問:問說法意 M4 法隨法行 N1 開五門 N2 次第解 O1 解三業 O2 解正思 O3 解正修 M5 教授 M6 教誡 M7 方便所攝身語意業 I3 十品(9-18)能學行兼有所學 J1 明其自分 K1 明自利行 L0 頌列六度名 L1 總舉數列六度名 L2 次第別解 M9 施品 N1 問 N2 解 O1 頌及長行總說綱要開九章門 O2 依章廣辨 P1 自性施 P2 一切施 Q1 問 Q2 釋 R1 廣六施 S1 明有財無財施 T1 明有財施 U1 明內外施 V1 總明內外施 W1 舉數列名以彰內外 W2 開釋 X1 內施 X2 釋內外施 X3 釋外施 V2 內外分為四 W1 開內為二 X1 合施身 X2 分施支節 Y2 開外為二 U2 明對機應施不應施 V1 略 V2 廣 W1 就內身辨施不施 W2 約外物辨施不施 X1 第一 X2 第二 X3 第三 X4 第四 X5 第五不與戲樂等物 Y1 總標其義 Y2 別釋五句 Y3 總結宗要 X6 第六 X7 第七不合父母師長 X8 第八不合以諸百姓等妻子眷屬奪別取布施 X9 第九 X10 第十 X11 第十一 X12 第十二 X13 第十三 X14 第十四 X15 第十五不越學處而行惠施 W3 明施方軌 X1 第一句 X2 第二句 X3 第三句 X4 第四句 X5 第五句 X6 第六句 X7 第七句 X8 第八句 X9 第九句 X10 第十句 X11 第十一句 X12 第十二句 X13 第十三句 X14 第十四句 X15 第十五句 X16 第十六句 X17 第十七句 X18 第十八句 X19 第十九句 X20 第二十句 X20 第二十一句 X20 第二十二句 X23 第二十三句 X24 第二十四句 X25 第二十五句 X26 第二十六句 X27 第二十七句 X28 第二十八句 X29 第二十九句 Y1 總標句 Y2 問答廣釋 Z1 第一番 Z2 第二番 Z3 第三番 Z4 第四番 Y3 結 T2 明無財施 U1 正辨現無財寶增慧行施 U2 判位 S2 明法施 T1 約經卷等辨施不施 U1 辨用經卷施及不施 U2 明無經卷等 T2 問答重釋行施方便 S3 明無礙解施 S4 明勝意樂施 S5 明障對治智施 T1 總舉 T2 別釋 U1 明所治四障 U2 明能治四智 V1 先未串習 V2 施物[甚*少]闕 V3 耽著上妙悅意財物 V4 觀見當來具足財果而深欣樂 U3 明四智用有差別 S6 明增上意樂勝解施 R2 結略義 Q3 結前生後 P3 難行施 P4 一切門施 P5 善士施 P6 一切種施 P7 遂求施 P8 此世他世樂施 P9 清淨施 N3 結 M10 戒品 N1 頌 N2 問 N3 解 O1 長行總說綱要開九章門 O2 依章廣辨 P1 九門淨戒 Q1 自性戒 R1 問 R2 解(缺T1579 3結) S1 舉數列名 S2 次第列釋 T1 從他正受 T2 善淨意樂 T3 犯已還淨 T4 深敬專念無有違犯 S3 結歎勝利 Q2 一切戒 R1 問 R2 釋 S1 約在家出家略明一切戒 S2 廣明一切戒 T1 明三聚戒體即是所學 U1 略明受中三聚戒體 V1 總牒開 V2 依章別釋 W1 律儀戒 W2 攝善法戒 X1 略標 X2 廣明 Y1 約三慧明攝善 Y2 約三業明 Z1 明身業 Z2 明語業 Z3 明意業 Z4 總約三業明迴向發願及供養行而無放逸身業 Y3 明七善 X3 結 W3 饒益有情戒 X1 問 X2 解 Y1 同事 Y2 愛語 Y3-7 布施 Z1 報恩施 Z2 無畏施 a1 故苦無畏施 a2 除愛無畏施 Z3 財施 Z4 法施御眾 Y8-11 利行 Z1 於無德善人隨順心轉 Z2 於有德善人讚揚實德 Z3 於有過軟性有情調伏驅擯 Z4 於有情過剛強惡人神力制伏 U2 廣明持中三聚戒相 V1 三問 V2 次第答 W1 答第一問律儀戒 X1 有十句解釋 Y1 不顧戀過去諸欲 Y2 不希求未來諸欲 Y3 不耽著現在諸欲 Y4 樂遠離不生喜足 Y5 能掃滌不正言論諸惡尋思 Y6 能於己不自輕蔑 Y7 性柔和 Y8 能堪忍 Y9 不放逸 Y10 能具足軌則淨命 X2 牒十句結之 W2 答第二問攝善法戒 X1 約六度開為十相 Y1 施漸次 Y2 戒漸次 Y3 忍漸次 Y4 精進漸次 Y5 靜慮漸次 Y6 五種慧 Z1 列五名 Z2 別釋 X2 結 W3 答第三問饒益有情戒 X1 舉數略標 X2 廣釋 Y1 同事一 Y2 愛語一 Y3 布施五 Z1 報恩施 Z2 故苦無畏施 Z3 除愛無畏施 Z4 財施 Z5 法施御眾施 Y4 利行四 Z1 於無德善人,性好隨轉 a1 總 a2 別 b1 第一句生他苦樂有隨不隨 c1 明菩薩所現身語生他憂苦無益即止,有益則行 c2 明菩薩於他事中現行身語生餘有情憂苦無益則止,有益則行 c3 明菩薩於自事中現行身語生他憂苦非學處攝不順福智則止 b2 第二句知他忿纏可捨不捨有隨不隨 b3 第三句明他來須共談論 b4 第四句不故意惱觸 b5 第五句不嗤誚輕弄 b6 第六句非時不非時親近 b7 第七句不現前毀他所愛讚他非愛 Z2 明讚有德 Z3 明有過易調治罰驅擯 Z4 明有過難調現通折伏或為恐怖或為引攝 X3 結 V3 結 T2 明依戒修學即能學 U1 明依戒修學 V1 廣明修學 W1 明從他正受 X1 明從他正受 Y1 明受戒 Z1 正明受戒 a1 明前方便 b1 先發願 b2 請師求戒 b3 念佛菩薩功德運心供養 a2 明正受戒 a3 明受戒後方便 b1 明戒師啟請作證十方眾前法爾相現 b2 明受已敬禮而退 Z2 歎戒利益挍量顯勝 Y2 明持戒 Z1 數諦思 Z2 專心聞法 Y3 重明受戒 Z1 明簡擇戒師 a1 明戒師有慧無信不應從受 a2 明戒師有其六蔽不修六度不應從受 Z2 明住戒人量機授法 Z3 明師簡弟子 Y4 廣辨戒相 Z1 明四重 a1 辨四重相 b1 第一重戒 b2 第二重戒 b3 第三重戒 b4 第四重戒 a2 隨義分別 b1 明他勝所以 b2 明起下中纏犯戒不捨上纏即捨 b3 明重受 b4 明二緣捨菩薩戒 b5 明淨戒經生不失 Z2 明四十三輕 a1 總勸知犯非犯相 a2 別解 b1 犯三十二輕障於六度攝善法戒 c1 犯七輕障施 d1 五障財施 e1 第一、不供三寶戒 e2 第二、貪求名利戒 e3 第三、不敬有德法戒 e4 第四、不應供受襯戒 e5 第五、不受重寶施戒 d2 一障法施 e6 第六、不施其法戒 d3 一障無畏施 e7 第七、棄捨惡人戒 c2 犯七輕障戒 d8 第八、遮罪共不共戒 d9 第九、性罪不共戒 d10 第十、住邪命法戒 d11 第十一、掉動嬉戲戒 d12 第十二、倒說菩薩法戒 d13 第十三、不護雪譏謗戒 d14 第十四、不折伏眾生戒 c3 犯四輕障忍 d15 第十五、瞋打報復戒 d16 第十六、不行悔謝戒 d17 第十七、不受悔謝戒 d18 第十八、懷忿不捨戒 c4 三障精進 d19 第十九、染心御眾戒 d20 第二十、耽著睡眠戒 d21 第二十一、虛談棄時戒 c5 三障定 d22 第二十二、不求禪法戒 d23 第二十三、不除五蓋戒 d24 第二十四、貪味靜慮戒 c6 八障慧 d1 五約法 e25 第二十五、不學小法戒 e26 第二十六、背大向小戒 e27 第二十七、捨內學外戒 e28 第二十八、專習異論戒 e29 第二十九、不信深法戒 d2 三就人 e30 第三十、愛恚讚毀戒 e31 第三十一、不聽正法戒 e32 第三十二、輕毀法師戒 b2 犯十一種輕障於四攝利眾生戒 c1 一障同事 d33 第三十三、不為助伴戒 c2 一障愛語 d34 第三十四、不往事病戒 c3 四障布施 d35 第三十五、非理不為說法戒 d36 第三十六、有恩不報戒 d37 第三十七、患難不慰戒 d38 第三十八、希求不給戒 d39 第三十九、不如法攝眾戒 c4 四障利行 d40 第四十、不隨順眾生戒 d41 第四十一、不隨喜讚揚戒 d42 第四十二、不行威折戒 d43 第四十三、不神力折攝戒 a3 總結無犯 X2 明專精守護 X3 明犯已能悔 W2 明自淨心受 V2 逐難重解 U2 明學戒勝利 R3 結 Q3 難行戒 Q4 一切門戒 Q5 善士戒 Q6 一切種戒 Q7 遂求戒 Q8 此世他世樂戒 Q9 清淨戒 P2 明戒勝利 P3 明戒所作 Q1 攝九為三 Q2 明三聚各有所作 Q3 明攝所作盡 N4 結 M11 忍品 N1 結前生後 N2 解 O1 自性忍 O2 一切忍 P1 徵 P2 釋 Q1 約人分二 Q2 約境開三 R1 約二開三 R2 依章列釋 S1 耐他怨害 T1 問 T2 解 U1 舉忍境 U2 對境修忍 V1 修三觀 W1 自惟往業觀 W2 諸行性苦觀 W3 以小咒大觀 V2 修五想 W1 結前略標 W2 廣釋 X1 宿生親善想 X2 隨順唯法想 X3 無常想 X4 苦想 X5 攝受想 U3 釋忍者義 T3 結 S2 安受眾苦忍 T1 問 T2 解 U1 舉昔況今總標能忍 U2 廣釋一切事苦 V1 列八苦 V2 次第釋 W1 依止處苦 W2 世法處苦 W3 威儀處苦 W4 攝法處苦 W5 乞行處苦 W6 勤劬勞處苦 W7 利他處苦 W8 所作處苦 U3 總嘆顯勝 T3 結 S3 法思勝解忍 T1 明八種生勝解處 T2 明由二因緣忍得安立 P3 結 O3 難行忍 O4 一切門忍 O5 善士忍 O6 一切種忍 P1 總說 P2 別釋 Q1 六種 Q2 七種 O7 遂求忍 P1 解八種名遂求忍 P2 釋忍名義 O8 此世他世樂忍 O9 清淨忍 N3 結 M12 精進品 N1 結前生後 N2 解 O1 自性精進 O2 一切精進 P1 標列 P2 隨別釋 Q1 擐甲精進 Q2 攝善法精進 Q3 饒益有情精進 O3 難行精進 P1 總說 P2 別釋 Q1 第一難行精進(無間修) Q2 第二難行精進(長時修) Q3 第三難行精進(無餘修) P3 結前生後 O4 一切門精進 P1 總說 P2 別釋 Q1 對是四正勤 R1 離染法精進 R2 引白法精進(承後) Q2 對明修勝利 R3 淨除業精進(承前) R4 增長智精進 O5 善士精進 O6 一切種精進 P1 標列 P2 隨別釋 Q1 六種精進 Q2 七種精進 P3 結 O7-8 遂求精進與此世他世樂精進 O9 清淨精進 N3 結 M13 靜慮品 N1 結前生後 N2 解 O1 自性靜慮 O2 一切靜慮 P1 標列 P2 隨別釋 Q1 現法樂住靜慮 Q2 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 R1 明不共德 R2 明共二乘德 Q3 饒益有情靜慮 O3 難行靜慮 P1 標列 P2 隨別釋 Q1 第一難行靜慮 Q2 第二難行靜慮 Q3 第三難行靜慮 O4 一切門靜慮 O5 善士靜慮 O6 一切種靜慮 P1 總說 P2 別釋 Q1 六種靜慮 Q2 七種靜慮 O7 遂求靜慮 O8 此世他世樂靜慮 O9 清淨靜慮 N3 結 M14 慧品 N1 結前生後 N2 解 O1 自性慧 O2 一切慧 P1 標列 P2 隨別釋 Q1 能於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 Q2 能於五明處及三聚中、決定善巧慧 Q3 能作一切有情義利慧 O3 難行慧 O4 一切門慧 O5 善士慧 O6 一切種慧 P1 標列 P2 隨別釋 Q1 六種慧 Q2 七種慧 O7 遂求慧 O8 此世他世樂慧 O9 清淨慧 L3 總結六種引證嘆勝 M1 引經證成 N1 明六度是佛所說,令他正生信 O1 總引說 O2 別引六度九門 N2 明此六度是佛因中本所修習令他樂修 O1 總明苦行依止六度 O2 別明苦行依止差別 M4 異名結嘆 N1 明修所為 N2 顯六度異名 N3 明果稱因 K2 明利他行 L15 攝事品 M1 結前生後 M2 依章廣辨 N1 愛語 O1 自性愛語 O2 一切愛語 P1 明三種 Q1 標列 Q2 隨別釋 R1 菩薩設慰喻語 R2 菩薩設慶悅語 R3 菩薩設勝益語 P2 攝三為二 O3 難行愛語 O4 一切門愛語 O5 善士愛語 O6 一切種愛語 P1 標列 P2 隨別釋 Q1 六種愛語 Q2 七種愛語 O7 遂求愛語 O8 此世他世樂愛語 P1 五除難 P2 四讚善 O9 清淨愛語 N2 利行 O1 指廣說如愛語中 O2 辯差別 O3 還依九門界以分別 P1 自性利行 P2 一切利行 Q1 標列 Q2 隨別釋 R1 於現法利勸導利行 R2 於後法利勸導利行 R3 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 P3 難行利行 P4 一切門利行 P5 善士利行 P6 一切種利行 Q1 標列 Q2 隨別釋 R1 六種利行 R2 七種利行 P7 遂求利行 P8 此世他世樂利行 P9 清淨利行 N3 同事 O1 問 O2 答 P1 約法辨 Q1 正辯同事 Q2 重釋 P2 約人四句分別 K3 第三雙結二利作業彰成益 L1 明六度四攝自利利他作業差別 L2 明六度四攝現行現行最勝及以清淨三種因緣 M1 總標 M2 別釋 M3 結 L3 明六度四攝,後八門中得果義別 J2 明其勝進 K1 總明自利利他隨緣造修之行 L16 供養親近無量品 M1 頌及長行總說綱要開三章門 M2 依章廣辨 N1 供養 O1 十種供養 P1 明供佛 Q1 問 Q2 答 R1 先列十門 R2 依門辨 S1-9 明前九財供養 T1 明有財行九供養 U1 別明九種 V1 佛身供養 V2 制多供養 V3-4 現前及不現前供養 W1 明現不現供養 X1 現對佛及現對制多供養 X2 通現不現 X3 不現供養 W2 明供養得果差別 X1 成因德 Y1 攝梵福廣多功德 Y2 明離過不墮惡道 Y3 能成勝菩提資糧 X2 成果德 Y1 明現供唯對一佛及一制多心境少狹唯得大果 Y2 緣不現佛及制多心境漸寬得大大果 Y3 供現不現前境普心遍行得最上果 V5-6 自作及教他供養 W1 明三種供養 W2 明得果不同 V7 財敬供養 V8 廣大供養 V9 無染供養 U2 總明 V1 明以三種財為前九種供養 V2 明自在菩薩化事供養 W1 明化眾多身恭敬禮拜 W2 明一一化身化出多手持華供養 W3 明一切化身出妙音聲歌讚於佛 W4 明化出諸莊嚴具供養如來 T2 明無財運心供養 S10 明第十行供養 T1 正明行 U1 明四無量 U2 明四法印 U3 明四念 T2 挍量顯勝行 Q3 結 P2 類供法僧 O2 六種增上意樂 N2 親近善友(七問) O1 七問 O2 次第解釋 P1 問善友體相 Q1 答第一問成幾功德能為善友 Q2 答第二問幾德相應能為善友所化不虛 Q3 答第三問成就幾相令他遠聞極生淨信 Q4 答第四問由幾種相於所化生為善友事 P2 問求法者相 Q5 答第五問 Q6 答第六問 Q7 答第七問 N3 修四無量 O1 約三緣修四無量 P1 舉數列名 P2 解釋 Q1 舉四無量境 Q2 對境辨修 R1 對初境修三種慈 S1 有情緣慈 S2 法緣慈 S3 無緣慈 R2 類明對三境修三無量 P3 義門分別 Q1 辯三緣有共不共 Q2 就利樂分別 Q3 辨異名 O2 對百一十苦偏明修悲 P1 明對苦修悲 Q1 總明對苦修悲 Q2 問答廣辯一百十苦 R1 問 R2 答 S1 就增一門中明五十五苦 T1 一苦 T2 二苦 T3 三苦 T4 四苦 T5 五苦 T6 六苦 T7 七苦 T8 八苦 T9 九苦 T10 十苦 S2 別就九苦門中辯五十五苦 T1 標列 T2 隨別釋 U1 一切苦 U2 廣大苦 U3 一切門苦 U4 邪行苦 U5 流轉苦 U6 不隨欲苦 U7 違害苦 U8 隨逐苦 U9 一切種苦 Q3 釋已總結 P2 因解大悲之義 Q1 明大悲所緣 Q2 解大義 P3 結嘆修悲勝利 Q1 結嘆 Q2 明勝利 R1 明地前修悲勝利 S1 明地前由修悲故速入初地得六種心 S2 過小乘見道無學厭離之心 R2 明地上修悲勝利 Q3 引說證成 O3 結嘆勝利之相 P1 總結嘆 P2 明得四勝利 K2 明其內證之行 L17 菩提分品 M1 頌及長行總說綱要開十五章門 M2 依章廣辨 N1 慚愧 N2 堅力持性 N3 心無厭倦 N4 善知諸論 N5 善知世間 O1 問 O2 釋 P1 知世間 Q1 知眾生世間 R1 知世間於厭生死上昇出離不如實知 R2 知世間穢濁增減 S1 總說 S2 別釋 T1 壽濁 T2 有情濁 T3 煩惱濁 T4 見濁 T5 劫濁 S3 結 Q2 知器世間 Q3 作八觀 Q4 作勝義人無我觀 Q5 牒結 P2 隨順世間 Q1 明化順物情愛語行轉 Q2 明化稱物機利行轉 Q3 明化遂物心施行轉 Q4 明化合時宜同事行轉 O3 結 N6 修四依 O1 明修正四依 O2 明略現四量 O3 明修功能 N7 四無礙解 O1 問 O2 解 P1 法無礙解 P2 義無礙解 P3 詞無礙解 P4 辯無礙解 O3 依四無礙解獲五處善巧 N8 菩提資糧 N9 菩提分法 O1 牒前生後開列兩章 O2 次第解 P1 就三性真俗二觀以明道品 P2 約四諦安立非安立觀以辨道品 N10 止觀 O1 總標兩門 O2 解 P1 止 P2 觀 O3 結 N11 方便善巧 O1 總標舉 O2 別徵解 P1 內六善巧 P2 外六善巧 Q1 徵開六 Q2 次第解 R1 別解前二二善巧 S1 明第一善巧 S2 明第二善巧 R2 解後四善巧 S1 併作四問 S2 解釋 T1 開六章門 T2 次第解 U1 明隨順會通方便善巧 V1 問 V2 解 W1 明隨順 W2 明會通 V3 結 U2 明共立要契方便善巧 V1 問 V2 解 V3 結 U3 明異分意樂方便善巧 V2 解(缺問1) V3 結 U4 明逼迫所生方便善巧 V1 問 V2 解 V3 結 U5 明施恩報恩方便善巧 V1 問 V2 解 V3 結 U6 明究竟清淨方便善巧 V1 問 V2 解 V3 結 S3 總結 P3 總結 N12 四陀羅尼 O1 問 O2 答 P1 舉數列名 P2 徵問別解 Q1 法陀羅尼 Q2 義陀羅尼 Q3 [口*兄]陀羅尼 Q4 忍陀羅尼 R1 問 R2 解 S1 明出體 S2 明方便 S3 廣明修相 T1 舉無義[口*兄]詞為思惟境 T2 於[口*兄]句正起思惟 T3 由思惟成忍勝義利 R3 結 P3 約位分別 P4 明得因差別 N13 所修正願 O1 問 O2 答 P1 總說 P2 別釋 Q1 發心願 Q2 受生願 Q3 所行願 Q4 正願 Q5 大願 N14 三三摩地 O1 辨三相 O2 明建立 O3 結勸修學 N15 四法嗢[打-丁+它]南 O1 舉數列名 O2 解嗢[打-丁+它]南義 O3 依四義次第解釋 P1 就遍計所執以解無常 Q1 問 Q2 解 R1 就遍計執解無常 R2 就依他因緣之法以解無常 S1 觀依他自性無常 S2 約三世以辯無常 S3 就四相以辨無常 T1 辨四相 T2 破廣外執 U1 約大小二相以破實有 V1 略破法外四相 V2 廣破法外四相 W1 將欲破先申正義 W2 破邪執 X1 明總觀非實 X2 以理別徵以破實有 Y1 約四相以破實有 Y2 別約滅相以破實有 U2 約假有觀成破其實有 Q3 結 P2 釋有漏皆苦義 P3 釋諸法無我義 P4 釋涅槃義 Q1 法 R1 釋涅槃名 R2 出涅槃體 R3 約人辨 Q2 喻 R1 王子喻 S1 喻 S2 合 R2 病人喻 S1 喻 T1 應機感聖喻 T2 聞教轉執喻 T3 勸聞勝法喻 T4 前執不捨喻 T5 說教淺深喻 T6 愚人未解喻 S2 合 J3 明其因成果滿 K18 菩薩功德品 L1 第一頌 M1 頌列七名 M2 長行次第解釋 N1 希求法 N2 不希奇法 N3 平等心 N4 饒益 N5 報恩 N6 欣讚 N7 不虛饒益加行 L2 第二頌 M1 頌列六名 M2 長行次第解釋 N1 無顛倒加行 N2 退墮 N3 勝進 N4 相似功德 N5 真實功德 N6 調伏有情 L3 第三頌 M1 頌列五名 M2 長行次第解釋 N1 授記 N2 墮決定 N3 定作 N4 常所應作 N5 最勝 L4-5 第四至五頌 M1 頌列六名 M2 長行次第解釋 N1 第四頌有四門 O1 四種施設建立 P1 總釋 P2 隨別釋 Q1 法施設建立 Q2 諦施設建立 Q3 理施設建立 Q4 乘施設建立 O2 四尋思 O3 四如實遍知 O4 五種無量 P1 辨相 P2 次第建立 Q1 有情界無量 Q2 世界無量 Q3 法界無量 Q4 所調伏界無量 Q5 調伏方便界無量 N2 第五頌有五門 O5 說法大果勝利 O6 大乘性 O7 攝一切大乘 O8 菩薩十種 O9 諸名號建立 D2 第二隨法瑜伽處(四品) E1 菩薩相品 F1 問 F2 答 G1 頌及長行開列章門 H1 舉頌 H2 長行屬當 G2 依章廣辨 H1 五相五轉 I1 自性 J1 哀愍自性 J2 愛語自性 J3 勇猛自性 J4 舒手惠施自性 J5 甚深義理密意自性 I2 依處 J1 哀愍依處 K1 總說 K2 別釋 L1 有苦有情 L2 惡行有情 L3 放逸有情 L4 邪行有情 L5 煩惱隨眠有情 K3 結 J2 愛語依處 J3 勇猛依處 J4 舒手惠施依處 J5 甚深義理密意依處 K1 總釋 K2 隨別釋 L1 第一依處 L2 第二依處 L3 第三依處 L4 第四依處 L5 第五依處 K3 結 I3 果利 J1 明果利 J2 引說證成 K1 哀愍果利 K2 愛語果利 K3 勇猛果利 K4-5 舒手惠施與能解甚深義理密意果利 J3 結 I4 次第 I5 相攝 H2 結勸應知 E2 分品 F1 頌及長行開列章門 G1 舉頌 G2 長行屬當 F2 依四章次第解釋 G1 善修事業 H1 總說 H2 別釋 I1 決定修作 I2 委悉修作 I3 恆常修作 I4 無罪修作 G2 方便善巧 G3 饒益於他 G4 無倒迴向 F3 總分別 G1 明此四普攝在家出家所學法盡 G2 明在家出家雖復同修四事而優劣大異 E3 增上意樂品 F1 有一頌開列章門 F2 依章解釋 G1 七相憐愍 G2 十五意樂 H1 辯體列名 H2 解釋 H3 十五意樂能作十事 H4 結攝明利 E4 住品 F1 牒前問 G0 有一頌開列章門(T1579缺) G1 牒前 G2 生後舉數 H1 舉菩薩住 H2 舉如來住 G3 列名 H1 舉二頌 H2 長行屬當 F2 問答解釋 G1 略釋十二住 H1 別解釋 I1 種性住 J1 問 J2 答 K1 修性福善 K2 明已具佛法種子 K3 明性離麤垢無間業等 I2 勝解行住 I3 極歡喜住 I4 增上戒住 I5 增上心住 I6 覺分相應增上慧住 I7 諸諦相應增上慧住 I8 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慧住 I9 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I10 無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I11 無礙解住 I12 最上成滿菩薩住 H2 總分別 I1 明所作不同 I2 明勝解行等於證無相有其差別 G2 廣明十二住 H1 別解釋 I1 勝解行住 J1 行狀相 K1 問 K2 解 L1 別明勝修未成 L2 別明勝德未具 K3 結 J2 判三品忍 K1 解行住為三品 K2 對此辨八後住 K3 釋通外難 I2 極歡喜住 J1 問 J2 解 K1 前一 明諸地體 L1 明六決定為諸地體(承後) K2 後七 明相 L2 明四相發心(承前) M1 明四相發心 N1 標問勸知 N2 次第解 O1 明何相發心 O2 明何所緣慮 O3 明發心相狀 O4 發心勝利 M2 明歡喜義 M3 明除斷五怖因 L3 明發起精進引發正願 M1 初總標引發正願 M2 釋 N1 明起願 O1 明十願 O2 舉無盡句以成十願 O3 判二種起願所依 N2 明十願能生無數 L4 明十種淨修住法 L5 明開曉餘住 M1 法 M2 喻 L6 明修治善根 M1 法 N1 多見諸佛起行之勝利 N2 明能練三緣 N3 明所練信等 M2 喻 M3 合 L7 明受生 M1 攝在家果 M2 攝出家果 L8 明威力 J3 結 K1 結略說 K2 指經廣說 K3 釋會異名 I3 增上戒住 J1 問 J2 解 K1 解十意樂 K2 辨住相 K3 校量 L1 辨調柔果 L2 辨攝報果 J3 結釋會名 K1 結略說 K2 指經廣說 K3 釋會異名 I4 增上心住 J1 問 J2 解 K1 由二地趣入三地的方便 K2 初住地心 K3 正住地心 K4 地的滿心 L1 於正法訪求倦怠 L2 修行能正法隨法行 L3 棄捨諸靜慮隨樂在欲界受生 L4 調柔果 M1 總指同前 M2 舉喻以顯 N1 喻 N2 合 L5 受生 L6 威力 J3 結 K1 結略說 K2 指經廣說 K3 釋會異名 I5 覺分相應增上慧住 J1 問 J2 解 K1 得十法明 K2 明成就智 K3 修習菩提分法 K4 斷身見等 K5 明制業開業 K6 明心調柔 K7 明隨順功德皆隆盛 K8 修治地業支大精進 K9 明意樂勝解淨修治 K10 明聖教怨敵不能映動 K11 明善根清淨 K12 明攝法果 J3 結 K1 結略說 K2 指經廣說 K3 釋會異名 I6 諸諦相應增上慧住 J1 問 J2 解 K1 初句 K2 第二句 K3 第三句 K4 第四句 K5 第五句 K6 第六句 K7 第七句 K8 第八句 K9 第九句 K10 第十句 J3 結 K1 結略說 K2 指經廣說 K3 釋會異名 I7 緣起相應增上慧住 J1 問 J2 解 K1 初句 K2 第二句 K3 第三句 K4 第四句 K5 第五句 K6 第六句 K7 第七句 K8 第八句 K9 第九句 K10-11 第十、第十一句 J3 結 K1 結略說 K2 指經廣說 K3 釋會異名 I8 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J1 問 J2 解 K1 初句 K2 第二句 K3 第三句 K4 第四句 K5 第五句 K6 第六句 K7 第七句 K8 第八句 K9 第九句 K10 第十句 K11-12 第十一、十二句 J3 結 K1 結略說 K2 指經廣說 K3 釋會異名 I9 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 J1 問 J2 解 K1 初句 K2 第二句 K3 第三句 K4 第四句 K5 第五句 K6 第六句 K7 第七句 K8 第八句 K9 第九句 K10 第十句 K11 第十一句 J3 結 K1 結略說 K2 指經廣說 K3 釋會異名 I10 無礙解住 J1 問 J2 解 K1 初句 K2 第二句 K3 第三句 K4 第四句 K5-7 第五、六、七句 J3 結 K1 結略說 K2 指經廣說 K3 釋會異名 I11 最上成滿菩薩住 J1 問 J2 解 K1 初句 K2 第二句 K3 第三句 K4 第四句 K5 第五句 K6 第六句 K7 第七句 J3 結釋會名 K1 結略說 K2 指經廣說 K3 釋會異名 H2 總分別 I1 明修證分齊 J1 通伏難 J2 明諸住修證經劫多小 K1 總別分別諸住劫量 L1 總 L2 別 K2 定劫大小辨修長短 K3 精進能轉不轉 I2 斷障分位 I3 清淨漸次 I4 明攝前功德品 I5 以大類小次第相當 D3 第三究竟瑜伽處(五品) E1 有三品辨自分行 F1-2 有二品正正辨自分行 G1 明五生利眾生行 H1 生品 I1 舉數列名 I2 次第解釋 J1 除災生 K1 問 K2 解 L1 辨息除現在五苦 L2 辨斷除邪見惡行 M3 結略指廣 J2 隨類生 J3 大勢生 J4 增上生 J5 最後生 I3 明五生攝生用盡 G2 明六種攝眾生行 H2 攝受品 I1 明六種攝受 J1 開六門 J2 依門釋 K1 頓普攝受 K2 增上攝受 K3 攝取攝受 K4 長時攝受 K5 短時攝受 K6 最後攝受 J3 明六攝義周盡 I2 攝受時難 J1 明遇十二難事 K1 總說 K2 別釋 L1 第一艱難 L2 第二艱難 L3 第三艱難 L4 第四艱難 L5 第五艱難 L6 第六艱難 L7 第七艱難 L8 第八艱難 L9 第九艱難 L10 第十艱難 L11 第十一艱難 L12 第十二艱難 J2 明能治此十二之善巧方便 F3 一品辨行所依地 G3 地品 H1 明攝十三住以為七地 H2 明初地離惡趣因緣 H3 明十種淨修地 I1 牒前起後開列三章 I2 依章次第別解 J1 安立 J2 略義 J3 次第 I3 總結 E2 一品辨勝進行 F4 行品 G1 通明四行 H1 舉數列名 H2 釋 I1 波羅蜜多行 I2 菩提分法行 I3 神通行 I4 成熟有情行 H3 結 G2 偏解波羅蜜行 H1 解波羅蜜義 H2 由三因緣次第建立 I1 開三章 I2 依章釋 J1 由對治故 J2 由生起故 J3 由異熟果故 I3 結 H3 攝彼六度以為三學 G3 重解四行 E3 一品對因辨果 F5 建立品 G1 辨佛地功德 H1 列十一功德法門 H2 隨別解釋 I1 釋相好 J1 標列相及隨好名數 K1 三十二相 K2 八十隨好 J2 明得滿位 J3 明相好業因 K1 先標說意 K2 正辨業因 L1 廣建立 M1 明六十三業感於相好 M2 唯淨戒感於相好 M3 辦合立 M4 總結 L2 略說 M1 善修事業 M2 方便善巧 M3 饒益有情 M4 無倒迴向 J4 明修證位地 J5 明相名廢立 J6 明校量優劣 K1 辨校量 K2 明三無量 I2 四種一切種清淨 J1 標列 J2 隨別釋 K1 一切種所依清淨 K2 一切種所緣清淨 K3 一切種心清淨 K4 一切種智清淨 I3 十力 J1 別分別十力緣境 K1 列名 K2 次第釋 L1 處非處智力 M1 別解十一句 M2 總辨略義 L2 明自業智力 M1 釋 M2 結 L3 靜慮解脫等持業智力 M1 辯所知 N1 知等持等至所化種 N2 知障治 N3 知假立 N4 知清淨 M2 明能知力體 L4 明根勝劣智力 L5 明種種勝解智力 L6 明種種界智力 L7 明遍趣行智力 L8 明宿住隨念智力 M1 總標舉 M2 別解 M3 略結 L9 明死生智力 M1 先約天眼力釋 M2 釋死生智力 N1 明死生時所見好惡色相 N2 明由善惡行往苦樂處 O1 明往惡趣 P1 廣釋因果 P2 總結 O2 明往善趣 L10 明漏盡力 J2 總以七門分別 K1 頌長行列其七門 K2 依七門次第解 L1 明十力自性 L2 明十力分別 L3 明十力不共 L4 明十力平等 L5 十力作業 M1 業力 M2 定力 M3 界力 N1 略標其相 N2 廣辨教授 O1 教聲聞指如聲聞地 O2 明教菩薩 P1 問 P2 解 Q1 發觀行 R1 教方便 R2 教根本觀行 S1 人空觀 S2 教法空觀 T1 明眼空 T2 明類耳等 Q2 觀攝受 Q3 教不捨 P3 結 M4 遍趣行力 L6 十力次第 M1 明第一次第 M2 明第二次第 M3 明第三次第 L7 十力差別 I4 四無所畏 J1 總標指經 J2 開列四種 K1 總明四處佛自稱嘆 K2 別列四處 J3 對難辨相 J4 立所以 J5 教起因緣 I5 三念住 I6 三不護文 I7 大悲 I8 無忘失法 I9 永害習氣 I10 一切種妙智 H3 總辨 I1 明十一功德成滿位地 I2 將最後成滿菩薩智慧對佛辨別 I3 明十一功德為十事利益 I4 結其建立及不共 G2 通結菩薩地所說學道及果 H1 結此地具明因果為教依處 H2 釋地名 H3 嘆論勸持 B4 第四次第瑜伽處(一品) C發正等菩提心品 D1 標列 D2 正次辨第(缺T1579 3 總結) E1 結第一持瑜伽處 F1 結(1)種姓品及(2)發心品 F2 結(3)自他利品 F3 結(4)真實義品 F4 結(5)威力品 F5 結(6)成熟品 F6 結(7)菩提品 F7 結(8)力種姓品 G1 結勝解 G2 結求正法 G3 結他宣說 G4 結法隨法行 G5 結八種教授、六種教誡 G6 結方便攝三業 F8 結(9-14)六波羅蜜品 F9 結(17)菩提分法品 G1 結初慚愧 G2 結第二堅力持性 G3 結第三心無厭倦 G4 結第四善知異論 G5 結第五善知世間 G6 結第六依法不依人等四依 G7 結第七四無礙解 G8 結第八資糧 G9 結第九菩提分法 G10 結第十止觀 G11 結十一性巧便 G12-13 結第十二陀羅尼及十三正願 G14 結十四三摩地 G15 結十五四嗢柁南 F10 結(18)功德品 G1 標列 G2 開二章門 G3 結二章門 H1 結初章門七法 I1 標列 J1-2 結希奇不希奇 J3 結第三平等 J4 結第四饒益有 J5 結第五報恩 J6 結第六欣讚 J7 結第七不虛加行 I2 結初章 H2 結第二章門一十八法 I1 標列 J2 結第二頌 K1 結第一六種授記 K2 結第二墮於決定 K3-4 結第三決定所作與結第四常所應作 K5 結第五最勝 J3 結第三頌 K1 結第一無顛倒加行 K2 結第二勝進 K3 結第三實功德 K4 結第四善調伏有情 J4-5 結第四至五頌 K1 結第四頌有四門 L1 結第一施設建立 L2 結四尋思 L3 結三如實遍知 L4 結五種無量 K2 第五頌有五門 L5 說法大果勝利 L6 結大乘性 L7 結攝一切大乘 L8 結菩薩十種 L9 結諸名號建立 I2 總結第二章 E2 結第二隨法瑜伽處 F1 結菩薩相品 F2 結分品 F3 結意樂品 F4 結住品 E3 結第三究竟瑜伽處 F1-2 結生品與結攝受品 F3 結地品 F4 結行品 F5 結建立品